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836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docx

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

2020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化学精编300选择题合集

 

一、选择题

1.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食用瘦肉等含铁食物预防缺铁性贫血

B.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物品的失火

D.用聚氯乙烯塑料制成食品保鲜膜

2.今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象,模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水资源丰富,无需节约用水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不再运动

D.干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3.下图是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

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符的是

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4.下列关于干冰升华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B.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变小

C.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D.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5.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常用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

C.40℃时,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9.0%

D.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忽略水分蒸发)

6.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

13:

1:

2

7.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③属于同种元素B.②④的化学性质相同

C.②的符号为Al+3D.①③形成的化合物是MgF2

8.苯酚(化学式为C6H6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酚是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苯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但它不属于氧化物

C.苯酚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

6:

1

D.苯酚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9.2017年5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的重大突破。

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1:

2:

4

B.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

10.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11.下列措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①研发易降解生物化肥

②限制生产含磷的洗衣粉

③田间焚烧秸秆

④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

⑤加快化石燃料的开发与使用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

12.将N2、CO、HCl三种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的CuO,假设每次处理均能完全反应(或吸收)。

则最后排出的气体是()

A.N2、COB.H2O(气)、N2C.N2、CO2D.HCl、CO

1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14.化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安全

①用活性炭包可吸附汽车内的异味

②用洗涤剂可以洗掉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②在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C.化学与资源

D.化学与健康

①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②我国试采可燃冰成功,为未来使用新能源提供可能

①烧烤食品营养丰富,可大量食用

②每天食用适量蔬菜,以补充维生素

A.AB.BC.CD.D

15.NH4Cl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S/g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60.2

Na2SO4

9.6

20.2

40.8

48.4

47.5

47.0

A.甲为Na2SO4

B.t3℃应介于40℃~50℃

C.等质量的甲、乙两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

D.将d点甲、乙溶液移至c点,可采用的方法有加入溶质甲、乙或恒温蒸发溶剂,且溶质质量分数均增大

1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案错误的是()

A.用水鉴别苯、四氯化碳、酒精三种液体

B.加入足量铁屑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C.用激光笔照射稀豆浆,检验其是否为胶体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装溶液润洗

1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氯化钠溶液(氯化镁)

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B

硫酸钡(碳酸钡)

过量的稀硫酸

过滤

C

硫酸铜(铁)

足量的水

过滤、蒸发

D

二氧化碳(氯化氢)

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洗气

A.AB.BC.CD.D

18.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味B.

加固体药品

C.

过滤D.

加热液体

1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小红用如图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丙、丁……下列关系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盐食盐、纯碱、高锰酸钾

B.合金不锈钢、焊锡、生铁

C.溶液碘酒、糖水、生理盐水

D.干燥剂石灰石、浓硫酸、生石灰

20.下列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中O2含量

B.

能证明CO2与NaOH反应

C.

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1.用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二氧化碳无毒,一氧化碳有毒——分子的质量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氢气燃烧生成水——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22.如图所示,将充满CO2并附有干燥石蕊小花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面上升

B.试管内溶液变红色

C.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23.下列可以共存且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HCl、NaOH、

B.

C.

、NaClD.NaOH、

、NaCl

24.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25.为完全中和某一强酸溶液,需用1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

如果改用1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KOH溶液,反应后,溶液的pH()

A.大于7B.小于7C.等于7D.无法判断

26.当下“共享单车”进入市区,方便了市民的绿色出行:

但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其主要原因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27.根据如图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能得到不饱和溶液

B.t1℃时,甲溶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C.t2℃185g甲溶液降温至t1℃时,能析出49g晶体

D.将26%的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液态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由氧气和氢气组成

D.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定有能量变化

29.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氧气结束时,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B.点燃甲烷前,要先检验其纯度,而后才能点燃

C.做CO还原氧化铜结束时,先停止通CO,后熄灭酒精灯

D.做气体制备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30.小张同学用某固体物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d中溶质质量一定大于溶液e中的溶质质量

D.溶液d和溶液e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31.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变化关系的有

A.常温下,足量的镁、铁分别同时放入少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B.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浓硫酸

C.加热KNO3、Ca(OH)2的饱和溶液(不考虑溶剂的蒸发)

D.少量的碳在密闭的集气瓶中与氧气完全燃烧

32.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图所示:

以下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西瓜汁呈酸性

B.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橘子

C.肥皂水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

D.草木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33.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可用“2Mg+O2

2MgO”来表示.以下信息:

①反应条件②反应速率③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④反应的微观过程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⑥反应体系中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能从上述化学方程式中获得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34.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元素,使用也最早

B.焊锡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用于焊接金属

C.不锈钢的抗腐蚀性强于纯铁,硬度小于纯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35.未来新能源“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CH4)属于()

A.酸B.单质C.有机物D.混合物

36.下列用品主要由合成材料制得的是()

A.不锈钢盆B.塑料水杯C.玻璃花瓶D.纯棉毛巾

37.用∞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该反应有两种生成物

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3:

1

38.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39.金属R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R+CuSO4=Cu+RSO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金属R的活泼性比Cu要强

C.该金属可以是金属铝D.该金属可能是铁

4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B.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C.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l℃,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ti℃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到t2℃,分别加入20g的甲、乙,一定可以得到甲、乙的饱和溶液

41.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实验不是制取气体,所以实验前不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C.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D.若把红磷换成木炭,也可得到相同实验结果

42.如图是教科书上的四个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既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又说明氨气溶于水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③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④既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

43.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不会导致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小于10%的是()

A.在溶解氯化钠固体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B.烧杯先用少量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

C.称量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D.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后再盛装配好的溶液

44.酸酸的柠檬令人口舌生津,但柠檬皮因含有柠檬苦素(化学式为C26H30O8)而味道发苦。

柠檬苦素有杀菌消炎的作用。

有关柠檬苦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柠檬苦素分子中含有三种元素

B.柠檬苦素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13:

15:

4

C.柠檬苦素中含有四个氧分子

D.柠檬苦素是氧化物

45.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溶液X,下表记录了向X溶液中分别加入三种物质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则溶液X可能是()

所加物质

氯化钡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实验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

出现蓝色沉淀

无现象

A.CuSO4溶液B.Na2CO3溶液C.Na2SO4溶液D.CuCl2溶液

46.分离与提纯是获得物质的重要方法。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氢钠

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B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C

除去硝酸钾溶液中的少量硫酸钾

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D

除去锌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B.BC.CD.D

47.过氧乙酸(C2H4O3)是常见的消毒剂。

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中含有O3分子B.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6%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g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2:

4:

3

48.固体物质A跟盐酸反应生成溶液B,B与氢氧化钾反应得到沉淀C,C加热又转化为A,则A不可能是()

A.氧化钠B.氧化铜C.氧化镁D.氧化铁

49.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和,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金秋十月,菊花飘香

分子不断运动

C

汞变成汞蒸气

原子体积变大

D

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体积很小

A.AB.BC.CD.D

50.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B.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

C.碳化钼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CO2+H2

5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x的值是19

52.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

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B.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

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53.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切实可行的是()

A.用稀硫酸区分黄铜(Cu、Zn)和黄金

B.用水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碳酸钙固体

C.用碳酸钠溶液鉴别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D.用尝区分厨房里的面粉和白糖

54.七星岩的岩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取一块岩石样品测其含碳酸钙75%,则该岩石样品含钙(设其它成份不含钙)的质量分数为()

A.25%B.30%C.40%D.75%

55.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

1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

3

56.X、Y、Z三种金属及化合物间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Y+ZCl2═Z+YCl2X+ZCl2═Z+XCl2Y+2HCl═YCl2+H2↑X与稀盐酸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Y>XB.X>Y>ZC.Y>X>ZD.Y>Z>X

57.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

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疗胃酸过多,胃液pH的变化

C.

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D.

镁在氧气中燃烧

58.在反应

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

9。

若8gA与0.3g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

A.0.9gB.1.8gC.2.7gD.5.6g

59.如图两圆相交部分是五种物质中两两相互反应的示意图。

下列对反应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a处形成浅绿色溶液B.b处产生大量气泡

C.c处产生白色沉淀D.d处溶液呈蓝色

60.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下图),其气密性良好。

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择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

A.硝酸铵和水B.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C.氯化钠和水D.铜和稀盐酸

61.某物质

完全燃烧后生成

对该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该物质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该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62.中国科学家研制的一种高强度镁合金材料接近了理论上镁合金的强度极限,登上《nature》封面,下列关于镁合金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镁合金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

B.镁合金的硬度比其各成分金属大

C.镁合金是将镁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

D.镁合金的熔点比其各成分金属要高

63.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B.

C.

D.

6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不相符的是()

A.氧气用于救死扶伤是利用了其可燃性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了其还原性

C.氮气用作保鲜剂是利用了其稳定性

D.人造金刚石用于划玻璃是由于其硬度大

65.下图为某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

1

C.1个X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

D.1个X分子中含有3种不同的原子

66.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②③④B.只有②④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③

67.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些二氧化锰,立即产生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中含有水和氧气B.反应物有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加速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D.过氧化氢使二氧化锰分解产生氧气

68.下列各组离子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K+、Cl−、CO32−B.H+、Na+、CO32−、SO42−

C.NH4+、K+、NO3−、Cl−D.Cu2+、Ca2+、Cl−、NO3−

69.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

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铵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则硫酸铵不能与熟石灰混合施用

D.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70.推理和分析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酸溶液一定显酸性,则显酸性的溶液一定是酸

C.碱的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的溶液

D.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但盐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71.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同时也是一种“碳源”,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既可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D.参加反应

的质量比为1:

3

72.以下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是()

A.将一小块兵兵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

7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0%

B.t2℃时,A、B的溶液蒸发掉等质量的水,A析出的晶体多

C.将C的饱和溶液从t2℃降低到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从B的溶液中得到B,通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74.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