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经济解析.docx
《奥运会经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运会经济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奥运会经济解析
奥运会资料长编
近日,奥运吉祥物正式诞生,奥运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北京奥运会到底能挣多少钱呢?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近日举行的国际媒体研讨会上向外界透露,经过调整,北京奥组委确定奥运会预算如下:
收入总规模为195.4亿元人民币(折合23.63亿美元),支出总规模为194.1亿元人民币(折合23.47亿美元),盈余为1.3亿元人民币(折合0.16亿美元)。
也就是说,到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曲终人散,北京坐下来盘点收支时,会发现自己挣了1.3亿元人民币。
但是,也有业内专家认为,1.3亿元只是一个初步的预期,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拥有13亿之多民众对奥运会的热情比以往任何一个奥运会举办国家都高,2008年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将会比预期好,因此赢利会更大。
那么,北京奥运到底能挣多少钱呢?
奥运会的账怎么算
最近,关于雅典奥运会的亏损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舆论都认为雅典奥运会耗资百亿美元,形成巨大亏空。
但是有业内专家分析说,百亿美元里很大一部分属于雅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开支,而真正直接用于奥运会组织工作的费用并不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善是长久的举措,也是造福于百姓的好事,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费用也是奥运会的开支。
实际上雅典奥运会已完成结算,共支出24亿美元。
”专家说。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说,奥运经济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可打的“牌”挺多。
首先是“运动会经济”,就是直接和举办奥运会相关的投资和消费。
第二是举办城市经济牌。
第三张是举办国家牌。
举办奥运会将从整体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第四张牌是中华牌和世界牌。
包括文化热、经济热、旅游热、餐饮热等。
奥运会能不能挣钱,如果主要是指组委会的收支,那只是运动会经济中的一部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2800亿元的奥运经济大蛋糕,大部分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
而组委会的经费主要用于奥运会的组织运营。
北京奥运会能不能挣钱,对组委会来说,重点是要做好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工作。
市场开发前景如何
“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务,在申办时候就有一个预算,收入16.25亿美元,支出16.09亿美元,盈余0.16亿美元,也就是1600万美元。
当时是这样的,我们现经过财务预算调整后,安保与公共卫生等会相应增加一些,但预计我们的市场开发收入将比原来的预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我们依然能够确保‘略有盈余’。
”蒋效愚认为。
奥运经济既是注意力经济,又是品牌经济。
奥运会为一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舞台。
自2003年9月1日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以来,目前,中国银行等10家已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
今年3月底正式启动的赞助商征集工作日前也已结出果实———UPS公司等6家企业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
近期还将有几家企业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
蒋效愚说:
“鉴于企业赞助的积极性很高,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前景相当乐观。
”外界传言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金额甚至大大超过了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TOP赞助商)的赞助金额,将会给北京奥运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什么才是真正赢利
除奥运会本身的市场开发收益外,北京奥运会预算收入中的约50%由国际奥委会拨给,1/10来自门票和纪念品收入,国际奥委会赞助商提供约2亿至3亿美元。
“北京奥组委赢利1600万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蒋效愚说,但这绝对不是说,北京办一个奥运会,就只能挣1600万美元。
这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企业的收益、政府的收益、社会的更大范围的收益都没有统计在组委会的账上。
2008年奥运会将对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
申办成功后的7年间,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1至2个百分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说,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大国来说,更应该算经济长远发展的大账。
体育和经济相通,不只意味着商业上的利益,奥运经济的得失也不仅仅是主办方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赚与赔。
