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618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docx

七年级下学期作文课教案

初一下学期

第一讲材料和主旨

【写作指导】

第二讲教案@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第三讲立意要正确、新颖

第四讲结构与思路

第一节什么是文章的结构?

第二节什么是构思?

第三节什么是思路?

第四节什么是运思?

第五节什么是谋篇布局?

第六节文章的基本结构模式有哪些?

第七节体现结构的常用方法(谋篇布局方法)

第五讲文从字顺

第一,弄清词义,做到用词准确。

第二,不要说缺头少尾的话。

第三,注意词的搭配。

第四,要合乎逻辑。

第六讲学会记“实”

第七讲教案@叙述结合描写

第八讲学会写“虚”

第九讲教案@想象和联想的训练

初一下学期

第一讲材料和主旨

【训练目标】弄清材料和主旨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了解它们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选材和立意的基本要求。

在写作实践中培养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积累、选择材料和确立、提炼主旨—中心思想的能力。

【写作指导】

对同学们来说,作文中最感困难的恐怕是没有材料可写,一个并不复杂的作文题目,有的同学总觉得无事可写,不知写些什么,有的三言两语,草草收场。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积累材料更不善于挖掘材料。

占有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材料呢?

凡是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

材料是形成主旨的支柱,是文章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材料可以说是文章的血肉,有了丰富的材料,文章才可能血肉丰满。

历史上的一切有名的作品,无一不是在详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材料是形成主旨的基础,因此,从生活中广泛地搜集占有详尽充实的材料,是写作首要的,第一位的工作,作家秦牧说过:

“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有了这三种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材料要多多益善。

多了,才可能比较:

鉴别,去劣取优;多了,才能够提炼出精深的思想和主题(主旨)。

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提炼主题?

无论写一篇什么文章,动笔之前,首先应考虑是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我国古代作家称之为“立意”。

古人所说的“意”也称为“旨”、“主旨”、“主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主旨是作者通过全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和基本意见,也就是整篇文章情感思想的基本走向。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主旨从哪里来的?

主旨来源于对生活感悟和认识。

对文章主题的要求主要是:

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要分析事物的矛盾,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意义,二要善于异向开掘,使主旨富有新意,三要结合现实,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

研究材料,确定主旨之后,进一步就是选材了,选材的要求有三个。

第一,要真实。

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

文学作品中所写的一般不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允许虚构,但却要求艺术的真实,要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第二,要典型。

典型材料是指有代表性的、能反映事物特点的材料。

选择这样的材料有助于使主题深化,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第三,要新颖。

新颖的材料是能反映时代精神的,给人以新鲜感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对读者具有一定的魅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所谓新颖,不是指百年不遇或希奇古怪的事,而是别人没看到、或看到了却没有发现其中的意义的事。

怎样选择材料呢?

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材料。

一篇文章要有一个能够统领全文的“意”,这个“意”就是常常所说的文章的主题(或中心、主旨、中心思想)。

选取材料必须紧紧地围绕主旨,服从主旨的需要。

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是值得学习的一个典型例子。

《我的老师》记叙我与蔡老师交往中值得回忆的,并且有意义的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蔡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

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

⑥蔡老师排除我们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找蔡老师。

蔡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很深,值得写的事例很多,但作者却只选择了这七件事,原因就是这七件事对表达对蔡老师的敬爱之情这一主旨有作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选材是由立意(主旨)来决定的。

能突出主题的材料就选用,不适合表现主旨的材料,即使新颖生动也不选用。

写作文时,首先对材料进行一番分析、比较选择、提炼,要围绕主旨的需要,选择那些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使主旨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写得具体而详尽;那些只起陪衬作用和连贯作用的材料,就应写得概括而简略。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抓不住中心,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使读者看不出写的中心意思究竟是什么;有的是既想写这个,又想写那个,这个写一点,那个写一点,头绪多内容杂,看不出哪个是在表达中心意思;还有的虽然有了表达的中心意思,却不围绕中心去选材和组织材料,从而把无关紧要的话说得太多,有关中心意思的话只寥寥几笔,结果喧宾夺主,没有把中心思想很好地表达出来。

为了做到记事中心突出,详略得当,必须在编写提纲时就明确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并按照中心思想选材和组织材料,确定详略安排,然后依照提纲写作,就可避免出现选材不当、没有中心的毛病了。

第二讲教案@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教学目标 :

1. 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

 

教学重点 :

 目标 1 、 2 

教学难点 :

 目标 2 

教学用具 :

 幻灯片 

一.写前准备 :

( 10` ) 

  1 .先请学生阅读材料,抽查两三个学生回答:

这则材料告诉了我们

   A :

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文章?

