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405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docx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

陈小沁

  (内容提要)从20世纪末期开始,地缘政治因素对世界能源及能源市场的影响日益显现。

由于中国和俄罗斯在地理上相互接近,开展能源合作无疑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两国都把对方视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

同时,以能源为突破口提升两国间及在地区层面上的合作水平还可促进地区能源安全体系的建立,从而提高它们各自在国际舞台上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近年来,中俄两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合作项目,它们的顺利实施将有助于双方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

本文对这些能源合作项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以便认清其中尚存的问题,巩固已取得的成就,深化未来的合作。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能源合作

  (作者简介)陈小沁,197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北京100872)

  何谓能源地缘政治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伴随着资源、能源设备与服务领域的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世界能源的快速发展使能源地缘政治因素日益突出,也就是说,地缘政治因素对世界能源及能源市场的影响显著增强。

欧佩克专家对此所作的评估显示,2003~2005年,地缘政治因素对高油价结构的影响达到15%~20%[1]。

可见,地缘政治与能源的供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地缘政治学侧重研究的是地理特性对于国家政治行为的影响,因此它可以被界定为“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内在联系的学问”[2]。

在考察国家行为时,它以这样一些特性为分析工具,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疆域、气候和人文特征等。

较早将能源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研究世界能源格局和国家对外政策的是美国的梅尔文·科能特,他与另一位学者合作于1978年出版了《能源地缘政治学》一书[3]。

鉴于能源产业在塑造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特殊作用,地缘政治因素对于国际能源政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能源争夺也日益成为各种地缘政治纷争的诱因,所以,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能源地缘政治这一较新的学科。

能源地缘政治关注的焦点是能源分布、生产与消费在地理上的不平衡,能源管线的走向和能源运输的安全保障,能源供需矛盾和价格波动对国际政治经济及各国对外战略的影响。

  能源地缘政治有多方面的涵义。

对于拥有大型油气田,但它们的地理位置远离主要销售市场的国家来说,所谓能源地缘政治是指将这些资源安全运送到海外市场的可能性问题。

例如,同样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中亚国家与波斯湾国家的区别在于,中亚国家没有出海口,那里的大部分资源暂时只能沿经过俄罗斯领土的管道系统被输送到外部市场。

也就是说,中亚油气资源的开采规模今后将主要视途经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而定,能源问题由此不仅具有对外经济的涵义,而且具有地缘政治的涵义。

  此外,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和运输线路的安全性直接决定着一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从而使国家的对外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利益相互交织在一起。

比如,日本现在正积极参与出资修建从泰舍特到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准备进口更加昂贵的俄罗斯石油,其目的是要降低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程度。

而日本的立场此时与俄罗斯的利益相吻合,因为在俄东部地区发展石油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不仅使俄罗斯在该区域的对外经济和地缘政治地位得到加强,而且将使它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进入21世纪以来,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恐怖活动的猖獗、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加之全球能源需求剧增,能源供应相对趋紧以及国际油价持续飙升,使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从世界能源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看,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

  但世界油气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稀缺不可再生性,赋予了其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4]。

专家指出,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各国掌控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的能力和空间。

这种争夺在一些地缘政治薄弱环节和真空地带表现得最为激烈,比如,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在里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出口走向和边界划分等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前的环保问题、“颜色革命”和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等背后也都涉及这些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5]。

因此,大国为获得稳定、可靠、经济的以油气为核心的能源资源,展开了国际间的博弈、较量与争夺,这种地缘政治斗争说到底就是围绕着经济发展空间和权力平衡而展开的。

可利用油气资源的有限性、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关系和极难控制的政治风险都是各大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能源安全保障已成为各国在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外交关系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各国的能源外交日渐活跃[6]。

目前,世界各国在进行国际竞争时往往把控制能源的供应和价格作为自己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能源争夺也由此成为加剧国家之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国际关系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的能源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国际战略问题,关乎国际能源供求关系和能源地缘政治。

  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意义

  作为经济蓬勃发展的发展中大国,能源问题是中国完成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以及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使中国面对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峻,能源短缺危机与环境约束压力同时并存成为我国能源面临的严重问题。

因此,如何稳定和安全地获取境外优质能源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性问题。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能源安全的对外政治保障问题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考量因素。

