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题答案全册.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题答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题答案全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题答案全册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B5.C6.B7.D8.B9.D10.C
11.C12.B13.B14.A15.A16.A17.C18.D19.B20.B
二、填空题
1.制造工具2.元谋,170万年3.氏族4.干栏式、半地穴式
5.黄河流域,涿鹿,蚩尤,部落联盟,华夏族,人文初祖
6.尧、舜、禹7.公元前2070年,禹,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三、综合题
1.
(1)北京人。
(2)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70—20万年前。
(3)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2.
(1)打制粗糙石器;
(2)北京人;(3)他们往往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3.
(1)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3)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思对就可)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B4.D5.C6.D7.B8.D9.C10.D
11.C12.D13.C14.B15.C16.C17.D18.A19.C20.D
二、填空题
1.磨制,钻孔,血缘2.五六千,磨制,耒耜,粟,半地穴,彩陶
3.宫室,螺祖,仓颉,伶伦,人文初祖
三、综合题
1.可以用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用来照明、防寒。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2.
(1)山顶洞人;
(2)按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去想象:
早上吃完早餐后,先由氏族首领分配一天的工作任务。
青壮年男子有的出去狩猎、捕鱼,有的负责防御野兽等;妇女有的出去采集食物,有的在家负责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动。
傍晚大家回到山洞里,由氏族首领统一分配食物供大家食用。
夜晚休息时,留人在洞口负责看守火堆,保卫大家的安全。
3.
(1)山顶洞人;
(2)磨制和钻孔技术。
光滑的圆孔,充分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
山顶洞人已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了爱美等。
(3)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参观历史博物馆等(任选两项,其他回答符合题意也对)。
4.
(1)指的是禹。
(2)①领导人民治理洪水。
②具有大公无私精神(或奉献精神)。
(3)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取得成功;通过禅让的办法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一(第467课)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C4.B5.B6.D7.C8.A9.D10.C
11.B12.D13.C14.C15.A16.B17.A18.B19.C20.A
二、填空题
1.启,二,世袭制,禅让制,“家天下”,阳城
2.渭水流域,周文王,姜尚,公元前1046,牧野
3.公元前1046,武王,镐(京),公元前770,周平王,洛,春秋,战国
4.都江堰,秦,李冰,防洪灌溉,“天府之国”
5.齐桓公,管仲,“尊王攘夷”,公元前7世纪中期,一,田氏
三、综合题
1.
(1)夏桀把人当坐骑。
(2)桀。
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服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等。
(3)纣。
是个有名的暴君。
他修建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4)他们的话是错误的,他们的暴政,导致了国家灭亡。
(5)感想:
暴政可以亡国,统治者应以人民为重,实行仁政,这样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意思对即可)。
2.
(1)分封制。
(2)为了巩固统治。
(3)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
(1)春秋时期。
因为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
“尊王攘夷”。
(4)启示:
一个国家要利用其有利的条件并抓住机遇,实行国家富强,而尊重人才是前提条件。
4.
(1)商鞅;
(2)徙木赏千金(立木赏金)。
(3)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4)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5)强国先富民。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二(第589课)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D4.D5.C6.A7.A8.B9.C10.A
11.B12.D13.A14.D15.D16.A17.18.C19.A20.A
二、填空题
1.原始社会末期,夏朝,商朝,西周,“三星堆”文化
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3.农业,手工业,畜牧业,供品,殉葬品
4.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比较成熟,商周,青铜器上铸刻,大篆
5.针刺,望,闻,问,切6.春秋,儒家学派,“仁”,私学,“因材施教”《论语》,孟子
三、综合题
1.
(1)解:
8900×0.0014=12.46(千克)875÷12.46=70.2247(个)71×4=284(人)答:
需要坩埚约71个。
至少需要284人能力合作铸造。
先计算出一个坩埚可以熔化多少千克青铜,就可推算出需要的总坩埚的数量。
由此可知,光熔铜烧铸就需要284人,再加上制模、翻范、拆范后的修饰以及运输管理等,总计至少需要300人。
(2)司母戊鼎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
体现了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
(3)青铜器不仅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2.①《离骚》;②屈原;战国末期的楚国;③充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意思对即可)
3.
(1)图一:
道家思想,图二:
法家思想,图三:
儒家思想;
(2)言之有理即可;(3)注意图片、代表学派和主要思想要一致。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一(第10-12课)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4.C5.A6.A7.C8.A9.A10.A
11.A12.D13.D14.C15.C16.A17.B18.A19.B20.C
二、填空题
1.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嬴政,一,统一,中央集权,秦,咸阳2.东海,陇西,长城一带,南海3.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赋税也很重,刑法残酷,公元前207,刘邦4.汉文帝,汉景帝,秦亡农业生产,“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三、综合题
1.
