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424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

《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婚姻与生育管理.docx

婚姻与生育管理

 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

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有着密切、直接的联系,长期以来,人

类社会通过婚姻家庭制度来控制着人们的生育行为。

本章主要从

微观的角度,研究婚姻与家庭的性质、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人口再

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人口再生产的规律。

这是人口学研究的一

个重要内容。

7.1婚姻与人口再生产

7.1.1婚姻的涵义与性质

1)婚姻的涵义

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结合,确定合法的夫妻关系,并建立家庭实

现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形式。

婚姻从产生之时起,就成为制约人口

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婚姻的定义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

涵义:

第一,婚姻通常为法律所确认。

在社会生活中,婚姻不仅仅指

生物学意义上的两性关系,而且要受到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制

约,是社会公认的合法的两性关系。

第二,婚姻的职能除满足生理

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育。

婚姻的生育职能使得整个社

174

会的人口再生产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家庭的需要。

2)婚姻的性质

婚姻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就其自然属性

看,婚姻关系借以建立的生理基础是男女两性的差别和性的本能,

在这一点上,人和其他动物并无区别。

但另一方面,婚姻在本质上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定形式。

人和动

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的人,

其自然属性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婚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1)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有不同的婚姻制度。

原始社会初

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人们必须共同劳动,过群居生活,这就决

定了当时相应的婚姻制度是群婚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人

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人类由游

牧式的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从而也为此时人类的婚姻制

度———对偶婚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再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

一步提高,私有制的出现,又带来了婚姻制度的巨大变化,使人类从

对偶婚走向一夫一妻婚。

可见,生产方式对婚姻制度的发展具有决

定性作用。

(2)选择配偶、缔结婚姻和举行仪式等,都不完全是男女双方的

私事,而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如法律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文化、伦

理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人们的婚姻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

会过程。

(3)婚姻具有法律形式,通过立法,国家可以对婚姻进行干预和

保护。

由此可见,婚姻固然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但其本

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7.1.2婚姻制度的演变

婚姻制度是指由有关婚姻的各种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一种社会

制度。

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同人口再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175

系,它是制约人类自身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

发达的情况下,人类还未有有效的手段对生育施加影响时,婚姻制

度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人类历史上,婚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

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当时生产力水平极

为低下,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过一种共同

劳动、共同消费的群居生活。

人类的繁殖和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

完全受生物学规律支配,处于杂乱性交状态,这时不存在任何婚姻

关系。

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含两性关系)发生

了变化,产生了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制和一夫一妻制三个

基本婚姻制度的发展阶段。

1)群婚制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在劳动中已经发展到按年龄辈份进

行分工,原始群体的劳动和生活已比过去较为稳定。

同时,人们开

始逐渐认识到杂乱性交给人口质量和数量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于

是出现了社会对人类生育行为最初的“禁忌”和限制,两性关系逐渐

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建立,和原始状态相比,它已经不是“杂乱的性

交关系”,而是一种婚姻关系。

它由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

称群婚制。

在这种婚姻制度的初期,两性关系是按代辈划分,同辈

男女互为夫妻,排除了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的性关系,与

之相对应的家庭形式为血缘家庭,这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家庭

形式。

在群婚制的后期,两性关系中又产生了新的禁忌,即在血缘

家庭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的性关系。

最初是排

除同胞兄弟姊妹发生性关系,后来又逐渐排除了旁兄弟姊妹间发生

性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家庭称为普那路亚家庭。

这种婚姻制度是两

性关系上的最大进步,它开始对婚姻实行“禁忌”,这对于当时人口

质量的提高和人口再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偶婚制

对偶婚是指一男一女对偶同居的一种婚姻形式。

普遍存在于

176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它也是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

当时,

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并且可以按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这就要求

男女两性关系相对保持稳定。

显然,群婚已越来越不可能了,因而

出现了对偶婚制。

对偶婚制是两个氏族间的男女结为夫妻,以女子为中心,男子

来自外族。

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对主妻来说也

是她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到后来发展为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过

不稳定的配偶生活。

当这种婚姻关系存在时,男子在女子的家族劳

动和生活,但在氏族大家庭中,夫妻都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一旦这

种婚姻关系结束,男子便不再留在女家,而另找伴偶,但其子女属于

女方家族。

这种婚姻制度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母系公社时期,是一

种很不稳定的婚姻关系。

现在,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原始部落,还

保留着这种婚姻形式。

3)一夫一妻制

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私有制的产生。

同时

父权制确立,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提高,为了确定自己血统

的男子继承财产,产生了独占妻子的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以男性为

中心的新的婚姻家庭形式———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是指一男

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

这种婚姻与对偶婚不同的地方,

在于一个男子只有一个妻子,并且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不能

随意解除。

这种婚姻制度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应该指出的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夫一妻制实际是以财产和权

