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8048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docx

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

2009年诗歌鉴赏专题讲练(四)

2.抒情方式。

   着重掌握的几种抒情方式是:

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抒胸臆。

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②金络脑③,快走踏清秋④。

   【注】①钩:

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②何当:

何日。

③金络脑:

饰金的马笼头,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

④踏清秋: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

吴地所产宝刀。

②关山五十州:

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地区。

③凌烟阁:

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④若个:

哪个。

   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痛快淋漓,《马诗》则用比兴,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2)借景抒情。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①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作者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情”与“景”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情和景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参考答案: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实以景衬情,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3)托物言志。

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流莺李商隐①

       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

   【注】①李商隐:

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

②流莺:

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③凤城:

这里借指长安

    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答:

                                                                           

   这是李商隐托物寄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

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抒发了诗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的精神苦闷。

   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两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正因为“托流莺以见意也”,所以才“寄托深而措辞婉”。

这两句实际是很有帮助的提示语。

   (参考答案:

两人的观点出发的角度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

金圣叹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评论此诗,而叶燮是从艺术效果的角度评价此诗。

(4)用典抒情

例: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化用谁的典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

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移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的内容是怀古。

上阕写景。

“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

下阕通过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

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

   (参考答案: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后庭》遗曲”,是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

这三句是化用了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

王安石没有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意在言外,另有所指:

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耽溺酒色,醉生梦死。

然而,如再不改弦更张,采取措施,富国强兵,必然继续六朝悲恨。

   (5)借古讽今。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刘禹锡

      王浚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⑥萧萧芦获秋。

【注】①西塞山:

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黄石市长江南岸。

②王浚:

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③寻:

古代八尺为一寻。

铁锁:

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

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

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铁链,顺流鼓掉,直取金陵(吴都,今南京)。

④石头:

即石头城,今址在南京市石头山后。

⑤四海为家:

指国家统一。

⑥故垒:

指西塞山要塞。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

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这是一首“怀古”诗。

前四句虚写晋将王浚伐吴,截取攻破“千寻铁锁”这一历史画面,后四句抒怀,是理解本诗的重点。

“往事”不可泛指,实指东吴和六朝破亡。

“故垒”句的警世之意是针对时下虽江山一统而尚存藩镇割据现象而言的。

对诗词的分析、鉴赏不结合创作诗篇的时代背景是不行的,而怀古诗有弦外之音,只要是好诗则无一例外。

以写景为结尾无一不含有不尽之意,这是放之所有诗词而皆准的真理。

只是“意”是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沉痛地表达了对国家处于藩镇割剧局面,摇摇欲坠的情景的哀伤。

诗人警醒最高统治者,如果不思振作,将蹈东吴和六国灭亡的覆辙。

   (三)鉴赏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

   1.衬托。

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

(一)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

春日。

③造次:

匆忙。

   《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

(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

                                                                        

   《渡湘江》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诗人渡江南下,看到江水滔滔北流,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抒发了怀念京国的悲思愁绪。

   

《绝句漫兴九首

(一)》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情绪。

第一句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二句是说春色不晓人情,莽莽撞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第三、四两句,是诗人的责怪之辞:

花匆匆的开放,莺频频地啼叫,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符合生活中的实际,结果是哀感倍生。

   题目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从大的类型来看,情与景有一致和不一致的。

一致是指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不一致是指乐景衷情。

结合两首诗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此题不难回答。

   [参考答案:

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

(一)》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

2.对比。

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昭君怨·梅花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①。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注】①榭:

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

    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

                                                                     

   此词的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梅花不骄贫,不谄富的高尚品德。

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的手法让读者去猜测。

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的地点和环境。

五、六两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出两种不同的环境。

七、八两句,以不动声色的叙述句,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洁操守。

   从整首词而言,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果不看清题目的要求,很可能回答错。

   (参考答案:

运用了对比手法。

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3.象征。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诗中的菊花有何象征意义?

这样写好在哪里?

