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640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docx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单元检测第2章《珠星璧月彩云中》2语文版必修三含答案

单元检测卷

(二)

(满分: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

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

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

古人是这么“吟”的么?

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

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

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

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

古调绝响,无从谈起。

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

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

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

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

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

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

诵、吟、唱。

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

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

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

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

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

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

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

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 蒙学:

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答案 D

解析 原文讲的是“自然生发”而非“随意生发”。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入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答案 A

解析 此项所谈为语音变迁,与文化和艺术内涵无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作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答案 C

解析 A项原因有二,语音变迁、古音不存只是其中之一。

B项“诵、唱和吟”顺序错,与原文不符。

D项从原文最后一句来看,“吟咏(诵)”最根本的作用是涵养传统性情,但它同时又是语言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

“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

“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

‘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

‘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葛:

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

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

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

戕害

C.五旬而举之举:

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吊:

慰问

答案 A

解析 放:

流放,放逐。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3分)(  )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B.③④⑥

C.①②④D.②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

③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

④是表述商汤是如何统一天下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

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国君任用贤人,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2)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

“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

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

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

”宣王说:

“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孟子说:

“国君任用贤人,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

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

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

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

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

“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

”孟子回答道:

“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

“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

“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

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

齐宣王问道:

“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

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

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

兼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

“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

古代有这么做过的人,武王就是。

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

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难道有别的原因吗?

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

宣王说:

“很多诸侯谋划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

“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

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

《尚书》上说:

‘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

’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

(他们埋怨)说:

‘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

’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

(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上又说:

‘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

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

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即 事

夏完淳[注]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 夏完淳: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8.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

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

9.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__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

(杜甫《蜀相》)

(3)流丸止于瓯臾,__________。

(《荀子·大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__________。

(《诗经·小雅·采薇》)

答案 

(1)用之所趋异也 今宵酒醒何处 

(2)挟飞仙以遨游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流言止于智者 雨雪霏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

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

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

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

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

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

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

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

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

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

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

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

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

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

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

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

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在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有删改)

11.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答案 AC

解析 B项“保全性命”以偏概全,还有对黑暗时代的不齿和无奈及独善其身。

D项“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依据。

E项“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错。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

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②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②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理由:

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而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

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而为之”。

理由:

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地去实现人生的理想。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每次月考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当轻易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B.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C.俗话说:

“画人难,画鬼易。

”真没想到,看似很老实的她竟会如此卑鄙。

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藏在水下的更多。

答案 D

解析 A项“妄自菲薄”指过分地看轻自己,与句中“自己”重复,可将其后“自己的成绩”删去。

B项“让梨推枣”用来比喻兄弟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C项“画人难,画鬼易”比喻凭空捏造容易,实事求是却不那么容易。

这里应用“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D项“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含有所暴露出来的部分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的意思。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B.腐败现象不是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造成的,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恰恰是由于尚未真正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

C.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 A

解析 B项缺宾语中心词,应在“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后加“造成的”。

C项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

D项句式杂糅。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涵的时代精神和撑起的时代魄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 ②那么质朴、厚重,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 ③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 ④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 ⑤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 ⑥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

A.④⑥①⑤③②B.①⑤④⑥③②

C.①⑤④②③⑥D.③②①⑤④⑥

答案 B

解析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注意文段的整体意蕴,然后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如代词、连词等。

文段开头说“古典书籍”,根据“它们”一词可以确定①紧承上文,应该是横线上的第一句;而“《诗经》《楚辞》”等是古典书籍,由此可以确定⑤应在①之后;根据句间逻辑关系,③②应该是一组,④⑥应该是一组;由“这些……灵感”可以判定④应该承上文放在⑤之后。

所以顺序应是①⑤④⑥③②。

15.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

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

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8字以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1)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2)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 (3)温暖孩子的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解析 作为公益广告,语言一定要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能真正获得广告的高“效益”。

本题要求比较详细、全面,拟写的语句一定要符合这些要求。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70字左右。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