势为基础的,往往只是对女子的一夫一妻制,妇女实际上沦为家庭

的奴隶,而男子掌握家庭的财产,居于统治地位,甚至过着公开的或

变相的一夫多妻生活。

和过去几种婚姻制度相比,一夫一妻制更有

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发展。

177

7.1.3婚姻状况与人口再生产

婚姻状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中,每个人在是否婚

居方面所处的状态。

婚姻状况一般分为四类:

未婚、已婚、离婚、丧

偶。

不同的婚姻状况对人口再生产有着不同的影响。

1)已婚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已婚对人口再生产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

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同,分年龄组生育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已婚人

口比例越大,人口出生数越多,出生率也越高。

反之,结婚人数越

少,已婚人口比例低,人口出生率也低。

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发达

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在这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发展中地区的结婚

率与出生率大都存在着如前所述的正相关关系,而发达地区却未必

如此。

由于发达地区婚姻、生育观念的改变,已婚的人口群体不一

定必然和生育发生联系,而另一方面,未婚同居导致怀孕生育的现

象又时有发生,因而,对发达地区来说,很难将其婚姻状况与生育之

间的关系归入前面所述的一般关系中。

2)未婚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未婚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正好与已婚相反。

在一个地区人口

中,如果人口年龄结构相同,分年龄组生育率保持不变,那么,未婚

人口比例越高,出生人数会越少,人口出生率会越低;反之,人口出

生率越高。

3)离婚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一般来说,离婚率与人口再生产呈一种负相关关系,离婚率越

高的人口,出生率越低,离婚率越低的人口,出生率越高。

就目前世

界范围看,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离婚率都呈上升趋势,发达国

家尤为明显。

离婚率提高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

平、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妇女地位的变化,等等。

离婚率的提高,对

178

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在生理

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缺陷。

4)丧偶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丧偶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相对于前3种状况来说比较小,如果

没有特殊因素的影响,丧偶的大部分是已经过了生育期的人口,因

而对出生率影响甚微,但丧偶对死亡率的影响较大。

有统计表明,

处于丧偶状态的人口,其死亡率高于其他人口死亡率。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婚姻状态外,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婚居形

式,即未婚同居。

未婚同居本应划入未婚一类,但它事实上是既成

婚姻,并且对人口再生产产生影响,因而将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

未婚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没有履行法定规定或认可的结婚方式而同

居过夫妻生活。

这种结合不具有法律效力。

未婚同居人口比例的

增大,会使人口出生率降低,对于那些人口呈减少趋势的国家来说,

会对其人口再生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带来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7.1.4婚龄与人口再生产

1)早婚与晚婚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婚龄反映的是人们结婚年龄的早晚,它对于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也比较明显。

婚龄的大小,无论对于人口数量还是对人口质量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身体健康的育龄妇女,如果没有采

取任何避孕措施,则其初婚年龄往往决定生育;早婚往往导致早育、

多育,而晚婚则可能晚育和少育。

2)结婚年龄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结婚年龄的早晚,对人口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早婚早育的父

母,其自身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过早生育会使后代的身体素质受到

影响;而对于晚婚的人来说,如果过晚生育,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也会

出现问题。

有统计表明,年龄过小或过大的妇女所生子女中,患先

179

天性疾病和智力低下者的比例,比正常年龄的妇女所生子女高出许

多。

目前大多数国家对结婚年龄都有法律规定,可能最主要还是从

后一方面考虑的。

应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经济越不发达的情况

下,婚龄对于生育及人口再生产的数量变化影响越大,所以,在古代

社会,政府往往通过提早婚龄、鼓励人们早婚来达到增殖人口的目

的。

而现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又通过提高法定婚龄的方法来达到控

制人口增长的目的。

在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情况下,婚龄对于人口

再生产数量变化的意义才会减弱:

第一个条件是经济发展到较高水

平;第二个条件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达到较高的水平;第三个条

件是避孕技术先进。

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

这些条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不具备。

因此,控制婚龄还是发

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减的主要手段之一。

7.2家庭与人口再生产

7.2.1家庭的性质和职能

1)家庭的性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研究家庭对

于研究人口再生产的意义和婚姻研究同样重要。

所谓家庭,是指基

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家庭与婚姻一样,也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首先,家

庭的基础是以男女两性结合或血缘联系、收养关系为自然条件,必

须具备其中之一关系的、生活在一起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

体,才能称之为家庭。

故家庭的自然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

其次就

家庭的本质看,根本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家庭的性质也就是它的社

会性。

180

从历史上看,家庭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密

切相关。

一定的家庭形式总是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

庭与婚姻一样,并不是人类社会自始就有,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社会初期,人类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结成不大的群体共同劳

