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484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docx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

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

  [摘要]现在中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誉为南方影戏之魁的四川皮影,受现代文化浪潮和自身的局限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呈现出逐步衰落的尴尬局面。

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民族瑰宝,这是我们必须探讨和深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四川皮影现状保护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50

  

  引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皮影,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美妙的融合了绘画和雕塑的技巧,吸收了文学、戏曲和表演艺术的精髓,用简单而朴实的手法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

  据江玉祥先生研究,四川皮影在明清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记载,最早的记载要追溯到清乾隆晚期。

[1]因为在明末清初至乾隆这个时段中,战争、迁徙等活动使得皮影交流空前的活跃,如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

康熙年间,云南皮影随吴三桂的军队传入四川等。

四川原有的地方影戏同外来皮影不断地交融和碰撞,不同的生态和文化环境,孕育出了千姿百态的地方影戏,直至清嘉庆以后,四川皮影逐渐形成了川北皮影、成都皮影和纸灯影三种类型,并且还出国进行演出。

  然而,现在中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誉为南方影戏之魁的四川皮影,受现代文化浪潮和自身的局限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呈现出逐步衰落的尴尬局面。

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民族瑰宝,这是我们必须探讨和深究的重要课题。

  一、四川皮影的生存现状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中,传统戏剧的入选数量居榜首,共计92项。

在整个名录中,皮影戏包括的项目之多,涉及的地域之广,表现得非常突出。

然而四川皮影却是榜上无名,这其中反映了四川皮影戏的整体衰落,也反映了人们对皮影戏的重视程度不高。

下面就对四川皮影的具体现状做以下的分析:

  1、多元文化的冲击,观众群体的减少

  在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多元化进程中,各种传播方式和视听器材也随之而生,他们共同冲击着人们的视野。

网络、电视、电影、随身听等这些现代媒体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一点点地侵蚀着皮影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生活中的作用,皮影以前的那些祈福消灾、酬神还愿等传统功能被逐渐减弱,而更多地成为了老一辈人的一种怀旧和娱乐方式。

大多数人愿意在家中玩弄着鼠标,浏览着网站,等待着电视剧,或者是捧一袋爆米花去电影院感受那些国外的火爆场景,然而很少有人愿意观赏皮影,更别说是出钱邀请戏团来进行表演。

如此珍贵的民族瑰宝,失去了观众群体,就相当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状况可谓是危哉!

  2、生存状态的迷失,传承人的断层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点和要求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上升,传统四川皮影的传播方式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接受。

仓皇失措的皮影艺人一下子适应不了如此快的生活节奏,找不到现在皮影的一个真正生存状态,也直接导致皮影艺人的经济效益锐减。

他们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传承人的创新和发展,将自己几辈子的祖传影戏传承下去。

然而很多的年轻人宁愿出门打工,也不愿意传承这个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且必须拥有足够耐心和智慧的技能。

如此以来,四川皮影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以至于许多老艺术家表示愿意无偿招收弟子,倾囊相授,这无疑表明皮影生存之艰难以及技艺传承的忧虑。

  3、政府关注的较少,发展出现停滞

  改革开放初期,当地政府主要精力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传统文化这块宝地不够重视。

直到近年国家经济条件的好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提出,以及各项“申遗”浪潮的掀起,皮影才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然而政府所谓的关注皮影艺人,也就仅仅是一年拨给艺人几千块钱的生活补助,并没有其他的特殊保护或倾向性的政策。

缺少了足够的重视和健全的保障体系,那些“关注”和“保护”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些空口号,其效果也是甚微的。

如此的经济效益以及关注程度,大大削减了艺人们的皮影热情,也使得四川皮影的发展出现了停滞迹象。

  二、四川皮影的保护策略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响应。

联合国教科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对“保护”进行了定义,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的目的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人类的创造力,通过保护不断使这个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中央文化部和财政部也联合下发通知说:

“‘保护工程’是新世纪开始实施的一项新型文化建设基础项目,在实施工程中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年4月8日)。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成都博物馆于2004年建立皮影博物馆开展面向全国的征集皮影文物工作。

200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挂牌‘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

截至目前,中国皮影博物馆已经征集到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近17万件珍贵皮影文物”[2]。

四川皮影以及各种散落在民间的皮影找到了相对较好的归宿。

虽然这对于窘迫中的四川皮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们还必须提出更多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政策:

  政府引导方面.首先,制定相关的、合理的法规和保护政策,积极搜集和收藏各种关于皮影的知识和材料,成立专门的皮影研究机构,聘请专家,增加民间美术专业干部,组成专业的研究团队,制定出明确的保护计划和任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其次,从财政或技术等方面,成立专项资金,切实保障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保护好四川皮影老艺人,培养年轻的传承人”[3],加强和促进其对皮影事业的热爱,鼓励其积极地进行创新,并安排各种与其他地方皮影剧团的交流会议。

再次,应该合理地把皮影和当地的旅游事业进行结合,一方面来提高当地皮影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

最后,由于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的收藏政策法规,政府需在宣传皮影的同时,高度重视皮影的流失。

“通过录音录像,实地收集等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四川皮影戏完好的保存下来,是许多的经典剧目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3]。

严防和打击那种以文化部门为名义而私自收藏和出售皮影的情况,指派文化馆、站或专门的机构进行定点的收藏,与学界、民众和艺人共同组织起来进行皮影保护。

  教育计划方面.四川皮影受众基础的缺失,以致皮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这很大一方面都是来自教育方面的原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四条中要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或弘扬,主要通过:

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

通过教育来进行保护,这是四川皮影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障。

具体的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四川皮影进行保护:

  第一、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在美术课本中编入对四川皮影的欣赏以及在课堂中插入与皮影相关的趣味活动,从小培养其传统文化素质,激发其对四川皮影的兴趣。

如“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已正式将皮影戏列入校本课程,成都金苹果幼儿园也开始试行将皮影艺术作为幼儿美育课程”[4]。

第二,在各个高等教育院校中,增设关于四川皮影的公共必修课程,详述关于四川皮影的历史、特点和现状等信息,鼓励学生对四川皮影进行研究与开发。

然而从事教育行业的同学又将自己所了解和研究的关于四川皮影的知识和经验讲授给自己门下的学生,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消费群体,实现四川皮影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三,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及时搜集和把握各种最新信息,响应国家政策,与政府和艺人形成良好的交流链接模式,切实把握好四川皮影的发展方向。

  艺人素质方面.一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到四川皮影的现状,明确消费群体,学习老剧本,让自己不断地成熟起来。

结合现代文化的元素,获取新观念,改编旧戏,编排新戏,加大节目表演形式的灵活性。

结合剧目长短,运用电脑技术,创造出一条适合各个年龄层次且有着属于自己风格的皮影戏。

如“2006年,‘王文坤家庭皮影艺术团’在阆中推出了新编剧目:

《张飞审瓜》、《龟与鹤》、《龟兔赛跑》、《蝴蝶戏猴》、《猪八戒吃西瓜》,并对皮影的表现风格和配乐大胆地进行了革新,还在舞台的两边设有电子显示屏,显示中文台词,这得到了中老年人以及青年人的参与和响应”[5]。

  另一方面,把握政策情况,加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

积极与专家和各地区皮影艺人进行交流,听取建议和吸取经验。

这样既可补充自身文化的内涵,也可增强与地方影戏的合作,扩大交流群体;同时艺人们还可以与公司企业进行商业合作,将四川皮影制造出各种类型的动画和工艺品或儿童玩具,通过网络、商场等渠道进行经营销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四川皮影的保护和发展。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需要发挥创造性的,对于四川皮影来说,尤其需要发挥创造性。

传统是新的创造的基础,是宝贵的财富;但弄不好又会成为束缚创造的负担。

德国奈.西蒙博士在为江玉祥先生所著《中国影戏》作序中说:

“研究中国文明的西方朋友希望中国既能接受新的事物,也会保留古老的传统。

”四川皮影属于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然而也属于世界人民,艺人们完美的传承与创新,社会各界的保护和支持,四川皮影定将会走出阴霾,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江玉祥.四川皮影[M].四川:

四川人名出版社,1992.

  [2]陈文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四川皮影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

  [3]刘克胜,杨双月,浅论四川皮影的现状与保护[J].文学界,2010(7).

  [4]四川民间戏剧现状与保护发展课题组.亟待抢救的民间艺术瑰宝:

四川皮影戏――四川民间戏剧现状调查报告之二[J].2005,(3).

  [5]任东,浅析川北皮影的源流、特色及现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

(2).

  

  作者简介

  谢宇华,男,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美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