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455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docx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

关于肉牛业发展模式的探讨

【2009/4/17】【字体:

大中小】【双击鼠标滚屏】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肉牛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根据我国国情,扬长避短地利用了我国的资源要素,建立我国的肉牛产业体系。

各地方也应根据各地方实际,其生产方式应遵循节约资源和环保的要求,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保型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成本低、品质优、效率高的肉牛产业体系。

实行种养结合,围绕肉牛的产业化,整合养殖户、肉牛交易市场、饲料厂、屠宰场,以品牌为龙头,构建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联盟,形成产业集群。

根据笔者调查,在半农半牧地区,育肥牛场越建越大,养殖肉牛的头数也越来越多,规模化饲养已成为肉牛饲养的主力军。

  1肉牛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肉牛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牛业经济自身正处于转型时期。

在广大农区特别是中原地区,养牛逐渐脱耕退役。

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基本上已全部退役。

养牛的目的是为了生产肉、乳、皮、毛等经济产品。

养牛业向肉用或乳肉兼用的商品生产和增加经济收入方面转变;二是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经济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牛业,由于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特性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点。

国家在养牛生产方面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在金融方面支持养牛业,促使养牛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当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后,对牛肉及其制品需求数量及质量要求将更加强劲。

事实也是如此,我国人均收入已过1000美元,出现了一批中高收入的群体,崇尚营养、安全、健康的食品。

当然,牛肉及其制品成为首选,牛肉的消费迅速增长,一方面刺激了国内肉牛业的发展,也给国外出口商带来空间;四是养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需要,也是实现村容整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养牛业成为重要的重新规划对象,也是重要发展的产业。

  2发展家庭牧场正当时

  当前我国养牛业正处在转型时期,也是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也遇到了各方面包括国内外因素的严重挑战。

只要抓住机遇,措施得当,就能快速发展,否则在挑战面前会退下阵来,给养牛业的发展带来困难,因此,出现两极发展势态。

  一是养牛业在结构调整中会出现暂时滑坡,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大批农民工进城,或由农民转为市民,以及农村土地兼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械替代耕牛,作为一家一户的庭院经济的养牛生产方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屠宰场无限制的屠宰母牛、小牛、农民以户为单位的养牛的基础十分脆弱,养牛头数急剧下降,甚至出现无牛村,养牛业只有产而无业,谈不到发展。

  另外一种情况截然相反,抓住当前发展养牛业的大好机遇,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养牛业工作力度,做到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技术支持,典型引路,不仅有效的制止了养牛业滑坡的形势,并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

在大发展的势头中,出现了三个现象:

一是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不仅育肥牛出栏多,基本母牛也明显的增加,效益显著;二是养牛户数减少,户均养牛头数增加,出现了一大批家庭牧场;三是城镇有资金的下乡办牛场的养牛人逐年增加,以家庭为单位的养牛场也越办越大。

后两者成为发展养牛业的带头人。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属半农半牧区,是中国玉米带及中国东北肉牛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总面积59535km2,其中平原占21%,山区占32.5%,坨沼占41%,丘陵占5.5%,可利用草牧场312.10hm2,耕地85.0万hm2,其中玉米在40万hm2以上。

养牛业是通辽市具有民族特点的畜牧业强项,特别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

  科左后旗是典型的坨沼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草牧场面积大,但分散广、面积小,在沙丘中间,适于养牛。

扎鲁特旗在大兴安岭南端,典型的森林草原区向草甸草原区过渡地带,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养牛业也是畜牧业的主导产业。

两个旗牛的圈存量都在30万头以上,近几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牛业发生很大变化,即养牛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尤其在牧区养牛户增加,无牛户减少,户养的规模加大,逐渐形成规模化养牛。

  养牛业已经走出了解决自家农耕需要,解决自家乳、肉等生活需要的圈子,由自给自足式的家庭养殖庭院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道路,出现了养牛大户家庭牧场,牛的商品数量增加,牧民经济收入翻番。

  在农区逐年扩大舍饲养牛,增加了饲养奶牛数量,即保持了养牛头数增加,养牛效益明显提高。

科尔沁区,在辽河两岸、一片沃野,是玉米的集中产区,放牧场很少,或基本没有,养牛主要靠舍饲圈养,借助于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粮食养牛,牛的头数增加,质量提高,出栏量增加,大大的提高了商品量(见表3)。

  典型示范发展养牛业的成功经验告诫我们,在发展养牛业中抓良种繁育,抓饲料生产,抓新技术推广等措施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是要努力转变养牛业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养牛业的必然要求。