 B :

我们写作中易犯的毛病是什么?

然后师生共译,最后 师明确归纳。

幻灯板 :

写好文章:

 A1 :

所选的材料能充分为中心服务。

 A2 :

动笔别要进行:

 " 材料 -- 中心 -- 材料 " 的反笔思考。

 A3 :

中心意思确立后,往往还需要进行多方面思考。

 A4 :

最好列一个作提纲,确定重点、详略,顺序。

 

  B:

易犯毛病:

漫无中心,不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请一个学生朗读P122-P133中《手》一文其它学生听、默读。

然后,请几名学生(两三名)指出这篇俄文在中心意思与材料面的毛病。

师生共,教师明确。

(幻灯) 

  板书:

《手》:

中心表现外婆的勤劳无私的奉献。

 

  (或请学生到黑板前板演 材料( 

(1) 外公的一些事(无关) 

(2) 外婆的手的外表描写(无关) (3) 外婆做饭,做线    (4) 送我和妈妈回家(无关)  (5) 外婆的信。

(无关) 

二:

学习知识 :

请学生结合《我的老师》一文 (2`) 

  将其中心意思与材及文章结构列出来,然后师生共译,教师明确。

(因为该文是课本中学过的课文所以老师可不需板书) 

三:

应用知识 :

请学生阅读例文,请学生写出其中心意思,材料,然后列出其提纲教师抽查两位学生的完成情况。

四:

创新知识 :

请学生选择下列参考题目中的其中之一。

然后,写出其中心、材料、照后列出提纲、教师抽查三位同学读出其中心与提纲,师生共评、教师明确归纳,再次考调:

写作文一定要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尽量写出好文章应用好祖国(如果学生在列提纲过程中确有困难,教师可列个提纲示范)( 20` ) 

五:

作文布置。

第三讲立意要正确、新颖

教学目标:

 

1.立意要正确。

 

2.立意尽量新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 

  大家平时写作时,老师常常会说某某人离题了,这“离题了”除了少数人写的根本不是题目的内容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没处理好,如写《假如我是老师》,写自己想做一个贪财、不负责任、毫无公平之心的老师。

这样的文章肯定被打入冷宫的。

也有一些文章,整体看来写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偏偏得不了高分。

大家想到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下有关此方面的关键问题   ----- 立意。

 

二、教师讲解 :

( 2 ) 

  “文以意为主”。

作文首先考虑的是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

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凡是有定评的好文章,凡是为人喜读不厌的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

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中枢神经,统领全文,贯穿首尾,制约每段,支配每句,故意在笔先,作文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把表达的意图,说明的问题,论述的道理,首先定好。

如果是命题作文,一定要先审好题意。

 

三、起步准备 :

( 8 ) 

  ( 1 )下面是一个班的几个同学的立意 , 大家看看好不好?

 

  题目:

《送别》 

  学生 A :

我每天去上学,妈妈都送我出家门,表现他对我的关心。

 

  学生 B :

我的一人亲人或朋友将要到远方去,我在车站送他走,表现出亲人或朋友之间真挚难舍的感情。

 

  学生 C :

我的一个好友因犯罪去伏法,我为他送别。

表现好友的后悔和对我的教育。

 

  学生 D :

我去远方读书,临行时我心爱的小狗送了一段又一段路,写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

 

  学生 E :

我的爷爷死了,在下葬时我为他送别,写出人与人之间的“死别”的悲情。

 

  ( 2 )学生自由发言评价( 3-4 人)后,教师小结:

 

  A:

 的答案不太正确,作者没有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 ;B 的答案正确但是太普通,多数人会这样写 ;C 的答案较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 的答案很新颖,一般人不会想到; E 的答案虽平常,但是写得好容易打动人心。

 

四、教师点拨 :

 (5) 

  意,首先要“立”得正确;不正确的“意”,是歪理。

它既站不住脚,又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会使人反对。

同时,还要“立”得新颖。

不新颖的“意”,不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人家不喜欢看,甚至使人感到厌恶。

当然“正确”和“新颖”是密不可分的。

不正确的“意”,再新颖,也还是谬误;不新颖的“意”,再正确,也还是写不出好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文意和选材的要求是:

初中阶段,要做到观点正确鲜明,内容具体充实。

这是很正确的。

 

怎样才能使立意正确而新颖呢?

