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711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docx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昆剧艺术保护措施的文献综述

姓名:

郭彧瑶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52班

学号:

2235228

指导教师:

唐圣菊职称:

副教授

2008年6月2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昆剧艺术保护措施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郭彧瑶

指导教师唐圣菊

摘要:

昆剧,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宝,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

昆剧作为一种古典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拥有那么多的传统剧目。

这是昆剧的优势,昆剧的资本,我们如此重视昆剧根本的原因也在此。

作为文化,需要保护;作为艺术,需要发展。

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这将是我们一直要持续下去的。

本文就怎样保护昆剧艺术的问题做一个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

昆剧;昆曲;国际化;保护;措施

KunquOperaprotectionmeasuresontheLiteratureReview

StudentmajoringinthemanagementofpublicGuoyuyao

TutorTangshengju

Abstract:

KunquOpera,China'straditionaloperasinoneoftheoldestOperas,titled"Kunshancavity"orthe"Kunqiang",sincetheQingDynastywasknownasthe"KunquOpera",nowalsoknownas"KunquOpera",nowhasfive100yearsofhistory.ItisChina'straditionalcultureandthearts,especiallyoperainthearttreasures,knownas"Chineseoperalivingfossil"Blairsaid.However,sheseemstobealltraditionalculture,hasbeenaninevitabledilemma:

thewindandrain,soilerosion,FangRonghaggard,Mentingleftoutinthecold.Asaculture,inneedofprotectionandasart,theneedtodevelop.Protectionanddevelopment,inheritanceandinnovation,thiswillbewehavetocontinue.ThisarticleonhowtoprotectKunquOperatothedevelopmentofadetailedoverview.

Keywords:

KunquOpera;KunquOpera;International;Protection;Measures

2001年的5月18日联合国公布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是我国唯一的入选项目,可见昆曲的艺术价值在我国乃至全球看来都是首屈一指的、出类拔萃的。

至此,对于昆曲的保护更进一步的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昆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只感到气喘吁吁,难以为继。

一方面看到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已显得老气横秋,有些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已看到许多关切的目光在向我们召唤。

只有添劲加油,才能继续冲刺。

为了完成这场任重道远的接力跑,昆曲保护已进入到当务之急的议事日程。

但如何保护,众说纷纭。

有的抱怨昆曲本身的高雅而制约流传,有的抱怨昆曲观众的低俗而影响流传。

其实,昆曲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一回回“山穷水尽”,一回回“柳暗花明”,只要能总结出这些昆曲保护的历史经验,就能借鉴到当代昆曲保护的对策。

一、昆曲的历史回顾

昆剧在我国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纪末就已流行在江苏省昆山县一带,后来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昆山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总结南北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南戏诸声腔的特点和长处,创造出一种细腻轻柔的腔调,称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传开来,因此在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它成为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1]

(一)艺术特点

昆剧的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

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

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

昆曲唱腔没有过门,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宽,如女声要真假声结合,难度非常大。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2、表演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身段的结合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表情、动作)、白(念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其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1]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2]

3、剧本

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昆曲直到现在还经常原封不动,演唱几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如洪昇的《长生殿》就是一部优秀的中国经典剧目。

该剧问世以来,作为昆剧曲律的楷模被争相传唱,作为清代戏文发展的高峰被反复研讨。

《长生殿》的悲剧框架,较好地支撑曲辞之美的悲剧意蕴。

亚里斯多德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用人物的动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3]

(二)发展历程

文献查索得知,昆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落三起”的动荡,每次大萧条的时候,都有精英力挽狂澜,竖起了保护的旗帜,这些成功的经验应该成为当代保护昆曲的对策依据。

1、昆山腔的改良

作为戏曲,唱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唱腔是否丰富、是否优美,直接影响到戏曲的流传。

