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918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docx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

 

作者

黄炜樟

学籍批次

1607

学习中心

广东惠来奥鹏学习中心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

谢晓瑜

 

内容摘要

【摘要】目前,电子政务被认为是有效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和协调能力的手段之一。

本文在对我国政府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我国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同时系统的分析了发展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产生的主要影响。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政府如何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职能

 

(三)电子政务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3

参考文献9

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研究

目前,各个发达国家都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来取代传统政务,电子政务被认为是有效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和协调能力的手段之一。

我国近几年也在大力推行如“政府上网工程”、“三金工程”等电子政务,努力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提升政府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电子政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电子政务工程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必将带来深刻的影响,政府部门如何面对这一影响带来的变化,如何改变管理体制,为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电子政府创造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针对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我国电子政务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改革运动波及全球,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行政管理改革潮流。

它打破了传统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尝试用新的理念对行政管理进行根本性或方向性调整,体现为从传统行政模式向新的行政模式的转换,被形象地称之为“政府重塑”、“政府再造”。

在世界性行政改革潮流形成的同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但必须看到,改革并没有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较慢,行政管理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行政体制、管理方式、廉洁勤政、依法行政及改革过程中视野不宽,缺乏主动性、前瞻性和整体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入WTO的必然选择。

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体制的社会形态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电子政务。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并推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与信息技术进步相适应的社会转型,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来自多方位的压力。

传统的行政管理当然也不例外。

金字塔式的纵向行政管理结构受到冲击;程度繁琐、效率低下的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受到挑战。

传统行政管理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政府的咨询服务和政策指导,公众越来越渴望通过信息化的政府获取快捷、方便、自主的服务。

政府只有适时地调整自身的职能、尽快向新型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才能够顺应社会的呼唤、满足公众的需求,将一个廉洁、高效、高水平服务、高水平决策的全新政府形象展现在广大公众面前。

人们发现在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电子政务逐渐由理论研究进入应用阶段,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促进器。

行政管理作为电子政务的主体,如何应对由此引发的挑战和冲击,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正不遗余力为实施电子政务而争分夺秒的今天,在国人对信息社会、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等时髦词汇以及电子商务这种崭新商务交易形式开始耳熟能详并逐渐接受之际,我们着实感受到了在我国全面推行电子政务的紧迫性。

(二)电子政务建设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挑战

电子政务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在管理方面与传统政府管理之间有显著的区别,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又有着必然的联系。

1.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行政管理模式革命,是用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传统行政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电子政务,可以解放行政管理能力,把颇具粗放管理方式特点的传统行政管理,从高成本、低效率、以牺牲效能为代价、产生官僚和腐败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

其外在表现为行政手段的改变,其实质却是行政内涵的深化。

它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政府在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实现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转换。

它不仅意味着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

就电子政务引发行政管理变革的深度和对社会信息化影响的广度而言,完全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电子政务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挑战,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观念、行政方式、行政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冲击和革新

一是对传统政府官员行政思维的挑战。

传统集权管理模式下的政府官员甚至普通工作人员,拥有占绝对数量的公共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与权力相结合,容易形成官本位思维。

并且传统的权力绝对集中模式,给行政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来切实的好处。

而电子政务要求公开、共享公共信息,给社会公众实实在在的知情权,这必然要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使行政管理人员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

二是对行政方式的挑战。

传统政府部门的设置是按职能划分的,而电子政务要求以事务为中心,进行“一站式”的服务,将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要求行政流程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地再造。

三是对部门利益驱动的挑战。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部门所有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信息资源共享背后隐藏的是利益驱动。

电子政务在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冲破现有的部门条块分割的权力结构和既定的利益格局。

3、电子政务决不是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对现行的传统政务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对传统的政务流程、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整合

从我国以往的实践看,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只是简单将现有的行政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搬上网络,而忽视了或者不敢触动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纯粹是把它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

尽管许多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种种困难。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与电子政务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或者说没有赋予电子政务建设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这就意味着要切实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把解决行政管理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放在重要的地位,并为电子政务建设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和提供体制保障。

4、电子政务是行政管理手段的演进和行政管理内涵的演进的统一

电子政务有两个基本面,一是政务手段的演进,一是政务内涵的演进。

前者是“用”上的变革,后者是“体”上的变革。

即外在表现为行政手段的改变,实质是行政内涵的深化。

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对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是相吻合的角度来看,这一点也是不难理解的。

在呼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诸多文章、观点中,经常可以看到转变职能、规范行为、精简机构和人员、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等涉及行政管理体制内涵好的建议和意见。

这些建议和意见的采纳和实施,除了领导的决策、法律法规的认可外,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都可以得到实现。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意义上的电子政务应该排上议事日程,电了政务不应仅仅限于政务手段上的变革,还应逐步过渡到由用而体的变化过程,这应该就是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实质内容。