1.立意要鲜明 

中心思想正确、鲜明,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

赞什么,反对什么,恨什么,爱什么,都应该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当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

议论文取的是直接的形式,作者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规点、立场和态度;有些记叙文、抒情文则可采取曲笔,运用形容、比喻、象征等手法,写得含蓄些。

但任何文章,都要“立主脑,减头绪”,“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全篇。

” 

2.立意要深刻 

  鲁迅先生曾说:

“抓住一点,深深开掘。

”写文章,要透过观察,直奔本质。

从中找出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如最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材料。

充分反映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貌。

给读者以新鲜感和时代感。

 

3.立意要新颖 

  就是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所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

如像摄影一样,虽然在不同的侧面、角度都可拍摄,但只有选取一个最佳、最合适的镜头,才能摄出最佳的照片。

在写法上,应采取新颖别致、富于变化的写作方法,使人读了,耳目一新,受到感染。

如果是简单地套用或袭用别人的东西,或脱离当前的实际,不敢正视现实,回答新的问题,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范文欣赏 :

(几个学生朗读后教师点评,快班安排学生点评) (10) 

一堂难忘的英语课

  恢复高考那年 , 我们正读初一。

新来的班主任是位姓宋的老头,据说解放前他当过兵。

 

  第一堂英语,宋老师将一张手写的字母表挂在黑板旁的墙上,看起来一目了然。

之后,他又在黑板上板书一遍,一个一个地教我们学。

这堂课纪律很糟,但他并不在意。

下课时他告诉我们:

“学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

”我们想,他是指责我们在课堂上对他不够尊重。

看样子,他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并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几天后上英语课,他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白纸,要求我们按顺序默写出 26 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并且说对这次测验成绩优异的学生将给予特别奖励。

尔后,他就若有所思地站在教室门口。

 20 分钟后,他立即收上试卷 , 并很快地批阅完了,然后轻松地宣布:

“很好!

除一个同学写错了 3 个字母外,其他同学都是 100 分,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能得到奖励。

但在奖励之前,我不得不问问这个学生——张小哲,请你站起来!

” 

  张小哲是个一向沉默的男孩子,从不惹人注意。

此时,他站了起来,两眼望着老师。

 

  宋老师对他说:

“我实在想不通,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母,全班同学都会写,而独有你一个人出了差错,你说你惭愧不惭愧?

”张小哲默不作声,所有同学都地幸灾乐祸地盯着他。

 

  “你必须回答我!

”宋老师一反以前的慈祥态度,透露出一种威严,“惭愧,还是不惭愧?

” 

  “我不惭愧。

”张小哲轻声地说。

看来,他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脸绷得紧紧的。

 

  “居然不惭愧。

那么,你凭什么理由呢?

难道大家都错了而只有你一个人是对的?

”宋老师一步步向他走近,脸上有一科奇怪的表情,令人捉摸不透。

这时,我们想,说不准他会打人哪,一个当过兵的家伙,出手肯定非同寻常……我们不再幸灾乐祸了,心里都紧张地为张小哲捏一把汗。

 

  “我有理由,但我绝对不说。

”张小哲望着逼近自己的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老师,如果你一定要逼我,我现在就离开学校。

”他真的提起了书包。

 

  沉默,短暂的沉默。

我们看见宋老师走到张小哲面前,双手放在张小哲的肩头,一改刚才的严厉,温和地说道:

“好吧,我不再逼你,请坐下吧。

”然后,他退回讲台,扫视着全班学生,语重心长地说:

“第一天上课我就讲过,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

今天,我并不是急于要知道你们的英语成绩,而是很想知道你们的为人。

请大家抬头看看我身后的那张字母表,你们别以为我忘记把它摘下来。

它上面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

全班同学除张小哲外,你们全部都照抄不‘误’。

张小哲虽然没有得到百分,但他是个诚实的孩子,所以他敢说自己不惭愧。

这种勇气非常难得,很少有学生能在老师的逼迫下坚持真理,保持诚实。

请大家终生牢记:

重要的不只是成绩,更有品格。

这,就是今天我要给你们的特别奖励!

