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280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张玉祥

21世纪即将到来,建设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人们从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研究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产生的新现象、新特点,到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规律,提出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经济理论。

以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和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及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正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从根本上说,站在知识经济背后的是创新、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知识的不同层次的人,而人的背后则是教育。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在下世纪中叶赶上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使建设事业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

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建设事业的巨大影响,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业的战略,将使建设事业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因此,建设教育应与建设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为建设事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3)全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是教育战线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建设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和新形势,要与它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适应,改革发展,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面对知识经济,面对未来建设事业的繁重任务,面对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对建设事业和建设教育来说,就要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全行业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现代科学技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培养大量的各级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生产的工艺操作人才,要造就出一个具有现代知识和能力的建设队伍。

教育与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知识保障,同时,又要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生活,建设教育也不能例外。

这样,随着21世纪的来临,建设教育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总结历史经验,适应这种变化,全面系统地考量建设教育,研究21世纪初的建设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用以指导建设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研究21世纪初的建设教育发展战略,我们建立了包括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建设教育协会、高中等专业学校和企业有关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

鉴于建设事业和建设教育的历史资料比较缺乏,统计资料更不完善的状况,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的方法。

本课题经建设部科技司批准立项,1999年11月课题组进行阶段成果讨论,12月中旬完成了《21世纪初建设事业发展与人力结构关系的研究》、《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21世纪初建设教育战略思想和战略重点的研究》和《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措施的研究》等4个子课题,在此基础上12月下旬完成了《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报告》。

一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人才和教育工作的需求

(一)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建设职工队伍不断壮大

建设事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固定资产、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后,建设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队伍不断壮大。

1978年建设事业城镇从业人员年末总数为939.5万人,到1998年末已达3564万人(不含市政),其中建筑业从业人员,达3327万人,是1978年的近4倍。

20年间,建设事业城镇从业人员数量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0.5%。

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2.34%增长到5.09%。

建筑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截止1998年底,建筑业的村镇建筑企业职工人数已达1633.8万人,是1978年235.6万人的近7倍。

(以上据<1999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1999>)

在这个期间里,建设事业专门人才的数量增长幅度也比较大。

据1983、1989、1993、1995和1998年全国建设事业人才现状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专门人才占职工队伍总数的比例,在队伍总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由1983年的4.8%增加到1998年的22.32%。

同时,专门人才中有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由1983年的76.55%提高到1998年的80.13%;有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由1983年的79.3%提高到1998年的85.48%;既无学历,也无职称双无的管理

(二)随着职工队伍的发展,专门人才结构和生产操作队伍素质发生了变化

1专门人才行业分布结构

建筑业和城建行业专门人才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队伍的素质较低,而房地产行业队伍素质较城建、建筑则稍好一些,科研规划、勘察设计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队伍素质最好。

从表2还可以看出,行业内部各子行业的专门人才分布结构逐渐趋向合理,以建筑业为例,1989年各行业专门人才所占比例相差幅度较大,机械施工行业专门人才所占比例最高(13.66%),建筑施工所占比例最低(7.11%),两个行业专门人才所占比例相差6.55个百分点。

到1998年,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专门人才所占比例提高到21.26%,超过了从事机械施工行业的专门人才所占20.68%的比例。

表1

2专门人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表3列出了1989年以来,专门人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变化。

可以看出,专门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也有较大改善。

研究生和本科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中专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专科生基本没有变化。

职称层次也是高、中级职称比例有所增加,初级职称有所下降。

表4列出了1998年专门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可以看出,专门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1/5左右,专科和中专各占2/5。

专门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不足6%,中级职称人员占30%以下,初级职称占60%以上

3专门人才年龄结构

1998年专门人才的年龄结构(表5),可以看出,40岁以下的人员占近50%。

建工行业中,30岁以下的人员较多,占24.35%,40岁以下的人员占一半左右,但是,主体仍是41到50岁的人员,近30%。

勘察设计行业专门人才年青人较多,30岁以下占22.86%,40岁以下人员占60%。

4生产操作队伍素质状况

约占建设事业从业人员90%以上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只有444万人,其余是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其中集体建筑企业311万人,乡镇建筑企业1633万人,还有大量的农村建筑从业人员。

农村建筑从业人员中,放下锄头拿起瓦刀的农民工占大多数,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业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根据对一些地方的调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自有队伍中真正在一线从事施实际操作的技术工人已寥寥无几,现场施工任务主要由农民工承担。

农民工队伍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其中50—60%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

同时,对大量这类操作人员缺乏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操作技能又低。

这是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城市管理方面操作人员的素质要好一些,特别是公交、水、气、热方面的操作人员,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一定的职业或岗位培训。

如上所述,建设事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队伍素质有了提高;专门人才行业分布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建设事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远不适应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创新人才极为紧缺,一线施工和操作人员的低素质,已经制约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影响了行业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很不适应面向21世纪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建设事业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

1据有关预测,“十五”期间,国民经济总产值将从2000年的9.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将从2000年的3.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2万亿元。

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05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5%,2015年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左右。

城市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是中国经济建设也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新增长点。

