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556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Word版含答案

阶段性测试题七

(必修三 第四~五章)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6·南昌模拟)下面的①图表示我国三省(区)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结构,②图表示我国三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消费、流通情况(箭头代表粮食流向、粗细表示流量大小,虚线、实线分别代表2000年前和2000年后的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丙三省(区)与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Ⅰ、乙—Ⅱ、丙—ⅢB.甲—Ⅱ、乙—Ⅰ、丙—Ⅲ

C.甲—Ⅱ、乙—Ⅲ、丙—Ⅰ D.甲—Ⅲ、乙—Ⅱ、丙—Ⅰ

答案:

C

解析:

乙省(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应为我国南方某省(区),该省(区)由于人多地少,为粮食主销区,对应Ⅲ。

2.有关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粮食主产区Ⅰ商品率高,因为自然条件优于其他两区

B.制约粮食主产区Ⅱ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

C.粮食主销区Ⅲ粮食流入多,是因为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差

D.a箭头表示水运,主要是因为铁路、公路运力不足

答案:

B

解析:

粮食主产区Ⅰ的粮食流出量大、商品率高,但其自然条件并不一定比其他两区好;粮食主产区Ⅱ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该地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粮食主销区Ⅲ粮食流入多,主要是因为人均耕地少,该地的水热条件并不差;粮食以水运为主,并不是因为铁路、公路运力不足,而是因为可以减少运费。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的部分农业信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注:

耕地利用率指年内累计耕作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3.该区域耕地利用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复种指数下降B.城市扩张,土地变更用途

C.过度利用,土壤肥力衰退D.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抛荒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60岁以上农民占总农业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抛荒,耕地利用率降低。

4.图示现象可以反映我国(  )

A.农业技术水平下降  B.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粮食生产压力减小

答案:

B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导致撂荒。

(2015·安徽联考)读“美国本土农业分布图”,回答5~7题。

5.图中带标号的四个地区中,种植粮食作物相同而播种时间不同的是(  )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④ D.③与④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乳畜带,②为春小麦区,③为棉花带,④为冬小麦区,②④种植粮食作物相同。

6.影响图中①附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气候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乳畜带建立在附近城市众多、市场需求量大的基础上,因此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A项符合。

7.若将④处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引入我国,最适合的地点是(  )

A.三江平原 B.辽河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答案:

C

解析:

④处为小麦区,种植冬小麦,在我国最适合的地点是华北平原,C项符合。

(2014·河北名师俱乐部高三模拟)水稻是黑龙江省单产最高、稳定性最好的粮食作物,也是生产效益最好、增值潜力最大的农作物。

黑龙江省生产的水稻全部是粳稻(茎秆较矮、叶子较窄、较耐寒冷),商品率高。

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从1983年的100.5万吨上升到2013年的2100万吨,水稻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22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400万公顷,黑龙江水稻产区已成为支持全国供求平衡的主力军。

据此回答8~10题。

8.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无水稻种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地形 B.水分、人口分布

C.地形、市场 D.市场、水分

答案:

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区域发展知识。

黑龙江省北部纬度高热量缺乏,并且以山地为主,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本题A选项正确。

9.导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地矛盾突出 ②单产高,经济效益好 ③降水明显增多 ④国内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由于单产高,经济效益好,国内消费市场广阔的原因,D选项正确。

10.近几十年来,对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  )

A.种植面积 B.农业科技

C.土壤肥沃程度 D.人口密度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水稻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22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400万公顷”可知水稻增产的最大因素是种植面积增加,A选项正确。

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

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完成11~12题。

年份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I(%)

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

U(%)

9.47

12.26

16.32

28.2

34.94

36.25

43.5

I/U

5.28

3.36

2.73

1.61

1.35

1.37

1.29

11.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呈现缩小的趋势

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D.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I/U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但仍大于0.5,表明城市化一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12.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

B.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

D.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非农村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非农业活动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上述算法表明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015·苏锡常镇检测)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

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

B

解析:

从图1中的图例可知,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分布不平衡,南北低、中部高;中部地区东西高、中间低。

