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920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武汉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

[演示]将蔗糖溶于水。

[提问]蔗糖为什么看不见了?

难道消失了吗?

[讲解]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失。

分子及其特点

[讲解]蔗糖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粒子——分子。

就像生活中有时我们能闻到香味,但是却看不到这种物质。

[图片展示]图3-2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象显微镜下C60分子的图象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讲解]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

“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

”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

[板书]2.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图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1)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如图)。

观察有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

(1)溶液为无色;

(2)溶液变红;(3)A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B中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为什么(3)中A烧杯变红呢?

[讲解]氨水使酚酞变红。

[讲解]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氨长“脚”“跑”A中去了?

结论: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A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红墨水,观察现象。

B组实验:

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

A组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扩散较慢;

B组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板书]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

现象:

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

结论:

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

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

结论:

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讲解]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

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不同状态水分子的排列

[讲解]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

[讲解]钢轨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中间留有缝隙?

这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1.收获季节,一进入四会、广宁、德庆的橘园,就可以闻到柑橘的香味。

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还可再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

1.A2.D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有关知识。

知道了物质的微粒性,并且可以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分子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分子与原子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子的知识。

推进新课

[讲解]看看下面两个实验,并归纳相关内容

水蒸发水通电分解

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分子:

没有改变发生改变

化学性质:

没有改变发生变化

[讲解]

(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保持。

[板书]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物质性质包括哪些?

[讲解]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

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讲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

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讲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讲解]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

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讲解]分析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变化。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

[讲解]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讲解]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讲解]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板书]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二氧化碳分子B.氧分子

C.碳原子D.氧原子

答案:

A

[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少,主要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与物质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它是研究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板书设计

分子与原子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课题2原子的结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导入新课

[过渡]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因此我们还要思考原子是否可以再分?

如果可以它又由什么构成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讲解]十九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如右图)。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讲解]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讲解]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

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板书]1.原子的结构

[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如右图),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其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的原子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板书]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6×10-27kg

中子

不带电

1.6749×10-27kg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863

表3-1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1

0

1

1

6

6

6

12

8

8

8

16

11

12

11

23

12

12

12

24

17

18

17

35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讲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提问]请大家看投影表1和表2并结合书上的内容,讨论:

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

[结论]

[板书]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5)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也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等于什么呢?

[讲解]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以及核外电子质量三者之和。

[讲解]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

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Ar)=

[讲解]也可以用比较形象的方法解释。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

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所以电子的质量与原子的质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近似地表示为我们刚才从表2中推导出的: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讲解]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课本54页,还可查阅氧元素、硫元素、钠元素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课堂练习]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出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______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_。

答案:

638963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认识了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

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由于原子非常小,它的质量也很小,书写、记忆、计算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更为方便。

通过张青莲教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富强是要靠科技进步的,而科技的进步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认真学好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5)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

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r)=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布置作业

 

课题3元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第一课时元素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原子的结构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导入新课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铁锈中也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对绿色植物而言,镁元素是不可缺少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元素。

推进新课

[讲解]我们先看几种常见的的原子

碳原子

碳元素氧原子

氧元素

我们把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原子叫做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等等。

[讲解]碳元素质子数都为6;氧元素质子数都为8,所以我们把具有相同质子数的这类原子叫某种元素。

[板书]一、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讲解]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例如:

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

[提问]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

[讲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板书]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元素

原子

[板书]3.特点: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但中子数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

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

[讲解]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

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

氧、碳、氢。

可谐音记作“氧探亲”。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

氧、氢、氯、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

氮、氧。

[讲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板书]4.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

氧、硅、铝、铁

[讲解]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什么?

[讲解]都是指元素

[讲解]在发生化学反应S+O2

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板书]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板书]二、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提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

[讲解]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

[讲解]从微观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说纯净物中的大量原子可按质子数分成不同的类别,即分成不同种的元素。

[板书]我们看看微观粒子与宏观组成间的关系

[讲解]描述物质的几种方法:

1.有的纯净物由分子构成,有的由原子构成。

2.纯净物都由元素组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课堂练习]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很多,自拟两个分类标准,将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四种物质中的三种物质包括在标准内,而另一种物质不包括在标准内。

(1)标准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2)标准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氧元素氧元素氮元素

2.

(1)常温下是气态的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2)组成物质中含有氧元素的水、氧气、二氧化碳(答案合理均可)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分子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板书设计

课题2元素

一、元素

1.定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3.特点: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

氧、硅、铝、铁

5.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二、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氧___。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氧__。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氮___。

导入新课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

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

推进新课

[板书]一、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呢?

[讲解]1.书写: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如H、C、S、P、K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

Na、Mg、Ca、Zn、Si等。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3-4,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讲解]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提问]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板书]2.意义

[提问]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讲解]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

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

[随堂练习]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2N②3S③nFe

答案:

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3S表示3个硫原子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钅”字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氵”“气”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板书]3.

[讲解]超市里的商品有成百上千种,为了便于顾客选购,所有商品均分类、有序进行摆放,同样,物质世界中的100余种元素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呢?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

[提问]元素周期表中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