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方案.docx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方案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导则
目录:
1、布局组团化
1。
1总体布局组团化
1。
2建设项目布局组团化
2、产业高端化
2。
1高心技术产业与现代化制造业
2。
2现代服务业
2。
3现代农业
3、建设集约化
3。
1资源利用集约化
3。
2城镇建设集约化
3.3产业发展集约化
3。
4农村发展集约化
4、功能复合化
4。
1城市功能布局复合
4.2建设项目功能复合
4。
3地下与地上空间复合利用
4.4强化中心
5、空间人性化
5。
1空间尺度人性化
5。
2功能人性化
5。
3设施人性化
6、环境田园化
6.1保护生态屏障
6。
2体现“城在田中”
6.3体现“园在城中”
6.4小城镇与农村新型社区居住环境田园化
6.5道路及河流两侧体现田园风光
6.6保护林盘
7、风貌多样化
7。
1天际轮廓多样化
7.2建筑风格多样化
7.3保护和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7.4打造标志
8、交通网络化
8.1强化枢纽
8.2构件全域综合交通网络
9、配套标准化
9。
1分级配置标准
9.2分类配置标准
1.布局组团化
布局组团化包括总体布局组团化和建设项目布局组团化。
1.1总体布局组团化
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城、镇、村之间以田园隔离,防止“摊大饼”和连片发展,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
图1.1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概念图
1.2建设项目布局组团化
建设项目应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形成疏密结合的空间布局形态,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图1。
2.1建设项目布局组团化示意图(“198”地区建设项目)
图1.2.2农村新型社区布局组团化示意图(双流县永安镇三新村)
2。
产业高端化
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辐射带动西部乃至全国,进而融入世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2。
1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等现代制造业。
图2.1高新技术产业(成都英特尔研发基地)
2.2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信息、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图2。
2现代服务业(上:
成都新会展中心;下:
青羊绿舟项目创意总部)
2.3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形成与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
图2.3现代农业示意图(左:
生态农业;右:
观光农业)
3。
建设集约化
重点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三个方面的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城镇、产业、农村的集约化建设。
3。
1资源利用集约化
3。
1。
1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通过“三个集中”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集约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3.1.2节约利用水资源
大力发展和鼓励再生水利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3。
1。
3节约利用能源
集中集约发展城镇和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3.2城镇建设集约化
城市和城镇采用集中集约的建设方式。
中心城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80平方米;外围组团(新城)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85平方米;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90平方米;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95平方米。
3。
3产业发展集约化
大幅度提高产业用地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指标,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从业人员收入达到中高水平。
空间上应在产业布局集中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用地建设集约化等三个方面体现.
3。
3。
1产业布局集中化
进一步提高工业集中度,产业向园区集中。
3。
3.2产业发展集群化
突出一区一主业,强化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3.3。
3产业用地建设集约化
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标准厂房容积率达到1。
5以上,工业区(点)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应大于20米(通过该区域的城市主干道除外)。
图3.3产业发展集约化示意图(成都—阿坝工业区)
3.4农村发展集约化
农村新型社区相对集中、集约建设,人均综合用地不大于50平方米,人均宅基地面积不大于30平方米;农村应规模化、精细化、立体化发展现代农业。
图3。
4.1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建设示意图(邛崃南宝山乡)
图3。
4.2立体农业示意图
4.功能复合化
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布局复合、建设项目功能复合、地下与地上空间复合利用和强化中心四个方面。
4.1城市功能布局复合
城市工作、居住、休憩与交通功能混合,防止过度分区、功能单一带来的活力缺乏、低效率与交通问题。
图4.1城市功能布局复合示意图
4.2建设项目功能复合
由单一功能的建筑向复合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发展.