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为载体,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强化监督,加快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步伐。

  刚刚生效的畜牧法中明确规定:

  《畜牧法》第三十七条:

国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

  《畜牧法》第三十九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二)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三)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

  (四)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

  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畜牧业发展状况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在发展规模化养牛生产中,《畜牧法》指出了养牛小区及规模化养牛户两种形式,重点应在规模化养牛户即家庭牧场的建设及发展上。

这是因为规模化养牛小区及规模化养牛户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组织形式,而规模化养牛户又是养殖小区水平的提升。

在肉牛产业化发达的地区,其养牛形式,基本经过以一家一户过渡到养牛小区,再由养牛小区出现一批规模化养牛户即家庭牧场。

  二者在实质上也有不同的内涵,养牛小区建设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行的标准化建设,在管理上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组织与市场联结,与市场联结的对象包括企业、经销商等多种渠道,引领养牛业的发展。

参与小区的养牛户参差不齐,一些吃苦耐劳、文化水平高、领导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的养牛户逐渐发展壮大,小范围内已经限制了它的发展,它要采取向外扩张或兼并其他养牛户;而有些养牛户由于劳力进城,天灾病业等无力经营或不善经营等退出养牛小区或被其他养牛户兼并,造成一些小区养牛户不足或空置,达不到预期目的,而需要发展的已经形成规模的养牛或城镇有闲置资金的投资商发展规模化养牛,要求现有养牛小区整体水平再有一个提升,他们不仅要求有一定规模还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要有良好的技术服务并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掌握信息开拓市场等等,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3半农半牧区肉牛业主要饲养模式是家庭牧场,分四种形式

  农村牧区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牛业走出了庭院经济的模式,走向商品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养殖者尽力扩大生产规模,作到专业化生产。

主要是:

  3.1母牛繁殖户(场):

  各家各户养殖母牛主要为了解决奶食品及肉食品,在满足这种初级需要的基础上,利用草原、牧场、饲料、劳力优势逐渐扩大规模,大量繁殖仔畜出售供育肥的小公牛或去势公牛,饲养母牛数量由2-3头,增加到10头以上,多者上百头、近千头,自家牧场不足,开始租赁牧场扩大规模。

以高林屯种畜场为例,该场是以繁殖纯种中国西门塔尔牛种畜为主,同时农牧林结合多种经营,所有制形式除保留核心群中国西门塔尔母牛400头外,其余全部分户饲养,工人转为农民牧民,全场农牧民养牛积极性大增,养牛头数由2000年3917头,发展到2006年的5300头,增加了35.3%(见表4),其中:

养牛大户(饲养30头以上)由无到有,发展到30户,养牛1140头(见表5),占全场养牛总数21.5%,自有牛舍8.5万m2,饲料加工机械35台(套),车间1848平方米,打贮草机、青贮切割机50台(套),拖拉机20台,雇佣工人60人,放牧场67000hm2,打草场33500hm2,饲料地33500hm2,每年出栏牛1590头,商品奶8000t,养牛业单项收入1948.5万元。

  这些以养殖母牛为主的家庭牧场,牧场主以管理为主,也参加劳动,但主要劳动如放牧、耕地、打草要靠雇工,棚圈、饲草、饲料、青贮自给。

一般家畜改良,疫病防治、草原改良需要社会化服务。

  3.2小公牛(阉牛)养殖牧场和经济人。

  这是在农村牧区出现的新的养牛经济单位。

通辽市每年在四月份谷雨前后进行一次公牛集中去势,公母分群,不去势的公牛集中饲养,形成了养公牛专业户。

他们利用自己的放牧场、棚舍实行放牧育肥,少则20-30头,多则100-200头,根据市场需要随时出售。

他们也随时购进各农户的小公牛(阉牛)进行短期放牧育肥出售,有的是专业饲养户,有的是养牛经济人,即购进又卖出,他们是联系母牛户(场)及市场的纽带,也是提升公牛(阉牛)价值的主要环节。

  3.3育肥牛户(场):

  通辽市育肥牛受供港活牛及科尔沁牛业公司的拉动逐步发展起来,形成规模,由季节性育肥转向常年育肥,由季节性出栏转为常年不间断出栏。

供港活牛公司及科尔沁牛业公司实行定单收购,并预付一定数量的订金,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金融部门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推行“十、百、千”工程,即养十头牛的户达到1万户,养百头牛的户达到1000户,养千头牛的户达到100户,使养牛规模逐渐扩大,并形成了集约化发展。

