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8350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docx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仇晓健

分类编号:

单位代码:

10065

密级:

内部学号:

2003217

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学生姓名:

仇晓健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申请专业名称:

教育硕士

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

指导教师姓名:

熊成钢专业职称:

副教授

提交论文日期:

2005年11月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1

第一节外国文学的定位思考……………………………………………1

一外国文学是外国文化的一部分……………………………………………1

二外国文学译本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2

第二节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指导思想…………………4

一历年语文教学大纲指导语的比较…………………………………………4

(一)建国前(1922---1949)…………………………………………………4

(二)建国后(1950---2000)…………………………………………………5

二课改与非课改地区教学大纲指导思想的比较…………………………7

(一)非课改地区教学大纲指导思想………………………………………7

(二)课改地区教学大纲指导思想……………………………………8

第三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分析……………………………………9

一选文分析……………………………………………………………………9

(一)1980----2000年20年间选文状况……………………………………10

(二)非课改地区学生对现行教材中选文的接受情况与期待……………12

(三)课改地区与非课改地区语文教材选文分析……………………………18

二选文数量分析………………………………………………………………21

三选文标准分析………………………………………………………………22

(一)选文原则的历史回顾…………………………………………………23

(二)重要的选文原则………………………………………………………24

第四节外国文学的教学策略………………………………………………27

一自主学习策略………………………………………………………………27

二多元文化教学策略…………………………………………………………30

`

(一)背景添加………………………………………………………………31

(二)对比阅读…………………………………………………………………31

三对话教学策略……………………………………………………………32

(一)多样解读文本………………………………………………………33

(二)批判性阅读文本………………………………………………………35

(三)相似人物形象的对比阅读…………………………………………36

四语感教学策略……………………………………………………………38

结束语…………………………………………………………………………41

注释……………………………………………………………………………42

参考文献………………………………………………………………………45

附录……………………………………………………………………………47

致谢…………………………………………………………………………50

 

中文摘要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一直不受重视,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文章。

这些文章的研究角度各有侧重,但是都没能从整体上进行论述,本文在此做了尝试性的研究。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外国文学的定位思考。

对它的定位有两层:

一是外国文学是外国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外国文学译本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在这种定位下,展开了以后的论述。

第二部分是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指导思想。

此部分从横、纵两个方面梳理了历年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是从纵向比较了历年语文教学大纲指导语;二是从横向比较了课改与非课改地区教学大纲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分析:

纵向总结了1980----2000年20年间选文状况;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阐述了非课改地区学生对现行教材中选文的接受情况与期待;横向分析了课改地区与非课改地区语文教材选文特点;提出了选文量的问题和新的选文标准。

第四部分是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本文提出了四种教学策略:

一是自主学习策略,二是多元文化教学策略,三是对话教学策略;四是语感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

 

Abstract

TheteachingofforeignliteraturetaughtinMiddleSchoolhasnotbeenmuchcounteduntiltheissueofnewcurriculumcriterion,meanwhilesomeresearcharticlesareissued.Althoughresearchanglesarevarious,noneisexpoundedasawhole,whichIattempttoresearch.

Therearefourpartsinthisessay.Thefirstpartistheorientatedthinkingofforeignliterature.Theorientationhastwomeanings:

oneisforeignliteratureisapartofforeignculture;theotheristranslatedforeignliteratureisapartofChineseliterature.Onthebaseofthisorientation,Iexpoundtheargument.ThesecondpartistheguidelineofforeignliteratureteachinginthewholeChineseteaching.Inthispart,IexpoundverticallyandhorizontallytheguidelineofforeignliteraturewhichisregulatedbyChinesesyllabusinsuccessiveyears.Oneistocomparetheguided-wordsofChineseteachinginsuccessiveyears.Theotheristohorizontallycompareguidelinebetweencurriculumchangeandnon-curriculumchange.ThethirdpartistoanalyzeselectedChinesetextsinMiddleSchool,andtohorizontallysumupproblemsofselectedtextsduringyear1980-2000;Iinquirestudentsinunchangedcurriculumareashowtoreceiveandexpecttheselectedtextsincurrenttextbooksbyquestionnaires,andhorizontallyanalyzecharactersofchangedcurriculumareaandunchangedcurriculumarea;putforwardthequantityandnewstandardofselectedtexts.Thefourthpartistheteachingstrategyofforeignliterature.Iputforwardfourteachingstrategies:

thefirstisactivestudystrategy;thesecondispluralliteratureteachingstrategy;thethirdisdialogueteachingstrategy;thefourthisthesenseoflanguageteachingstrategy.

