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9139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docx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二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论坛之教学案例

(二)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采取三观复习法,有效课堂见实效

窗体底端

历史组孙洁琦

 

复习方法产生的原因:

研究了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发现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题在逐年增减。

目前我们使用的岳麓版的教材中,阶段特征没有明确的点出来。

这就需要老师在授课和复习时关注。

三观复习方法的步骤是:

1、宏观掌握——整个历史线索2、中观掌握——阶段特征3、微观掌握——概念。

例如: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课标解读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尝试: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实践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取得成功的途径及其原因。

4.实践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殊途同归之路和原因。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历史线索——宏观掌握:

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2、阶段特征——中观掌握(三条规律):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失败到成功。

(四件大事):

(1)、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2)、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政治上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实践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实践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概念——微观掌握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几个转折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三、单元学习要求:

(友情建议——辅助法)

1、专业优秀的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本单元的线索,前后历史事件有机结合。

2、文化优秀的学生按学习小组以漫画形式表示出这一段历史。

3、其他人记住大事件的时间和影响,不得混淆。

2010.3.

有效历史教学案例探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陈忠海

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

如何在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体现服务于学生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追求,本人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教学设计为例,从立足单元教学,增强专题意识;从历史的角度学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学历史;基于知识性,意在思想性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有效教学的实施问题。

【关键词】:

有效教学服务人生实践思考

第一、立足单元教学,增强专题意识

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材基本上是按通史体系编排的,并分解为一节一节的课,每节课都是独立成章的,但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将通史体系进行了改造,以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来编制教学内容,因而新历史教科书就设计出教学单元,每一单元突出一个学习主题,并围绕学习主题组织各节课的课题及内容。

这就同以往的教学内容组织有了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从“课”的教学转变为“单元”的教学,由此派生出许多教学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每一节课堂中体现专题意识,落实单元教学相应设计呢?

首先,通过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一单元课标的解读,明确这一单元突出“人”的地位和内涵变化的总体目标。

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奴隶社会的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在“神”的光芒笼罩之下“人”的发展;到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在神学笼罩一切之下的“人”的重新觉醒;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启蒙运动,做什么样的“人”(是蒙昧的人还是理性的人)。

因此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人文主义这一主线。

如何体现。

其次,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整合,将教学内容的主体设计成三块,即人文主义的湮灭,人文主义的复兴,人文主义的斗争,相对应的内容则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宗教改革。

在导入和课堂小结时也做相对应的细节处理,例如在导入时选择三副图片,古希腊时期的掷铁饼者,中世纪时期的圣母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直观上给学生相应的暗示,人文主义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及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课堂小节时,以名人名言加以呼应,如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精神之源,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二、从历史的角度学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学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文化史的教学,主要围绕两大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内容选择:

一是思想的产生及演变与其特定历史时期背景的关系,二是产生或者演变的思想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的背景分析中,首先展示中世纪基督教封建神学统治的黑暗,在上帝主宰一切,人是上帝奴仆、羔羊的时代,禁欲苦行、压制人性、麻木顺从、愚昧迷信,神权至上是人世的写照;而在十四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他们追求财富、现实享乐,关注人的价值。

神权至上与人为中心形成了矛盾,一场思想的解放运动孕育而生。

对与文艺复兴意义的归纳时,突出体现新课程的大历史观和文明史观,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诠释。

首先,“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世界”。

与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带来的最突出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变化,它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提倡冒险精神,重视世俗生活,追求财富。

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

哥伦布等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顾艰险发现新大陆。

其次,“文艺复兴催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思维方式上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发展文化教育,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造福人生。

再次,“文艺复兴揭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恩格斯曾说过,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文学杰作和艺术品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的瑰宝。

 

由于新课程倡导专题教学,专题下所选的内容都是为专题服务的,既然如此,在文化专题中出现的内容,就应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和学习,从文化的角度学历史。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历史呢?

通过对课标的解读,认识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

对此我认为只有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直接欣赏和解读,才能通过深刻地理解人文主义内涵。

如本人选取了薄伽丘《十日谈》里的《一对父子的故》事:

一个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上遇见一群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

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

虔诚信奉天主教的父亲答:

她们全是祸水,叫做绿鹅。

叫儿子低下头,眼睛盯着地面。

谁知儿子说:

“父亲,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

最美的、最吸引他的是“绿鹅”。

老头这才明白,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依据这则故事提出相应的问题:

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是受到什么观念的束缚?

