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0902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docx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

中国古代宗教剖析

中国古代宗教

教学重点难点:

宗教理论,远古宗教,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原始佛教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儒学的宗教色彩和宗教功能

第一节中国远古宗教

一、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有“联系”之意。

故宗教本义,是指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

宗教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它的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把人类同自然界和动物界区别开来,这本身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因此,从这角度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更遑论它与各种文化现象所结下的不解之缘。

宗教就其起源而言,是人赋予的,是人想象的产物,由此可以说,凡教必本于心。

我们在《绪论》中说,电闪雷鸣并非文化,但当原始人将其想象为神灵的显现(意志或命令),则为文化现象。

同样,月亮不是文化现象,但当我们过中秋节,赏着月亮,想着亲人的时候,就是文化现象了。

宗教也是如此。

从词源学上来说,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为“宗教”。

它本指佛教的教理,现泛称对神道的信仰。

二、中国远古宗教

对中国人而言,礼与道为一种情、一种意,此情此意在人之心。

西方一神,教会组织是一种法、一种力。

中国不尚法,不尚力,故若中国无宗教。

然而,中国多神,所亲所敬便尊为神,礼生于其中。

对于神,古人既恐惧,又盼得到恩赐。

中国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这些属于自然宗教。

1、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其保护和赐福。

其中,日神崇拜为最盛(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享有“群神之首”的地位),也颇盛行月神崇拜(猎人昼伏夜出,捕捉猎物,需依赖于月光),另外还有山神崇拜(古代天子封禅,对泰山和嵩山多有封祭)、河神崇拜和蛇神崇拜(可扩大为生肖崇拜)。

三代以后,更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

天帝崇拜,是自然神崇拜的最高阶段,也是与世俗帝王的产生相对应的。

2、鬼魂崇拜。

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魄指体之能。

鬼魂崇拜其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

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

演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拜的最高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的人为宗教。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

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崇奉清静无为、延年益寿)。

另外可补充的是,还有:

1、古代的民间巫术(沟通人神之间感情的人有巫、祝、卜。

巫有男有女,男称“觋”xí,女称“巫”;祝是负责宗教祭祀的礼仪者;卜是决疑难断吉凶的人。

先人们有了疾病,便请巫觋祈神画符驱鬼;要预知未来,便请卜者钻龟刻甲决断;要祈求丰收,便请巫觋以歌舞取悦鬼神;死了亲人,便请巫觋安抚亡灵,使它重新获得生命。

可见,巫术的总类繁多,有祭祀、有歌舞、有诅祝、有占卜、有画符等等,这些神道巫术都被后来的道教承袭下来,成为道教特有的仪式和方法,即斋醮jiao、诅祝和符菉);2、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产生,当时先民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中,把成双成对的现象归纳为阴阳;因为日暖月寒、昼热夜冷,于是又得出了阳具有热、阴具有寒的性质。

然后又把阴阳理论扩展到自然、社会领域,以阴阳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

道教吸收了阴阳思想,在其经典、教义中无处不讲阴阳,甚至道教的标志都是神秘的“阴阳鱼”。

五行之说早在西周时就产生了,先民们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构成了世界,战国时齐人邹衍将之与仁义礼智信无常、青赤白黄黑五色等相配,用来解释人世间的变化,提出五行相生相克论,认为五行与五色、五种味道、五种音阶、人的五脏甚至王朝更替都一一对应,自然、社会、人是随着五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影响于古代科学(化学、医学、药物学、气功)、文学艺术和民俗甚巨。

尤其是炼丹术开创了中国化学的先河,同时还发明了一些神奇的中成药。

如果说,道家养生,那么,佛教则养心。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1、原始佛教的创立:

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尊称,意思是释迦这个种族的一颗珍珠、一位圣人),又称佛或佛陀(梵语Buddha的音译,也写成浮屠、浮图、没驮、勃驮,意思是“觉者”、“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与孔子所处时代大致相当。

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今在尼泊尔境内)的王子。

父净饭王,母摩诃摩耶夫人,45岁有身孕。

依照当地风俗,必须回娘家生育。

路上临产,王子从右胁下出,身上放金光,天上飘香花,地上涌莲花,全身有32种生相特征。

生后7天,母死。

汉化佛教认定佛生日4月初8,西藏佛教认定是4月15日,傣族佛教认定是清明后10天(即泼水节)。

当时古印度处于列国战争时期,释迦牟尼17岁娶妻生子,但想出家,父亲希望其继承王位,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其出家。

