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246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docx

马原两套真题勾画版

单选

5.在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31.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3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3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0.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有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其中最根本的是()。

A彻底的科学性B坚定的革命性

C自觉的实践性D政党的先进性

5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69.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70.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一元论与二元论

7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

B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

7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

C法国唯物主义D英国唯物主义

8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一观点属于()。

A宿命论B唯意志论

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88.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8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9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117.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18.“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像的特性”,这一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相对主义诡辩论

119.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同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A前者具有普遍性,后者具有特殊性

B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偶然的

C前者代表事物的本质,后者代表事物的现象

D前者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则是客观存在

150.空间是(  )。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151.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特性”这一哲学结论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A宇宙演化学B经典物理学

C狭义相对论D量子力学

15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

A客观性B无限性

C方向性D一维性

179.董仲舒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8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18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20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思想方法在理论上依据的是关于矛盾……的原理()。

A同一性B斗争性C普遍性D特殊性

20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209.“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232.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内在的自我否定B对旧事物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D改变事物外在形式的否定

233.作为辩证否定的“扬弃”是()。

A既保留又继承B完全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234.“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第三个阶段上重复第一个阶段上的某些特征,这就使事物的发展()。

A向对立面转化B“一张一弛”

C螺旋式上升D封闭式循环

25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5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26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9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B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29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基础,理性认识是升华

C理性认识不可靠,感性认识才可靠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发展

293.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哲学上()。

A经验论的错误B诡辩论的错误

C相对主义的错误D唯理论的错误

331.“把认识的客体看作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这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332.朱熹主张“理在事先”,把知识说成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经验论

333.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A科学理论B实验与工业C人们共同的信念D人们的经验

36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363.“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

”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36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观点是()。

A唯物史观

B英雄史观

C二元论历史观

D不可知论的观点

392.社会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多数人对它的态度

C强大舆论的压迫

D社会的实践活动

393.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A艺术

B道德

C宗教

D哲学

394.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427.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思想

428.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阶级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阶级的社会分工不同

464.区分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

A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的性质

465.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是指()。

A社会发展过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

B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过程不起作用

C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主体选择性

D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其客观规律性

466.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说明()。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E法国、英国、德国三大工人起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E俄国十月革命

21.以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密切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E理论联系实际

22.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年来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命力关键的原因是()。

A只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B只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就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C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D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E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

A控制论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生物进化论

E信息论

2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5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E以上都对

54.物质是()。

A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人的感觉的组合

E以上都对

66.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指()。

A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有限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

C无限包含在有限之中,无限由有限构成D有限是局部,无限是全体

E有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限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67.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68.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8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

这种观点()。

A揭示了矛盾的斗争性的深刻含义

B错误地把矛盾的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杀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

D否定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哲学范畴

E是对矛盾的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85.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A“不打无准备之仗”B“欲擒故纵”C“试点”

D抽查E“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86.“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

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的。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体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绝对立起来

E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

110.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E以上都对

111.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辩证法的思想是()。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E以上都对

112.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E矛盾论

143.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主要是因为()。

A人们总要追求新知识

B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们在认识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E人们的认识能力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14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A真理不包含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B相对真理中包含着一定的谬误成分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变成真理

D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E并不是真理都一定要转化为谬误

173.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会导致()。

A绝对主义B教条主义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诡辩E形而上学

17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只是相对真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B只是绝对真理,它的结论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C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D是人类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

E并不是结束了真理,而是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175.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A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B实践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

C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D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加以对照、比较

E实践没有历史局限性

192.下列属于唯物史观的命题有()。

A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B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C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D“人是环境的产物”,“意见支配世界”

E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193.社会基本结构是()。

A社会的经济结构

B社会的政治结构

C社会的意识结构

D生产力系统结构

E生产关系系统结构

194.下列范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和客体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交换与分配的关系

C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E人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230.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D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E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231.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A统一性中没有多样性

B多样性中没有统一性

C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D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多样性

E社会形态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24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A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

B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C运用这一规律才能深刻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D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E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的理论依据

245.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D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向相应的产业结构

E生产关系

判断

4.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5.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6.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16.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

17.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

()

18.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

55.哲学的党性就是哲学的阶级性。

(×)

56.唯心主义是朵不结果的花。

()

5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58.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

()

5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

125.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这是相对主义的诡辩。

()

1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27.庸俗唯物主义否认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

12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并不是有人脑就有意识。

()

129.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

130.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

(×)

183.矛盾双方的同一就是指双方没有任何差异或区别。

(×)

184.矛盾斗争并非就是双方你死我活。

()

18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

18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187.我们既要从普遍性中概括出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的指导下去研究普遍性。

(×)

18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

226.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是扬弃。

()

227.唯心主义总是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

228.事物内部矛盾的次要方面即事物的肯定因素。

(×)

229.事物经历一次否定还不足以使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充分地展开。

()

230.没有肯定的方面,事物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

()

276.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

277.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

278.思维的至上性就是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

279.思维的非至上性就是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

280.人的思维是一个不断地有非至上性向至上性转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

330.“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反理性主义观点。

()

331.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

332.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

333.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334.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

384.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85.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386.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

387.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生产资料私有制

388.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是:

公有制的比重是否提高。

(×)

389.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客观规律制约。

(×)

437.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

438.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

439.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

440.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