这具体是指,实现外部石油供应来源的多元化,为大型国际能源草案的实施提供外交支持,协助国有能源集团公司开展国际活动,其中包括在海外获得富有开发前景的油气产地的开采权以及保证中国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中国的能源(尤其是石油)安全存在着两个不稳定因素:

第一,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市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70%[7];第二,中国是石油进口严重依赖波斯湾地区的高风险国家,海上运输线路漫长且安全系数低。

因此,中国能源外交的首要任务在于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和能源运输线路的多元化,如现正积极寻求开拓俄罗斯、中亚、北非、南美和东南亚的原油供应市场,同时加紧研究中俄、中哈油气管线方案、泰国克拉地峡方案和中缅石油管道方案等。

  其中,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明显加强了与俄罗斯在双边基础上的能源合作。

作为当今世界的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在世界油气供应地缘政治不断变动的总体形势下,全面运筹能源外交,逐渐显露出其全球最大能源供应商的地位。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由于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与油气资源丰富的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有助于中国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战略格局的形成,从而降低对中东产油国不断上升的依赖性。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从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俄罗斯进口能源,对中国来说将会是更加实惠和可靠的。

此外,中俄在能源领域的有效合作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地区能源安全体系的建立,对于迫切希望改善能源安全现状的中国而言,俄罗斯和中亚各国都是最理想的候选国家。

  从俄罗斯方面看,中国快速发展的能源市场无疑对俄罗斯的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俄罗斯在出口能源产品的同时,还可带动相关设备、技术、工艺和服务的出口。

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实施针对中国的大型国际能源合作项目,俄罗斯将能够吸引到巨额的外国投资,这些资金不仅可以用来发展本国的能源产业,而且还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俄罗斯来说,扩大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对实现俄能源出口地区多元化和降低对欧洲能源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在东西方同时拥有稳定的石油和天然气销售市场符合其作为能源出口国的国家利益。

据此,因经济快速发展而成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和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均认为,使稳固的能源合作成为两国间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符合双方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

  如果把中俄关系上升至国际层面,从冷战结束后的地缘政治格局看,两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并不十分乐观:

在西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极力向东扩展,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在东面,美日同盟不断强化,并从其地缘战略利益出发,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力图打开油气运输的太平洋路线;在南面,美国借阿富汗战争进入中亚地区触及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并事实上危及为中国西部输送中亚石油的输油管计划。

  可见,美国在中亚的直接军事存在对于中俄都是严重的地缘政治挑战。

鉴于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那么以能源为突破口提升两国间及在地区层面上的合作水平,如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探讨深化与中亚成员国能源合作的可能性,促进地区能源安全体系的建立,这将使中俄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而提高它们各自在国际舞台上的地缘政治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的水平期待升级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源自国家的根本利益,它需要一种建立在地理现实基础之上的空间逻辑,运用特有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估一国的对外政治与对外经济问题。

由于中国和俄罗斯在地理上相互接近,开展能源合作无疑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两国都把对方视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

近年来,两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合作项目,它们的顺利实施将有助于双方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

目前,中俄两国的专家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和石油运输的方案,并就中方参与勘探和开发俄罗斯油气产地的问题进行磋商。

这里有必要对这些油气合作项目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以便认清其中尚存的问题,巩固已取得的成就,深化未来的合作。

  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2000年,中俄双方签署了政府间协议,指出要在开采和运输科维克金(伊尔库茨克州)和恰扬金斯克(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天然气方面进行合作,该协议还计划从位于西西伯利亚的属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气田向中国供应天然气[8]。

2005年,双方进一步探讨了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前景,也就是说,必须为在雅库特、萨哈林半岛和伊尔库茨克州开采天然气创造条件,而开发科维克金凝析气田的工作现在已经全面展开。

  开发科维克金凝析气田和修建通往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气管道方案是中俄在天然气工业领域进行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2003年,中俄双方通过了开发该气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如能顺利实施将赋予中俄能源合作以新的动力。

据预测,科维克金草案的实施在未来30年将不仅可为中国每年输送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另外每年还有约1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过境运输到韩国和日本。

