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众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合肥市众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众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众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众兴中学2018-2019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第I卷
一.论述类现代文阅读(共4题,每题3分,计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
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
“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
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
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
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按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
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
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
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
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大使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
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
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支柱产业。
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
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
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1.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2.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
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4.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答案】1.B2.D3.A4.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B项,所说“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从文中第一段“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的看,这句话不是原书的观点,而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其余三项均为原书观点。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是指英国的观点,而非作者观点。
在原文第四段有“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一句中,“远见”是加引号的,表示否定。
B项,“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属理解错误,“以邻为壑的政策”不是指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而是“销往中国”,原文第四段中分析销售给东印度农民将会使英国公司受到损失,“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
C项,黑斯廷斯遭受弹劾的原因不是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是在原文第五段中指出的“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
D项,和原文意思一致。
原文第三段有“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一句。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与原文意思恰恰相反,原文第五段中运用了一个反问句“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表示对“马戛尔尼”不知情的强烈否定。
意思相一致。
其余B、C、D项与原文意思相一致。
故选A。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错误,根据“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可知;B项错误,伯克得出的对东印度公司的评语在文中并没有指明理由,而且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视野”;D项错误,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岌岌可危的原因是经营不善。
故选C。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倚歌而和之和:
应和纵一苇之所如如:
往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
整理举酒属客属:
劝人饮酒
C.肴核既尽既:
既然舞幽壑之潜蛟舞:
起舞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享有正襟危坐危坐:
端坐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饮酒乐甚寄蜉蝣于天地
B.扣舷而歌之与山间之明月
C.客有吹洞箫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侣鱼虾而友麋鹿而卒莫消长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望美人兮天一方D.哀吾生之须臾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这一段是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人生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也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D.第四段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所以说是科学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5.C6.A7.D8.D
9.
(1)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2)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3)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C项,既:
已经;舞:
使……起舞。
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A项,于:
在,介词。
B项,之:
音节助词/结构助词。
C项,者:
定语后置标志/代词,…的方面。
D项,而:
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却。
故选A。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
题中A项,斗牛:
古义,星宿名;今义:
一种运动。
B项,白露:
古义,露水;今义,节气。
C项,美人:
古义,心中的理想;今义,美丽的女子。
D项,须臾,表示时间很短,古今相同。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是科学的”说法有误,文中只是比喻人生,没有科学的依据。
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重点注意,白露:
白茫茫的雾气;之:
动词,到;舞:
使动用法,使……起舞;泣:
使动用法,使……饮泣;渔樵:
动词,打渔砍柴;侣:
意动用法,以……为侣;友:
意动用法,以……为友;属:
相互敬酒。
【点睛】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我的情思)浩荡,(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
“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客人回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
(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
“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
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二)古诗词阅读(11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注,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
促织,蟋蟀。
(1)这首诗的体裁是()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认为第一句中哪个字最传神?
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七绝。
(2)“送”字最传神。
“送”是“送来”的意思,将梧叶拟人化了(或化虚为实,将寒声、风声具象化)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秋景图,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3)对比、反衬(或借景抒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的欢乐愉快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对比,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核诗歌的体裁的能力,古诗有近体诗和古体诗之分,此诗四句,讲究押韵,并且是七言,所以是七言绝句。
(2)此题考核炼字能力,答题时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手法,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分析,此题先找到“送”字,然后从手法和意境的角度分析,“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3)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重点考核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
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总体看是对比(反衬)和借景抒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1.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
②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
③_____________,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则至者少。
④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答案】
(1).此地有崇山峻岭
(2).又有清流激湍(3).俯察品类之盛(4).所以游目骋怀(5).夫夷以近(6).险以远(7).羁鸟恋旧林(8).榆柳荫后檐(9).青青子衿(10).悠悠我心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文学类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2.文中加点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是“自私”的?
13.节选第②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怎样理解“生的欢喜”?
14.节选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
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
15.节选第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理?
请分析。
【答案】12.“自私的念头”指的是将常春藤牵进“我”的屋子。
说“自私”是因为“我”要牺牲常春藤的自由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装饰自己抑郁的心情。
13.表达了“我”面对常春藤蓬勃的生机所产生的喜悦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14.“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或者说“向着阳光”。
)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15.“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地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
作者在常春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
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着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
(能够明确地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于文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理解“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首先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原因是“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加以总结形成答案。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
节选第②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怎样理解“生的欢喜”。
答题关键词“思想感情”“生的欢喜”,考生首先找到句子,接着从人物情感角度分析。
点睛:
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
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
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
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
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
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
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
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