黄幡绰所传的昆曲调早已失传,顾坚所创的昆山腔也成绝响,今人已难以评点其唱腔的优劣。

昆曲从元初走到了明朝的中叶,已有苟延残喘、危机四伏的苗头。

正当昆曲一蹶不振的时候,戏曲改革家魏良辅慕名昆曲,流寓太仓,“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明•余怀),用他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卧薪尝胆,为昆曲的新生而实施改良。

他的具体做法在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有着清晰的描述:

一是“尽洗乖声”:

就是清除违背音律的唱腔,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二是“调用水磨”:

就是把曲调设计得委婉细腻,像“水磨”的效果那样软绵滑润;三是“拍挨冷板“:

就是制订抒缓的清唱板式,并交给鼓师指挥,使唱腔优美动人。

除此以外,还将昆曲语言改为“中州官话”,疏通了大范围传播的障碍。

还选定了曲笛作为昆曲的主奏乐器,与“水磨腔”更珠联璧合。

经过魏良辅一系列的改良,终将当时的昆山腔脱离了里巷歌谣,村坊小曲的初级形态,走向了雅化的境界。

一时间,昆曲重新获得了知音,出现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清•徐树丕)的可喜局面。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骆正在他所著的《中国昆曲二十讲》一书中提到:

“中国明朝江南昆山地区出了‘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影响至今。

先是郑和率领举世空前庞大的船队装载上万官兵,从昆山刘家河(港)出发、远洋航行,不尽到了非洲,甚至还有可能到了美洲;后有文人魏良辅,在昆山太仓创造了‘昆曲’(‘昆腔新声’、‘水磨调’),风靡神州,独领风骚……”[4]

2、“传习所”树人

由于魏良辅对昆曲的锐意改革,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是昆曲的鼎盛时期,唱腔优美动人,风靡天下。

一时间,昆曲一花独放,自命清高,唯我独尊起来。

死抱规范,不敢创新,造成了剧目陈旧、表演凝滞,加之格律严谨、文辞古奥,使昆曲逐渐远离群众,步入困境。

就在此时,各种地方戏乘虚而入,特别是吸尽了昆曲中精美的表演程式,唾弃了繁琐的曲牌,创立了平易近人的板腔体系,形成了所谓的“花部”戏曲,与昆曲展开了生死竞争。

到了清朝后期,昆曲终被以新鲜、通俗的徽班和京班所压倒。

那时的昆曲在乡区难有市场,在城市难以支撑。

昆曲艺人纷纷改行,昆曲团队纷纷解散,已到了奄奄一息,日暮途穷的地步。

一些昆曲痴迷者还留恋着经过数百年锤炼的经典艺术,不甘心就此声败名裂,决心从培养人才入手,争取让昆曲东山再起。

1921年,多亏了戏曲家和企业家携手努力,在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成立了“昆剧传习所”。

聘请名家教授,招收少年习艺,主学昆剧,兼学文化,打造出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特长的昆曲表演人才。

5年来,共培养了40多位“传”字辈演员,行当齐全,唱演皆能,从继承优秀“折子”入手,掌握前人的精湛技艺,成为传承昆曲艺术的中坚力量。

随后,“昆剧传习所”毕业的“传”字辈演员,组团献艺,以更浓的韵味、更美的身段展演在舞台上,使昆曲又获得了知音。

“昆剧传习所”是昆曲发展的重要历程碑,由于“传”字辈的一鸣惊人,终于摆脱了人才匮乏的困境,迎来了再次独领风骚的曙光,才使昆曲转危为安。

3、《十五贯》立戏

昆曲繁荣的局面好景不长。

抗战爆发后,时势动荡,艺人没有心思钻研昆曲了,文人也没有雅兴去欣赏昆曲了,而且还有各种文明戏的冲击,昆曲舞台冷落,昆曲市场萧条,昆曲团体解散,昆曲艺人改行,昆曲又走到了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当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上看不到昆剧、听不到昆曲了。