俄罗斯、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油气公司共同参与制定了开发科维克金凝析气田的草案,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政府间合作协议,但中俄双方在天然气供应价格方面的分歧影响了这一项目的推进。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通过修建管道输送俄天然气的成本较高,所以,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供应价格必须比中国目前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价格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够在中国天然气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西西伯利亚草案预计修建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通往中国东部沿海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其年输送量可达300亿立方米。

1997年12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实施该草案的备忘录,其资源保障来源于开采位于秋明州北部的大型天然气田。

在该草案的框架内,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还对参与建设配气网和在中国修建热电站和化肥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9]。

  至于雅库特草案,针对它的谈判进行得异常复杂而艰难,至今还没有取得任何具体的成效。

  尽管中国方面希望获得西伯利亚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由于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人到“西气东输”计划的实施当中,力求通过自身力量保障本国的天然气供应,因而中方参与上述三个中俄天然气草案的准备工作有所延迟,在价格问题上与俄方的回旋余地也较大。

这些草案被拖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定价问题、管道途经路线和原料供应规模等方面,俄罗斯天然气生产商为了各自的利益始终未能达成协调一致的意见。

  2002年7月,俄罗斯政府责成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协调向中国及东亚地区出口天然气的问题,2005年,又制定了《关于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建立天然气开采、运输和供应的同一体系,并尽可能将其出口到中国及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市场的规划》[10],以指导俄罗斯与亚洲国家开展天然气合作。

此后,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开始出现转机。

2006年3月,两国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计划从2011年开始俄罗斯将通过东、西两条管道每年对华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

第一条管道经阿尔泰边疆区到中国,其依托是亚马尔半岛气田和西伯利亚的恰扬金斯克气田;第二条管线将以萨哈林或科维克金气田为基地。

不过,天然气出口价格仍然会是双方谈判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估计就此问题的谈判不会太轻松。

  石油领域的合作。

扩大同俄罗斯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是中国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而扩大对华石油出口,则是俄罗斯促进其石油出口多元化的关键步骤。

目前,中俄石油合作还主要局限在原油贸易领域。

近年来,俄罗斯主要以铁路运输的方式向中国供应原油。

2004年,其出口规模超过500万吨,2005年达到760万吨。

按照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油签署的长期合同,每年经外贝加尔斯克一满洲里线路可对华供应890万吨石油,但这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原油的需求,现正在研究把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原油的规模提高到每年1300万吨的可能性。

  在输油管道建设方面,2006年4月,备受瞩目的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泰纳线终于破土动工。

在落实该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建设的同时,俄罗斯还计划修建一条通往中国大庆的支线,从而实现通过管道每年向中国供油3000万吨的目标[11]。

  在开展原油贸易的同时,中方一直希望进入俄油气开采领域。

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曾计划收购俄罗斯大型国有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股份,但由于当时俄政府不愿意中国公司进入本国的能源开采领域,致使此项收购受挫。

之后,中石油又准备收购奥伦堡州“斯季穆尔”石油天然气公司,但未获得俄联邦反垄断署的批准,最终“斯季穆尔”公司并人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旗下。

2004年年末,俄罗斯在拍卖尤科斯最大的子公司——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之前,曾建议中方不要参与此次收购,最终尤甘斯克公司被国有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

  2005年7月,在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的框架协议[12]。

2005年年底,俄罗斯石油公司又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根据这份文件,双方将联合开发俄西伯利亚、远东和极地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它标志着中国公司在获取俄罗斯油气开发权方面几经挫折之后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13]。

  2006年7月,中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联合收购了俄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该公司在俄西部的伏尔加河流域拥有油田,俄联邦反垄断署已经批准了这项收购,这对中国来说是实现了进人邻国俄罗斯开采油田的夙愿。

尽管中石化此次成功收购了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的股份,但是随后又把所购股份的51%卖给了俄罗斯石油公司,也就是说,中俄在石油开采领域合作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俄方手中。

2006年8月7日,中国“勘探一3”号钻井台开始在俄远东萨哈林大陆架勘探石油。

这项工作是在萨哈林3号油气开发项目下实施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都是此项目的参与方。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参与俄罗斯石油项目的开发,中石化也由此成为首家进入俄罗斯石油开采领域的中国公司。

如果“勘探一3”号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金融界将大幅提高对萨哈林油气项目的投资力度。

