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6243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docx

江苏专用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命题趋势

1.商业:

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015·江苏单科,T5)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1.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

2.从命题范围看,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作为命题的重点。

3.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可能联系“一带一路”的热点进行命题。

(2014·江苏单科,T2)唐代商业发展和“市”的设置

(2013·江苏单科,T3)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2.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2016·江苏单科,T21)汉代的“抑商”和“惠商”政策及其关系

(2014·江苏单科,T4)明朝的海禁政策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阶段

表现

商朝

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至隋唐

受时间、地点限制,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知识拓展】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设市表现

宋朝以前

(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政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代以来

(1)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以汉口、佛山、景德镇及朱仙镇最著名

【易错提醒】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知识点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

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2)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3)两宋

(4)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

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萎缩。

2.特点

(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图示记忆】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2.史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史料三“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

(1)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

(2)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2.根据史料三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提示:

(1)变化:

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2)原因:

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②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③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史论归纳]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

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7)生产关系:

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考法2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史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史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1.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2.史料二中“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3.史料三说明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松江的“棉纺织业”、景德镇的“陶瓷业”、佛山的“冶铁业”、汉口的“商品转运”,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上述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提示:

从汉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的逐渐放松管理;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总体趋势: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考点二 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知识点一 “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1)战国:

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

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1)积极

(2)消极:

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知识点二 “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

“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朝“闭关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易错易误】“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考法1 重农抑商政策

『典例』(2017·江苏单科,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解析 汉武帝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高祖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关联不大,C项错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D项错误。

答案 A

【方法突破】

★明考点 盐铁官营政策

★抓关键 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

★定方法 影响、意义类试题:

先根据材料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具体措施的作用或影响。

【史论链接】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

(3)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

(4)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5)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社会问题。

(6)商品交换不发达,经营店铺、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更有保障。

考法2 闭关锁国政策

『典例』(2014·江苏单科,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