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493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docx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归纳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3月30日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教师资格条例》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概念:

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做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作用:

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的作用

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基本内容:

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道德;语言道德;交际道德;个人生活道德。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经常反思,严于剖析自己

2认真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

3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4提倡“慎独”即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把加强师德修养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三)教育学模块

1.教育学及其发展

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萌芽阶段:

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西方最早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的教育》)

独立形态阶段:

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德国“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即第一部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2.教育及其发展

广义:

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

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孟子》;西周“六艺”;春秋战国,儒、墨,孔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宋代《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

古印度:

婆罗门教和佛教;古埃及: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

贵族请家庭教师,低下阶层进私立学校;

古雅典:

培养政治家,商人;古斯巴达:

培养军人。

(古雅典、古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七艺。

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资本主义的萌芽,掀起文艺复兴运动

近代教育: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

是教育影响,教育资源和学习者的中介

学习者:

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教育资源的依据

教育影响、教育资源:

是教育者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4.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即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3)教育与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迎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其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5.教育与个体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涵义:

指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理论:

内发论:

孟子“人性本善”,弗洛伊德(奥地利),威尔逊(美),格塞尔(美)

外铄论:

荀子“性恶论”,洛克(英)“白板说”,华生(美)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成熟: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

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

成熟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环境: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为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个体实践活动: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优化条件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

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在坚信教育的作用和力量的同时,也要坚决反对“教育万能论”

6.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定义:

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指导

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尓)

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孔德、涂尔干)

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马克思)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的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的发展。

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

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类型(现代):

双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

大学、中学;

另一轨自下而上的结构:

小学及职业学校

单轨学制(美国):

自下而上的结构:

小学、中学,大学;特点:

一个系、多种分段

分支型学制(苏联):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又分叉

介于双轨和单轨之间

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形态:

分支型学制(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

8.教师与学生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成果的个体性和群体性。

(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学生的特点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属性的人;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了解和研究学生

3、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经常于学生交往

5、发扬教学民主,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威信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9.课程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

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叫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意义: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为学校进行管理和评价提供标准

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区分: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制定者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分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制约课程的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知识、儿童)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意义:

从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从学校层面上,它标准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从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从教师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功能: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三维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1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2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3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基本框架: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课程标准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同时,它还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课程结构选择性。

(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广义: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

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共享性、经济性、实效性、因地制宜

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

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资源调查——建立课程资源库

资源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资源规划——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10.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意义: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本质: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规律:

相长性、发展性、教育性

(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直观性原则: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性渐进原则: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不躐等”

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量力性原则: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以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实事求是地进行思想教育;

讲究教学艺术;

根据各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确保教学思想性;

通过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最优化原则: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讲授法: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

谈话法: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因人而异;

善于启发诱导;

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讨论法: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做好讨论小结。

演示法: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练习法;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严格要求。

实验法:

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作业的内容要科学合理;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课外辅导:

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独立钻研;

不应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加重学生负担;

对学习差的学生辅导,可吸收学习好的学生,但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5学业成绩检查评定:

测验与目标,要建立起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的矩阵,明确教学目标并编制与目标相对应的有效测验;试题类型要标准化;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试题应和要检查的目标相关,难度适中;要进行评价。

(6)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

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鼓励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从过程角度讲,认识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11.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定义:

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作用:

客观描述是评价的第一要素、前提要素,是实然而非应然,任何评价都应建基于客观描述上;

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统一的活动;

价值判断的归属是增值探索,教育评价的增值作用有:

激励、调节、诊断、管理、发展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按参照基准)

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依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辩的特色)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依据参与评价的主体是谁)

方法:

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表现性测验评价

评定量表评价法

行为检核评价法

同伴评定和佚事记录评价法

成长记录评价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日常教育评价:

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

校内学业考试:

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

毕业或升学考试:

以综合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

2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12.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德育及其意义

定义:

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寿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地共产主义者。

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

影响;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

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