” 

   那一刻,全班 54 个同学有 53 个低下了头。

只有张小哲没有。

 

[点评 ] 本文的立意虽然说的是一个老话题,但在今天很多人不重视道德 情况写起来更有意义,而且写“课”的文章多数都写正常的“课”或“考试”,不易新颖、深刻,而本文这两点都做到了。

 

六、堂上训练:

 (18) 根据下列题目,进行多个立意训练,比较选择出较好的来。

 ( 学生先思考列草稿,再抽查交流)

  A. 《我最崇拜的一个人》 B. 《补课》 

1. 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2. 抽样提问:

(可以横向提问:

最好抽差,中,优,各说一个答案,也可以纵向提问, g 一个人说出自己思考的几个方案。

从中比较) 

3. 结合学生答案进行点评。

(让学生明确立意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尽量能新颖深刻一些。

) 

七、布置作业:

 ( 1 ) 根据上面交流情况,选取一个题目,选择你心目中的最佳立意写成一篇 500 字以上的记叙文。

第四讲结构与思路

第一节什么是文章的结构?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

古人认为文章的组织、构造和搞建筑盖房子的道理相通,很早就借用“结构”,用以说明一篇文章谋篇布局的艺术。

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认为: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工师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

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在李渔看来,写文章犹如盖房子,必须把大体框架设计好了,方可“挥斤运斧”,“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因此,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

如果我们把文章的“主题”比做文章的“灵魂”,把文章的“材料”比做文章的“血肉”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文章的“结构”比做文章的“骨骼”。

一个健康的完美的人,“灵魂”、“血肉”、“骨骼”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一篇好的文章其“主题”、“材料”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就自不待言。

在一篇文章中,主题、题材、结构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三要素,只不过在讲课或解答问题时才把它解剖开来,分开来讲。

所以现代写作学的理论中又出现一些与“结构”一词内涵相近或相似的概念,如“构思”、“思路”、“运思”及“谋篇布局”等,为方便同学们掌握和理解写作理论,下面对这几个概念予以简单介绍。

第二节什么是构思?

“构思,就是对文章的总体设计。

所谓‘总体设计’,就是在动笔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要素要认真地分析研究,设计出大致轮廓和具体细节,比如,确定什么样的中心思想,选取什么材料和怎样组织、安排、剪裁,从什么角度入手,按什么顺序去写等等,从而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

这个合乎逻辑的思路,就是对文章的构思。

”从该书对“构思”一词的阐释可以看出,构思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主题的提炼和确立,材料的组织和剪裁,结构的安排(开头及层次的展开等)。

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写文章时这三部曲是同时进行的,不是分阶段完成的。

特别是考场应试作文,一般是采用“打腹稿”或“列提纲”,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完成的。

第三节什么是思路?

“思路是作者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推进中呈现的轨迹(线路)。

它是一种有内容、有形式、有顺序、有趋向的运行轨迹。

”人们比较容易熟悉物质生产的“流水线”,比如生产冰箱、彩电、汽车等,我们常常把物质生产“流水线”称之为“工艺流程”,它是一种组织严密、程序合理的多道工序的连续性组合。

写作是极其复杂的精神生产,虽不能与物质生产作简单类比,但因为思维活动也有规律可循,同样有一道道“工序”,也同样有连续性组合而形成的一条思维活动的线路。

所以,人们称写作中的思维活动为“思路”。

写作者的思路敏捷、开阔,写作时就有话写;思路清晰顺畅,行文就有条理,就能“一气呵成”。

一个人思路的敏捷、开阔和清晰的程度,凝聚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知识,也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力量和创作精神。

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下了名传千古的讽喻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般地说,结构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内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深思熟虑所形成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

比如,莫泊桑的《项链》是顺叙结构作品,鲁迅的《祝福》是倒叙结构作品,都同样使作品获得成功。

所以说,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内在依据,开拓思路是使文章结构严谨、自然、完整、统一的前提。

要开拓思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丰富的生活体验;丰富的书本知识;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强烈的创造精神。

第四节什么是运思?