先是为他建造宫殿,后又送他几百名艺女,然而没法使其摆脱烦恼,在29岁时开始了出家修行的生活。

苦修6年,徒劳无获,濒临死亡,悟出苦行无益之理,遂浴身洁体,接受林中牧羊女供给的乳糜。

恢复体力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后阿育王在此建大菩提寺)打坐思考。

经7天7夜,悟到一个真理:

因缘而生(条件)→本性为无(悲观主义、平等观念)→无执。

2、基本教义:

(1)苦集灭道(称为“四谛”):

这是佛法最基本的教义,内容为:

苦谛:

主要不是指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也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逼迫烦扰的意思。

这种“人生皆苦”、“一切皆苦”的状态除了表现为生老病死诸苦外,主要表现为“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五取蕴苦”。

人生是一片苦海,是假象和幻影,故而既苦且空;

集谛:

破析“招致”苦难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无明”(心智迷惑)。

佛教认为“三毒”即贪、嗔、痴以及慢、疑、见等原因造成人生之“烦”(即六烦恼),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遂使身、口、意做不善之业即“三业”;

灭谛:

佛教最高理想的无痛苦状态和人生境界,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不再生起,从根本上摆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涅槃:

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与中国古代所谓的“无为”状态相接近,意译为“灭度”);

道谛:

指脱离痛苦的修行方法,主要方法有:

“三学”即戒、定、慧。

“戒”指约束身心,亦即约束“三业”,主要有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或五戒(加不饮酒);“定”指磨炼受苦的耐力,远离爱欲乐触,离欲守戒,离欲生慧;“慧”指通达事理,不自作聪明,领悟佛法。

(2)缘起论,内容有:

A、无造物主;B、无我;C、无常;D、因果相续。

其中,“无我”指万物没有主宰,“无常”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而仅只是因果相续的刹那生灭。

“无我”、“无常”是佛法的真谛和总原则。

(3)四法印,内容有: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漏”指的是六烦恼三业),涅槃寂静。

3、派系分化:

大小二乘,空有二宗。

因为:

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解脱,称为小乘佛教;后强调慈悲普度,称为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初期强调以“空”求解脱,故称“空宗”;后来的佛教徒认为诸法本原之“识”则是真实的,此系佛教称为“有宗”。

概括地说,印度佛教有三大系:

中观宗(大乘空宗称为般若空宗,即中观宗)、瑜珈宗(即大乘有宗)、密教(佛教与婆罗门教调和而成)。

4、佛教在印度: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阿育王统一全印度,并且以佛教为国教,大弘佛法,先后传入亚、欧、北非,并扎根在中亚众国,成为世界性大宗教。

到12世纪末,佛教在印度全境已被彻底消灭,到1891年再度振兴。

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起,便开始向亚洲其它地区传播。

其中一支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这支称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另外一支向北传入中亚,经帕米尔高原向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这支称为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中土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建于此时。

传播依托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以老庄之学为基本背景。

传播之初,是佛教的神仙化。

中国佛教发展之初,适逢东汉至魏晋乱世,西晋之前的成就主要是翻译,东晋始则深入人心。

唐朝杜牧诗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东汉末年,佛教翻译有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

安译属于小乘佛教;支译属于大乘佛教,主要传般若空宗。

“般若”是梵音,意即智慧,脱离幻想、鲑鱼清静的智慧,《大智度论》四三云:

“般若者,秦言智慧也。

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传播般若学的,是鸠摩罗什即僧肇。

2、魏晋时期,玄学与佛教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派,即心无(破除心执去谈空)、即色(否定外境外法去谈空)、本无(以本无去谈空),主要是传播般若空宗。

3、南北朝时佛教传播有南北之分。

南朝偏于谈理,延续的是玄学清谈的习惯,喜好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舍身出家较少,并且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偏于教,重佛教修行,特重禅法,出家的僧人特别多(出家在生命层次上,可以摆脱生死轮回;在现实层面上,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并且喜欢立塔造像(南朝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北朝建塔造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求安乐之土和当世福报)。

南朝弘扬佛性佛理学说,主要有慧远、梁武帝(在位40年4次舍身,后来陈武帝也如此)和竺道生,倡导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使佛性心性化,其中后者的“众生有性”说和“顿悟成佛”义逐渐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北朝佛教在民间普遍深入,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和土地,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北周武帝宇文邕两次灭佛近20年,其余150年中,北朝均崇佛。

