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9185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77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1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二)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理解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会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内容

(1)生产:

传统的经济地理只研究三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2)产业:

不仅研究三大物质生产部门,还研究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即研究三大产业。

原因:

①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速度高,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非物质生产部门产值及从业人员已超过物质生产部门,有些国家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②从理论上分析:

要深入分析一些经济地理问题,往往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入手。

传统的生产理解一般不包括全过程,而广义的生产可以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

(3)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企业从事的。

而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

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

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尤其是在大型跨国公司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分割在经济地理研究上显现出明显的弊端。

为此,一些学者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2.经济活动区位

研究什么经济活动What在什么区位(场所)Where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里发生Why。

即对布局的理解,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生产部门的单项研究,多种分部的公司或一定区域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也成为经济地理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1)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的形成发展,自然条件的发展变化规律,是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围。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作为生产发展条件之一——自然条件与生产合理布局的矛盾,研究在生产布局变化发展中自然条件的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以及改造的可能性。

即研究生产布局与自然条件适应程度,生产布局发展的允许范围,采取其他措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生产布局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技术条件、经济条件改变及远景利用的可能性。

(限制条件、限制程度;改造、改造程度)

(2)技术条件:

研究当地技术水平,熟练技术劳动者的数量、水平。

例如,全国烟草区划划分优质烟生产基地时如何考虑烤烟的技术要素。

再如,莆仙一带过去成为全国蔗糖生产基地的条件分析,以及目前蔗糖生产基地转移的条件分析。

(3)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如人口条件、历史因素、政府决策等。

(4)经济地理特点(描述某一地区的特点):

在分析一个地区产业布局的发展条件之后,就可反映出一个地区产业布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产水平:

产值、产量、速度、地位(横向、纵向);

②生产部门结构:

产值比例关系,投资比例关系等;

③生产的地区分布;

④对外开放程度。

二、经济地理学特性

(一)区域性:

1.区域性是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概念。

区域性的概念:

(1)可度量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具体部位。

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面积,都可以在地图上标出来。

(2)系统性:

区域类型的系统性、区域层次的系统性、区域内部要素的系统性。

(3)不重复性:

按同一原则、同一指标划分的同一区域体系、同一层次的区域不应重叠和遗漏。

如行政区,若重叠将引起纠纷;若遗漏,出现“独立王国”。

2.区域性是地理学存在的基础,也是经济地理学存在的基础。

经济地理必须一个、一个地研究区域,在区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离开区域,就没有地理学。

3.区域性是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地理学科结合成地理科学体系的纽带。

4.区域性是经济地理学与技术学科、经济学科等其他学科区别的主要标志。

这些学科,在研究时尽可能排除具体地区具体条件影响下出现的特殊情况,研究那些典型条件下的普遍规律性。

经济地理以研究区域为基础和出发点,虽然也从事普遍性的规律研究,但更注意运用普遍规律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

传统方法“位、布、区、划、图”——地理性。

(二)综合性:

1.经济地理学的边缘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诸条件进行综合。

2.经济地理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条件进行综合,即综合一地域经济活动与原料、燃料、市场、自然、人口等条件。

3.经济地理学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要求对生产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三、作用与任务

(一)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1)生产的空间布局理论:

生产发展生产布局(相互作用:

生产发展制约着生产布局,生产布局对于生产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

(2)增长极理论(点—线—面,点轴发展理论):

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格相关的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繁荣和成功是来自该国之内某些区域的成功,如欧洲工业化过程、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均如此。

相关的理论还有:

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以及孵化理论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创新的区位条件,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问题。

此外,中心地理论、市场潜力研究、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等均可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

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1)世界人口问题:

即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激化。

②人口问题的区域性,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生活水平、入学、就业以及国际间的政治关系。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以及特殊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等,经济地理学均可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2)世界资源问题:

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及可更新资源(一旦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将转变为不可更新)。

矿产资源十分有限,而这些稀缺资源却仍在大量开采。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3)环境问题:

生产发展为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比其他学科更能注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目前世界研究的热点——人类活动与地表覆被关系的研究。

(4)贫富差距问题:

表现于世界各地及一国之内,已构成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作用之一。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3.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经济地理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具有尺度和抽象层次的区别。

(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地理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90年代可持续发展,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实施?