“运思,就是生活与心灵或客体与主体双向运动,‘物’‘我’化一的心理操作过程。

它是一种定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升华认识、疏通思路、理清材料、设计文章蓝图的必由之路。

”(见《写作学高级教程》)这里的“生活”就是“写作客体”或叫“写作对像”、“写作材料”、“客观事物”;这里的“心灵”就是“写作主体”,是指写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感情、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习惯等等。

一篇文章的产生就是“物”(写作客体)“我”(写作主体)交融转化的心理操作过程。

说句浅白的话,一篇文章的产生,就是写作材料,进入作者的大脑,在大脑这个“加工厂”、“工艺流程”的过程。

这种思维活动在仍被称做密闭的“blackbox”(黑箱子,指人的头脑)中进行,看不见,摸不着。

正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才使得“运思”成为写作训练的难点、重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活动过程,要靠写作者慢慢地“悟”。

但近代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将会使我们有可能认识到它那有内容、有形式、有趋向、有层次的运动规律。

从上文可以看出:

“运思”是“升华认识,疏通思路,理清材料,设计文章蓝图的必由之路”,当然,也是文章结构的必由之路。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运思”将成为作文教改的“突破口”。

第五节什么是谋篇布局?

“把各段(章节)恰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叫做谋篇。

”“所谓‘布局’,是把文章比喻为‘棋战’,指的是文章格局的布置与安排。

”谋篇布局,就是在文章的主题确立后,材料选定后,在主题的指导下,考虑材料的主次详略和先后次序,筹划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后的衔接和照应等,使全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之有序,成为一个逻辑严密、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谋篇布局”和“结构”的含义最为接近,都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排列形式。

其结构的基本内容就是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主次和详略以及开头和结尾。

我们在写文章时,有了明确的中心思想,选择了适当的材料,并不一定能写成一篇好文章,还需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如何开头?

怎样结尾?

其先后顺序如何?

中间怎样衔接?

哪些是要突出的“主干”?

哪些是要用以陪衬的“枝叶”?

于何处伏笔?

在哪里呼应?

什么地方铺叙?

到何处综合?

……这都是文章的结构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结构的安排绝不是纯技巧和纯形式问题,是和作者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思维方式、思想认识息息相关的。

张志公在《怎样锻炼思路》中指出:

“要文章的结构好,必须求于思路。

要思路清晰严密,必须善于观察事物,能够理解和认识事物。

”如鲁迅先生的《药》,是缘着小栓的死和夏瑜的死,一明一暗两个线索展开的。

作者用人血馒头把小栓和夏瑜巧妙地联系起来,从形式上看,这只是作品的结构问题,实际上小说之所以这样安排情节是缘于鲁迅先生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及其社会的深刻的认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脱离群众。

另外,“构思”、“运思”和“思路”较为接近,其内涵又比“结构”复杂得多,被称为“黑箱子运作”,这是文学创作要研究的课题,这里无法展开,只作知识性的介绍。

第六节文章的基本结构模式有哪些?

写文章时,作者有了主题,选定了材料,就要考虑如何安排组织材料。

按照主题的需要,文体的要求,把分散的复杂的材料组织起来,使它们彼此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自然的整体,做到纲举目张,层次清楚,使主题得到充分的完美的表现,这就是文章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文章的结构有没有“模式”,怎样使用“模式”,这是中学生作文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中学生作文很容易出现两种毛病:

要么“没有规矩”,写出的文章不像记叙文,不像议论文,不像说明文,常常是“四不像”;要么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没有新鲜感。

下面就如何克服这两种常见病,谈点意见。

金人王若虚在《文辨》中指出:

“或问文章有体乎?

曰无。

又问无体乎?

曰有。

然则果何如?

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这段话讲得很辩证,很科学。

这里“体”就是体式、格式或叫“模式”。

从宏观上讲,从文章产生至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不仅文章的内容不断变化,而且文章体式也在千变万化着。

文章刚刚产生是不分文体的,后来才出现以押韵的诗歌、骈体文为代表的韵文和其他一些不押韵的“散文”。

再后来,传奇小说、戏剧、消息、通讯、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杂文、小品、科技论文和各种实用文体相继产生,而且每一种文体又有许许多多种类,所以,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万古不变”的“结构模式”。

八股文的死灭就是最好的说明。

清朝的“八股取士”,刚开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八股文的“起、承、转、合”,对后人的写作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把“活法”定成了“死法”,把“有法”变成了“定法”,死硬地规定每篇文章必须写成“八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甚至连每股讲什么,用多少字,都有“规定”,不得“破格”,一切都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自掘坟墓了。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尽管从古至今文体不断产生,写作的方法千变万化,“万古不变”的“结构模式”不存在,但是作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一的文章总还是有自己的写作规律和方法。

清人包世臣说:

“天下之事,莫不有法。

”且不说每一种具体的文体都有较稳定的结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