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010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docx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

  摘要: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20年以来体育报道的发展特点,通过对两次亚运会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方式、报道体裁的比较,从中探析20年以来我国体育报道在报道模式、传播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及特点。

  关键词:

人民日报;亚运会;报道理念;人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1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8122(2012)02-0045-03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好跨度整整20年。

2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跨越式变化,亚运会的办赛模式、体育报道的视角和理念以及人们的思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影响力大,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在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对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传播视角和报道理念的变化也代表着中国20年来关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亚运报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以人为本”的传播意识,报道更具人情味。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的报道传播,选择样本主要是《人民日报》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1990年9月22日至1990年10月8日)共16天的新闻报道和《人民日报》2010年关于广州亚运会的报道(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28日)。

通过《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传播内容的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来探讨我国20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和主流体育价值观的变化。

  一、报道数量分析

  统计分析,《人民日报》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总共有409篇(图片除外),相关亚运会的报道还延续到1990年10月11日(亚运会于10月8日闭幕)。

关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在16天里总共有196篇(图片除外)。

《人民日报》关于两届亚运会的报道的数量都不少,但也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在发稿数量上北京亚运会的新闻报道数量明显超过广州亚运会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由于处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国民支持率和参与度上可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

20年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2010年差得很远,中国人的日子过得还很艰难,从政府到国民盼望着借亚运塑造自信和自尊,使北京亚运会变成一个展示经济腾飞、凝聚国民精神、表现中国实力的政治、文化窗口。

因此,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北京亚运会投入了更多报道精力和热情。

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大大提升,盛极一时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也刚过去,国民对于亚运会的关注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退。

此外,虽然两届亚运会《人民日报》都有两个专版进行报道,但是广州亚运会的报道多了更多的图片报道,总共有104幅新闻图片报道,北京亚运会约有40幅照片,这除了印刷技术的关系,更主要的是20年后的传媒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力,传媒普遍进入了读图时代。

  二、报道版面分析

  两届亚运会期间《人民日报》都特别开辟了两个版面作为“亚运特刊”对亚运会进行报道。

表明对亚运会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在具体的版面设置和编排上却有着区别。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将二、三版设为“亚运专刊”,并且从9月22日开幕到10月8日闭幕期间头版也专门留有版面空间对亚运会进行报道,开幕当天在头版配有社论。

之后的头版每天都有两个专栏:

一天的赛事总报道和金牌榜,从9月29日始到亚运结束头版还增加了一个评论栏目:

“亚运启示录”。

9月23日报纸头版的新闻全都是关于亚运的报道,而且在头条发了开幕的消息,这天头版新闻的标题都用了红色字体。

  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于11月12日开幕,当天有5、6、7、8、9五个版面报道亚运,在四版也发了社论。

11月13日在报纸的右下角发了关于亚运会开幕的消息,当天也有5、6两个版面报道亚运。

之后每天都把9、10版作为“亚运特刊”对亚运会进行报道,但并没有在头版设置专栏报道亚运,只在11月19日头版有一条通讯,一直到闭幕当天即11月28日有两条消息和一篇评论。

此外广州亚运会媒体也有一个奖牌榜的统计简表,但均放在9版,标题为“亚运奖牌榜”,而北京亚运会关于奖牌的统计表则都在头版,标题则是“金牌榜”。

  从以上《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版面设置的差异可以看出,主流媒体都对两届亚运会进行了议程设置,但是对于北京亚运会议程的设置更为深入和成功。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媒体通过版面语言成功设置了亚运举国关注的议题,把亚运会视为当下中国的重要事件。

当时国民对于亚运的空前热情和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报道关注是密不可分的。

但其实媒体也在反映着整个社会的议题,当时的中国急需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来重新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对内也急需一个积极热烈的事件消除风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北京亚运会正好从体育的角度满足了这个政治诉求,主流媒体因此也在有意识地引导并迎合着人们的这种诉求。

与之相比较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人民日报》已经对金牌榜及总数的报道有了适度的淡化,虽然也有奖牌榜,但并不是金牌榜也没有放在头版作报道。