还值得研究。

可以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模式的小区进行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定量分析,找出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轨迹,并抽象出有关部门理论。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实际上是经济地理学区域性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然而全球化和地方化力量由于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国家、区域的介入,变得十分复杂。

通过代表性的实例调查对各作用力的均衡点及改变均衡点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将十分有利于对区域和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体系的建立。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①增长极的演进问题②增长极的层次性③区域多极现象④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即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之间的关系。

公平与效益是一对矛盾,相互消长。

一种认为首先应集中力量支持那些经济效益好的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顾及公平,另一种则认为应偏向公平。

如何处理二者关系,为政府决策具重要意义。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A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

B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研究企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对不同类型(外国投资企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方式(自我扩张、兼并、联合等)的企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第2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发展概述

二、西方近代经济地理的发展和主要思潮(基本观点+评价)

(一)环境论(4个发展阶段)

1.地理环境决定论

(1)基本观点: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而是围绕着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

即,认为各地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同,生产类别的区别,一个地区经济地理面貌的差异,概由自然环境所决定。

(2)评价:

错误的,但是在当时是有积极影响的。

在当时宗教主导的时代,他们用地理唯物主义批判了君主专制,用自然规律取代社会规律。

2.地缘政治学

(1)基本观点:

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揉和国家有机体学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论、种族歧视等为一体,适应帝国主义向外扩张的需要。

(2)评价:

大前提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完全受制于空间,而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影响。

被希特勒作为发动二战的理论前提。

3.人地相关论

(1)基本观点:

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是互相影响的,至于二者到底哪个起决定性的影响,则持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所以又称“或然论”或“可能论”。

(2)评价:

人地相关论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并提出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这一发人深思的命题,注意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束手无策,人类有能力适应和改变地理环境,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程度愈深,和环境的关系愈加密切。

这些都是应肯定的。

但是,人地相关论并没有真正找到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而在解释人文现象时,一会儿说心理因素主导,一会儿把自然因素说成决定性力量。

4.人地协调论

作业:

论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的含义:

哲学含义包括人指人类社会总体以及历史发展过程,地指自然环境;学术命题人指不同地域、不同部分、不同历史阶段,地也要分为不同部分。

(2)侧重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环境。

(3)4个基本点:

①人地的辩证关系(非对等关系)。

人依附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不依附于人。

②经过漫长的发展,人由被动依附转化为自觉主动适应。

③人逐渐取得主动性,破坏了自然,意识到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要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主要是看人类社会。

a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科技水平(认识、开发、利用、整治)

b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制度)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如,奴隶、封建社会:

生产力:

金属制造工具(与原始社会比,生产力提高,速度加快)。

生产关系:

私人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了阶级的概念。

上层建筑:

出现了国家,可能有分区域的管理。

(二)区位论(经济方面)

区位:

分布的地区或地点。

1.区位论概念:

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两层基本涵义: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相反,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规划)。

2.区位论发展特点(对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1阶段:

杜能古典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1826—1930)

研究内容基本上局限于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研究、实践。

研究方法:

基本上局限于单个经济单位,所考虑的是直接影响工厂区位的运费、原料、市场等少数几个因素,以寻求一个静态的局部均衡模型。

相对而言属于微观研究。

第2阶段:

中心地理论至今

研究内容: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研究方法:

由于区位选择问题愈来愈复杂,传统的区位论发展为总体经济的区位论,即要寻求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经济客体的最佳空间排列和空间结构。