图4.2成都国际金融中心项目
4.3地下与地上空间复合利用
加大地下与地上空间的立体化开发与综合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进一步强化功能复合集成。
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在地铁站点和枢纽进行高强度、立体化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
图4.3天府广场地下空间
4.4强化中心
各级城镇在功能高度复合化的基础上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中心,防止城镇园区化、小区化、空心化。
图4.4强化城镇中心示意图(新津花源镇)
5。
空间人性化
主要体现在空间尺度人性化、功能人性化与设施人性化。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城镇空间,形成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
5。
1空间尺度人性化
从适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规划建设公共开敞空间,防止宽马路、大广场。
对于新规划建设的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规划人口大于50万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不应超过50米;规划人口小于50万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不应超过40米;镇政府所在地不应超过30米;农村新型社区不得超过16米。
对于城市游憩集会广场面积,区(市)县政府所在地不得超过2公顷,应结合绿地布置;镇政府所在地不得超过1公顷;农村新型社区原则上不设广场。
5.2功能人性化
遵循方便生活、方便出行的原则,按照服务半径配置医疗、教育、卫生、文化、商业、娱乐等设施,形成人性化的功能布局。
图5。
2功能人性化示意图(左上:
农贸市场;左下:
商场;右上:
医院;右下:
市民健身设施)
5。
3设施人性化
按照方便使用的原则,满足各类人群(残障人士、老人、儿童、等)对设施的需要。
图5.3人性化设施示意图(左:
盲道;右上:
街头饮水池;右下:
公交信息牌)
6。
环境田园化
山、水、田、林构成成都的生态本底和自然环境,须“显山、亮水、露田、护林”,营造宜人的城乡环境,展现田园风光和自然之美。
6。
1保护生态屏障
保护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生态,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好生态屏障。
图6。
1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屏障(下:
远眺龙门山脉)
6.2体现“城在田中”
城乡形态应体现“城在田中”,农田既具有农业生产功能,又具有生态、景观和休憩功能.
图6。
2。
1“城在田中”示意图
图6.2。
2农田的休憩功能
6.3体现“园在城中”
中心城、外围组团(新城)优化城区绿地布局、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园在城中”的空间格局。
图6.3“园在城中”示意图
6.3.1打造“198"地区高品质田园风貌。
图6。
3.1“198"地区鸟瞰示意图
6。
3.2按“服务半径500米、每处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原则建设城市公共绿地。
图6.3。
2城市公共绿地
6.3.3强化城市主次干道及河流两侧绿化,建设良好的自然环境.
图6。
3。
3府南河河岸绿化
6.4小城镇与农村新型社区居住环境田园化
小城镇布局应顺应自然,与环境有机融合,以农田和林地作为环境绿化;农村新型社区的宅前屋后以农田、菜园或经济林木作为环境绿化,体现自然之美。
图6。
4。
1小城镇环境示意图(大邑安仁镇)
图6。
4.2农村新型社区环境示意图(彭州阳平村)
6.5道路及河流两侧体现田园风光
城市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的道路应顺应自然地形;非城镇段河流应尽量保留自然岸线或形成生态河堤,两岸充分展现田园风光。
图6。
5道路及河道绿化示意图
6.6保护林盘
川西林盘是我市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须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现有川西林盘;农村新型社区选址可结合现有林盘,布局方式可借鉴林盘.
图6.6川西林盘
7。
风貌多样化
在天际轮廓、建筑风格、历史文化、标志性等方面展示城乡的多样化风貌,彰显个性和特色。
7.1天际轮廓多样化
依托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图7。
1天际轮廓多样化(上:
巴黎拉德芳斯;下:
香港维多利亚港湾)
7.2建筑风格多样化
在整体风格协调的基础上形成多样的建筑风格,体现丰富多彩的地方风貌,突出多样性.
图7.2建筑风格多样化(左上:
花水湾北欧建筑风格;右上:
人民南路现代建筑风格;下:
锦都新川西建筑风格)
7。
3保护和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市域内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构建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多元文化体系。
图7.3保护和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左:
黄龙溪古镇;右:
宽窄巷子)
7。
4打造标志
城市应打造各具特色的标志,成为城市的名片和象征。
图7。
4各地不同特色标志(左上:
巴黎埃菲尔铁塔;右上:
北京鸟巢;左下;悉尼歌剧院;右下:
上海陆家嘴)
8.交通网络化
构建辐射区域、覆盖全域、高效便捷、以“TOD”为导向的综合交通体系。
8。
1强化枢纽
建设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8。
1.1航空枢纽
规划形成覆盖世界各大洲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最终形成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
图8.1.1成都:
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
8.1。
2铁路枢纽
构建对接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的铁路网,打造成都国际区域性铁路枢纽;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国家高速铁路枢纽。
图8。
1.2成都:
国际区域性铁路枢纽
8.1。
3公路枢纽
打造对接欧洲、西亚、中亚以及南亚的公路运输大通道,增强对外交通辐射能力,提升成都在亚洲公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形成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20小时交通圈.
