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402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docx

《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docx

哲学

复习专题

专题一:

收入和分配

一、自主构建本专题知识体系:

 

(一)个人收入分配

 

(二)财政和税收

 

二、【重点问题记忆】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

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实行的原因是?

2、按劳分配:

①范围(如何判断是否是按劳分配?

②基本内容和要求③形式:

工资、奖金和津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收入

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经济条件ABC⑤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⑥地位及原因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①非按劳分配方式包括:

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对应的所有制经济是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具体形式

⑵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②③(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思考:

如何区分不同的分配方式?

第二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

⑴主要表现(不等于消除收入差距、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

(2)经济生活依据

(3)措施①最根本的;②制度保障;③“两个比重”“两个同步”、意义④再分配ABC⑤

2、什么是效率?

(区分利润)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①——AB②

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财政的含义、本质、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2、财政收人与支出

(1)什么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因素①②(理论依据)

(2)什么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三种关系

3、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①②③

4、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特征及其关系

(2)税收的种类★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3)违反税法的行为的表现、处理措施

(4)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②③④纳税人的权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注意:

国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

①②③(区分不同经济形势下采取的不同措施)

三、时政热点

(一)国富向民富转变:

辨析题、经济生活依据、措施

1、国富必然民富

如果把“国富”理解为GDP:

①国家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

随着GDP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在增长,说明民富与国富具有关联性。

民富必须国富。

②居民收入的增长受分配政策因素的影响,会与国家经济发展不同步。

我国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显著快于GDP的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显著低于GDP、财政收入的增长,体现了民富与国富的不同步性。

国富未必民富。

如果把“国富”理解为财政收入

①国富即意味着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很多,民富即意味着居民个人收入多,二者都来自社会财富。

②居民收入的增长受分配政策的影响。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因此,国富未必民富。

如果国家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民富必须国富。

③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共享改革成果,从而实现民富国强。

2、由“国富”向“民富”转变的经济生活依据(结合扩大消费的经济生活依据)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国富为民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③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④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发展。

⑤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怎样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变?

(收入倍增的措施)

①国家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③分配政策是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国家应通过强化财税调节,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等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⑤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增加劳动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经济意义:

①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扩大投资需求;④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⑤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专题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

一、自主构建本专题知识体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措施)

 

(三)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二、【重点问题记忆】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为什么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什么?

2、市场调节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理论依据)

(2)市场规则:

含义、内容①②③、意义①②

(3)市场交易规则:

内容①②③④

(4)诚实守信:

必要性①②③、措施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国家AB、企业、消费者

 

3、市场秩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必要性: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①②③④

2、主要目标

3、手段(主、辅)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规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标志、根本目标、内在要求)

3、科学的

宏观调控

 

注意:

1、怎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市场和政府的关系)①②③

4、市场上不正当经济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市场的自发性的体现;②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相关部门监管不力;③市场规则不健全,经营者诚信缺失。

第十课:

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为主线)

1、科学发展观:

地位(理论依据)、内涵①②③④(详细掌握)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①②③④(可改为意义)——每条的第一句话作为理论依据

不同的设问:

为山东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分析说明A省经济应如何稳中求进。

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为什么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

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注意:

(1)经济生活依据

1、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2)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措施:

国家、企业

(1)地位(理论依据)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措施①②③

(1)地位(理论依据)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措施①②

(1)理论依据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意义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措施①——⑥(注意不同的主体)

5、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新课本小字)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1)理论依据

(2)主要表现

(3)强有力载体——跨国公司:

目的、作用

(4)影响①利(可改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②弊AB

(5)实质:

(6)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①②

 

1、经济全球化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意义?

(3)“走出去”:

通过理解含义明确“走出去”的形式、

(4)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见一轮复习导学案

典型题目:

1、【滨州一模·15】40(18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进入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那些经济信息(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我国为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12分)

 

(1)2011-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快于世界贸易发展;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贸易伙伴构成日趋多元;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质量有所提高(6分)

(2)

①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率(2分)

②坚持创新驱动的原则,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对外贸易科学发展。

(2分)

③培育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有利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2分)

④政府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外贸环境,有利于更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2分)

⑤提高企业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开展跨国合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春分发挥企业的贸易主体作用(2分)

⑥支持民营企业成为稳定贸易增长的主力军,有利于尊重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贸易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2分)

 

学习哲学生活的基本知识

一、  哲学是什么

§1.1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1)从本质上看,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P1)

(2)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P4)

(3)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P5)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哲学也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6)

(5)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P6)

§1.2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6哲学的作用(P3、P6、P25)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物质是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

(意识是本原,

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

拓展:

1、理解列宁语:

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二是说明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

2、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

心外无物

慧能: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康德:

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

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3、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

理念论

黑格尔:

绝对观念论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

理在事先

4、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1、判断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

哪些属于唯心主义?

为什么?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

(3)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

(5)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

(6)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充)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9)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

(10)世界统一于“元气”。

(11)原子是“宇宙之砖”。

(1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13)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

(14)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陆九渊)

(15)“拍脑袋决策”。

(16)疑邻偷斧。

(17)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

(18)我在故我思。

(1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

(20)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

(21)理生万物,理在事先,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已有此理。

(朱熹)

(22)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23)“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4)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和派生物。

2、辨析:

追求物质满足就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满足就是唯心主义。

3、辨析:

凡是唯物主义的,都要全盘肯定;凡是唯心主义的,都要全盘否定。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哲的地位与作用:

它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辨析: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包括5个哲学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统一于物质,先有物质世界然后才产生人的意识。

),反对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复习注意:

⑴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①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而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

②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③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联系:

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

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拓展: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⑴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或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⑶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注意比较: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

“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提示分析:

前者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后者的说法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事物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导致不可知论。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分别是:

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⑷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走向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注意比较1:

(P32)⑴克拉底鲁说:

⑵惠施说:

⑶僧肇说:

⑷芝诺提出:

※※注意分析课本P32页欧布里德的案例: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⑵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⑶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复习注意:

⑴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存在和万古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⑵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本身。

因此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而是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复习注意:

⑴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现象,没有意识现象。

物质现象相对于意识现象具有本原性、独立性;意识现象相对于物质现象具有派生性、依赖性。

意识现象依赖于物质现象,意识现象是对物质现象的反映,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现象,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⑵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但不能用它直接改造客观事物。

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地告诉人们,应该去做什么,怎样去做。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或者说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⑶关于意识的问题,需要把握: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意识。

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把握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其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③从内容、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不管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