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263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6《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学案

【目标导航】

一、考点点击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二、考向动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注“汉语热”和考古发现。

2.重视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3.重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历史来)

(1)古代辉煌的历程

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七个时期,即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

衰微的原因就自身来讲,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外部原因来说,则是由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冲击。

②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内容看)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①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

(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意义:

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要点名师透析】

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1)区别

①二者侧重点不同:

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

文化的特征,表明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二者表现不同:

源远流长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博大精深表现为:

中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联系

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举措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青年学生来说,应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3.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意义

(1)绵延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高考真题体验】

1、(2011·广东文综T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中华文化的特征。

解答本题要特别关注两点材料信息:

一是经济是动态的而文化却是永远的王牌,二是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符合材料中“五千年历史”这一信息

入选

符合“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这一信息

入选

否认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排除

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交融

排除

【答案】选A。

2、(2011.海南单科T14)“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

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

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

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能够对材料有全面、整体的把握,注意把材料分清层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以前庆祝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体现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特色,①符合题意;今天庆祝民俗节日,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特征,②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③④错误。

故选A。

【答案】选A。

3、(2011.海南单科T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

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了解文化地域性产生的原因,注意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地理环境是形成文化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①错误,③正确;不同的地域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是中华文化共有的文化财富,可以相互借鉴、包容但不是日趋同一,②正确,④错误。

【答案】选C。

4、(2011·山东文综·T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

③④

【解析】本题以“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重大文化时政的关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的意义。

要理解设问的角度是“为什么”,要注意各选项本身是否严谨准确。

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故①④正确;中外文化的交流能够丰富中华文化,但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②;③与材料重复,排除。

【答案】选B。

5、(2010·天津卷高考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

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

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解析】C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急需要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A项与现实状况不符;B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6、(2010·广东卷高考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解析】A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故A正确,B,C错、,D混淆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关系.

【答案】A

7.(2009·安徽高考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C

8、(2009·福建文综)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

“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闽、台文化之间的“五缘”形象地反映了闽台之间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也反映了闽台文化之间交流与借鉴的丰硕成果,故①②的说法正确,故选A项。

③④的说法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9、(2009·天津文综)《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

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

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

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

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

《格萨尔王传》近千年来口耳相传,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故①正确。

而各民族文化又属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党和政府需要抢救并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④正确,故选D。

②在材料中并未得到体现。

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很大,所以③是不准确的。

【答案】选D。

10、(2009·山东文综)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

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用排除法即可。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直接”转化,故②错误。

【答案】选B。

【考点精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模拟)20、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园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包括康熙二龙戏珠碗、康熙青花龙红海水纹盘和康熙釉里红龙缠枝花纹碗在内,已修复文物中60多件符合展出标准,并在纪念园明园罹劫150周年

系列展览中陆续与公众见了面。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保护与修复园明园部分受损文物,让它们重现历史真实,主要是为了

A、发展我国的公益性文化

事业B、实现文化交流

C、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D、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2、随着2011年2月17日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天空中一轮静静的明月,为元宵佳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首凝望,山东各地形式多样的欢庆元宵活动也彰显出山东民俗文化的“和而不同”。

这里的“和而不同”主要说明了()

A.各国的文化一律平等

B.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C.要和平不要战争

D.各国的文化可以交流,但不能相同

3、(2011·海南海口市高三调研测试)14.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

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

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

A.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

C.民族性D.区域性

2011年3月,大型史诗动画片《孔子》登录央视荧屏并于2011年5月13日在第64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亮相,同时将作为教材进入全球孔子学院。

据此回答4、5题:

4、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他的弟子将其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形诸文字。

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这说明()

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

C.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D.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存的精神纽带

5、我们要把“孔子”这个国际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

“和而不同”指的是()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走向融合

D.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6、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

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成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

这说明

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优

秀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但汉字中的沙发、巧克力等词汇就来自英文;指导我们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更是由国外传入的。

这说明

A.中华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产物B.文化发展必须植根于外来文化

C.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D.文化和经济、政治是紧密相连

8、(2011·山东烟台高三一模)18.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快速的键盘输入取代了手写汉字,汉字的日常书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光明网日前做了“汉字书写调查”,85.2%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

如果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A.普及书法,古为今用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立足实践,创新汉字D.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9、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差异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

10、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

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服从。

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D.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材料二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族文字、彝族文字、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其中,藏族的《克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问题

(1)中放映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12、阅读下面两组图画和材料回答问题:

经专家认定:

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

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以上图片和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试加以说明。

(12分)

(2)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意义?

(10分)

 

 

参考答案

1-5CBBCA6-10BCDCA

2、【解析】选B。

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精神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有现实意义。

A项不是“和而不同”思想的原意。

B项正确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本质,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C项理解错误;D项观点不科学,各国文化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故应选B项。

4、【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论语》将孔子的思想形诸文字,使得孔子的思想广泛传播和发扬,说明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C;A说法与题意无关;B中“不会消亡”不正确,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D说法错误,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存的精神纽带。

5、【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而不同”是指既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故选A。

11、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出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2、【解析】本题以“甲骨文”和“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两组图片以及中国汉字的发展历程来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个特征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教材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来组织答案。

答案:

(1)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过程,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