图8.1。
2成都:
国际区域性公路枢纽
8。
2构建全域综合交通网络
依托轨道、高速路、快速路、城市干道,形成全域快速、便捷、高效、舒适的综合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8。
2.1轨道网络
形成由城际铁路、轻轨、地铁有机衔接,连接中心城、外围组团(新城)、重要战略功能区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
依托轨道枢纽和节点形成“TOD"发展模式。
图8。
1.2成都市轨道网络
8。
2.2道路网络
形成由高速路、快速路、城市干路构成的多层次、网络化道路交通体系.实现各组团之间高速路与快速路连接;组团与镇、镇与镇之间1-2条快速路连接;镇与村、村与村之间1—2条主干路连接.
图8.2。
2成都市高速路、快速路网络
8。
2。
3公交网络
确立公共交通主导地位,建成由轨道交通、快线交通、干线公交、支线公交构成的多层次、综合性、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全域覆盖、城乡一体。
图8。
2.3城市公共交通示意图(上:
地铁;下:
快速公交系统)
9。
配套标准化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城乡满覆盖,形成多层次、功能完善的配套体系.
9.1分级配置标准
中心城、外围组团(新城)按照城市功能配套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体系;重点镇按“1+17”、一般镇按“1+13”、农村新型社区按“1+13"标准配置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
成都市重点镇“1+17"配套标准
公共配套设施
数量
内容
公共管理体系
城乡规划体系
1
镇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产业规划、镇区控制性详规等
城市管理队伍
1
公共服务体系
便民服务中心
1
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劳动保障所及工商、税务、民政、计生、法律服务等服务项目
区域性农业服务中心
1
林业工作站等服务项目
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1
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1
“211”工程
1
田径场、灯光球场、游泳池、健身中心
标准化学校
1
标准化卫生院
1
社会福利院
1
市政配套体系
自来水供应系统
1
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
1
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
1
公共厕所
〉1
公园(广场)或特色街
1
乡镇客运站
1
环卫洒水车
1
表9。
1.1重点镇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一览表
成都市一般镇“1+13”配套标准
公共配套设施
综合服务中心
派出所
标准化学校
幼儿园
标准化卫生院
养老院
市政设施
自来水供应系统
排水系统(含污水/雨水排放系统)
燃气设施
垃圾收运
供电系统
公交站点
乡镇消防站
表9。
1。
2一般镇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一览表
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1+13”配置标准
规模
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复合规模
(平方米)
备注
劳动保障站
≥50
总建筑面积≥100
进入农村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用房
卫生服务站
≥80
人口计生服务室
≥20
社会综合文化活动室
≥100
警务室
≥20
全民健身设施
≥200
-
-
农贸市场
≥50
-
-
日用品放心店
≥20
-
-
农资放心店
≥50
-
-
垃圾转运站
≥30
-
-
公厕
≥20
-
-
污水处理设施
-
-
因地制宜设置集中或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污水收集系统
教育设施
-
-
人口达10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原则上配置幼儿园1处,生均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
表9。
1。
2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一览表
9。
2分类配置标准
确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基本配套标准。
9。
2.1教育
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相对就近、所有乡镇建中心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域成都。
9.2.2医疗
外围组团(新城)医疗体系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重点镇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或标准化卫生院,一般镇乡设标准化卫生院,农村新型社区设村卫生站。
9.2。
3文化
外围组团(新城)设图书馆、文化馆和剧场等文化设施,重点镇设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般镇设综合文化活动站,农村新型社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
9。
2.4体育
外围组团(新城)设区县级体育中心(主要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等),重点镇体育设施达到“111"标准(即1个田径场、1个标准体育设施、1处全民健身广场),一般镇(乡)设“两场一池”(即1个标准灯光篮球场、1处全民健身广场和1个标准游泳池),农村新型社区设全民健身设施。
9。
2。
5社区服务
外围组团(新城)各社区、镇、村都应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等服务。
社区服务全域满覆盖。
9。
2。
6基础设施
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环保、防洪、消防、殡葬等基础设施,均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图9.2部分配套设施示意图(左上:
图书馆;右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下:
室内乒乓球室;右下:
消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