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必将导致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建筑业将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促成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事业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对建设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地下城市与地下交通、海底隧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结构抗震、定向爆破、设备整体吊装、大体积混凝土,集中供热供气,大规模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技术都已广泛应用于建设事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建设事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更将发生重大变化。

据专家分析,未来建筑要向智能化、生态化、节能化发展,建筑设施将由陆地推向海洋,核工程也将有较大发展;随着高科技广泛应用于建设事业,必将带来材料的革命性发展,给建建设事业产品功能和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兴起,打破了信息流通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建设事业的速度,必将带来生产手段现代化,使建设事业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CAC技术将广泛用于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全过程。

因此,建设事业特别是建筑业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会发展成为综合运用各种高新科学技术的新型产业。

3建设事业的体制改革,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建设事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城市建设、管理等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和民营化改革,建筑业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促进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独立施工企业为骨干,以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

即大型骨干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将成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管理水平高、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综合建筑企业,独立施工企业将成为专业分包企业。

建筑企业将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点,打破产业界限,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向多产业拓展。

以工程承包为主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跨产业拓展;教育、科研、设计、估价、监理和项目策划与管理等知识型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在建筑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产业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实际上,外国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面已经出现,我国建筑业已逐步走向国际化。

大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逐步提高我国建筑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份额,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四)21世纪初建设事业对从业人员队伍素质的要求及其对建设教育的影响

1管理层知识化、操作层技能化是建设事业人力素质结构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对建设事业贡献率的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分离,是建设事业人力结构的重要特征。

构成建设事业主要是建筑业人力结构“管理层”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大类,分为行政管理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系统和以科研、设计、教育为主的辅助生产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建筑生产对象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走向知识化,向知识型和技术、技能型发展。

构成建筑业人力结构“操作层”的从业人员,随着生产专业化、协作化、自动化的发展,操作工人将逐步实现工种专业化、技能化和知识程度的提高。

只有操作层工人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操作工人实现技能化,生产秩序和工程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劳动生产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这对建设事业特别是建筑业的人力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而决定建筑和工程质量的是人力素质。

21世纪初的建设事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无疑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但工作的艰苦、工程的隐蔽、生产对象的流动以及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环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而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标准和复杂程度会越来越高,因此人力结构的素质,对建设和生产的影响尤为重大。

2建设事业人力素质结构

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操作层,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建筑业人力素质的是第一素质,是核心。

专业知识、技术、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第二素质。

文化素养、人文知识和环境意识则构成第三素质。

因此,人力素质结构可简示如图:

这样的人力素质结构,并不表明在层次上的轻重,而是适应21世纪初需要的互相依存的整体的素质要求。

321世纪初建设事业的人力结构

21世纪初的中国国情和建设事业各行业的生产水平决定了我国建设事业人力结构是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两层主体结构。

(1)以知识密集型为基础,以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为主体的管理层结构。

这一结构要求,具有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现代专业技术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经营决策、营造管理、技术管理、经营核算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具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知识的第三产业人员;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科研和教育水平的科研、设计、教育人员。

(2)以技师、高级技术工人为骨干,以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体,以初级技术工人和有文化、有生产知识的熟练劳动者为基础的操作层结构。

这一结构要求,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高超专业技能的技师队伍;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良好专业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初级技术工人队伍;在建筑和工程的施工中还需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和工程常识的熟练劳动者。

4建摄事业人力结构对建设教育的影响

(1)人力结构对学历教育的影响。

对建设事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进行分析可知,行业管理岗位有几百个,列入国家职业标准目录的有100个,一个专业可以对应有若干个岗位组成的岗位组群,同一个专业可以对应不同层次的多个岗位。

以建筑企业为例,建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工程部、技术处、技术科等纵向层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也可以从事企业经理、分公司经理、项目经理、施工员等管理等企业和项目管理岗位的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监理、勘察设计、科研、教学等岗位工作。

而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求具有不同层次的学历和专业知识。

根据前面分析,对应建筑业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和技能密集型为主的操作层两层人力结构,要求建筑业学历教育层次结构为:

高等建设教育研究生层次教育(博士、硕士)、本科层次教育(普通本科教育、4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本科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教育(普通专科教育、3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专科教育、电大、函授、自学考试等)

中等建设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教育等。

初等建设职业教育。

高级经营决策和技术管理人员要求具有研究生或至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本科或高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专业管理人员至少要具备高等职业教育或中专以上学历方能胜任;高级技师要求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学历;高级技术工人要求中等专业学校或技工学校学历;中级技术工人要求具有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学历;初级技术工人要求具有技工学校初级技工学历或职业初中的学历;熟练工人要求至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

各级各类人员岗位的学历要求,在现代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具有了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其所受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则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支持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但要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还必须有工作岗位的实践经历和培训和再学习。

例如建筑业的经营决策和技术管理岗位人员不仅要知识化,还要具有适应现代建筑生产环境的能力,如指挥生产的应变能力、处理质量和安全事故的能力和及时掌握现代生产手段的能力。

操作层人员,不仅要技能化,还要具有适应现代建筑生产环境的基础知识,如岗位操作的理论知识、把握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知识以及不断发展的相关的生产知识。