在理论上要求考虑到有关方面的全部因素,并注意到因素的反馈作用,以及某一方面要素的定位对其它方面要素定位的影响。

相对而言是更综合的宏观研究。

3.区位论分类

A成本学派:

早期,杜能古典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胡佛经济区位论等。

B市场学派:

中期,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市场区位论等。

(利润最大化)

C行为学派:

行为与感应地理学(从人的行为分析区位的合理性,营造周边社会文化环境)。

(三)行为与感应地理学

1.概念

感应地理学:

研究人们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应特性,形成过程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行为地理学:

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的科学。

2.发展过程

英国经济学家邓尼逊(S.Dennison)是最早提出者之一,他在30年代初对古典区位论提出批评,认定韦伯等人是一种技术联系的空间分析,忽视了心理社会联系的另一面。

实际上只有同时考虑后者,才能对现实工业区位作出满意解释。

例如台商、华侨愿在家乡投资。

由于心理因素难以定量化,长期以来,经济和地理学家还是采用技术经济因子作确定性分析,然后用心理社会因子予以修正。

60年代后期,美国数理地理学家普赖德(A.Pred),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感到许多工厂没有建立在最优区位,主要是行为因素起了作用。

普氏终于发现,这是同企业掌握的信息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的。

这使区位问题装行为因素的数量研究成为可能。

3.研究内容

(1)决策者的行为

普赖德于1967年提出著名的行为矩阵,是用来解释决策者行为的宏观规律和发展变化的,它是企业管理人和产业区位关系的一般描述模式。

 

运用信息的能力趋向于最优解

B11B12B13B14……………B1n

B21B22B23B24……………B2n

B31B32B33B34……………B3n

....……………..

....……………..

....……………..

....……………..

....……………..

.Bn1Bn2Bn3Bn4…………….Bnn

行为矩阵

决策者在做决策时,不仅考虑成本,还考虑社会文化环境、税收政策、周边企业发展等。

B11是最糊涂决策者的位置,,Bnn是最精明的决策人、经济人的位置。

区位理论中的一系列理想模式,也就是行为矩阵中的最优位置。

当然,矩阵不是一成不变,随时间推移,众多决策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并能更有效利用它们,于是矩阵中的元素便向右下方集中,趋于优化基础上的竞争。

这时必须改变矩阵参数,导致新的行为矩阵。

总之,行为矩阵不是一成不变的,最优的区位也会因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只有在理想状态或偶然情况下,才能达到经济人的最优模式。

(2)被雇佣者的行为

企业进行生产。

要雇佣大量管理、技术人员和更多的工人。

在早期为解决饭碗问题,都愿意到任何工资高的地方工作。

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工作迁出老工业区和大城市,物质文化设施跟不上,在美国有些人就不想去,去了,不几年赚了钱又回到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

一些穷人宁愿留在东北部接受政府救济,也不愿意离开。

(3)消费者的行为(消费需求是发展的)

包括生产和生活消费者。

生活消费者一般指居民,有显著的地理差异。

对消费者爱好的转播进行调研,使得根据市场开拓产品销路有巨大潜力。

三、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区域研究)

区位论的微观分析→宏观研究→经济的全球化问题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二战前)单个企业研究→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法→行为主义分析方法→结构主义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1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概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论

1.区位论:

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2.基本涵义:

①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区位主体已知,根据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②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即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不同。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区位条件:

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2.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

评价农业区位时,主要考虑光温水(主要是水量)、灾害性气候(春寒、倒春寒、秋寒)、土壤、劳动力、交通及市场条件。

评价工业区位时,主要考虑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以及土地承载力、地形、水量、水质等。

同一条河,水流湍急,于水电业有利,于航运不利。

3.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如传统工业→新兴产业,原料、能源、运输等的区位条件→知识、市场、环境质量等因子为主。

就区位条件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影响大的为主要区位条件,相对影响小的为次要区位条件。

(二)区位因子:

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运费因子:

韦伯

经济因子成本因子非运费因子:

劳力、集聚等

区位因子收入因子:

市场、价格、人口、收入,近消费地

非经济因子:

决策者行为(偏好、出生地)、区域政策、自然条件、军事上的考虑等

随着发展,非经济因子的地位上升。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克服空间摩擦

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如何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目的是构筑一种使社会全体的空间摩擦最小化的合理经济区位,或者是在这种空间摩擦制约下的能够达到最大合理性的经济区位次模型(体系)的理论。

空间有限、克服空间摩擦社会全体摩擦最小化合理化经济区位

第2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此外,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另一重要因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土地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通过两方面决定

(1)自身特性:

空间位置(经纬度)、自然要素(气候、水文、土壤、岩石、植被等)、土地形态(大小、地形、地貌),其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即提供自然基础,但不是可行性。

(2)经济区位:

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如秦皇岛与天津,自然条件背风、淤积、结冰的比较,天津自北京定都后作为水陆转运点发展起来,而秦皇岛是在开栾煤矿开发后作为煤码头发展起来的。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

(1)作为劳动对象:

自然特性起决定作用,如农业,如何提高农业产出与自然特性密切相关。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经济区位起决定作用,如不同地区的地价不同。

3.不同的生产部门对土地的要求不同

如农业土地利用,产出率的大小取决于自然特性与距离城市的远近。

如工业,传统大型重工业,由于占地大,运输量大,一般位于郊区,而部分轻工业及新兴产业则较多地分布于城区。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原材料因子的构成:

按来源可分为

(1)初级原料:

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工培育的原料,如矿物原料以及动植物原料。

(2)加工原料:

一些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

2.原材料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装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并且这些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具体影响:

(1)矿产资源分布直接影响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格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如中东原油每桶平均成本仅及美国1/20,是阿联酋、卡塔尔等成为世界首富的秘密;山西吨煤成本只及湖南1/2,苏南和浙江1/3,且江南各省矿井服务年限一般10年,山西长达40-50年,有的100年以上;

北煤南运格局很难打破。

(2)工业布局近原料地→临海型。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因此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越来越显示出对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优越性。

很多工业主要使用加工原料,因此在区位上受提供加工原料的企业影响,而提供加工原料的企业更多地受到产品市场、劳动力、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3)现代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中心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即临空型。

现代经济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

即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找能满足需要、相对便宜、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

如瑞典沃尔沃(Volvo)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园,是针对不断发展的汽车个性化(小批量或个体定货)以及压缩从接到订单到发送到客户手中的时间(三周以内)而策划启动的,依靠可靠与高效的运输体系,从欧洲供应商→Volvo的时间<48h。

说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中心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能源因子分类

常规能源:

水力、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核裂变燃料等。

一次能源:

为自然界自身存在、

可直接利用的能源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潮能、地热能、不可再生的核聚变燃料。

二次能源:

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

自然界中获取的,通过加工的能源,相对较清洁,能源结构调整倾向于二次能源。

2.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大量稳定的能源(尤其是电能)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如电解铝与水电。

电力的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

(水电的成本最低)

(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能源价格地区差异,也带来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经济活动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直接影响企业公众形象,大耗能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减少,应加强节能,所使用的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固定资本的影响:

固定资本指厂房、设备等,因其不能轻易移动,具有地理惯性。

由于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存在,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为了节省时间与资本,有固定资产沉积的地区会对企业构成巨大的吸引力。

对于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固定资本的费用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2.金融资本的影响:

(流动资本)

(1)融资条件对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很大。

一些地区因给予优先融资等政策性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2)资本总是流向有充分获利的区域。

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全球储蓄可转化为全球投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只有满足资本的获利机会,就可能获取用于发展的充分资本供应。

(3)风险资本市场是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的关键。

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给予融资(上市筹措资金、以资产抵押从银行进行商业贷款),而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有限,固定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