按照中国佛教徒的说法,“法难”出于“三武一宗”(除上以外,另有唐代的唐武宗,五代的周世宗)。

4、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李唐王朝同姓的道教也开始盛行)。

唐有玄奘法师,在慈恩寺里译经立著。

这时期形成天台宗(由隋朝的智顗和尚开创,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倡导方便法门,为了超度众生可以采取各种灵活方法,主要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华严宗(宣传圆融无碍的思想)、净土宗(临终只要念阿弥陀佛便可被引入天国,成为汉化佛教最具特色的号召信众的旗帜)和禅宗。

5、关于禅宗:

中国佛教的标志,抛弃印度佛教的源头(即一切皆空)。

唐时已很兴盛,集中讲心性。

基本观点有:

(1)见自性;

(2)顿悟;(3)无念,即无相(不执着于尘世的牵挂)无位(不执着于世间万物);(4)证实相;(5)自由,意即照见自性后心性还须进一步解放,于是便有了随缘。

禅宗有渐悟和顿悟两种修行方式。

前者在北方流行,称为北宗,代表人物是神秀;后者在南方流行,称为南宗,代表人物是慧能。

他不识字,其门徒整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

禅宗以南宗为主脉。

南宗不尚仪规,有三个口号:

即心即佛,见性成佛,言下顿悟,宣扬快捷成佛的功夫。

禅宗不为教条所困,蔑视权威和经验的说教,对程朱理学影响颇大。

6、关于藏传佛教:

是北传佛教的一支,集中于西藏地区,俗称喇嘛教,即密教。

藏蒙系统的佛教是从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的,松赞干布受到其两个妻子即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的影响而接受佛教。

7、中国“三教”,在修心养性上,达成了一致看法。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影响于中国哲学、文学、书法绘画和雕塑建筑甚巨。

佛教的启示:

面对大千世界时,心如古井(即“苦”和“空”);面对生活挫折时,处逆如顺、与世无争。

关于佛教的常识:

(1)四大译经家: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2)从东汉到唐代,译出各种佛典近6000卷,形成了汉文《大藏经》。

就世界范围来讲,这是一部最丰富、最完备的佛教百科全书;(3)菩萨信仰中,有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大势等多名菩萨,前四者为四大菩萨;(4)关于寺庙:

进山门,接着是天王殿(山门内第一重殿,朝南供着弥勒菩萨,两侧为四大天王像),两傍是钟鼓两楼东西相对;接着是大雄宝殿(又称正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供着释迦牟尼,两侧供着十八罗汉像。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教徒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果位,受此果位,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生死轮回之苦。

在释迦牟尼像背后,供一菩萨像,多位观音或文殊),东西配殿是伽蓝殿和祖师殿相对(前者供着关公,后者供着这寺院所属宗派的历代法系祖师像);大殿之后是法堂(又称讲堂,是宣讲佛法、昄戒集会的地方,建筑规模仅次于大雄宝殿)或藏经楼(是寺院的图书馆,存放佛经和宗教用品)。

古代寺内与塔并存,所谓寺内有塔,塔建寺兴。

佛塔起源于印度,被称为“浮屠”,原为存放舍利和经卷等而建的,是佛的象征,后来则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唐宋确立的佛教禅院,在寺院内外概不立塔,因此中国禅院内一般都没有佛塔。

(5)几座名寺:

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河南登封的少林寺,陕西西安的慈恩寺(有大雁塔,新科进士雁塔题名成为时尚),江苏扬州的大明寺(住过主持鉴真法师,清代改名“法净寺”),北京的雍和宫(内地规模最大的喇嘛庙,原为雍正继位前的府第)。

(6)佛教四大名山:

亦称“四大道场”,分别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显灵说法的地方。

菩萨专指修持大乘佛法、普渡众生者,地位仅次于佛。

据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就以菩萨为称号。

四大名山之首是山西的五台山(文殊菩萨),其次是浙江的普陀山(观音菩萨),再次是四川的峨眉山(文殊菩萨),最后是安徽的九华山(地藏菩萨)。

第四节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

古代常有“三教”之称,即儒教、道教和佛教。

到唐太宗时,形成三教并行。

古人常说:

为学有三要,即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三教在修心养性上达成一致看法。

应该来说,儒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学说,它的入世精神与倡导出世的宗教不相同,因此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一定的宗教功能。

