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481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docx

专题四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学案10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抓住关系区分圆扁

学案10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抓住关系,区分“圆”“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 生

[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

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

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所有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

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

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

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

有一天,我们从妈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

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

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

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

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他是我的父亲。

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

他哭了,号啕大哭。

我们把他带回家。

从此生活在一起。

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战地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

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

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

“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

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

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

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

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

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

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3个孩子呢。

我真想大声叫,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

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

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

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

孩子们上学了。

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我的兄弟在长大。

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

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

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溜过。

有一天父亲说:

“我想去看看科利亚。

妈妈哭了。

“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

“没错,没错。

”妈妈急忙应和。

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

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

我们从家里出来。

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

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

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在这儿。

”她指着。

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妈妈又哭起来。

“孩子们都在这儿。

”她哭着说。

“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答:

答案 军校毕业后就上了反法西斯战场,可见其热爱祖国,勇于献身;伤残后乞讨流浪,不愿意拖累家人,可见其热爱家庭,勇于担当;面对困境不懈努力,重建幸福生活,可见其热爱生活,顽强执着;生活安定后,和妻子去墓地看孩子,可见其热爱孩子,富有父爱。

2.文中多次写到母亲的“哭”,试概括其中包含哪些情感。

答:

答案 ①对父亲不愿意拖累家人的理解与感激。

②对父亲因伤痛带来痛苦的无助与怜悯。

③对孩子不幸夭折的痛苦与自责。

备讲题目

3.概括说明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

答:

答案 ①释疑。

前文情节有些地方似乎不合乎情理,如“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弟弟出生后,父母“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父母去墓地“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等等,至此,都得到合理的解释。

②深化主旨。

战争不仅使父亲失去了双腿,也夺去了“我”(一个孩子)的生命,进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新生的期待。

4.请探究小说标题“新生”在文中的多层意蕴。

答:

答案 ①指在生活的困境中,弟弟——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②指随着弟弟的出生,父亲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家庭重新充满希望。

③指这一家三口的新生,孩子有了父亲,妻子有了丈夫,父亲有了爱他的家庭,一家人得以团聚。

④指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历经战争洗礼,秩序正在恢复,生活渐趋安定,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新生之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

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

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

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

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

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

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

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

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地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

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地戳进了他的喉里。

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

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

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

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

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

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

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

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

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

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

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

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噘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

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

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

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

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

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裤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

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

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

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

5.简要概括小说中羊凹岭人的生活状态。

答:

答案 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贫乏。

6.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少年老成,能担当。

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

②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

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地逗闹。

③处事不卑不亢。

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

④自尊,自强。

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

7.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1)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答:

(2)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答:

答案 

(1)故意为难孩子,想让他知难而退。

(2)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

备讲题目

8.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③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1.自己在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

答:

2.什么是“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高考重点考查哪种人物?

对此又将如何分析概括呢?

答:

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处理好四重关系

1.处理好外与内的关系

人物形象特征分内外两部分。

外在部分包括身份、衣着、相貌、年龄、习惯、技艺技能等,这一般都与内在紧密相连。

内在特征是其核心部分,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个性性格,如开朗、木讷;二是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如豁达乐观、勤俭;三是待人接物,如大方、善良、斤斤计较等;四是成长事业,如有志向、刻苦、坚持不懈。

形象特点是否都要进行“内”“外”结合,这由题干而定:

只要是问“形象”特点的,就必须“内”“外”兼顾,以“内”为主;反之,问“思想性格”特点,就只能分析内在特征。

2.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

人物形象特点的表现总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在众多的特点中总是有主有次,所以分析概括时首先要分清主要特点与次要特点。

这一点看似很容易,但在不少考生那里,往往只是简单地抓住文本描写的只言片语,罗列出多条细枝末节的形象特征,却偏偏遗漏了最核心、最重要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人物的核心重要特点呢?

简单地说,凡是指向主要情节、尤其是情节结局,小说标题与主题的那部分的特点均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为此,就必须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梳理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惟其如此,才能分清主次。

3.处理好优与缺的关系

生活中的人物总是复杂、多侧面的,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小说中的人物由于作者塑造的目的不同,可能展现出其优点或缺点的一面,但多数情况下还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去塑造的,更何况人的性格总显现出对立统一的格局,如善良与软弱等,所以,分析概括时不能只看其优点,也不可只看出缺点,应全面分析。

如《敲铜锣的孩子》中的那个孩子,其老成与稚气是对立统一的。

4.处理好“圆”与“扁”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各有性格,有的性格复杂,有的性格简单,性格较为复杂的称为“圆形人物”,性格较为简单的称为“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往往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艺术价值较高,“扁平人物”往往单纯。

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一般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

也有的主要人物为“扁平人物”,如2016年全国卷Ⅰ《锄》中的六安爷,小说就反复突出其对土地的眷恋这个鲜明的性格。

高考多选“圆形人物”为考查对象,这是学习的重点。

(下面有论述)

二、掌握对“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这两类人物的分析概括方法

(一)分析概括“圆形人物”

高考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圆形人物”,他们都有鲜活、血肉丰满、复杂圆通的特点。

既有其丰富的一面,也有其变化的一面。

对他们进行分析概括要抓住两个方面:

1.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的丰富、变化

(1)通过场景的变换抓住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

场景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人物活动的场面,人物是场景的中心要素。

小说情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场景描写,一般为两到四个,而场景的变化也承载着故事情节的波澜、逆差、陡转,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也渐渐清晰。

