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311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6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docx

七年级上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绪言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课题

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1课时)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教学目标

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了解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①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从学生日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

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常生活和身,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②怎样学好地理?

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

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教学资源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

 

正是因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他是一个充满了智慧,料事如神的人。

天文和地理都属于我们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所以学好地理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视野。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从生活入手谈谈地理这个话题。

探究新知:

阅读P2图

 

阅读“风沙掩了的古文明”

读图“城市的形成影响因素”

(讲述)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

这三方面的持续发展都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全课总结

同学们,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众所周知的人物,可称得上是智慧的化身,你们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同学们能否说出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特点?

首先,先请同学说说由“地理”一词产生的联想。

 

这些说明什么问题?

 

请谈谈你的感受?

 

 

诸葛亮。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为什么暑假期间我们这里常有台风光顾?

沙尘暴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煤、石油这些能源?

西伯利亚为什么会有冷空气?

 

1、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气候终年炎热,降水稀少,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旅馆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

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

2、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

日本的渔获量居世界第一位,销售鱼等各种海产品的市场很多,人们也有喜食海产品的习惯。

3、非洲的东部是高原地区。

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适应了缺氧的环境。

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

这就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4、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

桑叶是蚕的食物,蚕吐的丝经过加工,是纺织丝绸的原料。

因此,这带有悠久的植桑养蚕的历史,丝绸工业久负盛名。

这些漂亮的丝绸服装为国家换取了很多外汇。

 

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工业区位、商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地分析问题

4、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媒体呈现方案

PPT课件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3课时)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2、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3、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4、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资源

地球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是什么形状?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a.(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第二课时“地球和地球仪”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总结:

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1.经线呈什么形状?

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

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

为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

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

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第三课时“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

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

规律

经纬度的表

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

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经纬度数

判断东

西半球

判断南

北半球

30○E、20○N

120○W、30○S

10○W、87○N

160○E、45○S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四、纬线和经线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媒体呈现方案

PPT课件

 

教学反思:

 

课题

地球的运动(4课时)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资源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若干,录像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

(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请谈谈你的感想?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

自转

地球的

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

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

自转

地球的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1天

1年

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产生时差

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

讲授新课

 

同学回答后老师讲解:

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太阳照射地球;之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演示)用灯泡做光源,在黑暗的区域照射地球仪,并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昼夜更替现象。

实际上,在演示过程中,以灯泡做光源的太阳不动,地球仪转动,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应。

 

老师归纳过渡到时差: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读时区图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

 

假设地球不运动,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之分呢?

 

你怎样理解教材相关文字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句话的含义?

 

当北京由夜间进入早晨的时候,英国伦敦是什么时候?

美国纽约是什么时候?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打电话的问候语为什么不同?

 

学生答:

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老师与学生一起画昼夜半球示意图:

 

伦敦还是深夜,纽约进入晚上

 

讨论完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

讲授新课:

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

之一,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之二,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老师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情况,并在讲台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

 

归纳:

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下节课我们讨论。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地球公转示意图

 

填写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

获得太阳光热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小组活动:

  用硬纸壳做晨昏圈,套在地球仪上,用细绳量出不同纬度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并换算成时间:

赤道(0度)、北纬40度、北极圈(北纬66.5度)。

  将量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讲授新课

 

(教师小结)

(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

(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

为什么?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

  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

  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

哪个带最小?

  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

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

  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

  1.北京1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

哪个月气温最低?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

  (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

  2.你知道24节气吗?

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

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

  (7月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3.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

  (春季:

12、1、2月;夏季:

3、4、5月;秋季:

6、7、8月;冬季:

12、1、2月。

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2、周期

3、意义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

2、周期

3、意义

 

媒体呈现方案

PPT课件

教学反思:

 

课题

地图的阅读(2课时)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

如果要去旅游,需要带哪些东西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些地图,一同感受地图的实用和美丽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阅读地图之法识图例

(一)地图“语言”──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师引导点拨:

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阅读地图之法学比例尺

 

师引导点拨:

强调:

计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1千米=100000厘米

归纳总结: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师:

刚才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那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多媒体出示本小节的学习问题:

(1)比例尺表示_______比____缩小的程度。

公式=。

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______式、________式、________式三种。

(2)乙图中,台湾岛地图的比例尺的表达方式为式,转化为数字式为,用文字式表达为。

(3)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约是7厘米,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千米。

(4)比例尺的大小:

数字比例尺的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组内交流

展示汇报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2.以竞赛活动的形式练习运用:

写出下列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2.组内质疑交流,提出未解决的问题。

3.找一位同学上前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并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阅读地图之法辨方向

(三)地图“语言”──方向

方法一:

一般定向法,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地平面上的八个方位。

 

方法二:

指向标定向,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绘图法(指向标平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

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两点中任选一点,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别画出东、南、西三个方向.

方法三:

经纬线定向,动手找一找

 

绘制地图之乐

 

课堂小结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提出趣味问题:

在教室里,我的座位在某某同学的什么方向?

 

课件显示:

①A、C两点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如何确定这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②辨别下列各点间的方向

B在A的方向,

B在C的方向

C在A的方向。

 

拓展提问: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图上,怎么辨别方向呢?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挑战一:

根据你所学的地图知识,尝试为我们的学校绘制一张平面图。

挑战二:

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站名,分析自己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

 

拓展方法:

野外迷路了,动手搜一搜

假如我们在野外迷路了,怎样才能走出困境?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1.学生尝试自学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组内最好的方法。

3.各组说出自己总结的最好的方法,班内评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