(1)战国。
抵御匈奴。
(2)有关系。
繁重的徭役引起人民的不满,导致农民起义。
(3)不在长城上留名题字、刻划;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造成坍塌;出资金进行经常性维修等。
(意思对即可)
2.表明观点。
(认为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得;认为他既是一个杰出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功大于过者。
第三个观点最全面)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①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③还采取了一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始皇是暴君:
①焚书坑儒,摧残文化;②徭役繁重,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统治残暴,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写出课本以外的条目可奖励)。
3.①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②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领导了农民起义。
起义军开始发展迅速,陈胜建立了政权,给秦朝以巨大的打击,后来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杀害。
③公元前209年七月,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走到大泽乡,不料遇到大雨,道路不通,误了到达渔阳的期限。
按照秦朝的法律要被杀头的。
他们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④“误期当死!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中检测模拟题一(第1-12课)
参考答案(100分)
一、每小题2分,共42分。
1.D 2.C3.B 4.D 5.A 6.B 7.A8.C 9.D10.A11.D
12.C13.A 14.A 15.B 16.B 17.B18.C19.C 20.A21.B
二、每空1分,共16分
1、元谋,山顶洞2、公元前2070,夏3、周武王,牧野,国人暴动
4、李冰,都江堰5、《论语》、《道德经》
6、长平,公元前221,咸阳,刘邦,项羽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42分。
第1小题14分,第2小题16分,第3小题12分。
1.(14分)
(1)半地穴式,半坡原始居民;(4分)
(2)干栏式,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6分)(3)粟,水稻(4分)
2.(16分)
(1)儒家学派。
(2分)“仁”。
(2分)
(2)要求学生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时常复习,“温故而知新”。
(4分)
(3)不主张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2分)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主要教材。
(4分)
(5)尊师重教,优先发展教育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3.(12分)
(1)秦国;法家。
(共2分)
(2)反映的变法内容: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每条2分,共4分)
(3)嬴政(或秦始皇。
2分)。
“扫六合”指:
灭六国,统一中国。
(2分)
(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分)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中检测模拟题二(第1-12课)
参考答案(100分)
一、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A
B
C
C
B
B
A
B
D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A
D
A
B
C
A
B
C
B
B
B
二、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27题15分,第28题20分,共52分。
)
26.
(1)商鞅、秦国、法家(3分)
(2)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分)
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分)
(3)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嬴政。
灭六国,完成统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4分)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2分)
27.①秦始皇焚书坑儒。
(2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
(2分)
②“百家争鸣”。
(2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
(2分)
③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2分)不同点:
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
(2分)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
(3分)
28.
(1)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分)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4分)
(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4分)对外开放政策。
(2分)
(3)西域都护。
(2分)意义: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分)
(4)交通运输先行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品与信息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等。
(只要言之有理,每一条2分,本小题满分4分)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二(第14-17课)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D4.C5.A6.B7.B8.C9.B10.C
11.C12.D13.A14.C15.B16.B17.A18.C19.A20.D
二、填空题
1.蒙古草原,游牧,冒顿,畜牧,冶铸,
2.公元前1世纪,呼韩邪,王昭君,汉匈的友好相处
3.玉门关,阳关,新疆地区4.大月氏,张骞,公元前138,公元前119
5.西汉,麻,蔡伦,改进,造纸术
三、综合题
1.
(1)主要活动:
两次出使西域。
历史作用:
①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②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③使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可能。
(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因为这条陆上通道运送的多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
(3)成立西域都护。
2.①西汉前期发明了纸,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②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③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④《九章算术》的许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
(其他符合题意的项目也对)
3.
(1)秦末汉初,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西汉初年,匈奴年年挥师南下。
(2)秦朝:
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移民垦田戍边;后来,又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汉武帝时期:
组织强大的骑兵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3)“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
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
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促进了匈奴和中原王朝的互相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意思对即可)
4.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
(写出的越多越好。
)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一(第10-17课)
参考答案
一、40分。
1.B2.C3.D4.A5.B6.A7.C8.D9.A10.B
11.B12.C13.C14.B15.B16.C17.B18.C19.A20.D
二、22分。
21.(6分)①秦朝。
(2分)秦朝的强大(或军容的整齐;或战斗力的强大等。
答出其中的一条,只要符合史实就可得2分)
②能表达对秦始皇的认识与感想即可。
(根据表述可酌情给分。
2分)
22.(16分)①图一是地动仪;它体现了汉朝时发达的科学水平。
(4分)
②图二是汉朝给皇帝上奏本的情形,没有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意思对就得分。
4分)。
西汉早期,我国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到了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纸的质量也提供了。
(意思对就得分。
6分)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2分)
三、38分。
23.(14分)①编成了《史记》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6分)
②学习他敬业、刻苦努力的精神,敢说真话、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精神等。
(意思对就得分。