因为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体育大赛的金牌并不等同于国民意志和国家的强大。

体育竞技只是大国崛起的一个环节[1]。

  三、报道体裁分析

  《人民日报》关于两届亚运会的报道共涉及以下几种体裁:

消息、评论(包括杂谈、时评、短评)、通讯(深度报道)、访谈和图片。

以下是《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各报道体裁的具体情况:

  

  

  从总体上看《人民日报》主要采用了消息这一体裁来报道两届亚运会。

这主要是由影响传播效果的五个因素决定的。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技巧。

在亚运会期间受众最为关注的就是体育赛事的报道,而消息在新闻的时新性上占有优势,因此《人民日报》作为传播的主体必须及时客观地将相关体育报道通过消息传播给受众,才能满足他们对于体育比赛的信息知晓权及认知的心理需求,从而维护报纸本身的权威和信誉。

  四、报道方式分析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的新闻报道实际上也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加工的过程,是对亚运的建构,那么《人民日报》又是如何来建构两届亚运会的呢?

关于传播内容的分析,框架理论是最常见的一种基础方法。

关于文本框架结构的构成,藏国仁分为三个层面讨论:

高层结构、中层结构和低层结构[2]。

具体组成如下:

高层结构――主旨,通过导言、标题、引句来实现;中层结构――主要事件、历史、结果、评论来实现;低层结构――语言,通过修辞、文法、比喻来实现。

以下将主要通过框架的高层结构和中层结构来分析《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的报道。

  

(一)高层结构分析

  首先,通过对《人民日报》报道两届亚运会开幕当天以及闭幕当天的社论标题考察后发现,《人民日报》关于北京亚运会发表社论《燃亚运圣火,展亚洲雄风》,且发表在头版;广州亚运会开幕当天在第四版发表社论《激情盛会,和谐亚洲》。

从两篇社论标题的差异不难看出,我国主流以及国家对举办亚运会作用认识上的差异。

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召开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当时主流声音期望通过亚运会把亚洲体育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世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关键词则是和谐,并且提出了“和谐、绿色、文明”的亚运理念,国家的主流声音期望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亚运这个大舞台,传达和平、和谐、友好、团结、共赢的中国理念。

从而进一步增进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国际社会的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氛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民对广州亚运会的认识更加趋于多元化,不仅仅只是从体育竞技角度来认识亚运会,更多地把它作为一个平台,展示中国文明开放、和谐进步形象的平台。

  其次,两届亚运会闭幕当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均发了消息。

北京亚运会的标题为:

《祝贺亚运健儿为祖国争光》,引题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致信中国体育代表团”。

广州亚运会的标题则是:

《中国代表团在广州取得优异成绩――国家体育总局致电祝贺》。

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新闻报道标题的差异显示出主流对亚运会的传播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北京亚运会的举办无疑是上升到国家形象角度的,所以体育健儿参加比赛是为国家争光,是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亚运会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多的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和脸面,为了振兴中华。

与之相比较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赢得了世界尊重,中国人再也不需要为一场体育比赛的胜利而欣喜若狂,体育逐渐剥离开原来附加的一些其他意义和重负,逐步还原为体育本来的真实面目[3]。

  

(二)中层结构分析

  《人民日报》对北京广州和亚运会的报道最多的主要包括常规的关于赛事赛程报道、运动员的报道、运动会开幕闭幕等方面,以此及时向受众介绍相关赛事赛果,满足他们的需求。

但是,两届亚运会的报道又有着区别。

  第一,北京亚运会上,占据《人民日报》亚运专版版面内容最多的是赛事和关于运动员的报道,主要报道当天夺冠的运动员以及当天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捷报频传。

因此,报道中不由地充满着豪情,报道气氛也较为严肃。

如“体操全能五星红旗升五面”、“叶冲仗剑气如虹”、“摔跤场上宝玉夺魁,中华体育又有突破”等。

而关于外国运动员以及没有夺冠的运动员的报道却鲜见于报端,同时还强化着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总数。

广州亚运会上少了更多夺冠运动员的报道,也少了一些严肃和沉重,因此“从盼金牌到享受快乐”、“服务亚运,精彩有我”、“每个人都是主角――亚运带来机遇,体育改变生活”。

