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377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docx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

高考语文中判断病句辨析的十个切入点

 

辨析病句是语文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复习时应高度重视。

但病句类型多又很难识别,实是考试一大难题。

在备考中,经过多年实践,我发现只要抓住病句辨析的切入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切入点之一:

句首由介宾短语引导,审视是否缺主语。

1、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2、在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排除了这十几个隐患,保卫了防洪大堤。

分析:

句首介宾短语如“通过……”、“经过……”、“在…中(下)”“从…中”等,一般充当状语,表明原因、理由或时间或处所等,它后面没有主语时,就有可能是缺了主语了

切入点二:

宾语部分较长,可能缺宾语中心语。

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你们要尽量完成党交给你们的探听敌人的情况。

提示:

在一个句子中,如果宾语部分比较长,要特别注意是否缺宾语中心语。

切入点之三:

定语或状语较长,能否与中心语搭配,排序是否恰当。

例:

我们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分析:

句中的“把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谓语“达到”的状语,“达到”不是表处置的动词,“把…事业”与“达到”不搭配,可将“把”改为“使”。

切入点之四:

句中有双面词注意前后应一致。

1、能否做到一拼到底,是事业有成的重要条件。

2、对错误的行为不进行严厉的批判,是革命能不能成功的重要一环。

3、故宫的门票是否还要长,有关部门的回答是否定的。

切入点之五:

句子是否定句或否定反问句,否定是否当。

1、难道否认我们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吗?

2、谁也不能否认鲁迅不是伟大的文学家。

3、为了防止这类事件不再发生,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4、这位西方和平主义政客曾提出“遏制”战略的构想,运用非军事手段外的一切手段阻止前苏联扩张。

5、睡眠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必可挡风。

6、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收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资料。

小结:

否定词(忌、未、非、无、否等)

反问句(肯定反问否定反问双重否定反问)

“无时无刻不”表“时时刻刻都”

切入点之六:

句中有表数量或程度的词语,审视它是否与其它词语矛盾

1、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2、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大约都在90分以上。

3、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大约在90分左右。

切入点之七:

感觉句子特别别扭,审视是否句式杂糅。

1、人的成长发展,关键在于人生观起作用。

2、止咳去痰片,他的主要成分是由远志、桔梗等配制而成。

3、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为主。

4、在北京举办了古埃及第一个文物展览,此次展览有145件埃及国家级文物集体亮相北京。

切入点之八:

句中有并列结构,审视并列是否恰当。

1、我们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2、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青年、妇女都应遵守法律。

3,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并列结构,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意义上的交叉、分类和顺序。

2、老人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3、我们应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

4、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出席人员、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并列结构的各项,在句中充当成分。

(1)、如果充当主语,就要考虑并列的每一项是否能与共同的谓语搭配;

(2)、如果充当谓语,就要考虑并列的每一项是否都能与共同的主语和宾语搭配。

(3)、如果充当宾语,就要考虑并列的每一项是否都能与共同的主语和谓语搭配。

5、《条例》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周密而深刻的说明。

分析:

病句中的并列短语之间,不能构成对应关系。

6、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内容丰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分析:

病句中的并列短语常修饰不当。

有时语序不对。

7、思想政治课,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结合起来。

分析:

句子当中的词的本身,结构不一致。

8、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分析:

并列短语中的多个人和物同时出现,可能导致涉及对象的不明确,从而产生歧义。

切入点之九:

如果是复句,可作如下五方面的审视。

(一)关联词语是否配套

例如: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分析:

句中关联词语无论不与表并列的和配套,而是与表选择的还是配套,无论还是(或)都的结构形式,表示条件不同而结论(结果)一样。

(二)关联词的位置是否恰当

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就放在主语后面;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时,两个分句关联词均放在句首,否则就会因关联词位置不当而影响表达。

例如:

不但他能够领会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能够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三)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是否与两个分句的语义关系相符

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四)两个分句的句序是否恰当

例如:

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五)分句较多,审视是否中途偷换主语而使句意不明

例如:

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切入点之十:

句子成分齐全、搭配恰当,是否合乎逻辑。

1、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没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2、故乡的发展情况对于我是很熟悉的。

(主体和客体倒置)

3、办事只凭经验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反对这种经验主义。

(偷换概念造成前言不搭后语)

4、虽然我们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但这件事并不复杂,我们几个人是完全能办好的。

(语意自相矛盾)

5、这学期我们认真学习了语文,因此数学学得不够好。

(强加因果关系)

6、你这次当选为班干部,应该好好地和同学们混在一起,以便于开展工作。

(褒贬色彩不同而混用)

7、你们老人病了半年,再不回去看看,万一逝世了,面都见不着了。

(语体风格不同而混用)

8、这篇文章语言优蓄,写得不错,但是没有几个人看得懂,真实遗憾。

(生造词语)

9、他上课时精神涣散,根本没有注意老师讲了些什么?