具体关系如下图1:

  3.4大型育肥牛场及大型肉牛育肥产业体系

  在不断发展的育肥牛户中,出现了一些大型育肥牛户(场),以科尔沁牛业公司(股份制)为代表的大型育肥牛场,存栏牛在3500头左右(一个主场、一个分场),年出栏一万头左右,已成为公司(独资)为代表的育肥牛产业体系。

该公司有放牧场3万余亩,圈存基础母牛保持在500头以上,有育肥场一处,圈存保持在800头以上。

另外还有经营活牛交易市场一处,最大日交易量达到8000头以上,形成了育肥牛繁育—育肥—交易—供港—工业化生产,使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整体提升。

  这些规模化养殖,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养牛一条街、养牛专业村、养牛小区的模式,作到了集约化养殖。

因此,给现代农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突出表现在:

  3.4.1破解了农村牧区加快发展肉牛业的难题,在农村牧区总体规划上,在村屯规划总体安排之外,在土地规划中利用荒山、荒坡、废弃地安排规模化生产。

  3.4.2便于防疫,使牛的防疫工作按要求进行,粪便等废弃物得到综合治理,避免了疫病发生和传播。

  3.4.3便于先进饲养技术推广。

  3.4.4可以根据定量成批量生产出优质育肥牛。

  3.4.5便于进行典型示范,拉动整体肉牛业科学饲养水平。

  3.4.6有利于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协作进行一些大型项目的试验和推广,作到肉牛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4加强养牛协会的建设和政府对家庭牧场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农村牧区家庭牧场规模化养牛户逐渐成为行业协会,合作社的主体,养牛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外发展肉牛业的实践证明,企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产化的原动力,养牛协会在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通过办各项服务事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全国统一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纵观我国养牛业合作组织,目前发展动力不足,除了部分地区出现零星的区域性、专业性牛业协会外,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牛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肉牛产业化进程因产业组织载体缺乏而遭遇发展瓶颈。

形成这一瓶颈的主要原因是养牛大户没形成主体,在行业协会中影响不大,作用显现不出来;另一个原因是国家对行业的管理缺乏具体实际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工具,政策对社会具有导向、控制、协调等作用。

  按照政策科学的原理,人们的行为受到政策的驱动和约束,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管理,影响和决定着每一个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行为,特别是大范围普通的人类活动,都具有深刻的政策背景。

如果不去认识那些不利于养牛发展公共管理问题,单纯的去解决资金、技术性的问题必然是事倍功半。

  改善养牛业的基本条件,注重家庭牧场的发展,关注重视行业协会的发展,是促进养牛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因此要有新思路,不但体现建设,而且重要的是体现发展,作为新农村生产建设内容中的养牛业,就要在建设中展示其科学性、超前性和合理性。

  结合产业建设,要有新规划,走出村屯,规模经营。

在规划到上述原则要求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肉牛的饲养管理特点,即个体占地面积,粗饲料需要量、饲料贮备时间集中,且贮备时间长,粗饲料不仅占场地大,还需具备防火、防潮、防雨等条件,粪便排泄量大,与家禽有明显差别等等,这些差别决定了肉牛饲养场不仅饲养场地面积大,饲料贮存占地面积,粪便垃圾堆放占地面也大,在建设规划中即考虑当前需要,也要做好将来有一定发展余地,保证人畜安全,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强化规模生产,要有新标准。

村容整洁,是农村建设的环境要求和卫生标准,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通过建设小区、抓家庭牧场,加快养牛产业化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

 

蒙城重整黄牛支柱产业

 蒙城把黄牛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蒙城黄牛曾一度闻名全国。

而今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蒙城县不断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进行结构调整、多元化发展,从役用型养殖到经济型养殖,从分散粗放型养殖到规模精细化养殖,昔日养牛大县再兴牲畜养殖雄风。

从进餐桌到上飞机

4月的蒙城,春天的气息浓郁。

置身京徽蒙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派加速崛起的火热景象:

已建成的场站里,畜声鼎沸,产销两旺;建筑工地上热火朝天,工人推土平场,挖坑浇柱,架棚盖顶……

京徽蒙循环经济示范区,是蒙城畜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里融效益、生态和科技为一体,将在5年内把牲畜养殖这一传统农业,打造成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循环农业体系。

