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259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docx

六年级下科学单元教案生活中的科学沪教版word文档资料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科学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单元学习目标:

1、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意识,学习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2、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

3、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4、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能举出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事例。

5、懂得质疑的重要性,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6、要全面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7、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8、学习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及生动的说明方法。

9、学习比较的说明方法。

10、了解制图表对说明的作用。

11、学习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12、了解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作用。

13、了解《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化典籍。

14、锻炼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O屋内旅行记

米·伊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地说明方法。

2、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意识,尝试作一次“旅行”,写一则“游记”。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生动地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写一则“旅行游记”。

教学准备:

收集作家米·伊林地资料,课外阅读其作品。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感受单元主题

1板书:

生活中的科学

为什么以“生活中的科学”为本单元的主题?

2生活中不是缺少科学,而是缺少发现。

1翻阅本单元所有课文,体会单元主题。

2交流各人体会。

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二、引入课文

1板书:

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卢·吉卜林

2补充介绍作者资料。

3板书课题。

1齐读,怎样理解这句话?

 

2介绍作者。

3读了课题有什么感想?

旨在了解作者生平,初步感受作家生动的写作风格。

三、精读课文,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1作者在屋内的旅行有哪几站?

每一站的旅行给你什么启示?

2归纳:

自来水龙头——炉子——餐桌和炉灶——厨房锅架——衣柜

3作者在他家走了二十多步就写出一本小书,这又给你什么启示?

4作者为什么能把科学道理讲述得这么生动?

1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每一站给人的启示。

2集体交流。

3思考交流:

(1)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科学道理。

4找出文中几处生动得句子加以体会。

使学生感受作者以生动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写作

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你的家庭住房、学校的教室、食堂、图书馆,也来一次“屋内旅行”。

观察生活,仿照本文写一则“旅行游记”。

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教后感:

仿写,亦不失为一种好的写作方式

《屋内旅行记》是一篇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文章,同学们一看到题目,就对题目发笑,然后读了文章后为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为什么而感到吃惊,接着发出感叹:

真是这样!

果真如此!

因此,当最后我请同学们也来一次全新的行程——“屋内旅行”。

同学们便欣然前往。

于是,又一篇篇《屋内旅行记》就诞生了。

但欣喜地发现,同学们的“旅行”可谓“与时俱进”,“旅游景点”颇具时代特色。

各种各样的门,及其上的各种防盗锁,当然还有厨房间的微波炉,厅内的吸顶灯,地板,电话,更有书房中的电脑、电视,卫生间的高档浴具……不禁让我眼界大开,更使我增加了不少科学知识。

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写了洋洋洒洒好几页纸,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

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新教材的优势,发掘写作的素材,多形式地写作,让学生愿写、乐写。

三一巨伞下的城市

应朝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的说明方法。

2、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

教学重点:

学习比较的说明方法,并能比较阅读《地球妈妈给我的信》等文章。

教学难点:

思考科学技术给人类的利弊问题。

教学准备:

收集阅读科学技术给人类的利弊的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示课题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相信吗?

板书:

巨伞下的城市

1想象这把巨伞会是怎样的。

2交流。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探究欲望。

二、研读讨论巨伞给城市的利弊

1在美国的威努斯基小城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

2作者是怎样把巨伞的构造说明清楚的?

3这顶巨伞给城市带来的是什么呢?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明清楚的?

4那么巨伞到底好不好?

5归纳:

人类具有创造的伟力,但也应尽可能避免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

1阅读3、4小节,了解巨伞的构造。

2画一幅巨伞图,体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3阅读4、5小节,了解巨伞给人们带来的利弊。

体会比较的说明方法。

4小组讨论:

运用科学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

5交流。

在了解巨伞的构造及利弊后,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具有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应尽可能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拓展阅读,自选探究小课题

1推荐阅读篇目。

2提出课题研究要求。

1自主阅读《地球妈妈给我的信》、《能长草的混凝土》、《黏和伤口的“万能胶”》。

2确立研究小课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一步体会科技给人类的利弊。

教后感:

语文学习中的学科缜合

“二期”课改特色之一是体现学科的缜合,于是出现了《新综合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所未有的学科。

但我认为学科缜合的另一层意思是在以前人们观念中的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在语文教学中,人们使用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就是体现了语文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缜合。

在二期新教材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要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缜合,语文教师必须肯钻研教材,肯动脑学习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肯善于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如《屋内旅行记》中就涉及到了许多科学知识。

而本课中有一句话“3600万平方米的小城”,那“3600万平方米”到底有多大?

是怎样一个概念?

我就先请教数学老师,估算出这样一个圆的半径,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做这个计算题时就胸有成竹了。

通过估算同学们对这3600万平方米的小镇有了较直观的感受,其实小镇并不小,在这样的小镇上空架一顶巨伞,真是奇迹!

这样的学科缜合是不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呢?