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鹅”(女人),这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这则故事,说明了薄伽丘嘲讽宗教神学的伪善与荒谬,引导人们摆脱禁欲苦行的束缚,顺从人性。

再如,为了更进一步体会人文主义的内涵,本人还选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的一些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古丹麦王国王子哈姆雷特求学回国后,发现正直的父亲已被叔父暗害,母亲被霸占,王位被篡夺,心爱的人守人挑破后发疯而死,他接二连三地承受了种种不幸、苦难,甚至加害他阴谋诡计。

是漠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假设你是古丹麦王子,你将作出何种选择?

学生慎重做出自己的选择后,展示莎士比亚的安排。

王子选择了复仇,并以与敌人同归于尽而告终,家庭、爱情、事业全部毁灭,连政权也落入旁人之手。

接着追问:

这种选择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堪称是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雷特更是谱写了一曲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

文学作品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使得课堂生动形象,激情四溢,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唤起了学生的心理反应,上升为理性认识。

杜威说过“一个合格的教师,就是能把自己对艺术和知识的追求的渴望传导给学生,使他们产生理智的兴趣和好奇心”。

历史课不应该是严肃、枯燥、干瘪的代名词,应该尽量还原历史本来的生动、深刻和鲜活。

第三、基于知识性,意在思想性

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历史教育,教育就离不开思想。

用历史人物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讲文艺复兴,可以使这段历史在学生心中立体地站起来。

人性相通,更主要的是学生有了历史人物的参照,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细节,就像一面镜子,会直接启迪学生的智慧、冲击学生的情感,是学生获得人生成长的借鉴。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中,本人设计了师生共享的教学环节,师生交流对达芬奇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由学生畅谈他所了解的达芬奇,在此基础上,本人还增加了这样的素材:

解剖人体是宗教大忌,他常和尸体睡在一起,抱怨尸体腐烂得太快,在未做完记录前就开始发臭。

正是这种崇尚科学、不辞辛苦的探究精神,使其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

这位绘画崇尚“天才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

 

形象,还原历史;思想,认识历史,从人的历史发展中来,又站在生命的高度去审视历史,这才是对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深刻度”和“幸福度”,“教育,首先是人学”,服务于人生,谓之为有效。

高中历史趣味教学法案例

梁青梅

从教将近二十年,关于历史教学的感悟挺多。

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教材版本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学的方法也不断的推陈出新。

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呢?

一直在不断的摸索。

有的人说“教无定法”,确实,讲过那么多课,听过那么多课,使用单一教学法的几乎没有,但无一例外都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

这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

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新课标也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就提出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学习方式方面提出了改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程目标上,将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提出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激发学生兴趣,说明激发学生兴趣是这次历史课程的核心和目的所在。

旧的《历史教学大纲》过于强调知识能力的运用,而新课标则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到了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品,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学生每每“谈史色变”。

 

如在讲述《戊戌变法》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我先到康有为故居拍下照片,上课播放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了时空的距离,然后我又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康有为为什么要变法?

二、变法遇到了阻力?

三、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康有为?

带着问题,学生们分组讨论。

由于事先准备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之浅谈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

历史组刘冠华

教育的灵魂在于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从教几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其它同仁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在这里先谈两例我认为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创新能力的做法:

第一、想象创新。

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让学生的想象尽情的发挥。

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我设问:

假如新航路至今没有开辟,世界会是什么样?

同学们分组讨论热烈,说法新奇,尽管这些想象不复存在,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按此论证,想象力不也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吗?

第二、渠道创新。

由于历史课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讲述二战时,我让学生看电视纪录片《战争启示录》,引导他们到书店买一些相关的书籍,通过观看和阅读,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阅读能力。

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实践证明:

学生的知识面愈广,其创造能力愈强。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应高扬创新的旗帜,研究历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史料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邵青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历史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史料的运用则较为忽略。

著名社会科学家怀特海德曾经说过:

“第二手的东西太多是造成平庸的秘密”。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充斥了太多第二手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养成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新课改形势下,学生更应该被教导和培养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和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分析史料、研究史料、运用史料,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使学生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正如俗话所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归纳起来,在实际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大致有:

1、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提问形式是:

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

例如: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

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摘自《礼记》

问:

材料一说明分赐土地数量的依据是什么?

2.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例如: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

材料中的“巡狩”“述职”各指什么?

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3、选出一个主题(如:

商代的内外服制度与周的分封制),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4.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例如通过国共双方对重庆谈判不同评价的比较,找出这一问题真实面目。

5、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6.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如何实施有效课堂

——线索式教学心得

王引

一般来讲,学生在学习“思想文化史”内容时,常常感到其知识枯燥乏味、理论性强、深奥抽象、难于理解。

那么,我是采取哪些策略来破解这一难题,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呢?