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能够在奥运会后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届真正完美的奥运会。
因此,北京奥运会究竟能挣多少钱,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北京奥组委的收支,还要看到整个奥运经济对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拉动以及人文环境和技术手段的进步。
巴塞罗那奥运会成功的范例
引子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被公认为奥运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
自1986年10月巴塞罗那获得了第24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巴塞罗那将奥运会变成一个城市改造的平台。
经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各类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很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建设中,巴塞罗那很好地解决了保护历史景观与城市开发之间的矛盾。
1992年奥运会前后,巴塞罗那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名声大振,旅游业飞速增长,从过去在世界上知名度不高的城市一跃成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
篇章一:
城市启动重建战略
与一些工业化国家在旧区改造上注重新经济模式、物质创造不同,巴塞罗那的城市改造更侧重于对城市形象、精神文明等软性资源的再塑造上。
巴塞罗那的城市旧区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进行“定点式”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建筑的恢复;第二个阶段是1986年申奥成功后,以主办1992年奥运会为契机,全面展开都市规模规划与建设,使巴塞罗那更骄傲地屹立于世界版图之上;第三个阶段是在1992年奥运会之后,以“世界文化论坛”活动带动的又一轮城市改造,让巴塞罗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80年:
第一次城市改造
在1830年工业化时代,为激发城市内部生产力,巴塞罗那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城市资源的协调发展,致使城市在递减效率中无限扩张,也带来了许多的城市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巴塞罗那开始城市改造,当时巴塞罗那刚刚诞生第一个民选市政府,亟待开始城市重建以提高城市的格局。
这次重建的目标是着重规划广场、街道和公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并在这一几乎毫无经验的领域内定下规矩。
城市改造的方式是由政府牵头、有计划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并自上而下由中央至地方、官方部门至非官方部门、非盈利团体至商业机构建立的一种多方参与、多元合作的内在机制,对区域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的重组创新。
这一场自上而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全方位社会运动,被誉为成功的“巴塞罗那模式”。
1986年—1992年:
奥运规划融入城市改造规划
1986年10月,巴塞罗那申奥成功。
以主办1992年奥运会为契机,巴塞罗那全面展开都市规模规划与建设, 1986—1992年这一阶段被称为第二次城市改造。
在原有城市改造规划的基础上,政府明确提出筹办奥运会的出发点是继续改造和发展城市,奥运会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要与城市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注重城市各区域发展的相对平衡。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奥运设施规划充分考虑了本市地理、历史、文化特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整个巴塞罗那按规划分为4个大区,即飞机场区、海滨区、中世纪保留区、1860年建成区。
奥运会主要是开发建设了奥运主场馆、大学区训练场馆、贫困区增加体育设施、海滨地区综合整治建设奥运村等4块奥运用地。
通过奥运建设,一方面使4个大区保持总体平衡,另一方面使奥运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特别是排水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规划的4个奥运用地中,大学区是为了更多地利用原有的体育设施,推动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贫民区是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在此投资建设奥运场馆是为了推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体育运动的普及;奥运主场馆区中原有一些体育设施,对这些设施加以扩建改造,既节省了资金,又利于未来的体育设施的充分利用;奥运村原本可以建在场馆区附近的一片空地,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投资,但为了贯彻“城市开向海洋”的规划思想,政府决定把奥运村建在海滨地区。
这一地区原为工厂和货场区并有铁路经过,开发这一地区面临更大的困难、更多的资金投入,但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给市民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有助于宝贵的旅游资源的形成。
1992年后:
城市改造主打文化牌
