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简史.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065044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翻译简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翻译简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翻译简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翻译简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翻译简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简史.ppt

《中国翻译简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翻译简史.ppt(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翻译简史.ppt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第二次高潮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第三次高潮当属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的西方思想和文学翻译。

第一次高潮(东汉安世高),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chen,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第一次高潮(东晋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第一次高潮(隋彦琮),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第一次高潮(唐玄奘),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比过去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

在十九年间译出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二三五卷。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在译经过程中成功的运用了种种技巧:

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和代词还原法。

第一次高潮(宋),到了宋代,虽也有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有名僧东来传法,宋太宗也曾兴建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其规模与水平已远不如唐朝的玄奘时期。

元、明、清三代从事佛经翻译的人数渐少,几百年间只译了几十部经卷。

各民族的翻译活动在创造、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如:

回回历书,元秘史以及古兰经等的翻译。

第二次高潮(明徐光启),第二次高潮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这次翻译高潮从延续时间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前的佛经翻译。

但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dou。

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的杰出科学家、翻译家、进步思想家和爱国政治家,他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

第三次高潮,第三次高潮当属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的西方思想和文学翻译。

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严复和林纾。

第三次高潮(近代严复),严复(1854-1921)我国近代著名的维新启蒙思想家,也是第一个系统的介绍西方学术名著的翻译家。

严复在大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由于时代不同,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这三个字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

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二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

从1898年到1912年,十多年间,严复在翻译上取得光辉成就。

他先后翻译并出版了斯宾塞(H.Spencer)的群学肄言(StudyofSociology)、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原富(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约翰穆勒(J.S.Mill)的群己权界论(On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社会通诠(AHistoryofPolitics)、穆勒的穆勒名学(ASystemofLogic)、孟德斯鸠(BarondeMontesquieu)的法意(SpiritofLaw)、耶方斯(W.S.Jevons)的名学浅说(PrimerofLogic)等学术名著。

从而成为当时翻译界声望最高的翻译家。

第三次高潮(近代林纾),林纾(1852-1924)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在近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业绩在于他的翻译文学。

作为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他先后在二十年间翻译了163种涉及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位作家的作品,速度之快,成为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

“林译小说”文笔流畅、隽永,极富表现力,语言有时读起来比原作还优美。

许多现代文学大家(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以及冰心等)的创作和翻译都受到其很大的影响。

他的第一部译作,1899年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的翻译小说,一经出版,顿时“不胫走万本”“一时纸贵洛阳”。

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严复曾说: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它不仅征服了广大读者的心,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人对外国小说的错觉,开始认识到外国也有如红楼梦样的杰作。

第三次高潮(近代辜鸿铭),辜鸿铭(1875-1928)近代一位翻译家,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最重要的是他将中国经典论语(1898)、中庸(1904)译成英文,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影响很大。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现代、当代翻译家(傅雷),傅雷(1908.4.71966.9.3)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现代、当代翻译家(朱生豪),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中国浙江省嘉兴人,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朱生豪共译出莎士比亚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31部半1。

曾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其译本作品质量与完整性颇受好评。

现代、当代翻译家(草婴),原名盛峻峰。

文学翻译家。

1923年出生,浙江省宁波慈溪人。

南通农学院肄业。

1960年参加辞海编辑工作,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

中国译协副会长,现为中国译协名誉理事。

2006年被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为名誉会员。

1938年开始学习俄语,同时参加新文字研究会。

1941年起,先后为时代杂志、苏联文艺杂志及时代日报译稿。

1945至1951年任时代出版社编译。

1952年后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及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俄国和苏联文艺作品。

1960年参加辞海编辑工作,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

从1978年至1998年,系统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包括三个长篇、六十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

德语文学翻译家,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德语界,有“北冯南张”的说法。

冯指的是北京的诗人、学者、翻译家冯至,张则指的是现今还健在的百岁老人南京大学的张威廉教授。

他们都是中国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科研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现今活跃在中国大江南北的中老年德语文学专家鲜有不是出自他们两位门下的。

实际上,他们两人也是师出同门,都是蔡元培掌校时创办的国立北京大学德文系的早期毕业生。

德语文学翻译家(冯至),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领导职务。

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主要翻译作品:

哈尔次山旅行记(散文集),海涅诗选,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诗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还涅抒情诗选(与钱春绮、杨武能合译),海涅著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尔克著远方的歌声(短篇小说集),审美教育书简,弗里德里希席勒著,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小说),歌德著,布莱特选集布莱希特著,德语文学翻译家(张威廉),张威廉(1902-2004)民盟成员。

1923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德国文学系。

历任陆军大学德语教师,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第一届理事。

曾获1984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歌德奖章,1988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十字勋章。

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译著:

布莱德尔小说选集(德布莱德尔著)、乡情们、儿子们、孙子们、新的一章,威廉退尔、唐卡路斯、杜兰朵(德席勒著),第一步、第七个十字架(德安娜西格斯著),主编德语文学词典等。

德语文学翻译家(钱春绮),钱春绮(1921-2010),194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后长期行医,20世纪60年代转而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活动。

历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德文化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流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上海翻译家协会名誉理事和上海文史馆名誉研究员。

翻译出版有席勒、海涅、歌德、尼采诗集及波德莱尔等法国象征派诗人诗集多种。

2001年,他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主要翻译作品:

阿塔特罗尔、歌德抒情诗选、歌德叙事诗集、歌德诗集、歌德诗剧浮士德、席勒诗选、歌德戏剧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抒情诗选、海涅抒情诗选集、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巴黎的忧郁、尼采诗选、施托姆抒情诗选、法国名诗人抒情诗选、黑塞抒情诗选、歌德抒情诗新选、海涅诗集、海涅散文选、尼采散文选、席勒戏剧诗歌选、茨威格散文选、里尔克散文选、瓦莱里散文选、拉封丹寓言全集,歌德小说赫尔曼和多罗泰以及尼采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德语文学翻译家(杨武能),杨武能,男,1938年生于重庆。

1962年秋南京大学德语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川外语学院任教。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主攻歌德研究。

1983年调四川外语学院任副教授、副院长。

1990年调四川大学任教授,1992年至1997年任四川大学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等经典译著30余种,另有学术专著三叶集等。

编著的歌德文集海涅文集等十余种译作影响深远,获“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奖励。

2000年荣获德国“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获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奖金。

1960年开始发表译作,已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海涅诗选、茵梦湖、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以及魔山等经典译著30余种,并有杨武能译文集(11卷)行世。

1979年至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论著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三叶集和GoetheinChina等5部,编著歌德文集(14卷)、海涅文集(5卷)、外国中篇名著金库(10卷)和“郁金香译丛”(20卷)等十余种。

也从事散文写作,出版了散文随笔集圆梦初记和感受德意志。

翻译标准(严复),严复在翻译界最大的贡献是他在翻译理论方面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标准在他的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他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