动、共同生活,在两性关系方面没有任何约束,这时根本就不存在任

何家庭制度。

后来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在两性关系方面的禁

忌逐渐增加,相继出现了群婚制下的血缘家庭与普那路亚家庭,对

偶婚制下的对偶家庭以及一夫一妻婚制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之后,家庭的形式和职能、作用同以前相比都

发生了变化,家庭成为社会的细胞组织,成为独立的人口再生产基

本单位。

2)家庭的职能

家庭的职能是多方面的,并且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会有所

变化。

归纳起来,家庭具有以下4种主要职能。

(1)生产职能。

从家庭产生伊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工业

生产占统治地位以前,生产一直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能。

在自然经

济条件下,一家一户往往就是一个生产单位,除了生产供自己家庭

成员需要的生活资料外,还要生产与社会交换的产品。

家庭生产的

规模,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生产资料,如土地、劳动工具等的多少以及

家庭劳动人口的数量。

家庭经济收入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

及其技能水平的高低。

进入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大生产之后,由于生

产的社会化,家庭的生产职能已经大部分消失,但即使在工业化大

生产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家庭的生产职能也没有完

全消失。

如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场、商店、饭馆等,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亦是如此。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

步提高,家庭的生产职能还将逐渐减小。

(2)消费职能。

消费的条件,也是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基本方面。

人只有消费,才能维持生命并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人口的再生

产。

从家庭产生开始,它就一直是一个组织消费的单位。

一般来

说,人们大多是以家庭为基础而实现消费的。

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

181

和文化生活需要,包括赡养老人、抚养未成年子女等,都是以家庭为

单位实现的。

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的消费

方式也将逐步社会化,但家庭的消费职能决不会完全消失。

因为社

会不可能完全代替家庭满足每一个人的消费偏好,以及给予每一个

人家庭的天伦之乐。

(3)生育职能。

从家庭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实现生育行为、进

行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单位。

家庭对于人类繁衍的意义,是任何

其他社会组织和形式都不能取代的。

人口再生产的世代更替和延

续,一般都要通过家庭才能实现。

(4)教育职能。

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

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愈是生产力落后的社会,家庭教育对于人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

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教育会

日益社会化,但家庭的教育职能是不会因此而完全消失的。

因为,

未成年人的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

家庭环境的质量,

家庭气氛和睦与否,家庭的文化氛围,父母的人生观、道德观、喜爱

偏好等,都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父母对子女

进行的一些有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也会对子女产生直接的影响。

此,人在幼年的时候,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即使是子女成年以

后,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会完全消失。

故教育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

能。

7.2.2家庭规模、结构与人口再生产

1)家庭规模与人口再生产

家庭规模是指家庭的平均人口数。

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家

庭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家庭的生育

量,生育数量越大,家庭的规模也就越大;反之,成员的生育量越少,

则家庭的规模越小。

另一方面,是家庭结构类型的影响。

一般复合

家庭、直系家庭的规模比较大,而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单身家庭

182

的规模比较小。

家庭规模的大小,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人

口再生产的规模。

大家庭的人口再生产规模一般较大,如果大家庭

的比例高,则会带来整个人口增殖速度的提高。

大家庭有利于人口

增殖的原因,在于大家庭中传统的氛围比较浓,家庭成员的生育观

易受长辈的影响。

同时,大家庭中夫妻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小孩

也有人照看,因而多生子女对夫妻的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小,而且在

私有制下,多一个儿女,就多一份财产继承权。

因而,大家庭中的夫

妻一般生育率较高。

从历史上看,家庭规模的变动趋势是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发展,

家庭平均人口数有减少的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的家庭规模已经很

小,据1982年《美国人口统计》资料,美国的家庭规模是2.75人,瑞

典是2.6人,联邦德国是2.88人。

中国的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82

年中国的家庭规模是4.41人,1990年的家庭规模为3.96人,2000

年的家庭规模为3.44人,虽然有所减少,但还是比发达国家规模

大。

应该指出的是,家庭规模不是越小越好,过小的家庭规模对人

口再生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比如一个家庭只有一二个人,则意味

着家庭没有子女或父母不全,意味着孤寡老人或过独居生活的老年

人较多。

如果这类家庭所占比重很高的话,则会导致人口再生产的

萎缩。

2)家庭结构与人口再生产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结构类型,一般可以划分为5个类型。

(1)复合家庭。

父母和两个或多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

组成的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除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外,还包括横向

的旁系亲属关系(这一分类不涉及未成年的兄弟姊妹)。

这类家庭

人口数量最多。

(2)直系家庭。

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

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只有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

(3)核心家庭。

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这类

家庭人口数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形式。

(4)不完全家庭。

夫、妻、子女三者有所缺失的家庭。

如丧偶、

183

离婚、未生子女或子女夭折、单身者收养子女、未婚的生父或生母与

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等。

(5)单身家庭。

指终身不婚、丧偶、离婚后过独居生活的家庭。

这类家庭人口最少。

近年来,发达国家这类家庭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不同类型的家庭在人口再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复合家庭