(三)电子政务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1.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信息技术的普及一方面使行政管理面临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行政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与信息技术进步相适应的社会转型,传统的行政管理不得不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构造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其重要内涵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打破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

尽管电子政务的建构与技术有关,但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借助技术来实现政府的再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可以成为技术创新与行政管理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2.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与行政管理体制间存在着内在、必然的联系。

我国行政效率不高可以概括为十大表现:

推委扯皮;相互制肘;手续繁锁:

拖拉延误;人浮于事;文山会海;瞎指挥;怕负责任,不负责任;服务态度差;铺张浪费。

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可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

运用科学的现代决策方法,可提高决策水平,更迅速、准确地选出最佳方案;实现办公信息化、自动化,可大大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此外电子政务还是传递政令的“千里马”。

长期以来,政府政令的传递速度慢,现实情况和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反馈回来,应变能力较差。

电子政务可通过网络传递,提高政令推行的时效性,提高工作效率。

3.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的行政成本中,有三类成本非常值得重视:

机构成本、人员工资成本、官僚主义造成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推行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办公,精简机构,可以大大减少机构成本:

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精简人员,降低行政成本中的工资成本;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务公开,可以减少和防止官僚主义造成的行政成本。

此外传统的行政管理,大多采用开会研究、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的工作方式,耗费大量的行政经费,电子政务可通过虚拟办公、电子邮件交换和远程连线会议等方式,克服“文山会海”和“公文旅行”等现象,节约人力、财力。

4.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优化行政管理的业务流程

规范和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就是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规范和重组,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满意度。

优化后的行政业务流程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面向公众,以公众满意为目标;二是以事务为中心,跨越部门和职能界限。

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

5.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整合信息资源,增强政府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网络使信息在全社会的共享程度空前提高,政府是信息资源最大的拥有者和应用者,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资源的聚集库和开发中心,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使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使得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信息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

通过电子政务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易存储、检索和传播,共享的范围和数量也更大,可转换成为政府工作的参考依据,更有效得支持政府的决策。

经过整合的信息,不仅有助于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是政府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举措。

6.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对行使权力的过程进行监督,提高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以权谋私,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传统行政管理一个显著的弊端就是容易使行政管理的中间环节发生腐败和“肠阻梗”。

而电子政务的推行可以使政务运作公开透明,使政府机关的职权、程序、办事结果、办事过程、时限、监督方式等均为公众所周知,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对外职务行为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一方面有利于保障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反对官僚主义;另一方面,有利于人民群众实施监督,保证政务活动的公正,防止与克服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以权谋私。

遏制黑箱操作等现象。

7.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过程

电子政务旨在改善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一方面使公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并可以以多种方式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决策过程。

另一方面可使政府及时地了解到社情民意,集中群众智慧,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也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以前的政治参与仅限于投票、信访等几种简单途径,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

电子政务则大大改善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

在家中点一下鼠标,就能马上对各种公共事务进行投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使公众和政府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平等沟通。

8.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33条明确提出行政机关应当推行电子政务。

政府运作公开透明和高效便民是行政许可法的明确要求,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目标,而电子政务就是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及时把政府的决策、服务内容、工作程序和办事方式向社会公布,为公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当公众可以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下通过网络监督政府行为时,非诚信的和不负责任的政府是无法立足的。

二、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

我国即将展开意义重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对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最新和最重要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

(一)电子政务是否能够支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尽管我国针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和探索已有几年,论述和理解亦不尽相同。

但共性是,强调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科学民主决策、政府公开透明和公众广泛参与,实现以服务为主要的政府职责等。

服务型政府是在国际上电子政府(e—Government)建设大潮出现之后才成为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热点和实践重心的。

在电子政府建设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政府与公众得以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实现互动,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空前提高,形成了公众广泛参与下的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发生了政府管理从刚性的管制型政府迈向公众广泛参与的治理型政府的变化。

2001年7月,在希腊雅典召开的国际第25届行政管理科学大会上,电子政府正在使Government迈向Governance即是焦点论题。

国际上电子政府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整合政府资源,形成跨部门的联动业务,使公众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均可获得政府的网上服务,形成无时不在和无处不在的政府。

因此以公众满意度为中心成为电子政府的一大特征。

从信息化的意义上讲,服务裂政府即是国际上所说的电子政府。

对我国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加以实现。

我们遇到的新挑战是,既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则电子政务必须能够支撑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信息化平台。

(二)电子政务如何适应和支撑大部制要求的整合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我们遇到的新挑战是,当前分别建立在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如何适应和支撑大部制要求的整合、精简和减少行政层次?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期,能否保证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会下降或中断?

是否会出现伴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发生电子政务系统的废弃或重建?

(三)电子政务如何适应跨大系统、跨部门应用的迫切需求

这项改革将统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高法、高检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并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当前的电子政务如何适应跨大系统、跨部门应用的迫切需求?

