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前期规划无附件.docx
《十三五前期规划无附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前期规划无附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五前期规划无附件
“十三五”前期精品学校建设规划方案
(草稿)
西北机械科技大学
二〇一五年四月七日
目录
一、指导思想....................................2页
二、建设背景与基础..............................2页
三、建设思路....................................4页
三、精品学校建设目标............................7页
四、具体措施................................10页
五、实施步骤...................................112页
附件:
1、西北机械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及学科专业带头人建设规划....20页
2、关于实施西北高技能人才培养综合楼建设项目的报告......27页
9、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案(草)........................412页
4、省级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建设规划(草)..................51页
(1)数控加工专业建设计划............................52页
(2)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计划(略)......................58页
(9)机械制造(钳工)专业建设计划(略)
(4)光伏材料加工及应用专业建设计划(略)
5、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规划书(数控加工实训)..........59页
12、质量、效益与特色建设规划............................70页
7、西北机械科技大学东校区容纳能力情况分析报告.........79页
西北机械科技大学“十三五”前期精品学校
建设规划方案(草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三部委《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学校(二期)调整项目方案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9〕9292号)和2015年1月29日学校院长办公会精神,结合大西北、西北机械厅和西北产业园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以更好地服务面向西北、服务社会,现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十三五”前期精品学校建设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坚持“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职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首,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面向西北产业园、辐射陕西军工、为企业、为行业、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优秀的毕业生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专业布局,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共谋发展。
二、建设背景与基础
1、学校基本情况
办学97年来,形成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干,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补充,以机械类、电子类专业为重点,以经济类、管理类和服务类专业为补充的多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现有专业22个,在册学生191200余人。
学校教职员工715人,退休职工42人,内退20人;在岗职工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220人,本科学历478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220人,中级职称999人。
2、现有建筑资源使用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10129亩,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其中东校区4129亩,西校区1200亩(租赁)。
建筑面积2487912m²。
(1)东校区:
目前在校生7149人。
拥有:
9层办公楼、12层教学楼+4层附楼、12层学生宿舍楼、9层办公楼+实习厂房、2层培训楼、食堂各一座。
统计为:
教室159间,多媒体、机房、阅览室、图书馆等占用17间。
空余教室11间,可再容纳550人。
宿舍1192间,现空余铺位519个。
(2)西校区:
目前在校生2424人。
拥有4层办公楼+教学楼、12层学生宿舍楼、图书馆+锅炉房、多媒体教室群、9层学生宿舍楼、2层食堂+报告厅各一座。
经统计:
教室47间,多媒体、机房、阅览室、图书馆、报告厅等占用9间。
空余教室2间,可再容纳100人。
各类宿舍298间,现空余铺位444个。
经过三十七年的拼搏发展,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逐年提高,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初具规模,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为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精品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设思路
1、办学定位
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以服务为宗旨,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导向,坚持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努力打造优势专业,探索和发展“订单式”培养;按照专业建设需求,大力培养知识更新快、教学方式多、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浓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打造一支高瞻远瞩、责任意识强、有现代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素质干部管理队伍;结合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不断开拓新的办学理念。
(1)培养目标定位
服务定位:
立足加工制造行业和社会服务行业,面向西北机械厅和西北产业基地,立足本地,面向陕西。
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服务于学生及家长职业教育质量的需求。
层次定位:
全日制中职教育、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
专业定位:
以本地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为依据,重点建设加工制造、电子电工和社会服务行业9个专业大类,重点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光伏技术应用以及动漫专业,争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动漫两个专业创建省级示范性精品专业,以此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
教学定位:
教学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为主,注重实践性与操作性,同时加强职业道德与文化素质培养。
人才定位:
培养职业道德优良、职业能力强、创业品质高的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一个岗位,适应多个岗位的中高级技能性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以专业对口的行业标准确定课程标准,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实用型”、“订单式”培养和“车间式”教学模式,并按照企业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和管理要求来实施教学与管理,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与应用成功地实行“专业+车间”人才培养模式。
焊工专业、动漫专业成功地探讨了“实用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我校加工制造和社会服务大类中的对口就业率达到80%,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
2、学校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相对单一,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还不太完善。
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和企业新技术的不断提升要求尚存在差距。
三是课程体系建设整体水平还不能完适应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一体化校本教材科目有待于进一步增加和完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标准完善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四是双师结构的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专家型外聘教师长期稳定率不高,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五是在制度建设、管理模式、评价模式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9、应对的基本路径
(1)改善办学条件
以精品校建设为契机,加大主管单位投入,与行业、企业合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宿舍和功能教室,增添实训设备,购置图书,完善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内实训条件、基础教学条件能适应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改革办学模式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力争做到“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
共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推动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缩小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尽快与企业接轨创造有利条件。
(9)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以德育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改革育人模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技术人才。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四结合的育人网络,狠抓学生管理,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4)改革课程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一体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与企业共同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技能升级服务。
(5)改革学生质量监督和评价模式
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引入用人单位、企业、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变以分数为指标的单一评价办法为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
全方位客观地对所有学生做出评价。
(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多方式、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高素“双师型”人才,建设成一支能教学、能实践的技能型骨干教师队伍。
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7)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创新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分管理和弹性学制制度,狠抓制度落实,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申请使用国家示范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提高学校的科学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三、精品学校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办学机制,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人才需求和学生充分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教育规律,积极实施课程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促进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创办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模式科学,教育教学实绩明显,发展前景宽广的精品学校。
2、具体目标
(1)稳定办学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扩大服务面
继续稳定招生数量,积极面向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企业职工等开展职业教育或短期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能力。
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2500人,非全日制学生1500人,年职业培训11000人次,五年内向社会输送41000名以上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强化专业建设,打造精品专业,提升学校品味
继续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和“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加强专业建设。
以加工制造类、服务类为专业发展建设大类,将电子专业建成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年增加具有西北特色的培训项目2个以上。
(见附件4)
(9)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夯实生存基础
通过对东校区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积极争取学校、集团公司专项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装备建设,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将学校建设成自然环境、校园文化、绿化美化浑然一体的生态化、数字化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附件2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案)
(4)强化团队建设,打造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以“双师型”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
完善主管部门培训、企业顶岗培训、校本培训三大体系。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15名。
完善校聘教师遴选、管理、考核办法,年聘专(兼)职教师125名;建成一支以“双师型”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附件1西北机械科技大学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规划)
(5)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增强学校吸引力
A、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四年制高级工班”、“培优班”、“双证书”教育和弹性学制,继续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B、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重构具有岗位特色的全日制专业课程体系和培训创业课程体系。