看着眼前场景,该县畜牧局负责人颇有感触地说,经历一番跌宕起伏,蒙城养殖由黄牛的一朵奇葩,变成了畜牧业的百花齐放。

蒙城民间自古就有养牛的习惯,有“无牛不成家”的说法。

黄牛生产一直是蒙城县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在养殖顶峰时期,几乎家家饲养,每家多则5到8头,少则1到2头。

最高峰时,全县黄牛饲养量达到99.18万头,蒙城因此被称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

“十一五”之初,蒙城县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养牛方向以食用为主,围绕着食品深加工,大做“牛”文章。

县里重点扶植五洲、东升等黄牛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促成五洲并入雨润集团,使企业上了规模,提高了效益和行业带动力。

“五洲”品牌开发出牛肉干、牛肉松、卤汁牛肉、牛肉辣酱、牛肉腐乳、牛骨髓汤、鲜冻分割牛肉等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马来西亚、韩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2010年销售收入15000万元,实现税收800余万元。

据“五洲”负责人介绍,他们还与东航合作,使“五洲”系列产品走上飞机,成为机上用餐,仅此一项,就创收500余万元。

从一牛“独秀”到百畜兴旺

近几年,随着国家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畜牧业财政奖补资金的落实,蒙城县再次掀起了养殖的热潮,在传统优势的黄牛养殖的带动下,生猪、山羊、肉鸡等畜牧业均获得发展,借助养牛经验,各种养殖在起步阶段,就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之路。

“养殖完全靠结构调整、市场调节,不搞形式主义。

”据县畜牧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各种规模养殖场已达到2707家,蒙城已成为全省13个和全国200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2010年调出生猪87万头以上。

县政府相关人员介绍,政府不再干预养殖规模,完全靠市场调节,政府职能仅仅体现在服务方面,引导群众认识到畜牧业品牌的希望在“标准化”,效益在“规模化”,根本出路在“产业化”。

2008年至今,全县连续三年享受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政策的场(户)有50家,扶持资金达到850多万元,作为生猪调出大县三年又获补贴1600万元。

资金的及时注入,给方兴未艾的蒙城养殖业注入了强心剂。

在县里重视下,新的养殖技术被不断应用,如预混料、青贮饲料、肉牛、生猪快速育肥等,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同时,养殖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建和正在筹建的规模养殖场均严格按照动物防疫要求,远离居民点和主要交通道路500米以外,远离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场以及活畜交易市场、学校、主要水源、污染源1000米以外。

还强化了软硬件配套设施,按高标准建设畜禽舍,保证舍与舍之间的距离,严格配备消毒池、消毒室和其他消毒器械及粪污处理设施。

此外,蒙城有关部门还帮助养殖场培训饲养、疫病防治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养殖场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和科学饲养的技术规范;协助养殖场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支持养殖场由弱势个体变成庞大的经济联合体,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一家一户到现代养殖

当下,借助着“牛”的劲道,蒙城畜牧业全行业崛起,不仅有力地拉动地方经济,使大批群众受益,一些养殖大户致富后,还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王喜良家住偏远的小辛集乡李庙村,外出打工见了世面,他回到家乡自建养殖场,在县农委的帮助下,走上“企业+基地+农户”之路。

近几年,王喜良的养殖场带动并促进周边农民增收达到200余万元,他还成立了蒙城县益牧苑养殖协会,吸纳会员200多人,无偿分享他的养殖经验和市场信息。

京徽蒙循环经济示范区,是蒙城县将养殖与环保、旅游有机结合又一探索,目前已初见端倪。

示范区董事长慕照告诉记者,2010年仅养殖场纯利润达500多万元,吸纳300多人就业。

据介绍,整个循环经济示范区项目,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行为原则,总投资9000万元,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1年至2012年,建成60亩养殖区,并配置建设相应的沼气工程、饲料加工和露天蔬菜、温室和日光大棚蔬菜、园区道路、水电等相关工程的农业示范工程。

预计到2015年,将形成一个向社会开放的参观、游览及体验参加农事活动的观光区等观光农业工程。

从养牛大县到养殖大县,蒙城县正完成着一次高质量的大跨越。

截至2010年底,除生猪和黄牛存出栏率创历史新高外,全县山羊存栏17.7万只,出栏29.6万只,同比增长8%和10%;家禽存栏211.2万只,出栏373.5万只,同比增长3.89%和16%;蛋类1.13万吨,同比增长1%;奶类总产49吨,同比增长6.52%。

此外,全县还设黄牛、山羊、生猪品种改良站(点)86个,通过改良,全县黄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7.8%;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81.9%;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72.7%;家禽良种覆盖率达到7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