1992年奥运会后,巴塞罗那将以文化和公共空间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开发理念与“世界文化论坛”相结合,完成了滨海区域的改造和再开发,巴塞罗那成为了名扬四海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心。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向世界提出的一个口号,它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政府正在利用公众对城市改造的支持,继续实施一系列城市建设计划,重点是增加经济的吸引力、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完善道路和开放海滩,争取举办一些大型的国际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巴塞罗那在整个运作模式上突破了固有的“垂直体系”,采用了一个新的“横向机制”,综合了所有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市政人员等组建一个团队,横向协作,从前期规划阶段就整体介入。
在这种新的模式和理念的引导下,巴塞罗那成功完成了旧城改造,整个城市形成了一个大的人文景观,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并为巴塞罗那带来了巨大的旅游资源。
旧城改造严格按法规办事
巴塞罗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12世纪成为地中海岸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历史进程中,巴塞罗那受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长期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多元文化。
这种文化在城市风貌和众多的历史文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保护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巴塞罗那政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赴巴塞罗那考察团专门谈到了其在保护方式、法律、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经验。
在保护方式方面,巴塞罗那同欧洲各国一样将旧城保护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严格保留原物的历史地段,要求对重要的历史建筑完整、准确、原封不动地永久保存下来;二是以保护为主、适当添建与改建的历史地段,要求基本保留原有的街区格局和原有建筑物,房屋内部允许进行改造。
但建筑物外面应严格维持原有风格;三是以改建为主、保护为辅,保留其旧有格局和富有特色的建筑及街区的历史地段,一般适合于范围较大,且街区内部文物建筑较少或街区形态已遭到严重破坏的非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在法律方面,巴塞罗那市专门颁布了《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对全市几百个历史建筑一一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条款。
这对完整地保护该市的历史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实施方面,巴塞罗那市政府严格按法规办事,凡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几百个古建筑不能动,只有具备条件的才可以实施保护性维护。
对保护区内的房屋,私人产权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规定改造修缮,严禁推倒重建,公房产权则按政府的行政命令进行改造修缮。
篇章二:
奥运会成城市改造的平台
引语:
筹备奥运的6年时间,巴塞罗那对2772座建筑进行翻新,并注重城市“广场、公园、步道”的建设,建设了450个市政公园,既保存了老城哥特区建筑文化遗产,又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品位。
这些改造在1992年奥运会后,有效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城市魅力价值,提升了巴塞罗那在世界城市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奥运投资符合城市发展方向
1986年申奥成功后,巴塞罗那政府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效益性考虑,制定了符合城市特点切实可行的投资计划,将奥运投资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改造及各类设施建设上,以筹办奥运会作为实现城市大跨度、超常规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的动力。
与以往各届奥运会相比,巴塞罗那奥运会直接及间接投资达到11195.1亿比塞塔(折合67.28亿欧元),这在奥运史上是规模空前的。
据统计,在奥运总投资中,运动基础设施、训练设施和其它设施的投资仅占9.1%,而其它绝大部分投资则用于城市改造和行业改造。
实践表明,这种投资格局提升了城市的功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场馆建设绝不为奥运会单独投资
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巴塞罗那提出了一个原则:
绝不为15天的奥运会单独投资。
巴塞罗那翻新了10个体育场,新建的体育场仅有15个,其中很多场馆还是临时性设施。
为了解决奥运会举办期间旅游者对住宿的要求,巴塞罗那临时租用了14艘豪华游轮,不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还节省了投资。
场馆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当地居民活动对场地的需求,赛后场馆利用的灵活性很强,利用率较高。
特别是对私人投资,政府没有严格的“门坎”限制,只要有投资意愿都可以投资。
私人投资主要集中于公寓、酒店、商业中心和收费公路等盈利性设施。
由于巴塞罗那市公共与私人、政府与市场投资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历届奥运举办城市所面临的体育场馆会后利用的问题。
由政府主导投资的体育场馆在奥运会后主要委托公司经营。
公司采取承租、限期买断使用、俱乐部会员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经营。
小规模的体育场馆在奥运会后10年中,主要用于举办体育活动、音乐会或国际性合作活动等,较高的利用率使这些小型场馆始终处于盈利状态。
大规模的体育馆如奥运会期间的主会场和综合体育馆,一年中有2/3的时间在举办各种活动,也处于盈利状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以人为本
