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128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docx

心理学作业专升本

心理学1-4作业

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西南大学2011秋专升本《心理学》作业答题纸

第一次作业: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区别:

(1)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对经验依赖性少,而知觉对经验的依赖性更大。

(3)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组合。

联系:

(1)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2)单一的感觉几乎不存在,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

(3)都是认识过程的低级过程。

1.遗传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

遗传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2.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

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定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环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1.种系心理发展包括哪两个过程?

种系心理发展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和人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2.人类心理有哪些特点?

人类心理的特点是有意识、社会性、有语言功能。

3.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聪明,有的迟钝;有的擅长文艺,有的精于推理……这是什么原因呢?

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差异性的表现。

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B)

A:

情绪记忆B:

情景记忆C:

动作记忆D:

语义记忆

言语是(B)

A:

社会现象B:

心理现象C:

符号系统D:

自然现象

单选:

3多选:

1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

A:

指向性和集中性

B:

起伏性和集中性

C:

指向性和选择性

D:

调节性和集中性

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B

A:

最小可觉差

B:

绝对感觉阈限

C:

差别阈限

D:

差别感觉阈限

3、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著名概念是――D

A: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B:

关键年龄

C:

人为的发展

D:

最近发展区

4、无

多选5、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又分为――ACD

A:

首要特质

B:

根源特质

C:

中心特质

D:

次要特质

6、试论述智力三元论。

答:

美国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

智力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既智力

在内的成分,这些智力成分和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的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可

以回答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其响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用

语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

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

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和知识获

得成分(指获得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

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

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

成分亚理论与个体

的内部世界相联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

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统称为情境

智力。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智力情境下可产生不同的智力行为,同时个体所处的

社会文化背景,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涵但不决定智力高低。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

的能力。

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对智力三元理论的评价:

优越性:

从主体、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三方面来讨论智力理论,充分考虑情

境和经验水平对智力的影响;涉及的经验水平认为智力的多少影响智力的测量;

为编制较为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在

真实性、功能性这两个传统测验中的缺陷得到弥补。

缺陷:

缺乏对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的深入描述和探索。

第二次作业:

1、什么是马赫带(machband),如何解释?

答:

马赫带(Machband)1868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现象。

它是一种主观的边缘对比效应。

当观察两块亮度不同的区域时,边界处亮度对比加强,

使轮廓表现得特别明显。

马赫带现象即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亮处更亮,暗处更

暗的现象。

它是一种主观的边缘对比效应。

所谓“马赫带效应(Machbandeffect)”

是指视觉的主观感受在亮度有变化的地方出现虚幻的明亮或黑暗的条纹,马赫带效应的

出现是人类的视觉系统造成的。

生理学对马赫带效应的解释是:

人类的视觉系统有增强

边缘对比度的机制。

2、什么是意识?

意识有几种水平?

答: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反映的高级形式,

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在所有心理反映的形式中居于最高层,是人类所独有的心

理现象。

根据意识水平的可控与否,可分为

(1)可控的意识水平(焦点意识、边意识、半意识)

(2)不可控的意识水平(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单选:

4多选:

1

1、连接人脑两半球的是(B)

A:

小脑

B:

胼胝体

C:

网状系统

D:

丘脑

2与运动协调,以及某些高级认知功能有关的是(D)

A:

中脑

B:

延脑

C:

大脑

D:

小脑

3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时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这种现象是(A)

A:

自主运动

B:

运动后效

C:

诱发运动

D:

动景运动

4小明在上课时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这是(C)

A:

持续性注意

B:

选择性注意

C:

分配性注意

D:

随意后注意

多选5以下属于人的内部感觉的有(ABD)

A:

动觉

B:

平衡觉

C:

温度觉

D:

内脏感觉

第三次作业:

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答: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

他自己充任主试和被试,独自进行实验,持续数年之久。

他选用大量的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这种无意义音节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实验采用重学法检查识记效果。

他的实验结果表明: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比较快、较多,以后逐渐减慢。

到了相

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遗忘速率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他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绘成了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简述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答:

188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情绪变化是人对自身身体变化的感知的理论。

詹姆斯看来,情绪只是对于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乎是身体的。

几乎就在詹姆斯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就是1885年,丹麦的生理学家卡尔.兰格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与詹姆斯的理论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

兰格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情绪就是对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后来,人们把它合在一起称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一百多年来,后人对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不断地提出批评,但是这一理论却一直持续至今,仍然受人们关注。

至少关于生理变化与情绪的密切关系的原理是毫无疑问地被普遍认可的。

后来的研究一方面逐渐纠正和弥补了它的某些片面和不足,另一方面又在情绪与生理的关系方面进一步获得新的证据和新的发展。

詹姆斯-兰格的理论则是提醒我们要看到情绪变化与生理变化之间是相互关系。

这一理论对促进我们深入地理解情绪心理的本质,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单选:

4

1、一个戴过眼镜的人在换了一副新眼镜后开始会不习惯,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这是――B

A:

知觉恒常

B:

知觉适应

C:

知觉选择

D:

知觉整体

2、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是――C

A:

回忆

B:

编码

C:

再认

D:

储存

3、采用一定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A

A:

爬山法

B:

算法

C:

手段——目的分析法

D:

逆向搜索法

4、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倒U型曲线

B: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C: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D: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第四次作业:

名词解释:

1、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它包括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2、动机:

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

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原因,可认为动机=需要+目标。

单选:

4多选:

1

1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是(B)

A:

创造想象

B:

再造想象

C:

幻想

D:

联想

2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米勒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C)

A:

4~8

B:

4~9

C:

5~9

D:

5~8

3梦境一般出现在哪个阶段(D)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快速眼动阶段

4自我功效理论的提出者是(B)

A:

维纳

B:

班杜拉

C:

托尔曼

D:

赫尔

多选5以下属于能力的因素说的有(ABC)

A:

独立因素说

B:

智力多元理论

C:

二因素说

D:

三维结构模型

1、注意

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它包括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2、动机

答:

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

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原因,可认为动机=需要+目标。

多选题5以下属于能力的因素说的有(ABc)

A:

**因素说

B:

智力多元理论

C:

二因素说

D:

三维结构模型

单选题4自我功效理论的提出者是(B)

A:

维纳

B:

班杜拉

C:

托尔曼

D:

赫尔

单选题3梦境一般出现在哪个阶段(D)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快速眼动阶段

单选题4自我功效理论的提出者是(B)

A:

维纳

B:

班杜拉

C:

托尔曼

D:

赫尔

单选题3梦境一般出现在哪个阶段(D)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快速眼动阶段

单选题2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米勒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C)

A:

4~8

B:

4~9

C:

5~9

D:

5~8

单选题1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是(B)

A:

创造想象

B:

再造想象

题目: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

指向性和集中性

B:

起伏性和集中性

C:

指向性和选择性

D:

调节性和集中性

正确答案:

A

题目:

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

A:

最小可觉差

B:

绝对感觉阈限

C:

差别阈限

D:

差别感觉阈限

正确答案:

B

题目:

3、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著名概念是

A: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B:

关键年龄

C:

人为的发展

D:

最近发展区

正确答案:

D

题目:

5、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又分为

A:

首要特质

B:

根源特质

C:

中心特质

D:

次要特质

正确答案:

ACD

题目:

6、试论述智力三元论?

(注意次论述智力三远伦还在论坛看到了另一种答案,建议这题大家暂时别先下笔)

答:

美国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

智力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既智力

在内的成分,这些智力成分和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的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可

《心理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  

3:

注意的特征有哪些?

答: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题目:

 1、彼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A)的倾向 

A:

知觉选择性  

B:

知觉整体性  

C:

知觉理解性  

D:

知觉恒常性  

2、试述精神分析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答:

本我,如同动物的“我”,在潜意识层;自我,有意识的那一层,能分辨自己的还是外人的,还可以扩大到自己的亲人、财产和领地等;超我,有一定修为的人,把本我缩小、看轻,把自我扩大、看重(比如以天下为重)。

 普通人,在醉态下,自我和超我都被损伤和抑制,只剩本我,但本我也会受损,此时对人对己都是十分危险的,这就是醉驾有危害的原因。

 只有超常的人,至死都保留自我和超我,比如舍身救人的人。

 谦虚的人是“弱我”,狂妄的人是“强我”。

幼儿常受打骂,自我是受压制的,甚至几乎没有自我。

  

题目:

 3、绝对感觉阈限是指(D) 

A:

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

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  

C: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D: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题目:

 5、思维的基本特征有(AC) 

A:

间接性  

B:

目的性  

C:

概括性   

D:

形象性  

题目: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现为(B) 

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时快时慢  

D:

均匀递减  

第二次作业 

题目:

 1、与盲目性、易受暗示性相反的品质是(  A   ) 

A:

自觉性   

B:

坚韧性  

C: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D: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题目:

 3、智力是(  C  )的综合 

A:

观察能力  

B:

思维能力  

C:

一般能力  

  D:

特殊能力  

题目:

 4、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    B  ) 

A:

注意的分配  B:

注意的分散  C:

注意的转移  D:

注意的广度  

5、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

现代心理学的气质,从严格的定义来讲就是“我们生来就具有形成某些特定行为类型的倾向性”,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

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自制。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动作言语敏捷。

粘液质的人安静、沉稳、情绪发生慢而弱、言语动作和思维比较迟缓,注意稳定。

抑郁质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体验深沉,言行迟缓无力。

气质是后期形成性格的基础。

至于性格类型,不同的心理学家的书里采用了不同的区分体系。

 

题目:

 长时记忆系统中编码信息的方式为( CD )

  A:

听觉编码  B:

视觉编码C:

后意识 (形象编码)  D:

非意识  (语义编码)