因此,抓住这些不同的场景,就能抓住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

如小说《会明》,会明性格的不同侧面就是通过他打听战事、炫耀军功与养鸡三个场面表现出来的。

(2)通过场景的变化描写抓住人物性格的变化性

高考所选小说,篇幅较短,一般只能静态描摹人物性格,很难细致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但也有部分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由于外力的推动,在性格的某一层面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蜕变,前后“判若两人”的情景。

主人公性格发生巨变就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圆形”,其中,蜕变后的人物性格是人物形象的重点。

为此,要抓住情节的陡转、场景的变化,去体悟人物命运的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把握住人物的“变化性”。

2.从人物间的互动关系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内涵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处在众多社会关系的节点上,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功能,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比如,一个人可能既是父亲,也是丈夫、儿子,同时也是朋友、同事,不同的社会角色,人物形象体现的内涵也不同。

理解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人物与人物的互动关系、行为表现来总结人物的丰富内涵。

(1)通过“相似”“相对”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主要性格内涵

微型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多会以一人为主人公(偶尔也会将具有某一性格类型群体作为主人公),并用一人或多人为次要人物映衬、烘托主人公。

仔细分析会发现,拥有自我形象内涵的次要人物一般是单质人物,即由于篇幅的原因,他们的性格形象常被作者突出夸张为某一点特征,其他的性格特征则模糊不清;其次,次要人物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人公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并和主人公性格的某一特征比较相似,笔者称之为“相似性次要人物”,一类与主人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并和主人公性格的某一特征完全不同,可以称之为“相对性次要人物”。

在人物较多的小说中,我们可以依靠这两种人物完成对小说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的理解。

(2)通过“功能性人物”理解主人公形象的复杂内涵

小说在刻画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时,除了刻画出性格鲜明的“相似性次要人物”“相对性次要人物”,还会借助“功能性人物”。

“功能性人物”,顾名思义,人物本身没有性格特征,它在文章中只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等功能。

如果说,主人公与次要人物是双向互动关系,那么主人公与功能性人物就是一种单向线性关系,即主人公对待功能性人物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也可能无法反映;功能性人物不会与主人公互动,不会对主人公的行为产生反射性行为,更不会推动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变化。

功能性人物的存在,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但是这些性格特征只是主人公的次要性格,并非作者要刻画的主要内涵。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扫门前雪,相互不来往,但每当在楼道里或是院子里相遇时,彼此却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

惟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

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国际语言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

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

可以进来吗?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

”我从僵硬的状态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不必客气,史蒂文。

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

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

有兴趣吗,史蒂文?

这部风靡了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当悲壮的音乐响起来时,随着荧光屏上的第一个画面,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①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

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

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伯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来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

当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时,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道:

“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给我一元钱。

”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讶地叫起来。

待我清醒过来时,急忙找出钱夹。

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钱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

”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口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

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传递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息,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

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费佛伯格先生!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

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

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

“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

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

”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正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

”是九号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块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

“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的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拍拍屁股,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我惊讶得喃喃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应几个文友之邀,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

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

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我如同一个好事的女人,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

不料,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

”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地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

吃吧!

”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

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

”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起了他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

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

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鸽子。

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

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

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②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

(有删减)

1.小说画线处写到费佛伯格两次流泪,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犹太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

答案 ①第一次流泪是犹太老人对自己整个犹太民族所遭遇苦难的悲痛内心的表现。

②第二次流泪是犹太老人对自己曾经残杀鸽子行为的忏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鸽子的无限感激。

2.小说中的费佛伯格形象鲜明,请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 

(1)文章开头通过“不主动哈罗”“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摇晃而过”“颇为艰难”“飘”等字眼,表现了犹太老人的孤僻、不善交际。

(2)从要求“我”支付一元钱,“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为了还一元钱天天按门铃等细节,可以看出犹太老人的精明执着。

(3)深情地“喂鸽子”“望着鸽子”等细节,表现了犹太老人外冷内热、感情深沉、懂得感恩的一面。

(二)分析概括“扁平人物”

大多数小说追求主人公的形象丰富生动,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很难被认为是成功的作品。

但在微型小说或散文化小说中,作者会有意识地塑造扁平化的人物形象,借助扁平化人物形象,或实现某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意义,或实现某种含蓄蕴藉的象征内涵。

扁平人物往往是单质型性格的人物,一般出现在场景固定的小说中,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挑选出一个性格元素,作为主人公性格的定点,抛却或淡化人物的其他性格元素,用主人公在某一特定场面下的行为来重点突出这个性格元素,在小说中反复加以强化,使之鲜明突出,并具有某种典型性,甚至上升到象征意义。

分析概括这种“扁平人物”,固然要准确抓住这一“单质”性格,更要深入理解这一“单质”性格的丰富内涵,并作出准确评价,进而理解小说主旨。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叶志平

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

起初,小城人对陶先生这身装扮很好奇。

后来才知道,陶先生留过洋,在东门街开了这家西医诊所,名号曰“济仁堂”。

陶先生医术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陶先生有洁癖,却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几天就得用开水煮一遍;被褥呢,也得隔三岔五就在烈日下暴晒;给人看病,嘴上也总是蒙块白布片儿。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龙眠茶馆”喝茶聊天。

却听见有人一声连着一声咳嗽,一路捂着心头,往“济仁堂”走去。

却见那陶先生早已立在堂外,嘴上蒙着块白布片儿,手上还举着一个,一言不发向那人走去,就要把白布片儿往那人嘴上蒙。

那人骇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来,边摆手边往后退:

“陶,陶,陶医生,咳咳,你想,咳,干啥?

”陶先生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