三二西墙

谢宗玉

教学目标:

1、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2、感受文章中的生活情趣,学习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中的生活情趣,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教学难点:

懂得西墙所蕴涵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准备:

收集并阅读谢宗玉散文《它蹲在阳光种植的舞台上》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感知课题

板书课题:

西墙

提问:

如何理解这两个字?

交流各人的理解:

只不过是一面墙。

初步体会到“西墙”只是一堵没有生命的墙。

二、读课文,感受西墙的命运

1“我”家的西墙经历了什么命运?

为什么有这样的命运?

2归纳:

遍体鳞伤——若干年后依旧

3西墙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

4文中西墙不仅是一堵墙,也作为某种象征意义,那么,西墙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5小结:

作者在介绍西墙经受的风雨侵蚀的过程中,融进了对科学、对人生的思考,给予了西墙特殊的象征意义。

1阅读课文,思考。

 

2结合重点语句交流西墙的命运。

3交流:

生活中的科学

4自由阅读8、9、10节,讨论,思考。

交流各自的理解,感受。

5找出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朗读体会。

通过阅读体会关键语句,感受文中透露出的生活情趣,学会思考生活中的问题,领会作者赋予西墙的特殊象征意义。

三、拓展阅读

在作者笔下,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具有其特别的意义,这正体现了作者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风格。

从《它蹲在阳光种植的舞台上》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再次体会到这一点。

1阅读《它蹲在阳光种植的舞台上》,体会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2交流读后体会,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进一步体会作者繁荣写作风格,感受到要学会读生活的思考。

四、联系探究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一些生活中的小科学呢?

1学生回顾交流。

2模仿本文写一片段。

3片段交流。

联系生活,学会运用科学解决生活中问题,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教后感:

新教材之新观念

新教材之所以新,是因为它打破了文体局限,没有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框框,教学中也不必严格地去区分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去体会这个词用的科学,那个词不可删去。

因此,这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中选取的文章,各有千秋,颇具特色。

本文《西墙》其实要说明的就是爬山虎能防止水土流失这一道理,但作者却通过讲述西墙所经历的风雨侵蚀的经过,融进对科学、对人生的思考。

西墙仿佛是一个经受风雨的见证人,讲述它对人生的感悟。

其实文章讲述的科学道理何其简单,而所感悟的人生哲理却何等深奥。

尽管有的同学不能感悟,但也品尝到了不同特色文章的滋味。

对感悟能力强的同学也许会不知不觉中有学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

三三统筹方法

华罗庚

教学目标:

1、了解制图表对说明的作用。

2、试着举出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事例。

3、学习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说明方法,学习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难点:

了解制图对说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收集华罗庚资料,课外阅读《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补充》。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探究揭题

1情景设计:

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火已升了,茶叶也有了。

该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尽快喝到茶?

2小结:

做事要合理安排工作程序,提高效率,这种方法就叫统筹方法。

板书课题

1小组探究合理的安排方法。

2小组交流各自设计的安排方法,比一比谁的设计最省时省力。

为什么?

通过设计情景,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从而领会“统筹”的含义,初步体会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联系生活,运用统筹方法

1华罗庚是怎样来说明泡茶的最佳程序的呢?

2小结:

运用图表可以更清楚地说明事物。

3泡茶喝只是作者例举的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统筹方法可普遍运用。

4巡视指导。

5刚才我们解决的是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筹方法有何实际意义?

1阅读图表,思考图表的作用。

 

2小组合作,试以生活中简单的事情为例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并用图表法说明。

3小组上台交流。

4交流体会统筹方法能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实际意义。

通过实际运用,使学生体会到统筹方法具有实际意义,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事物。

三、拓展阅读,实际运用

推荐阅读《华罗庚传》、《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1课外阅读。

2运用统筹方法,为自己回家后的两个小时的生活设计一个程序,对比设计前后的生活安排,说说其中差异。

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教后感:

学会运用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本课讲述的是一个枯燥的科学方法——统筹方法,但由于作者例举了生活中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泡茶,所以使文章显得浅显易懂。

因而把更多的时间化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统筹方法来提高做事效率,请学生安排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安排做家务的程序,通过对比、实践,使学生真正领会统筹方法的意义所在,并在生活中能合理运用统筹方法提高效率。

这也许是老教材所不具备的。

三四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教学目标:

1、了解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作用。

2、懂得质疑的重要性,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任何的真理诞生于质疑,要学会问为什么。

教学难点:

了解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收集科学史上由于善于发问而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理解名言,揭示课题

1板书:

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这句名言向我们道出了一个真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会有所发明创造。

板书课题。

1读名言,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2交流作者资料。

通过对名言的理解,初步感悟到真理产生于思考、质疑。

二、学习文中事例,感悟真理

1作者为了证实这一观点,向我们列举了三个有力的事例。

 

2这三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三个事例?

3小结:

典型事例更有说服力。

4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1自由阅读文中三个事例,要求:

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按“发现——思考——真理”的顺序叙述三个事例。

2讨论后交流: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史上由于善于发问而发明创造的事例。

通过阅读文中作者所例举的三个事例和交流学生收集的事例使学生真切地感到善于发问的人会有所发明创造,也体会到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拓展阅读

1读了此文,有没有一种想亲身一试,做个“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胜利者的愿望?