请作较简要而深入的分析。

   答:

                                                                       

   无论说文解诗都要知人论世。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咤叱历史风云的人物,由此理解,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参考答案:

诗中菊花,象征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中风貌与性格,以及主宰乾坤的气概。

这样写显得含蓄有致。

   4.比兴。

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栋【注】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这首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

请结合第一联淡谈你的理解。

    答:

                                                                       

    要准确把握此诗的主旨,必须抓住第五句“主人空有济川心”,这是本诗的诗眼。

而且题干也明示“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所以题目“野水孤舟”不只是眼前的景,更有深意,有《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在洲”一样的作用。

    比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既有“兴”,也有“比”。

    (参考答案:

开头两句着重写水的“乱”。

骤雨初歇,秋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

既是写眼前实景,也是比兴,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前程茫茫,杳不可知。

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程维艰,透出了作者彷徨、迷惘的心情,又引出了后四句诗人的抒怀,给读者的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含蕴深广。

   5.渲染。

例: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首曲子是如何渲染浓重的乡思之情的?

请简要分析。

   答:

                                                                        

   曲的题目是“秋怀”,作者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黄花、红叶、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一个异乡漂泊、乡思绵绵的游子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曲子的后三句句句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景高度地统一,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渲染”一般是用景物来烘托情感。

找出写景的句子,分析它与“乡思之情”的联系,就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

然而其多深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而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自己的乡思情。

   6.烘托

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忆余杭潘阆

长忆①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长忆,老是回想起。

②满郭,满城。

郭,城的外墙。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是说多次梦中观潮,梦中的景象醒来还觉得胆寒。

这是运用的什么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答:

                                                                            

   这是一首写风物的词。

上片回忆钱塘江观朝的盛况和潮水汹涌澎湃的气势,表现宇宙间的壮观。

下片写弄潮儿在狂涛巨浪中无所畏惧的表演和惊险的场面和作者别开生面的慨叹。

   (参考答案:

这里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梦中潮水排山倒海的气势尚且让自己胆战心惊.更何况它真实的景象呢!

   (四)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

   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是:

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以景结情,无理而妙,翻因为果等。

   1.卒章显志。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   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结构上,这两句起什么作用?

答: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

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

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卒章显志,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对全诗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

   (参考答案:

本诗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尾联是抒情,在结构上属于卒章显志。

   2.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赏析。

   容:

                                                                       

   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

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

本诗前两句写“游园不值”,被拒之门外的扫兴,后两句写意外的惊喜,一抑一扬,更显得喜不自胜。

   (参考答案: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3.以景结情。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三闾庙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答:

                                                                         

   屈原曾担任过楚国的三闾大夫。

三闾庙是奉祀屈原的庙宇。

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

屈原的怨恨是多么的深,好似流不尽的沅、湘之水。

屈原的怨恨是什么?

为什么怨恨?

诗歌没有说明,三、四句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考。

季节是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伤情无限。

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载情”。

   分析三、四句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楚三、四句写的内容,其次要分析它与一、二句以及全诗主旨的关系。

如果联系《琵琶行》这首诗,就会发现三、四句与“东船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景烘托情的手法就不难发现。

   (参考答案:

三、四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4.无理而妙。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此诗作于贬谪巴陵时(诗人曾任岳州司马)。

   有人评价本诗后两句时,说它“无理而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

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把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昂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

次句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

三、四句是抒情。

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不说自己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却反过来说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

立意新奇,遣词巧妙。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回答此题,要弄清楚“无理”是指什么,“妙”体现在什么地方。

诗人怨恨的对象是“春风”“春日”,本来毫无情感的事物,却成了诗人怨恨的对象;“愁”“恨”是诗人的内心情绪,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令人回味。

   (参考答案:

后两句写自己的愁恨,作者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埋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他吹散愁云;不说自己愁闷无聊,度日如年,却怪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诗人怪风怪春,毫无道理,但却把自己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是“无理而妙”。

   5.翻因为果。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构思新巧,独具风采。

”它构思新巧在哪里?

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第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一个“惊”字值得玩味,状出摆脱寒冬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诗人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

三、四句表面上是说有雪无花,实际的感情是:

人们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竞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有情趣。

   构思,是指做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

本诗突出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花以灵性,显得生动活泼;二是故意颠倒因果关系,把下雪的原因归结为春色来迟,而实际上应是倒过来:

因为寒冬未尽,雪花飘飞,所以春色来迟,因而显得有情趣。

但拟人的手法,是属于表现手法的范畴,不是构思技巧。

   (参考答案: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的。

这首诗巧就巧在翻因为果,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诗歌的表达技巧其实是和诗歌语言相关的问题。

考纲里把它和语言分开来探讨,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