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中,巴塞罗那最先考虑的是一些公共设施。
公共场所在改造时首先考虑的是开放更多行走的地方使人们有足够的空间,同时有更大的空间建绿地、交通设施和其它更多的公共设施。
巴塞罗那将原先的屠宰场改建成为公园,原来的采石场改成游泳池及公园,原来的乱停车处改成步行道。
巴塞罗那广场由于是水泥地面而无法种树,因此在改造时考虑多做雕塑,搞成集会式的公共场所。
在道路的规划和改造上,巴塞罗那原有的一些道路被改造设计为两边机动车单行线,中间开辟为行人步行和休息娱乐的场所,主要道路改为立体交通,增加槽式道路防止交通噪声,强化管理减少交通繁忙路口。
这一设计理念打破了常规,扩大了道路的功能,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增加了人们散步休闲活动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特点。
有数据显示,巴塞罗那耗资约362亿比塞塔建成了5公里长的海滨沙滩,改造了港口,修建了两条环形公路、两条隧道,改建了飞机场、城市的排水系统,建成了提供水、电、气和电话服务的网络。
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创新
巴塞罗那作为较发达的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一直较好。
1992年奥运会前,巴塞罗那制定了奥运行动计划,包括13个方面的子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有城市风貌保护、交通疏导、市容卫生等3个方面。
在市容卫生方面,主要是强化了主要街道的管理,街道基本整洁,垃圾箱临街而设,随处可见,部分属于分类收集。
在城市创新方面,巴塞罗那的经验值得借鉴。
巴塞罗那建设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150个相互连贯的公共空间的网络。
这些公共空间都是利用建筑和道路的间隙所开辟的,诸如小街心花园、由喷泉和雕塑组成的广场。
这些小空间和小景致,创造了小区风景,减少了城市的建筑密度感,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呼吸的休闲空间。
奥运物流建设开先河
西班牙奥组委很重视奥运物流问题,在第24届汉城奥运会结束的同时,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组织和物流工作就开始进行了。
其中成功的一点是任命了三位有经验的人士从事物流组织工作,在整体的运作过程中共有5位政府官员和18位专家参与。
在围绕奥运会赛事产生的物流需求和参加奥运会的记者、政府代表团成员、志愿者以及各种工作人员办公、生活所需物品的物流需求;观看奥运会的国内外观众、游客的物流需求以及奥运会期间产生的目前不可预见的非赛事物流需求方面,事先均有很好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从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以后历届奥运会的主办者对奥运物流问题都非常重视。
篇章三:
奥运让城市旧貌换新颜
每一个曾经与奥运结缘的城市,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奥运对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主办第24届奥运会后的巴塞罗那,旧貌换新颜。
所有建筑全部经过刷新,整个城市就像刚刚建成的一样。
绿树和草坪使整个城市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奥运会后巴塞罗那所处的西班牙东海岸也成为欧洲新兴的避暑海滨带。
经济增长明显
1992年奥运会对巴塞罗那和西班牙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
据计算,1987年至1992年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引致性需求为166亿美元,加上94.48亿美元的直接需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共产生了260.48亿美元的需求。
强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大大促进了巴塞罗那经济的发展。
筹办1992年奥运会时,西班牙正处于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的时期。
1986年获得奥运会主办权极大地促进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改造和建设。
使巴塞罗那经济从衰退走向了繁荣,成为当时欧洲变化最快的城市,同时,筹办奥运会还明显加快了西班牙经济的复苏。
在筹备奥运会的6年时间内,仅仅由于奥运因素的影响,巴塞罗那GDP年均多增长1.8个百分点。
奥运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巴塞罗那市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
目前,巴塞罗那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和欧洲的水平,被誉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人均GDP已达到2万多美元,超过全国和欧洲平均水平。
所谓的“奥运低谷”与大背景有关
奥运结束后城市还是出现了“奥运低谷效应”。
仅从数据上看,巴赛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奥运会后经济出现了负增长,但在奥运会举办的前几年,加泰罗尼亚地区经济增速便呈现下降趋势,与西班牙全国和整个欧洲相比,加泰罗尼亚州经济增速明显较高,奥运会很可能延缓了加泰罗尼亚州经济的下滑。
巴塞罗那房地产市场也同样遇到了过热的问题,由于围绕奥运村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当地房价在1986—1993年间上涨了250%---300%,奥运会后的下跌持续了整整6年。
赛前出现投资过热同样导致商业地产面积大幅度增加。
巴塞罗那现存的CBD面积(约850000平方米)中的25%都是在1988-1993年间建成。
1992年,商业地产的空置率已上升至10.4%,由于过量供给,商业房地产的租金价格从1991年之后开始大幅下降,减幅达50%,直到1995年才实现供需平衡。
不过有专家指出,巴塞罗那市在奥运会后遇到的经济衰退与大背景密切相关,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奥运低谷效应”。
从1991年开始,西班牙全国的投资便出现了负增长,奥运会后跌幅更大,直到1994年以后才逐渐恢复。