 题目:

 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  B   )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对数关系    D:

常数值  

 题目:

 5、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D  ) 

  A:

知觉    B:

感觉    C:

对比    D:

后像  

 题目:

 6、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 ABCD) 

  A:

强度    B:

灵活性    C:

速度  D:

稳定性  

 第四次作业   

题目:

 1、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   B  ) 

  A:

情绪记忆    B:

情景记忆    C:

动作记忆    D:

语义记忆  

 2、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答: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2)认知性;(3)序列性。

 

 题目:

 3、决定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是(  C   ) 

  A:

生理线索    B:

运动透视    C:

双眼视差    D:

结构极差  

 题目:

 4、常把IQ超过(  C  )称为超常儿童   A:

120    B:

130    C:

140   D:

150  

 题目:

 5、引起动机的条件有(AB)   A:

诱因  B:

需要  C:

兴趣  D:

信念  

 题目:

 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B   ) 

  A:

后象    B:

表象   C:

想象   D:

联想  

 第五次作业 

题目: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是( AD)   

A:

随意注意    B:

随意后注意   C:

不随意注意    D:

有意注意  

 题目:

 对于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D   ) 

  A:

理智感    B:

美感  C:

激情  D:

道德感

 

题目: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B   )   A:

诱因  B:

需要  C:

兴趣  D:

爱好  

 

题目:

 

一个人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  C    ) 

  A:

个性 B:

性格  C:

气质  D:

能力  

 试述意志和认识过程之间的关系。

 

答:

(1)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2)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

(3)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

(4)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5)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

 

题目:

强调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情绪理论被称为(D)

A:

坎农—巴德学说B:

伊扎德情绪理论C: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D: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题目:

 既怕考试不及格又不想放弃玩耍时引起的是(  B   )式冲突 

A:

双趋式  B:

双避式  C:

趋避式  D:

多重趋避

西南大学2012秋心理学作业答案(已整理)  

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主观题,论述题:

 

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心理特征时应注意哪几点?

 

答:

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心理特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用的测量工具应适合于研究目的的需要。

2.主持测验的人应具备使用测验的基本条件。

如口齿清楚,态度镇静,了解测验的实施程序和指导语,有严格控制时间的能力;并按测量手册上载明的实施程序进行测验等。

3.应严格按测验手册上载明的方法记分和处理结果。

4.测验分数的解释应有一定的依据,不能随意解释。

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验法都属于心理学问题的相关法。

上述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发现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即关系的疏密程度,但却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

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借助于实验法。

  

客观题,单选题:

 

心理学是研究(C)和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A心理结构 B意识 C心理现象 D心理咨询  客观题,单选题:

 心理是(B)的功能。

  

A心脏 B脑 C脊髓 D神经 客观题,多选题:

 

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ABCD)。

  

A实验法 B调查法C观察法 D测验法  客观题,单选题: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C)。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C感觉对比  D联觉  客观题,单选题: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是(C)。

  

A弗洛伊德B冯特 C华生 D詹姆士     

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主观题,论述题。

(42页——44页)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并作简要介绍。

 

答:

知觉的特性有: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感觉信息,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

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将知觉对象中的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的。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知觉对象的物理性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时,知觉形象并不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保持不变。

 

(1)大小恒常性:

是指在日常生活很常见,但是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而是认为它很自然地发生。

(2)形状恒常性:

是指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时,我们仍然把这个物体感知为一

个特定的形状。

(3)明度恒常性:

是指物体的光度随阳光照射以及处于不同的光线位置,它的物理亮度随时变化。

(4)颜色恒常性:

是指在一定程度的变化范围内,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但是我们仍然知为特定的颜色。

(5)方位知觉恒常性:

是指知觉恒常性在各个领域非常普遍,例如听声音时,尽管方向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仍然知觉为同一声音这是方位知觉恒常性的表现。

  

客观题,多选题:

 

对事物的知觉是(ACD)。

 

A:

受人以往知识经验影响的 B:

感觉的相加  C:

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D:

人脑对直接作用感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客观题,单选题:

 

决定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是(C)。

  

A生理线索B运动透视C两眼视差D结构极差  客观题,单选题: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A)。

  A:

知觉的整体性B:

知觉的理解性C:

知觉的选择性D:

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题,单选题:

 绝对感受性是指(A)。

  

A:

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B: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C:

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D: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客观题,单选题: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B)。

  A:

感觉B:

知觉C:

记忆D:

思维     

心理学第三次作业 主观题,论述题。

(97页) 

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有哪些特征?

  

答:

问题解决是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序列。

 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

(1)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

(2)操作序列:

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学的序列。

(3)认知操作: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客观题,多选题。

(85页)  思维的基本特征有(AC)。

 

A间接性B目的性C概括性D形象性 客观题,单选题:

 

把提供的各种信息重新组合,朝着一个方向、寻找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称之为(A)。

  

A辐合性思维 B再生性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