14.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答案:

A

解析:

从图2中看出,区位交通条件在四个城市中对苏州的影响最小,对苏州本身而言,五个因素中动力最小的也是区位交通。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

A.能源和矿产 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 D.城市和交通

答案:

A

解析:

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6.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

D

解析:

对于矿业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甲图是喀什经济特区位置图,乙图是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位置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喀什被誉为“中国的西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相比,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是(  )

A.工农业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B.位于西北边陲,利于和中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C.劳动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

D.临海,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

B

解析:

喀什的独特优势是位于西北边疆地区,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18.为发挥区域优势,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前店后厂”模式,在该合作中,港澳地区主要扮演的角色是(  )

A.提供土地、劳力和产品,扮演“店”的角色

B.进行产品加工、制造,扮演“厂”的角色

C.对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和外销,扮演“店”的角色

D.从事样品制造和开发,扮演“厂”的角色

答案:

C

解析: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港澳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其具有市场、资金、技术和第三产业发达等方面的优势,主要扮演“店”的角色。

2015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北京、天津两市正式通水一周年。

下图为“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调往北方,该调水工程会(  )

①加重海河的防洪压力 ②缓解京津地区的地面沉降 ③补充黄河的入海流量 ④增加长江下游的泥沙淤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南水北调是有计划的人工调水工程,可以控制调水量,不会加重海河的防洪压力,①错。

京津地区因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南水北调缓解了京津地区的水资源不足,减少了地下水的抽取,甚至补充了地下水,缓解京津地区的地面沉降,②对。

南水北调的水并不汇入黄河,所以不会补充黄河的入海流量,③错。

大量抽水北调,长江的入海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可能增加长江下游的泥沙淤积,④对。

故选D。

2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  )

A.提高华北地区的水运能力

B.带动沿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C.促进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

D.利用南北地势落差开发水电

答案:

C

解析:

北方交通以陆上交通为主,水运少,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生活、生产用水紧张问题,不会提高水运能力,A错。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沿线地区不宜发展水产养殖业,B错。

为了确保调水的水质不被沿线地区的工业企业污水污染,必须加强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所以会促进沿线地区环境治理,C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山麓地带建设,沿线地势落差较小,又缺少水库建设条件,不适宜开发水电,D错。

读图,完成21~22题。

21.关于该调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途多流经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难以储存

B.沿途工业污水排放量大

C.该工程沿线南高北低,需逐级提水

D.沿途全年高温,蒸发量大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地势高低和输水线路可知,北水南调需要逐级提水。

22.该工程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草原退化 D.水土流失

答案:

B

解析:

沿线地区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该调水工程可以为沿线地区农业提供丰富的水源,若灌溉不合理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下图表示当今世界汽车产业转移的一种趋势。

读图回答23~24题。

23.甲、乙、丙三地汽车产业向丁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先进的技术 B.廉价的劳动力

C.广阔的市场 D.丰富的资源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四地经纬度可知,甲地对应美国,乙地对应欧洲,丙地对应日本,丁地对应中国。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民的收入日益增加,购买力增强,故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广大。

24.汽车产业转移到丁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有利于(  )

A.提高甲地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B.优化乙地产业结构,缓解其就业压力

C.促进丙地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D.加强丁地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答案:

A

解析:

汽车产业转移到我国,会增加欧洲国家的就业压力;汽车产业转出,不利于日本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接受转移产业的同时,也可能接受了环境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读下面3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第25题。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东北部农业地域类型与①地区相似

B.②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草场面积

C.大力发展种植业是③地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D.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是③地区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混合农业为主,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③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故D选项正确。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14·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结合材料和图,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主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材料二 下图为东北地区图。

(1)图中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__,试分析其原因。

(2)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将如何变化?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促进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

(3)描述丙地地表形态特征,并指出其生态功能。

答案:

(1)甲地 原因:

甲地较乙地的纬度高,甲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较乙地的年变化大;甲地比乙地距海洋远,夏季和冬季的升温、降温较乙地快;甲地冬季受冬季风的影响更大,冬季降温幅度更大。