同时,整个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初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恢复。
由于规划较好,巴塞罗那很快摆脱了“奥运低谷效应”,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新兴及支柱行业得以发展
奥运会前,巴塞罗那市企业规模小,没有明显的支柱产业,行业结构缺乏自己的特点。
巴塞罗那在巩固原有在国内、国际有足够竞争力的传统行业的同时,通过组织行业协会,采取公共与私人投资参股的方式扶持发展新兴行业,如金融、交通运输、教育、医疗、餐饮业、科研中心、环保、旅游、数字中心等。
通过举办奥运会,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旅游、电子、通讯、港口等部门获得了较大发展,并成为巴塞罗那市的支柱产业,为目前经济增长和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奥运会的举办还促进了就业增加,全市失业人数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到1992年7月奥运会举办时,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低点,只有6万人。
目前,巴塞罗那失业率在欧盟国家中仍属较低水平。
生态环境改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塞罗那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沿海水质好转、市容更加整洁、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巴塞罗那车辆较多,市区居民拥有60万—70万辆车,加上外来车辆,实际行驶车辆为140万辆。
但由于城市背山面海,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良好,加上采取欧盟实行的控制措施,机动车排气没有造成严重的污染。
另一方面,巴塞罗那企业和公司多为500人以下的单位,主要为旅游、高科技、设计、环保等产业,不会产生重大污染源。
巴塞罗那市区绿化较好,郊区植被更多,山地为茂盛的树木、草地覆盖。
建筑物以多层为主,高层建筑风格多样,总体协调,令人赏心悦目。
许多建筑物实现了立体绿化,给人印象深刻。
跻身国际著名旅游城市
奥运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是不付费的广告宣传。
奥运会对巴塞罗那产生的巨大“广告效应”,使这个过去在世界上知名度不高的城市一跃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
巴塞罗那不仅在筹办和举办奥运会期间境外旅游者逐年增加,就是在奥运会举办后的几年间,接待的境外旅游者还在继续增加。
据统计,自1992年奥运会以来,巴塞罗那接待的境外旅游者,已由1992年的200多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400多万人。
旅游收入已经成为该市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西班牙旅游局局长菲利克•斯拉罗萨•皮克说,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不仅使巴塞罗那改变了城市结构,成为欧洲最具吸引力的海滨旅游城市之一,在欧洲旅游版图上占据了显著的位置,更使西班牙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旅游创汇国家。
篇章四:
享受巴塞罗那的美
有人说,巴塞罗那的美不是用来观赏,而是用来享受的。
因其独特的历史传统、风俗民情和具有欧洲水平的发达工业,巴塞罗那被诗人墨客誉为“欧洲之花”。
而在大文学家塞万提斯眼里,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蓝色海洋环抱着的绿色城市,五彩花坛簇拥的白色建筑,无不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雄伟壮观的神圣家族教堂,新颖别致的奥运村,巧妙而不露痕迹地融合着古老和现代……这是人们在飞机降落前从空中俯瞰中的地中海海滨城市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仅次于马德里的第二大城市,但它比马德里更古老,在西班牙的大部分历史上,也是比马德里更为重要的城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去过巴塞罗那的人说,巴塞罗那虽是国际大都市,却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车马喧哗繁华热闹,不论在市区何处,都会感受到温馨清雅静谧安详的氛围。
有人在游览巴塞罗那后写道:
“我常常会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怀疑,看人们衣着打扮是当代,看周围环境是古代;也会对城市环境感到疑惑:
是乡村?
却不见牛羊农舍;是都市?
却一派田园风光。
”
巴塞罗那市区内甚至看不到目前国内城市中常见的作为“发展”和“现代化”标志冲天入云的高楼大厦和层层叠叠的立交桥。
或许,巴塞罗那人并不认为这样就算“发展”和进入“现代化社会”,而古老文明历史才是它最耀眼的亮点和无价瑰宝。
市内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巴罗克式古建筑与现代化楼群交相辉映。
在老城区,有古罗马城墙和6世纪宫殿的遗迹。
哥特式天主教大教堂矗立在老城中央,内有巴塞罗那城守护女神圣欧拉利亚的地下墓室,里面安放着白大理石棺。
在王家广场旁边有建于14、16世纪的宫殿,珍藏着亚拉冈王国政府档案和中世纪历史文献。
老城东面是靠近港湾的和平门广场,广场上的哥伦布纪念碑俯临港口。
哥伦布1492年就是从巴塞罗那启航,远征南美并发现新大陆。
一年后当船队胜利返回巴塞罗那港时,西班牙国王亲自在这里迎接他们。
在哥伦布纪念碑旁,建有航海博物馆,陈列着哥伦布航海时的文物、资料等。
作为西班牙的文化中心,巴塞罗那有1430年创办的巴塞罗那大学、利塞奥大剧院和各种博物馆共22处,其中毕加索博物馆、加泰罗尼亚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馆、酒类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最负盛名。
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教堂),是世界上最富神奇色彩的建筑之一。
它是西班牙天才建筑大师高迪的代表作,这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看上去像是用松软的粘土手捏制造的。
但实际上它是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