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6010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ocx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加入WTO对中国三大产业的影响

      1.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目前关于“入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入世”与政府农业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权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权和农产品流通管理权在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管理权又在外贸行政主管部门。

这种贸工农分割、产供销分离的运行机制显然不适应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注:

田利琪、李清柳:

《贸易自由化与我国农业政策的选择》,《经济论坛》2001年第15期。

)现行农业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对农业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的需要。

(注:

张开华:

《WTO框架下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市场化,而WTO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有一定的要求,对加快国内流通体制改革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

金丽馥、周德军、周爱春:

《面向WTO的中国农产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5期。

  第二,“入世”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

加入WTO大大改善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环境。

在WTO框架下,我国进入了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可以享受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量增加,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注:

张开华:

《WTO框架下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可以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及争端解决机制减少其它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

(注:

朱泽:

《WTO与我国农业政策改革》,《调研世界》1999年第8期。

)也有学者指出,中美协议中就含有对我国出口农产品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倾销标准和美国国内法律中的特殊保障措施的内容,使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在较长时间内仍然受制于单边措施。

如果类似条款也出现在与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协议中,就无法保证未来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农产品贸易能完全置于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之下,增加了贸易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

(注:

曾令良、韩桢:

《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安排与发展中国家―兼论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第三,“入世”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尽管有学者认为“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将丧失,(注:

陈敏敏: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保护》,《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

)但更多的学者却认为,不同的农产品情况不同。

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即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具有生产竞争优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粮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区的棉花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比较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比较优势较明显。

(注:

黄季kūn@①、马恒远:

《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和差别》,《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我国农民、农业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国际市场所需农产品,更没有大型的农业跨国公司,自然就无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注:

余良军、于建东:

《“入世”后行业走势及命运》,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页。

  第四,“入世”与农民收入、城乡收入以及地区收入差距。

在中国大多数传统农业区,农民从种植得到的收入仍然占60%以上。

“入世”后,外国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会进一步加重国内主要农产品的“卖难”矛盾,引起流通渠道的混乱,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注:

周汉民:

《中国走进WTO》,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由于“入世”后增加进口的主要是小麦、玉米和豆油等,所以会对相应的主产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的省区“入世”后可以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低廉的玉米,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成了受益者。

(注:

应育松:

《“入世”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现代财经》2001年第6期。

)农民之间,特别是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将增大。

(注:

雷海章:

《WTO与中国农业应对策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据预测,“入世”后至2005年,全国农民实际收入将会下降2.4%左右,而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则会增加4.6%,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加剧农村“贫困永久化”危机。

(注:

张玉和:

《农业入世:

想说“平等”不容易》,《江苏经济》2000年第11期。

)但也有学者指出,“入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注:

田利琪、李清柳:

《贸易自由化与我国农业政策的选择》,《经济论坛》2001年第15期。

  第五,“入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入WTO后将加重农村的就业压力。

(注:

乔海曙、邓琼:

《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

成本、收益分析及政策选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2000年,按劳动年龄人口计算,我国有5亿农村劳动力。

如按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计算,则有6亿多劳动力,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大约有1亿人口,绝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4亿至5亿。

“入世”后,乡镇企业解决就业的能力大幅度下降,每年向外排斥300万到400万劳动力。

农民进城就业又受到重重限制。

外资进入能够促进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就业,对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难以起到拉动作用。

(注:

何帆:

《21世纪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温铁军专访》,《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6期。

)但也有学者指出,“入世”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

(注:

应育松:

《“入世”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现代财经》2001年第6期。

  第六,“入世”与我国的粮食安全。

有学者担心“入世”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一方面,一些动植物病虫疫情有可能通过贸易渠道传播到我国,从而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在国际冲突仍然是一种潜在威胁的情况下,粮食进口需求的扩大,有可能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供给构成一定的威胁,其极端情形是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出口大国对我国实行粮食禁运。

(注:

周汉民:

《中国走进WTO》,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特别是粮油产品总体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生产将相对萎缩,粮食自给率可能下降,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注:

王兆阳: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粮食自给率较高,有65%左右的粮食由农民自产自销。

尽管进口配额将有所扩大,粮食自给率不会有多大下降。

(注:

杨鹏飞、洪民荣等:

《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83页。

)而且,配额是进口机会,并不等于实际进口量。

(注:

徐景峰: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第七,“入世”与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一般认为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型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注:

卫龙宝:

《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但也有学者指出,加入WTO也将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取消后,对部分地区一些质量和单产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带来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其本质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手段是市场机制,而我国目前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尽完善,尤其是现行农业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无法适应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也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对农业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的需要,所以,从短期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

(注:

张开华:

《WTO框架下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第八,“入世”与我国的农业保护。

“入世”后,由于农产品关税只能减不能增,而我国因关税减让基期即1986-1988年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无法使用贸易规则规定的关税化手段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

同时,由于各种非关税措施将被禁用,我国不能再用传统保护手段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只能去学习和探索我们所不熟悉并且在某些方面尚不具备条件的“绿箱政策”来保护农产品贸易,从而使我国在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中处于不利地位。

(注:

习近平:

《加入WTO与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我国传统的农业保护理论、保护政策和保护做法将面临调整和修正的压力。

(注:

高滨淮: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4期。

)农业保护的空间大为缩小,保护成本急剧上升:

市场准入的保护空间缩小、国内支持空间缩小、出口竞争的保护空间可能缩小。

(注:

乔海曙、邓琼:

《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

成本、收益分析及政策选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2.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影响

  从国际经济的角度看,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是中国三次产业中竞争力最强的产业。

(注:

金碚: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业》,《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按照有关协议,加入WTO后我国的产品关税将进一步下调,同时,我国工业产品也将进一步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好处,因此,加入WTO后,我国工业既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般认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将获得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良好机遇,而技术密集型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在短期内面临一些困难。

(注:

杨帆:

《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财经科学》2000年第3期。

)按照比较静态分析,中国工业品进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状况呈现出下列倾向:

第一,进出口产品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业种类少,但它们在工业品出口中所占份额较大;较高比较劣势产业种类也少,并且出口比重也小。

第二,中国多数工业行业基本均处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处于比较优势的行业少于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

且处于比较优势行业的出口比重较小,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出口比重较大。

第三,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中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基本相适应。

第四,大多数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或相对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产品在中国不具备比较优势。

第五,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有些产品已成为劣势,而在某些具有比较劣势产业中,有些产品则具有比较优势。

第六,中国经济发展中某些工业产品比较优势强化与某些产品比较劣势强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注:

潘文卿、张伟:

《90年代中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变化及入世后的战略选择》,《统计研究》2001年第12期。

)以下是理论界关于“入世”对几大行业影响的研究:

  第一,“入世”对纺织业的影响。

纺织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入WTO后仍然会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能够保持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面对相对宽松的出口环境,纺织业有可能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

(注:

《经济管理》特约评论员:

《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2001年第3期。

)但是,“入世”后竞争加剧,头5年还要受美国的配额所限制,因此该行业依然面对一段竞争激烈的日子。

(注:

丁元竹:

《加入WTO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中经网:

)“入世”后我国必须削减纺织品进口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这样一来纺织业作为我国相对具有优势的行业将率先撤除保护伞,纳入自由化进程,我国纺织行业中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如化纤、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机行业将受到冲击,面临严峻的考验。

(注:

周汉民:

《中国走进WTO》,文汇出版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