 

KeyWords:

ChineseteachinginMiddleSchoolforeignliterature

 

引言

20世纪20年代,外国文学作品首次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它以人为本,以极具个性化的生命存在于世界文学之林中。

外国文学作品体现的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认识异域的人情风俗和社会状况,从而接受多元文化,并逐渐吸收其中的人文精华,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而且艺术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因此,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犹为重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给予了语文教学以极大的关注。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状况。

许多人认为,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与本国文章没有区别,不必专门研究,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驱使,这部分的教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虽然也有个别文章的出现,但是一石难以击起千层浪,外国文学教学依旧尴尬地前行着。

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才使人们意识到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有关研究文章才相继出现。

研究者们或偏重于现状调查,或侧重文本编排,还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研究。

于是,本文在这一方面做了以下尝试,只希望能给后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节外国文学的定位思考

外国文学,是指除我国文学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一般分为西方文学(即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即亚非文学)。

简要地说,“外国文学作品是指一国(本国)以外的所有其它国家在所有时代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和。

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是以该国语言形态存在的,在这里指的是已经译成汉语的翻译作品。

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则是已编入到中学教学体系中的汉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总称。

”[1]

一、外国文学是外国文化的一部分

世界各民族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使用不同的语言,但是人类有着相同的生命形式,有着相同的情感体验形式,文学就是以反映人类生命形式和情感体验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凝聚着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折射,不仅反映人类的一致性,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

关于文化,有多种解释,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

“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2]

由以上两种定义可知,文学与文化相互平衡又相互渗透与促生,充满了生机与魅力。

不同民族的文学,负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不同时代的文学,负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

同一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追求的作家作品,也负载着不同的文化。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它如何拒绝或忽视社会生活,但总是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它有大量的文化意义,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揭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因此可以认为,文学是根植于文化的,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外国文学也就成为了外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外国文学译本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性质,取决于翻译活动及译本的性质。

“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使外国作品本土化的过程。

尽管翻译家通常总是追求忠实于原作,但因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就必然会增加新的因素,同时不可避免地打上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

”[3]现代中学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文学教育的功能,而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的白话文译本,本质上属于中国文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承接着文学史发展的末端,归属于新文学。

与通常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不同,“‘作为翻译作品的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由于中国固有文化的‘归化’力量而具有中国性;另一方面,它毕竟来源于另一语言和文化传统而具有外国性。

所以,翻译文学是一种既不同于外国文学又不同于本国传统文学的第三种文学。

’翻译总是按照本土的语言和文化再现异域的语言和文化,使异域文化本土化,翻译作品更像是中国文学,即中国化了。

因此,我们认定,国文学作品,虽然来自异域,但是通过中文翻译,变成了中文作品,也就理所当然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这在学术界也已成为不争的常识了。

另一方面,汉译外国文学作品毕竟是由来自异域的原创之作转译而来的,与外国母语及文化传统存有血肉联系,文化内核上较中国文学仍然是异质文化,它所反映的是外国的风土人情与异国情调,文化心理与宗教观念,人文精神与生命意识。

因此,它的外国性是始终存在的。

汉译外国文学作品正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进程,滋养并推动着中国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与学习具有外国性的翻译作品,其意义与价值仍然是指向中国文学的。

它和传统中国文学作品一道构成培养人文精神的厚重文化土壤,为当代中学生提供无尽的精神资源。

”[4]

把外国文学译看成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这种认识反映了百余年来中国白话文发展的实际。

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语言经历了从文言向白话迈进这样一个特殊阶段。

文言基本上是纯粹的中国的本土语言,但现代白话文,它大量吸收西方词汇、语法、意象。

大量的新词进入汉语,如沙发、尼龙、坦克、间谍等。

大量的旧词被赋予新的涵义,如民主、平等、博爱等。

大量新的隐喻和意象产生,如橄榄叶象征和平等。

“语言被看成文化的载体,在现代汉语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今天,它的内涵已大大西化了。

因此,学习现代文和学习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文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和本质的差别。

外国文学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国人,这种影响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我们的思维结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语文课中学习外国文学,正是学习白话文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无论如何,外国文学作为中学语文教材语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

译作不具有原创性,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译作的语言,比起本国原创性文学作品要显得逊色。

”[5]我们在欣赏我国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一部作品,尽管很有名,专家对它的评价也很高,但是读起来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译文削弱了原著应有的魅力。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作品都存在着这种问题,如: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品本身应该是文采飞扬的,但是课本中的译作并没有体现出这个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欧也尼·葛朗台》《项链》等也同样都是译文影响了作品表现力。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的文学艺术,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很多有名的诗歌,一经翻译,滋味全无。

如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华兹华斯的那首《孤独的收割人》,此首诗很有名气,而译文的味道并不美,原因就在于此。

面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词采通常达不到范文标准的外国文学译作,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它们,去吸取其中的精华以弥补本土文学的不足,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来发展自己。

第二节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

从20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史上出现的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大纲,到现行使用的《语文课程标准》,它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指导。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也就是在这些大纲的指导下逐步地发展着。

一、历年语文教学大纲指导语的比较

(一)建国前(1922---1949)

