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简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276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精简版.docx

《马克思精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精简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精简版.docx

马克思精简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和后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继承了哪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工人阶级斗争实践。

(2)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论述,

(3)结晶,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

这种强大生命力因为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物质、人民精神境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具体阐述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

(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既坚持又坚持,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和。

(4)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实践观为基础,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2)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钥匙”;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对立和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统一性

(2)矛盾的对立性

(3)相辅相成的,没有也就没有。

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二者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发展的实质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精髓,是关键。

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xxx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必要准备;

(2)必然结果;

(3)相互渗透。

8.辩证的否定观

(1)自我否定

(2)发展环节

(3)联系环节

(4)实质是扬弃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xx的基础。

要实际出发。

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0.认识的本质及其特点(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回答。

(1)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

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既驳倒了唯心不可知主义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反映论,实现了变革。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

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1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实践的基础作用、认识的反作用)

实践观点是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1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是辩证发展过程:

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感性:

实践基础上,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初级阶段,直接性。

(3)理性:

借助抽象思维,概括整理感性材料,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高级阶段,抽象性、间接性

(4)辩证联系。

且基础是实践。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才会变成物质力量。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2)反复性和无限性。

形式上,表现为反复循环;内容上,高一级的程度。

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1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与“有用就是真理”的辨析。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有用就是真理”是错误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即“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

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表现。

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同一客体也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14.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用此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特定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因此,真理具有相对性。

(2)相互联结、渗透。

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互转化。

相对走向绝对的发展过程。

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对待一切真理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揭示了一般规律,经过实践证明,普遍性和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

没有穷尽真理,也不可能解决认识的一切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完善,所以又具有真理的相对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运用此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与思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是物质生活条件,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的指导地位。

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先进文化的建设。

先进文化是解决矛盾的精神武器,促进进步和发展。

16、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相适合不相适合,再到;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进步力量,反之消极力量。

17、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一)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二)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1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并非摆脱贫困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

 

19、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的约束。

20、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

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两者不矛盾。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2)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生产力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恰恰是通过历史主体、即通过人的自觉创造性活动来实现的。

(4)历史“合力”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这样的关系:

就每一个人而言“创造”了自己的“历史”,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供求关系,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2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一)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

(三)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24、剩余价值的定义以及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

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剥削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延长劳动日的长度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提高劳动强度。

(2)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5、资本积累的本质和后果

(1)资本积累的本质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2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是:

第一,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必要性

(1)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新的阶段。

出现是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履行国家组织经济的职能,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具有了社会资本的特征。

 

28、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科技、社会分工,国际分工、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发达资本主义是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吸引外资,扩大就业,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利益。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

其一,差距扩大。

其二,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治理危机。

其四,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2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

主要包括:

(1)生产资料所有制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

(5)政治制度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框架内的变化,根本性质没有变化。

没有改变统治的根基,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30、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本质区别)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局限:

(1)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本质区别

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3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一)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是:

(1)这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

(2)这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

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2、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社会生产力,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3)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4)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阶级将会消亡;

(2)国家将消亡;

(3)战争也不复存在;

(4)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5)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预测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

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33、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要弄清楚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及说“共产主义渺茫”论却是错误的这两个观点,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在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是关键。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一)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剖析,作了具体实证的证明。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