这是“后学”教育,它决定了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人力结构对非学历教育的影响。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建设事业的人力结构,在完成城市化进程的相当长时间内,操作层(尤其是建筑业)仍然摆脱不了大量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的现实。

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建设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建设事业各行业中针对从业人员进行的旨在满足和提高岗位工作能力的岗位培训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保证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拓宽和加深,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继续教育将得到大力开展;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也要求不断发展职业资格培训;此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大批下岗、转岗的人员的培训也将长期存在。

因此,多种形式与内容的非学历教育将与学历教育并驾齐驱得到充分发展,从行业用人的角度看,非学历教育将是今后建设教育的主体,要使它大量化、全员化。

这不仅是当前建设事业队伍整体素质低,亟待提高的需要,更是适应21世纪初新发展的需要,用高素质队伍来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需要。

非学历教育的层次结构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执业资格培训、技能岗位培训、短期适应性培训等。

(3)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建立职业体系,进行职业资格培训。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了严格的建设市场准入制度。

欧美国家多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个人职业资格注册,取得职业资格注册的人员可以独立开业;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则实行单位资质和个人职业资格双重管理。

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对操作人员实行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资格培训证书的就业制度。

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建设事业职业资格体系,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是21世纪初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建设职工队伍全员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建设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建设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建设教育以土木建筑高等教育为标志,有着悠久的历史。

土木建筑高等教育是我国发展较早的学科,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据有关资料记载,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的前身)在1895年即设立了土木学科,此后,在1908年、1912年、1914年震旦大学、山西大学校、同济医工学堂等相继开设了土木系(科),1927年、1928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北京大学和东北大学先后成立了建筑系;1923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立了建筑工程科。

到1949年全国已有39所院校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或营建学系,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一。

土木建筑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建设教育真正的发展和壮大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给建设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建设教育发展的成果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系统,职前和职后培训两大类型的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形式,多种体制办学的建设教育格局。

如图1、2所示。

图1学历建筑教育现状

2积淀了规模比较强大,内涵比较丰富的建设教育资源。

到1998年普通高等建筑教育的招生能力达8.3万人

(1),中等专业建设教育的招生能力达7.5万人

(2),成人高等建筑教育的招生能力可达2.7万人(3),成人中等建筑(职工)教育招生能力可达0.8万人(4),技工学校招生可达4.9万人(5),建筑职业高中的招生能力可达1.2万人(6),总招生能力超过25.4万人(如图3),其中不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等的招生能力。

此外,各省、市、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和地市建设主管部门、建筑和工程建设总公司,公用、公交等部门都建有培训机构(中心)。

据建设系统13所普通高等学校,29所专科学校(包括职工大学)和89所中专学校统计,学校占地面积近75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16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亿元,学校藏书近1千万册,教师1.2万人。

(3)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培训了大量的管理、技术、业务骨干和操作层人员,为提高建设事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和行业水平作出了贡献。

据统计,普通高等建筑教育1953—1978年共为国家培养毕业生13.3万人,1987—1997年共培养毕业生32.7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建筑教育1953---1968年共培养毕业生10.8万人,1987?

/FONT>1997年共培养毕业生25.3万人。

同时各级各类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如表8—1),截至1998年底根据建设部的要求已有37个专业管理关键岗位基本上实现了持证上岗。

(二)建设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建设教育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建设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和不断实践则是建设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设任务和从业人数的逐年陡增,必然要求建设教育(包括培训)大力发展,同时各级建设部门认识到,随着建设任务的加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解决职工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必须大力培养人才。

因此,地方建设部门积极投资建设高等学校(如天津、广州等省市)、中等专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等各级各类建筑教育机构,书写了建设教育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市场的竞争为建设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在建设专门人才后继乏人、需求趋旺的情况下,为建设教育提供了大力发展的空间,激发了各级各类学校举办建设教育的热情和活力,使建设类高中等专业大量设置,招生规模空前扩大,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了建设教育的主力军。

3建设教育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改革传统观念,打破行业界限,依靠地方和行业办学使建设教育走上了迅速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部门学校、地方学校纷纷兴办建设类专业,使建设教育的规模和专业设置迅速增长。

其中也有建筑个体和集体企业家办的民办中等专业学校。

4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行业方针政策的导向,对建设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设高中等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立,拉动了专业建设的进程,加强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拓宽了专业内容和方向,扩展了与国际接轨的渠道。

建立职业资格培训制度,这是对行业技术素质和队伍素质具有决定意义的制度。

如建设企业关键岗位(包括项目经理和工程监理)持证上岗制度;企业的一长三总师培训制度;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的执业资格制度;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继续教育制度;操作层人员的“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和“先培训,后输出”制度和工人技术等级考核等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教育迅速发展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规模和数量的发展上,这在建设人才紧缺和后继乏人的情况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使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和地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建国到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办学是建设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再次是企业和社会办学。

这样的办学体制,有力地推动了建设教育在地域上的发展,建设教育单位遍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改变了1985年以前有的省区甚至没有建设中专教育的局面。

从可以对比的数据看,199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设教育分布情况,如表9所示。

三21世纪初建设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

综上所述,21世纪初建设教育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考量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