1922年《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新学制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和《新学制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科本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颁布。

这三个《纲要》对外国文学分别有所提及:

《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在第二段落强调:

“程度与本时期所读选文相当的丛书说专集等略读研究。

如现代小说译丛、……爱罗先珂童话集……。

”[6]《新学制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中的小说部分说明中这样表述:

“短篇小说取材于托尔斯泰集……现代小说译丛……长篇小说取材于译本如父与子、甲必丹之女、工人绥惠略夫、小人物的忏悔等作品。

……剧本……取材于译本如林肯、易卜生集、一个青年的梦想等作品。

”[7]《新学制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科本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对具体的外国文学作品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强调了对“近代世界文学之趋势”[8]的比较和研究。

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颁布,其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没有明确的说明。

1934年《师范学校国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精读部分提到了“纯文艺(近代作品或翻译作品选粹)”。

[9]1940年《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略读部分中提到“有诠译之名著节本”。

[10]《修正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在“教材标准”中提到:

“略读应就学生之资性及其兴趣,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散见各书之单篇作品,以及有价值之定期刊物与外国译文中之精品。

”[11]1941年《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同样只是在“略读部分”中列举了“外国译文精品”。

[12]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初,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相对重视,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民主、科学及文学革命这一新文化运动基本精神推动下,将中国教育现代化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也正是因为五·四思想的渗透,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文化开放局面,这为外国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可能性。

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苑》(四册)中第一次出现了外国文学作品,共有四篇:

胡适译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刘半农译英国诗人虎特的《缝衣曲》,耿济之译屠格涅夫的《航海》、托尔斯泰的《三问题》。

此后,外国文学与我国语文教材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13]1922年三部《纲要》的颁布,为外国文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身份。

但是并不是所有时期全都如此乐观,1929年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及其以后的几部《纲要》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只是作了简要的提示,这个时期国难当头,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上,教材中选文的题材也就狭窄了。

(二)建国后(1950---2000)

1956年《初级(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颁布,其中规定“文学作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里占最重要的地位。

教学大纲规定的文学作品,包括我国民间口头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以苏联为主的外国文学作品。

”[14]“高级中学的文学的教养任务是:

(一)指导学生依据文学史的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指导学生学习外国的某些重要作家的作品。

”[15]此大纲还专门对“外国文学的个别作品”进行了说明:

“世界文学的著名作品,是全人类珍贵的艺术宝藏之一。

这些作品,特别是苏联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对我国人民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教学大纲规定,高级中学的学生要在第三学年学习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习批判的现实主义作品,第二学期学习以苏联文学为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16]《大纲》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作了明确的说明:

“外国文学作品的讲授,也是通过专题讲授进行的。

讲授这些专题,主要是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内容,简单地评述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不是研究外国文学史。

编入教学大纲的专题,苏联文学的比较多。

这些苏联文学专题,依历史系统排列,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苏联文学的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

”[17]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而且缺乏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国家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了整顿和改进,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改革不合理的部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于是1956年的教学大纲对外国文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国家颁发的《初级(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是从纲领上确定了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这一事实。

这两份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书信、游记、传记、随笔、杂文和富有文学趣味的论文等各种体裁的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

大纲所选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

可以说,这两份教学大纲选材范围广泛,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以往任何语文教学大纲都不能相比的。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选材的范围应该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18]“外国作品要注意选名家名作,译文力求中国化,又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

”[19]“外国作品可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十左右。

”[20]这份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入选语文教材的外国作品的数量,尽管比例并不大,但对于以前的教材已经是一个突破了。

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入选的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

”[21]“入选的外国作品,译文要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同时力求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

”[22]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外国作品的说明是相同的。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没有关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说明。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的说明比较简单:

“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以中国现代作品为主,兼顾中国古代作品和外国的作品,……”[23]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初中部分“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也有适当比例,同时兼顾外国作品。

”[24]高中部分则明确了选文的比例,即“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

4:

1。

”[25]这一比例的规定,仍然是对1963年大纲的延续,从1980到2000年这20年间,语文教学大纲对外国文学作品并无特殊的指示,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入选数量上同样没有突破,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呈波浪式。

尽管这期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教育领域却依旧踏着老路缓慢前进,人们在关注语文教育的同时,忽略了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国文学译作。

从纵向发展看,与教学大纲相应,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文从入选之日起,一直处于“少数派”,虽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所增长,但是仍然没有超过10%这一比例。

选文的题材也趋于单一化,解放前的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是所选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旋律。

入选频率最高的作品如《柏林之围》、《最后一课》、《少年爱国者》、《二个朋友》等,都表现了各民族中普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反抗专制暴政、争取民主自由、探索民族出路和人类美好前景的启蒙类的作品中,也占了相当的篇幅。

入选的俄国、东欧、南非等国作家的作品,这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