与直系家庭在家庭规模上属大家庭,其育龄夫妇的生育率一般高于

小家庭,如果这两类家庭的比重高的话,则会影响人口再生产的规

模向扩大的方向发展;而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在家庭

规模上属小家庭.妇女生育率低,尤其是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基

本上处于不生育状态,若此类家庭的比重较高,则会导致人口增长

速度减慢。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会逐渐由复杂向简单

转变,复合家庭在减少,直系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在增加,这是经

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但家庭结构不是越简单越好,过于简单的

家庭结构,如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对人口再生产会产生不利的影

响。

目前发达国家这两类家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种趋势会使得

这些国家的人口减缓现象更为严重。

7.2.3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从家庭的产生到这一家庭的结束所经历的

时间。

不论长短与否,每一个家庭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一般说

来,家庭生命周期比人的生命周期短,但比人口再生产周期长。

庭生命周期可以按照家庭发生的主要事件,划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家庭产生阶段。

从夫妻结婚,组建家庭开始,一

直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

这段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妇女的生育期

长短,这一阶段时间长,则妇女的生育期将会缩短,这一阶段时间

短,则妇女生育期会相应延长。

第二阶段,是生育和抚养孩子阶段。

从第一个孩子出生起到最

后一个孩子出生为止。

这是家庭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时期,也是家庭

规模最大,家庭经济负担最重的时期。

184

第三阶段,是孩子陆续就业、结婚阶段。

这一阶段家庭人口开

始减少,但家庭经济开始好转。

第四阶段,是家庭开始收缩阶段。

父母与最后一个未婚子女共

同生活时期,这段时期的长短,取决于最后一个孩子离家独立生活

的时间。

第五阶段,是空巢阶段。

子女均已另立家庭,家庭中仅剩老年

夫妻单独生活。

第六阶段,是家庭生命周期结束阶段。

从老年夫妻一方死亡到

另一方死亡为止。

这段时期是老年夫妇剩下的一方独居的时期,这

段时期的长短由人口平均寿命决定,平均寿命越长,空巢阶段和家

庭生命周期结束阶段都会更长。

以上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是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的,非核心

家庭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会有所不同。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

区,家庭生命周期也不一样。

一般说来,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庭生

命周期较短,而经济发达的国家,家庭生命周期却较长。

研究家庭

生命周期,诸如家庭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家庭人口的性别构成、家庭

人口再生产周期与平均世代间隔等,是为了掌握社会人口再生产的

变动趋势,更好地了解人口发展的规律。

7.2.4家庭经济与人口再生产

1)家庭经济水平与妇女生育率成反向变动趋势

从宏观来看,人口再生产的规模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生

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从微观上看,家庭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则主要

受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

家庭经济水平主要是指家庭的收入水平

和消费水平,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水平的高低,与妇女生育率的高低

往往成反比的关系,即是家庭经济水平高,则家庭中妇女的生育率

低;反之家庭经济水平低,则家庭中妇女的生育率高。

究其原因,主

要是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用于购买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大,

对子女的质量要求一般比较高,投在子女身上的培育费用也较高,

185

故增加人口对家庭生活影响很大,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却不同,由

于其生活水平低,投在子女身上的费用小,所以,增加人口对家庭生

活质量影响不大,故生育率较高。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生

育率上的差别可以说明这一点。

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编制的《1990

年世界人口数据表》发现,1988年,发达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为15830美元,其总和生育率为2.0,而发展中地区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仅为710美元,总和生育率为4.0。

由两类地区的整体差异,我

们可以推断出其家庭内部的差异。

2)家庭人口投资与妇女的生育成反向变动趋势

在家庭经济与人口再生产关系上,还牵涉到一个家庭人口投资

问题。

一般说来家庭人口投资与家庭人口再生产存在反向变动趋

势。

发达国家的家庭人口投资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家庭人口

投资高于农村,反映在家庭人口再生产上,前者趋于少生、晚生、优

生、优育,后者趋于早生、早育、多生、多育。

其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人

口投资有较大差异。

农村低于城镇,城镇低于城市,所以城市人口

的出生率大大低于农村。

因为城市家庭人口投资较高,劳动力培训

时间较长,加之职工退休后有退休费、晚年生活有保证等,因此趋于

少生、晚婚。

而农村家庭人口投资低,劳动力再生产周期较短,(10

岁左右可为辅助劳动力,18岁左右可成为主要劳动力)能较早为家

庭挣得收益,加之农民年老后没有退休费,社会保障差,因此,“养儿

186防老”等仍是阻碍人口控制的主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