2你是否留意过人、动物行走的步态?

从动物的步态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1交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及曾经产生的疑问。

 

2阅读《动物的步态》一文,思考:

动物行走的步态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3课后观察一种动物的步态,用照片或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并写出启示意义。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发问的习惯,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

教后感:

学会迁移

本文以引用格言警句的方式,提出看法,然后举出三个例证论述观点,最后,以总结归纳的方式再次强调,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善于解答生活中的疑问,你就能发现真理。

因而全文说得清楚,所选事便很有典型性。

当然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选文的学习,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学生课外阅读了许多书籍,脑海中储存了不少信息,应该提供他们展示的机会。

因而在学习本文时,请学生再例举几个能说明本文作者观点的人物、事例,这样不仅同学们有了展示课外积累的机会,也丰富了同学们的积累,也使同学们更坚信了“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理!

三五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吴德锋

教学目标:

1、要全面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了解《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化典籍。

教学重点:

阅读河中捞石兽的故事,懂得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难点:

河中石兽到上游去的原因。

教学准备:

收集纪晓兰及《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激趣引题

1假如你往水中扔一块小石子,你猜石子会往哪里冲?

2如果是几千斤重的一对石兽沉入水中,十几年后会冲向哪里呢?

3揭示课题: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1交流:

水往低处流,一般水中物往下游冲。

2发表种种猜测,并说说一定的理由。

通过设置情景提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大家也许知道纪晓兰,但不一定知道《阅微草堂笔记》,在这本书的卷十六《姑妄听之》就记载了水中石兽的故事。

2挑选一组同学上前演示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过程。

3纪晓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但后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怎样?

5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可信吗?

6小结:

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让事实说话。

1阅读水中石兽的故事,理解:

水中石兽为什么向上游去?

2四人小组通过画图、做实验等方法理解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原理。

 

3交流:

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可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4交流:

相信怀疑

5阅读发生在云南的一件事,思考:

这个故事又说明什么?

通过阅读水中石兽往上游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要根据事实分析情况,以求得正确答案。

三、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喜欢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也不少。

1交流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耳闻的事例。

2课后作业:

(1)阅读《河中石兽》原文;

(2)我国有许多古语,说的也是“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道理,试找出3——5例。

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懂得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后感:

语文教学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本文文字普普通通,意思平平实实,然而给你的感觉却是掷地有声——在事实面前,除了折服,还有什么方面可说呢?

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

我觉得学习本文不仅使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使我深深感到:

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二期课改的形势下,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如果教师没有清醒的头脑,自己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又如何使学生明白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钻研教材,在备课中能考虑周全,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要想方设法弄明白,懂得其之所以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三六数字杂说

卞毓麟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2、锻炼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并归纳数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列举到的几种数字的用法。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数字”的起源等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题解题

1板书:

数字

提起数字你就会想到什么?

2板书:

杂说

“杂说”是什么意思?

“数字杂说”又是什么意思?

3本文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

1思考交流。

“数字杂说”即从各个方面讲述数字世界。

 

2简介作者。

从课题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常用的数字包含着许多内容。

二、理解课文

1作者从几个方面对数字进行了“杂说”?

2文章那一节概括地告诉了我们?

小结:

作者一开始就用拟人的手法向我们揭示数字有鲜为人知的一面。

3文章哪几节分别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

重点介绍了什么?

4数字的身世最曲折复杂,让我们来重点了解数字的身世。

巡视指导。

 

5小结:

这几节的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全世界的文明古国都对数字有着非常的需要和贡献。

6除了文中提及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数字的趣话。

1快速读课文,归纳。

 

2齐读第一节,理解:

目不识丁饱学之士

归纳:

身世、情趣、遗憾

3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相应的小节。

 

4小组学习2——9小节,要求:

(1)归纳数字所经历的不同身世;

(2)理解这些不同身世中数字的用法。

小组交流。

5小组学习数字的情趣和遗憾。

 

6仿照这两部分内容,从“悲、喜、趣”三方面举例。

 

通过小组学习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往往蕴含许多科学知识,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奥妙,以此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拓展阅读

读了文章我们对“数字”这个熟悉的朋友又多了一份了解,那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回行针,你知道它有多少种用途吗?

阅读《回行针究竟有多少种用途》,并写出自己设想,了解“信息交合法”的意义、运用。

使学生养成探究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习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创造。

教后感:

于点滴之中培养创新精神

数字不仅有身世,还有情趣,有烦恼,有遗憾,多新鲜哪?

这就折射出作者能以创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最常见最使人熟视无睹的事物。

所以本文学习中,学生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同学们又从“悲”、“喜”、“趣”三个方面列举作者所未提及的例子,学生都很有创意地列举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例子。

又激发他们收集资料也来写写其他事物的“杂说”,便有了《文字杂说》、《笔的杂说》等等,仅管有的还缺少一些依据,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是可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