1951年,毛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就此,戏曲改革运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为使昆曲能讨得更多人的欢喜,找回曾经辉煌的兴盛,浙江省昆剧团率先尝试改革,选定了传统戏《十五贯》为突破口,对剧情、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时引起全国轰动。

让久违的观众重新领略到昆曲的魅力。

一时间,赞誉蜂拥,好评如潮,使奄奄一息的昆曲绝处逢生。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给予肯定,中央首长亲临观摩给予鼓励。

随后,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七个昆剧院团,纷纷争演《十五贯》,使高雅的昆曲又走进了千家万户。

周总理曾称赞说: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他认为改编本的主题很深刻,“《十五贯》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是成功的。

”[5]这是符合事实的,吴新雷先生也认为:

“新编本重新提炼主题,通过熊友兰和苏戌娟冤案被昭雪的全过程,歌颂了苏州知府况钟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亲民态度,鞭鞑了无锡知县过于执主观武断、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

”[6]吴先生不仅概括了新编本的主题,而且指出了改本与原本的主题差异。

那么朱素臣原本主题如何呢?

兰香梅认为:

“朱素臣的《十五贯》通过苏州太守况钟平反冤狱的过程,抨击了草菅人命的官僚政治。

”[7]更有甚者,如此评价曰:

“作品通过熊氏兄弟的奇冤,揭露了官吏的贪婪和武断,同时也歌颂了清官况钟注重调查研究,敢于为民请命的正直行为,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8]

蒋星煜先生曾有过这样的分析:

“朱素臣原著这出戏写得比较细,改编本则又再加以丰富发展,所以感人至深。

矛盾的一方是对人民生命十分负责的况钟。

另一方是年迈位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周忱,并不是奸臣,也不是什么过于自信、刚愎自用的人。

他严守朝廷法令,反对监斩的况钟过问案件,也并没有错。

所以这一场矛盾冲突开展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

”[9]李玫先生对《十五贯》也有过客观公正的评价:

过于执、周忱、况钟“这三个人都可说是清官。

即使是两度断错案的过于执,也是个既不惧强凌弱,也不贪爱银钱,崇尚‘爱民如子,执法如山’信条的官员……审案时,态度也认真负责。

……周忱在办事态度和宗旨上与况钟不同。

周忱是个照章办事的官员……”[10]这两位先生的论述是中肯的。

情况确实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十五贯》的改革创新,还是以前那样拖沓的剧情、刻板的唱腔、呆滞的程式、类同的人物,那么昆曲无论如何也赢不来轰动,也有可能昆曲一去不复返,就此销声匿迹。

真因为《十五贯》所表现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才使昆曲成为幽雅的兰花而飘香吐芳,令人陶醉、令人回味。

一些保守派对《十五贯》的改革也有些许微词,说是很多方面改了昆曲的精髓,不是正宗的昆曲,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群众喜爱的多了,昆曲就有了生命力。

一出《十五贯》拉近了古老剧种和现代观众的距离,只有演出新戏,才能给人新鲜,才使昆曲重振雄风。

二、昆曲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昆曲艺术的现状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和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叶朗于去年11月6日至16日,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一个专题考察团,赴长沙、郴州、杭州、温州、苏州、昆山、南京等地,对全国昆曲艺术的现状作了实地考察。

通过这次专题考察,他们深感昆曲艺术一方面正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重大的危机,迫切需要国家加大对昆曲艺术的抢救和保护的力度。

但是对于怎样保护昆曲艺术的方式及手段各方人士还存在着不同意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留原有特色

著名学者章培恒说:

“昆曲是作为遗产保留下来的,你把它改掉了,这个遗产就没有了,越改她离开昆剧原来的面貌距离就越大,结果到最后真正的昆曲传统就没有了,新改的昆曲又都站不住,这样就把昆曲给毁掉了。

这个情况同中国古代文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你如果觉得李白杜甫的诗不好,不现代化,你去把它改成现代的,那就把原作毁了。