完成优质核心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开发特色校本教材8本;编写优质教辅资料12册,建成2个“标准化、共享型”的“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C、强化德育为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等。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营造“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D、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民生能力
建立畅通完善的就业网络,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9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70%以上,形成就业跟踪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坚持培养培训并举,年培训能力达到1000人以上,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培训项目。
E、深化内部体制改革,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机制,形成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的教学管理机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与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教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以及可靠的学生安全工作机制。
四、具体措施
以东校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支撑。
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方案和教学改革方案,真正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制定师资培训交流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具有职教特点的善教善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改善实训设施条件,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强化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西北产业基地区域内具有示范性明显、骨干引领能力强的省级重点精品技工学校。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和任务,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班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特别是要在管理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不断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和完善中层干部的评议和考核制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通过学习和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建立健全师资培训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师培训,加强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学能力。
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企业顶岗培训和校本培训制度,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培训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的能力。
9、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遵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发挥其特长,在思想、生活上关心,学习、工作上支持;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继续发扬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好传统,进行传、帮、带,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以多种形式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搭建教育教学舞台,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场所与机会,促进他们尽快成长。
(三)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1、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和聘用合同制,实行竞争上岗。
根据教师实绩,实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合理分流富余人员。
增强激励机制,改革结构工资制度,完善考评和奖励制度。
贯彻“优质优酬”的原则,奖励政策向教育教学一线,向科研、向创造性工作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9、逐步建立并完善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认真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资产及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学校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中职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管理现代化。
(四)关注学生人格培养
1、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按照培养合格“职业人”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途径,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改进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为核心,深入开展以诚信、敬业、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整体推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发挥专业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整体工作水平。
实施“全员、全纳、全程”德育,全面推行德育导师制。
充分发挥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四位一体、共同参与的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网络。
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服务工作,在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9、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相结合,将中国传统美德和现代工业文化相结合,将职业素养与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真正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省级精品专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力度,积极拓展与县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强适应性。
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和“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加强专业建设。
积极拓展与县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发2—4个新专业,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附件4、5)
2、继续贯彻“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改思想,根据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材进行改革。
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完整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促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省、校级精品课程,各专业主干课程成为重点建设课;教材要体现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9、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进行专业模块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双证制、多证制,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取证的指导,鼓励学生取得多种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巩固发展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形成稳定优良的实训就业基地
5、加强科教研活动。
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加大专业校本教研的力度,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改革、校本教材开发等研究。
学校的主要领导班子要参加一项或几项科研课题。
保证教科研经费的落实,对确有成效的教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12、加强教学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和督导制度,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在十三五前期,完成东校区建筑面积7000m2-10000m2的基础施设建设,2015年动工,2018年中建成;实现新增720人住宿和与在校生匹配的图书馆、报告厅、实验室、多功能室;实训中心实训设备逐年添置:
2018年底完成食堂迁建和运动场地改造升级,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达到适用。
(附件2、9)
(八)统筹培养培训,增强服务能力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推进学校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元并举的办学新格局。
依托西北机械厅和西北产业基地的发展,大力开发各类技能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
(九)保障措施
1、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部署规划的设计、实施和调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及时总结反思;建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专项自评小组,督促检查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评价实际效果,检查反省方法措施,修正调整规划的实施办法,主动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不断改进提高;各处室、系部,具体细化前三年规划,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教职工全员参与规划的实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建立实施规划的各层级的责任机制,规划逐项落实到各分管校长、各处室负责人、各系部,明确责任目标、责任人;根据规划制定相应的年度、学期工作目标和计划,形成较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把规划落实到位;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考核机制,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9、通过取得政府、上级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支持,为以下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
一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二是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学校基础建设、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上加大投入;落实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培训等。
三是给予政策扶持,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环境。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就业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将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纳入发展总体规划。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步骤
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精品学校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项目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5年1月-20112年8月)
1、认真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文件及学校发展精品学校建设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全员参与建设工作。
2、在省人社厅、院规划部、院人教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启动项目建设,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修订完善建设方案,编制建设项目任务书。
9、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订项目管理的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制定项目的分阶段目标,制定各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和推进方案。
4、成立项目工作机构,确定各部门负责人,划分部门目标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5、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全面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同时完成各重点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2年8月-2018年10月)
(一)20112年8月-2017年8月
1、根据上级出台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与细化,并且制定出更为详细的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阶段中。
2、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与充实校企业合作委员会。
9、启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编制工作。
4、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与企业合作,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建设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包,落实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5、开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与企业合作,实施双师型结构教师培养任务,建好兼职教师资源库数据平台,逐步提高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
推进各专业评价模式改革与创新。
12、管理能力建设方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