10、他们几个人铤而走险,终于攀过悬崖绝壁,来到这片开阔地带。

(成语误用

常见的病句类型

2009-01-1822:

37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常见的病句类型

1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

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

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广?

quot;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

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

("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

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看下面的例子:

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

("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

?

quot;对兰花"应放"进行"前)

④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广泛"应修饰"交换")

⑥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

("陆续"应修饰"有")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

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

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④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

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这句话有两种改法:

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③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

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

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

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

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得到"的主语什么?

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

("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

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

”)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

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

"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4)缺宾语

例如:

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

("抓紧"什么?

"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赘余

(1)堆砌

例如:

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

?

quot;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如: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例如: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应删去"离现在"。

(5)应删去"的"字

例如:

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

(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

("历代"和"动乱"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就不必加"的"。

4、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句,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

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

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今……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藕段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

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

①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

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

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

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如:

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

应该把末一分句该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②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

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

";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

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5)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看法。

例如:

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作"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5、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

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

("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

(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6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

quot;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

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

(3)强加因果

例如: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

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

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

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7、句式杂糅

(1)两句混杂

两句混杂的特点是,既用这种说法,又用那种说法:

如:

  

⑥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人民。

  

⑦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句⑥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人民”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

  

句⑦是“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是自信心不够”和“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两句的杂糅。

(2)前后牵连

前后牵连的特点是,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如:

  

⑧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⑨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句⑧把“大家有……感觉”和“(这种)既光荣又愉快……是颇难形容的”糅到一起。

可以把“有”改为“的”,也可以把“颇难形容的”移到“有”后,去掉“是”。

  

句⑨或者保留前半部分,改为“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向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者保留后半部分,改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再列举几种常见的杂糅格式:

  本着……为原则:

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以……即可:

以……为宜;……即可

  是为了……为目的的:

以……为目的的;是为了……

  对于……问题上:

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由于……下:

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

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经过……下:

经过……;在……下

  是出于……决定的:

是出于……;是由……决定的

  借口……为名:

借口……;以……为名

  是因为……的原因:

是因为……;……是原因

  有……组成:

有……;由……组成

  靠的是……取得的:

靠的是……;是……取得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围绕以……为中心:

围绕……中心;以……为中心

  大多以……为主:

大多是……;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

成分是……;由……配置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

是由于……;是……的结果

8、前面有一正一反而后面仅有正面的句子一向被认为病句,并把病因归为“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

实际上,这种句子并非全是病句。

例如:

1、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关系到工程的质量。

(正)

2、公民能否遵纪守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误)

3、是否解放思想,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程。

(正)

4、“IT”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误)

(1)句的前半句为一正一反,后半句虽没有与之搭配的一正一反的词,但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即“工程质量”有好坏,这样前后就可以搭配起来:

认真负责,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就差。

(2)句中的后半部只涉及到正面,且不能作相反的理解,因此为病句,应修改为“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团结”。

例(3)句中的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因为“进程”有快有慢;解放思想,进程就快;反之,则慢。

因此,此句为正确的句子。

例(4)句后半句中的“高水平”为正面,不能作相反的理解,为病句。

如改正,则需在“在于”之后加上“能否”,并删去“要”这一表示正面的词,使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

这类容易正误相混的句子举不胜举,例如:

5、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误)

6、体育成绩好坏,竟取决于某些裁判的判决。

(正)

7、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

(误)

例(5)句中的“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

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例(6)句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因为不公正取决于裁判的好恶:

他喜欢的或有贿赂的,成绩就好,反之,成绩就差。

因此,这类句子为正句。

例(7)句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

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出,要判断这些句子是否正确,关键是看后一句子,如后面只涉及到正面的为病句,而后面可作正反理解的则为正确的句子。

那么,怎样判断后半句能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