这些报道把重点放在体育给运动员、观众、组织者和所有参与者带来的快乐上。

《人民日报》还在2010年11月19日头版发表《健康亚运,健康广州》的报道,明确倡导全民健康活动的生活方式,这体现了“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在几十年前揭示的体育本质上。

  第二,亚运会另外一项重要的报道就是关于金牌以及夺冠运动员的报道,在这方面《人民日报》对北京亚运会付诸了更多的报道热情,而对另外的参赛运动员包括亚洲其他国家的运动员的报道却较少,仅有的一些报道都是报道运动员与金牌插肩而过的遗憾,如“失去平常心,气步枪金牌旁落”、“无情的一指只差”等。

此外,报道中都特别突出金牌以及重要性,如“金牌以外不算牌”。

广州亚运会也有对金牌的报道,但是已经慢慢地淡化了金牌的重要性,如“把金牌看得淡些”、“以金牌论价不可取”,明确指出体育比赛重要的是给大众带来快乐。

此外,在对那些未得到金牌、奖牌的运动员有了更多的关注,如“掌声送给无牌强者”、“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等。

这些报道从人文的角度代表了主流关于体育以及金牌的态度:

金牌获得者与最后一个跑到终点的马拉松运动员同样值得尊重,同样是成功的。

这种对失败者的赞扬和尊重,其实就是倡导“重在参与”这一人文体育运动的宗旨[3]。

  第三,亚运会是亚洲各国体育健儿的盛会,在对中国的运动员进行报道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他亚洲国家及地区运动员的报道。

《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进行报道时都关注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报道。

但是,北京亚运会与广州亚运会相比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报道的数量比较少,在报道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时也把焦点集中在那些获得奖牌特别是金牌的运动员身上。

  例如,报道南朝鲜击剑的《南朝鲜:

剑台新女杰,一支独秀》,报道日本的《东瀛摘金第一人》等。

广州亚运会加强了对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体育弱国获得金牌和奖牌的报道,加强了亚洲各国运动员切磋技艺、团结友爱的兄弟般情意的报道,突出友好、友谊的主题。

因此,亚运会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传达和平、和谐、友好、团结、共赢的中国理念的大舞台。

通过这个舞台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国际社会的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氛围。

  五、总结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作为最有力的文化传播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对于两届亚运会的报道都高度重视并付诸了大量的关注,成功设置了亚运的议题,达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并且对北京亚运会的报道无不激发着国人的自豪感。

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崛起,中国社会也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亚运会的办赛模式、人们的思维、对亚运的报道理念等都发生着变化。

  第一,就是关于体育精神的认识,20年前亚运会是和国家形象、国家荣誉密不可分的。

20年后体育以慢慢地剥离了更多附加的意义和重负,逐步回到体育本身,也就是增强人民体质。

因此,在这一根本的理念指导下,广州亚运会积极倡导全民健康活动和锻炼的生活方式,把亚运和全民健身、大众参与结合起来。

  第二,广州亚运会逐渐淡化对金牌的报道,把关注的焦点也更多地集中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各国银牌、铜牌以及无牌强者身上,这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奖牌,是对更为纯粹的人类价值的追求。

  第三,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取名为“乐羊羊”,从这也能体现出这届亚运会追求“快乐”的主题。

因此,《人民日报》对广州亚运会的报道少了北京亚运会时的沉重和严肃,不再把比赛和“为国争光”、“体现民族魂”等沉重话题相提并论,也没有了“长使英雄泪满襟”地严肃和悲壮。

  与此相反,广州亚运会多了轻松和快乐,把报道重点更多地放在赛场内激烈精彩的竞争上,放在体育给运动员、观众、组织者和所有参与者带来的快乐上。

总而言之,《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的报道反映着国家发展理念和民众理性心态的变化,同时在传播理念和报道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这一意识,更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体育本来的面目。

因此,也更突显人情味。

  

  参考文献:

  [1]北京广州两届亚运会大PK1990年经典注定无法复制.体坛周报[N].2010-8-4.

  [2]陆春艳,张洪忠.大众传播学教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江红.借力亚运转变亚运报道观念与视角[J].中国记者,201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