2分)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的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了,却比鸿毛还轻。
(2分)有道理。
可从多方面阐述。
(4分)
24.(12分)
(1)表达了两种观点。
董必武赞扬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在历史上有重要的作用;张仲素也认为昭君和亲平息了边界纷争,促进了和平;而戎昱却否认和亲政策,认为它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6分)
(2)同意董必武的观点,肯定昭君和亲。
(2分)因为昭君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主动请求前去和亲。
她的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为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应当肯定。
(意思对就得分。
4分)
25.提示:
讲述成语的来历,不能脱离历史事实。
要求言简意赅,语句通顺。
略。
(12分)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二(第10-17课)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5×2分)
1.A2.C3.C4.D5.D6.C7.C8.A9.B10.B11.A12.B
13.C14.C15.A16.C17.C18.D19.D20.B21.B22.D23.D24.B25.D
二、非选择题(50分)
26.(9分)
(1)昭君出塞。
(2分)
(2)汉与匈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
(4分)
(3)他们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分。
其余答案可酌情给分。
)
27.(8分)
(1)纸和葡萄都出现在汉代。
(2分)
(2)《史记》是史学著作。
(2分)(3)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2分)(4)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2分)
28.(8分)
(1)刘邦。
(2分)
(2)关中地区(咸阳)。
(2分)
(3)针对秦朝法律严酷,人民不断反抗。
收揽民心,夺取政权。
(4分)
29.(10分)
(1)西汉;丝国。
(2分)
(2)张骞、班超等均可,要有史有据。
(4分)(3)和平交往(或者友好往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分)
(4)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分)
30.(15分)表明观点。
(认为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得2分;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得2分;认为他既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功大于过者得4分)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8分)①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③还采取了一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始皇是暴君:
①焚书坑儒,摧残文化;②徭役繁重,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统治残暴,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写出课本以外的条目可奖励3分)。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一(第18、19课)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D4.B5.D6.C7.C8.B9.B10.A
11.A12.C13.B14.B15.D16.A17.A18.A19.B20.B
二、填空题
1.军阀割据混战,河南,“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河北
2.200,官渡,曹军大败袁军,北方;208,赤壁,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三国鼎立3.蜀锦,造船业,夷洲
4.司马炎,晋,洛阳,西晋,“八王之乱”,匈奴,司马睿,建康,东晋
5.氐,苻坚,王猛6.东汉,西晋,长江中下游
三、综合题
1.⑴B;⑵①魏,洛阳;②刘备,成都;③吴,建业。
2.
(1)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2)氐族;司马睿,东晋;(3)前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不愿为秦军卖命,希望秦军失败。
东晋将士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4)北方重现陷入了割据混乱状态;东晋的胜利为南方经济发展提高了有利条件。
3.
(1)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中任意三个);西晋后期。
(2)北方战乱。
影响:
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3)重要意义: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
(言之有理即可)
4.
(1)表现:
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良田。
②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③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
④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2)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二(第20-22课)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D4.B5.D6.C7.A8.D9.B10.C
11.A12.C13.B14.B15.D16.D17.D18.D19.C20.C
二、填空题
1.鲜卑,北魏,平城,439,民族融合
2.朝廷中使用汉语、鲜卑姓改为汉姓、采用汉族官职和律令,民族融合
3.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近千4.篆书、隶书,楷书,东晋,《兰亭序》“书圣”5.佛教,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秦汉,佛教艺术
三、综合题
1.
(1)迁都;朝廷上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
(2)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
(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4)鲜卑语;汉语;(5)促进了民族融合。
2.
(1)《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2)王羲之,东晋;(3)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圣”。
3.
(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2)北朝,宣传佛教。
(3)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风沙侵蚀和危害,加大管理力度、防止人为破坏等。
(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趋势。
到北朝时,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渐实现融合。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这一进程。
东汉末年开始,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许多人逃往江南。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伴随着汉族的大量南迁,逐步将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方式推行到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的同时,促使南方各民族不断融合。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月检测模拟题(第14-18课)
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2分,共44分。
1.B2.C3.B4.D5.A6.A7.C8.C9.D10.D11.B
12.D13.A14.A15.B16.C17.D18.D19.B20.B21.A22.D
二、每空1分,共14分。
1.皇帝,单于2.佛教,道教3.西域都护,夷洲4.秦始皇,汉武帝
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6.文景之治7.巨鹿之战,淝水之战8.华佗
三、
1.(14分)
(1)霍去病。
(2分)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意思对即可。
2分)
(2)思想主张:
“独尊儒术”。
(2分)目的:
稳固大一统局面。
(2分)
(3)皇帝:
汉武帝。
(2分)贡献:
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4分)
2.(20分)
(1)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招募流亡农民、士兵垦荒、耕田。
(4分)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分)
(2)官渡之战;200年。
(4分)
(3)魏国——洛阳,蜀国——成都,吴国——建业。
(6分)
(4)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
没能实现,因为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分)
3.(8分)
(1)北宋陈栖的观点是正确的。
(2分)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薄而软,纸面平整光滑,据考证,这是西汉前期的纸。
这说明造纸术不是蔡伦首次发明的,是“善造,非创也”。
(意思对即可。
2分)
(2)“旧”指的是西汉前期。
(2分)
(3)首先把那些破布、旧渔网、树皮洗干净、切碎,然后进行碱液蒸,舂捣,配成纸浆液,最后用纸模帘捞取纸浆,经过晾晒干燥,揭下压平就制成了纸。
(意思对即可。
2分)
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