就前者而言,表现在:

1、原始“天神”观念一直笼罩和影响着儒家学说。

虽说先秦儒学淡化了天神观念,但汉代谶纬儒学提倡“天人感应”把“天”进一步神化、人格化、宗教化了。

“天命”、“天道”、“天理”仍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

2、表现在儒家的修养理论上。

儒家倡导宗教式的主观内省以上达“天道”(代表着先天所秉赋的人之“善性”、“善端”),集中表现于“慎独”和“寡欲”的修行理论中。

所谓慎独,是指在只身独处、无人知晓时,也必须十分谨慎地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于道德准则,这种修行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宗教色彩。

所谓寡欲,是指克制人的各种欲望,澄明心性,也是儒家的一种基本的修行方法。

后来由“寡欲”走向“无欲”,则更带有浓厚的宗教禁欲主义色彩。

二、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

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以“穷理尽性”为口号,以《周易》(宇宙和人生相通的观念)和《春秋》(尊王攘夷的观念)为经典,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两大阶段,它的发展过程是:

1、北宋的周敦颐是理学祖师、濂溪学派的奠基者,他受道家的影响而著有《太极图说》(由无极到太极),受佛教的影响而著有短文《爱莲说》(莲花比喻人性的至善、洁净和不染,可作为理想的圣人之性而受到赞美,淤泥则犹如污染人性的欲望)。

2、北宋的张载,被称为“横渠先生”,属于关中学派,提出“民胞物与”的观念。

3、北宋的程颢和程颐,是两兄弟,开创洛阳学派即“洛学”,著名的口号为“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三纲五常,“人欲”指七情六欲)。

程颢又称程明道,程颐又称程伊川,他们奠定了理学的基础,真正将“理”或“天理”扩展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从二程开始的,而且理学所有的重要范畴和命题,也是从二程开始有了系统阐释。

后来南宋的理学和心学均可从洛学中找到源头。

程颢强调“一人之心即是天地之心”,“传圣人之学”就是“传圣人之心”,而“传圣人之心”就是“传己之心”,显露心学端倪。

程颐突出的是一物之理就是万物之理,理是客观至上的抽象原则,奠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程朱理学中的“程”,主要是指程颐,朱熹继承其较多。

陆九渊则不然,尊重程颢。

因此,可以说大程是心学派的开山祖师,小程则是理学派的宗师。

从南宋末年起,地位陡增,宋理宗追封大程为河南伯,追封小程为伊阳伯,陪祭孔庙;元文宗追封大程为豫国公,小程为洛国公。

二程的思想,作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影响深远。

4、南宋的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开创福建学派即“闽学”,是南宋理学派的代表。

他遍注四书五经,宋宁宗称其为伪学,宋理宗在其死后9年解理学之禁。

他推崇“天理”,把它与“道”、“太极”归为同一范畴,肯定了天理的至上性与绝对性。

另一个概念是“性”,它是天理在人心的体现。

四书之首《大学》开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朱熹视之为“《大学》之纲领”,并注释为:

第一个“明”是领会,“明德”是天理,合起来“明明德”是根本;“亲”是“新”,合起来“亲民”是手段;“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是天理,是仁义礼智,合起来“止于至善”是界限。

朱熹提出了“三纲”、“八目”,意思是:

“三纲”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阳明,他们认为“心即理”,主张以心为本,倡导心学。

前者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后者提出“致良知”,主张知行合一。

陆九渊是南宋心学派的代表,他与朱熹在本体论上有分歧(朱熹认为“性是理在心的体现”,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吕祖谦在江西上饶调和他们的矛盾,史称“鹅湖寺之会”,陆九渊占上风。

王阳明是余姚人,因筑室绍兴阳明洞故称阳明先生。

经过历史发展,理学繁衍出一系列的命题,它们是:

天道,无极,太极,理,天理,气,道器,阴阳,五行,动静,体用,格物致知,本末,性,命,心,情,仁,义,礼,智,信,忠,恕,恭,敬,诚,义利,理欲等等,均于古有据而添新义。

由于受佛道二家的影响,宋明理学具有了准宗教的性格,表现在:

1、“心性”学说接近于佛性理论;

2、修行方式转向佛教(禅宗)的注重证悟强调整体直观的“明心见性”;

3、“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内容无疑具有宗教禁欲主义倾向,因此,宋明理学是“儒表佛里”或“阳儒阴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