再谈线索式教学的优势。

下面结合第五单元的实际教学谈一谈我的具体做法:

1、单元分析:

该单元如同一、三单元也是一个颇具难度,理论含量较高,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专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区域之一。

2、知识整合:

如何处理本单元,首先要使课的结构简洁化,即把握一条重要线索: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简化线索为三个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西学的过程。

一、           地主阶级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积极进行了实践。

二、           资产阶级

1、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改良政治的主张。

2、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4、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新文化运动。

三、           无产阶级

1、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2、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三个代表”(新形势下的党建)

经过这样一整理,老师的课堂思路清晰简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到位和明确,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法指导教学案例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材料

宗春艳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所学校都在探索适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模式,不论哪种教学模式,高校课堂无疑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需要我们进一步吃透教材、熟悉学情、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等等,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以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段教学案例。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掌握有效阅读材料的方法对学生解题、自主阅读史料显的尤为重要。

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此学法的指导。

第一,先呈现材料题内容,学生自主分析。

重点在于发现学生阅读史料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以便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材料题;以必修三第14课理性之光的材料阅读题为例: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吁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黑暗。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

“理性的阳光”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

如何评价?

(3)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什么?

第二,指导有效阅读史料的方法。

首先,阅读问题,分析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准确审题;其次,针对问题阅读相应材料,找关键字词句,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比如

(2)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

平等、自由;在解决

(2)后,第(3)题便迎刃而解了:

自由、平等思想的历史影响;再次,概括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结合史实;

第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后,让学生再次做题;以对比自己的阅读方法,纠正不当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法指导,学生做材料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尽管学生有时找的材料关键词不太准确,但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步骤,当然要让学生真正的融会、贯通此学习方法,还需要我们将学法指导渗透到平时的每堂课中。

 

 

初朝晖

1、关心形势,学会分析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抽象思维的能力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时常进行争论、评说各种政治经济现象,提出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

我根据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这一特点,就有意识发动学生关心时政,并用所学的观点进行分析。

这样既满足学生求新的欲望,又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如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高三学生能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政党制度、政协职能、民主党派的性质、作用等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参加评议,提高认识

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学生思想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解决好这些敏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增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

我认为让学生积极参加对“热点”问题的评议,比教师讲,学生听更有说服力。

通过评论、分辨,使“热点”问题得以解惑,从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如“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劳动人民有没有民主?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资本主义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是不是橡皮图章?

”等等问题,学生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通过讨论争辩,教师再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克服了学生片面,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提高了觉悟,培养了能力。

多维变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汤秀丽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偏重于对学生纯知识的传授。

“教师讲答案,学生抄答案,考试背答案”,这种单向被动的接受教学,使得我们的学生十分缺乏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发散性维的习惯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精选材料作为发散点,对学生进行多维变式的发散思维训练。

教例: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加大反腐力度,查处了许多大案要案。

如江西省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胡长清死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

(1)胡长清、成克杰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一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中哪些道理?

]围绕上面两个提问,我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多维变式的思考、讨论,然后教师和学生一道进行多维变式的理解、分析。

通过师生共同的思考、讨论、理解、分析,可对上述提问做出科学的多维变式的回答:

(1)胡长清、成克杰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即是他们放松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导致思想蜕化变质的结果。

(2)上述材料体现政治常识的道理有: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专政职能;依法治国原则;加强党的建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在这一多维变式的训练中,必须涉及哲学政治常识的多个基本知识点。

经常进行这种多维变式的发散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更深刻的方面理解书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有效教学方法

课题《一轮复习:

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政治组许广瑶

学情分析:

1、内容:

“政府”主体是《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年高考的出现率来看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课知识内容较为简单,主干知识明确,重难点突出,与时政背景联系密切,贴近生活

2、学生:

一轮复习注重基础的落实,学生生处于美术集训的关键时刻,因此,课余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有限,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后负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

学案设计思路:

突出并突破,简洁不简单。

突出主干考点,突破重难点,明确课堂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环节:

一、课堂导入:

播放近期(一两个月内)重大时政新闻快报。

意图:

充分利用二分铃时间,通过舒缓的乐曲稳定学生下课的浮躁情绪,时政新闻扩大学生视野,体现学科特色。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

意图:

让学生明确本课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方法和能力。

三、正式复习

1、考点扫描。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意图①突出主干考点②反馈学生提前预习工作。

2、重难点、易混点突破。

以提问附带讲解的方式协助学生解决。

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知识深度上的理解。

3、真题点击。

客观题部分给学生课上时间自查已做过的题目,引导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或合作解决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