  此外,中俄两国在电力领域的双边合作同样拥有广阔的前景。

‘双方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将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丰富电量输送到中国的草案。

目前,该草案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已经开始,在其框架内将建成功率强大的输电系统。

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签署了开展长期合作的协议,扩大了两国在电力领域的协作[14]。

  针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俄罗斯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米洛夫认为,尽管中俄能源合作潜力巨大,但是这种合作至今仍未全面展开。

他指出,如今中国面临严重短缺的能源产品是石油,因而俄方在俄中石油领域的合作中占主动,俄方将石油视为战略资源,对外资介入俄油田开发采取限制措施,这影响了中方对俄石油开采市场的开拓步伐。

而在天然气和电力合作领域,主动权则掌握在中方手中。

中方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来满足本国对天然气和电力的需求,对进口天然气和电力的依赖程度不高,因而中方在价格问题上与俄方的回旋余地较大。

双方如何找到利益平衡点,将成为俄中能源合作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15]。

  2007年6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石油围绕俄对华天然气出口展开的最新一轮价格谈判无果而终,致使中方可能无缘俄萨哈林一1号天然气项目。

这表明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原则,力图通过能源杠杆谋求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中俄领导人对两国的能源合作给予高度重视。

2004年10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指出,“不存在任何可以妨碍俄中能源关系发展的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或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16]。

  2005年7月3日,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在莫斯科会晤之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再次强调,“加强能源领域的相互协作对于提高中俄经贸合作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7]。

此次首脑会晤期间签署的一系列有关在石油、天然气和电力领域加强合作的双边协议,标志着两国间的能源合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张红侠)

注释:

[1]Материалы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симпозиума“нефтьвовзаимозависимомире”一секретариатОПЕК,2004.一BeHa.

[2]王逸舟: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3]MelvinA.COnantFernRacineGold,neCeOpoliticsO/Energy,BOulder,Colorado,WestviewPr.,1978.

[4]《大国能源外交解析》一中国环保网,http:

//www.chi—naenviroment.cOm/nynx/2005—09/26/18358.html,2005年9月

26日。

[5]徐小杰,《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解放日报))2006年1月13日。

[6]参见前引文《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大国能源外交解析》。

[7]APECEnergyDemandandSupplyOutlOOk.AsiaPacificEnergyResearchCentre.Tokyo.2004.—March

[8]C.Жизнин,Основы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йдипломатии,МГИМО(y)МИДРФ,2003.T1—с.312.

[9]C.Жизни,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дипламатияРоссии:

экономика,политик,практикаM.:

ИСТБрук,2005.一c.335.

[10]Проектпрограммы“СозданияBВосточнойСибирии

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единойсистемы,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газагазоснабжениясучетомвозможноногоэкспортагазанарынкеКитаяидругихстранАТРМ:

ОАО<ГазпромMHApyrHxcTpaHATP"--M.:

OAO《ra3npo~},2005r

[11]СЖизин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дипламатияРоссии:

Pэкономика,политик,практикаM.:

ИСТБрук,2005.一2005.c336.

[9]C.Жизни,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дипламатияРоссии:

экономика,политика,практикаM.:

ИСТБрук,2005.一c.335.

[12]Рамочноесоглашениеодолгосрочномсотруом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междуОАО“НКРоснефтьиКитайскойнациональнойнефтегазовойкорпорацией(СИРС)”.Москва,2июля2005г

МИДРоссии,ДИП.—2005.(www.mid.ru).

[13]叶卡捷琳娜·杰尔比洛娃,《俄罗斯石油公司帮助中国

参与俄油气资源开发》,载(俄)《导报》,2005年11月18日。

[14]Соглашениеодолгосрочномсотруом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междуОАО“НКРоснефтьиКитайскойнациональнойнефтегазовойкорпорацией(СИРС)”.Москва,2июля2005гМИДРоссии,ДИП.—2005.(www.mid.ru).

[15]参见岳连国《中俄开展能源合作符合双方利益》,2006年10月新华社莫斯科讯。

[16]МатериалыДИПМИДРФ,13октября2004г(WWW.mid.ru).

[17]Совместное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екоммюнике3июля2005г(www.kremlin.ru)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