不难看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十七大明确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性要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领悟电子政务的核心社会价值研究和探索电子政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构建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政府体制改革中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措施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具有多样性。

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各级政府机构正针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

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造成对政府政务活动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要满足或保障这些目标的实施。

实际上,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和树立形象的问题,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改革。

同时我国政府也必须做出多方面的努力,为发展电子政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除经常论证的工作规范、信息安全等工作外,我认为政府还应采取如下措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一)通过政府职能重组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现阶段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层级、压缩部门,精减人员,将政府管理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变为网络模式,将政府组织形态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变为水平的网络结构,促使组织扁平化。

推行电子政务,通过构建网络化的信息平台,打通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从而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是打破政府机构特有的条条和块块,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分分割和官僚主义,消除信息传递的障碍。

电子政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政府现有的业务电子化,由“柜台式”服务转为“网上”服务。

电子政务的含义在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优势,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使整个社会更有效地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

政府部门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将政务更加公开,可以将更多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

政府在制定政策、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让公众参与,让公众发表意见,让公众提出建议。

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监督政府的运作,了解政府在干什么,干得怎样,甚至是政府出了什么问题,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从而对政府的工作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达到改进政府工作的目的。

(二)推进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工作

在我国推进电子政务,必须要脚踏实地,充分认识到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发展电子政务上的差距。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在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

1.电子政务实行标准化的重要性

“标准”是规范和统一的前提。

政务系统的标准很重要,没有标准不能共享和数据交换,高度一致也会使应用系统失去个性化服务的灵活性。

政务系统标准化应做到统一出口、统一入口、统一平台和统一接口。

标准化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

电子政务标准的制定将遵循“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原则进行。

标准的研究制定将采取开放的方式进行,积极调动各部门尤其是企业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积极性,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标准化成果。

电子政务作为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系统工程,由计算机化、通信现代化和控制管理等多项技术构成,内涵丰富。

在发展电子政务时,要解决各种网络之问的互联互通,要解决网络与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通,要解决政府与各行各业、公众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就需要推进标准化的建设。

要确定国家、地区、领域、企业标准化体系,制定信息、网络、软件、硬件、安全、重大应用信息系统的标准规范。

2.政府必须为电子政务的标准制定工作创造环境

我国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进程的同时,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

目前,我国己先后制定了信息分类编码、统一编码字符集、数据元表示法、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一致性测试及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共1000多个。

为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使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在制定标准化政策和认证制度力面,政府积极汲取国际惯例的先进性,在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加大力度,己实施多项认证管理办法。

除了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以外,还要使国家标准在符合国情、企业特色的基础上,又与国际标准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并加快制定信息技术标准的速度。

地区信息化标准建设方面,我国一些大城市已取得初步成就。

以北京为例,为推进首都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在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1998年起,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启动了《首都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编纂工作,经60多位国家级专家历时两年的努力,完成了四册200余万字的信息标准化技术文集,不仅为实现首都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3.政府启动标准化工作

为有效支撑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加快电子政务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月在京成立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全面启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由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土管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组成,其中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和中国标准研究中心分别担任总体组的组长单位和副组长单位。

总体组成立后,按照优先解决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首批26个标准研究制定项目。

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属于框架性、总体性和全局性的项目由总体组主持研究;属于与有关行业和部门有密切关系的项目由行业和部门牵头,并组织具备一定资质的单位共同研究;其余项目则根据申报内容,由若干具备资质的单位联合组成开发小组进行研究。

目前由总体组主持研究制定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部分》已完成第一版,不久将向社会发布。

(三)建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组织机构

1.国家成立信息化发展委员会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两种推进方式,一种是系统内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如现在金融、税务、教育系统、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上网工程;另一种则是地区内的横向推动,如“数字北京”计划。

目前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企业已经在信息化方面有了成功的实践,在各自的领域都已经看到了显著的成效,“数字北京”计划也在实施过程中。

政府必须要对电子政务建设统一规划。

由于开展电子政务的行为是政府行为,建设资金大多是国家财政支出,所以规划必须是计划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

经过政府批准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要像城市建设规划那样,要划出“红线图”,要强制性执行。

同时,要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统一管理。

以往各部门分头建设的原因之一是建设资金渠道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财政资金。

如果建立完整的制度,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从资金管理这个源头上下功夫,就能够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难题。

我国在电子政务初期,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业务运作的系统相互独立运作带来的“信息孤岛”现象以及技术标准的不同所造成各系统兼容性的问题表现还不是非常突出,但是当各系统和地区的电子政务系统陆续建成之后,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就会全面体现。

我国政府己经逐步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对全国的信息化工作做出了统一的规划,主要工作是协调政府各部门,并有权直接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有关信息化的事务。

具体负责信息化的实施,制定信息化的政策等。

然后由各单位分步按规划实施。

2、政府部门成立专门信息化工作部门

国家建立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