(2)地位将不断上升 措施: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培育良种;延长农业的生产链,提高商品粮的附加值;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生产商品粮的积极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减轻自然灾害对商品粮生产的影响。

(3)特征:

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功能:

调节气候;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解析:

(1)题,气温年较差的大小要考虑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幅度,此外还要考虑海洋和冬季风的影响程度。

(2)题,随着交通的发展,地广人稀的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将不断上升;促进该商品粮基地发展的措施可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科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分析。

第(3)题,丙地位于三江平原,该地地势低平、沼泽广布;沼泽的生态功能可从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影响方面分别进行描述。

27.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已发展成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三大经济圈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三大经济圈略图。

材料二 山东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1)我国三大经济圈吸引外资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什么?

(2)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3)珠三角经济圈中的东莞市被称为“中国制造业之都”,该市聚集了大量的出口加工企业。

对该市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你有何观点?

说明自己的理由。

答案:

(1)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扶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完善等。

(答对其中4点,即可)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3)观点:

人口会继续快速增长。

理由: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的集聚效应与惯性;产业升级换代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等。

(两点即可)或观点:

人口可能会逐渐减少。

理由:

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转出;受国际环境影响出口减少;加工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冲击,订单减少等。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其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材料二 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1)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为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试简析在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农业应如何发展。

(3)能源短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有人建议从外地输入天然气和电能,有人则建议加大对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力度。

你赞成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加强城市群的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点即可)

(2)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如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力度;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3)观点一:

从外地输入天然气和电能。

理由:

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我国北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通过我国已经建成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可实现能源调配;有利于减轻这两个调入区的环境污染。

观点二:

加大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力度。

理由: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和潮汐能丰富;通过对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可减少大量的工程建设,减轻对工程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减轻两地区的大气污染有重要作用。

(任选其中一种观点作答,言之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题,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等,解决措施应该针对具体问题来阐述。

(2)题,可从农业的科技投入、农业结构等角度分析。

第(3)题,对于不同观点类的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分析,理由合理即可。

29.(2015·石河子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部门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4)“十二五”期间,新疆欲将乌鲁木齐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城市。

分析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

答案:

(1)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2)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或消费市场广阔);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3)对新疆:

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对浙江: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经济发展。

(4)为省级行政中心,商业贸易基础设施完善;陆、空交通便利,利于我国与邻国的贸易往来。

解析:

(1)题,主要从原料、劳动力成本、地价等角度分析。

(2)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技术力量强,因而研发、营销等部门保留在东部地区。

第(3)题,对迁入区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对迁出区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发展。

第(4)题,作为省级行政中心,乌鲁木齐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30.(2015·安徽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溪洛渡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工程,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上。

其装机容量与原来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1400万千瓦)相当,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水电站。

预计2015年工程完工。

材料二 据悉:

坝址区自然条件优越,山高谷深,两岸地形完整对称,河道顺直,河谷为窄“U”型,拱坝坝肩、坝基岩体质地坚硬,以整体块状和次块状结构为主,完整性、均匀性好,能够满足拱坝承载能力及坝基变形的要求。

(1)分析溪洛渡水电站水电开发的有利条件。

(2)分析溪洛渡水电站开发的意义。

答案:

(1)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河流水量丰富;②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③建坝自然条件较优越,岩性坚硬,稳定性较好;④市场广阔,可缓解华东、华中等地用电需要;⑤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工程,国家政策支持;⑥国家资金、技术条件大力支持。

(2)①溪洛渡水电站竣工后,可实现发电、防洪、拦沙、航运等诸多经济效益;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当地脱贫致富;④缓解东部常规能源缺乏却对能源需求量大的矛盾,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⑤水电是清洁能源,使用水电,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东部地区大气污染。

解析:

(1)题,溪洛渡水电站水电开发的有利条件要从流域的气候、地形地质、水量、市场、政策、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

(2)题,溪洛渡水电站开发的意义可结合长江三峡大坝的意义回答,主要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