但这问题还不大,因为李白杜甫的诗集都在,你管你改,诗集还是保存着,过五十年一百年,李白杜甫的诗集还在。

昆曲是靠人传的,你东改西改,改到后来昆曲的传统没有了,从这点上来说,就比把古代诗现代化的后果更严重。

我是觉得,昆曲的曲词、音乐全都不能动;只有对人物感情的体会可以从今天演员的理解出发。

比如说演“痴梦”,《烂柯山》中的那一段,按照原来的那个传统,“痴梦”的女主角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所以“痴梦”本身是含有对她的讥笑的意思,而现在的好多演出是从对她同情的角度,照我看来也确实应对她采取同情的态度,这个就跟原来的创作不一样了。

所以我想昆曲在今天要继续上演,要保留它的特色,对它的剧本不但可以、而且有时还必须重新解读。

但是,曲子、音乐都不能动。

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副主任顾笃璜先生说:

“吃透传统再创新,便有了出发点和据点,不能丢掉正宗的,创出‘四不像’。

即使改革出了非昆剧,也是允许的,百花齐放嘛,但是千万不要把这也叫做昆剧,误导观众。

”有人问如何“原汁原味”地抢救和保护昆剧?

顾笃璜直言不讳,“我们不仅要把昆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保存下来,还要做使这些传统剧目更加‘纯化’的工作,更加忠实地体现其固有风貌。

”一位戏剧界前辈说“有人说昆剧不改革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我更担心的倒是把昆剧传统剧目胡乱‘改革’得连进博物馆的资格也没有了。

”顾笃璜深以为然。

北昆的张卫东说:

“在苏州举办第三届昆剧节的剧目都是新编改良戏……昆曲照现在这样走下去必然灭亡。

”8月号的《南风窗》发表了刘红庆在其书中的言论,“国家拿出上千万元来扶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不懂得昆曲的行政干部却提出‘创新’才是出路的主张。

由于错误的导向,致使大家拿传统乱开刀。

总的来说,前面几位学者的观点都是认为要辩证地以继承为先,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不能把遗产创新跟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相比,应视对象之不同区别对待,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昆剧创新要把握一个“度”,适度的改革和创新是要的,但不能过度,不可大刀阔斧,伤筋动骨。

否则,将创成一个非驴非马的新歌剧。

2、主张创新

集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教授,旅美昆曲评论家,著名作家等头衔于一体的白先勇先生曾在与南京大学教授,昆曲史论家吴新雷先生的一次谈话中说道:

“昆剧需要创新才能生存,这是时代社会的变化决定的。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说,昆曲的“原汁原味”其实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青春化”、“现代化”就是一种尝试,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也是昆曲发展的需要。

杨瑞庆在其文章中指出: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轨迹可以相似,曾经“三落三起“的经验,可以成为当代保护昆曲的对策。

为了应对昆曲史上各个阶段性的危机,改腔、树人、立戏是有所侧重地分别进行,而历史跨入了21世纪,昆曲保护迫在眉睫,改腔、树人、立戏的三条措施应该同步进行。

其中,改革创新贯穿始终。

有人担心改革会毁了昆曲,创新会变了昆曲,那么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魏良辅的新腔、没有“传习所”的新人,没有《十五贯》的新戏,能有今天出类拔萃的文化遗产吗?

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引来发展的局面,才能完成保护的任务。

愿大家都为昆曲的振兴作出努力。

(二)全球化视野中的昆曲

1、昆剧在美国

昆曲立足于国内,但又必须扩展视野,放眼全球。

为纪念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逝世390周年,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在旅美学人白先勇教授的统筹下,于2006年9月到美国巡回演出。

这次演出,得到柏克莱和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呼应,特地举办了有关昆剧《牡丹亭》的学术研讨会,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国际地位,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达圣塔芭芭拉洲市长布鲁姆(MartyBlum)甚至宣布10月3日至8日为全市的“《牡丹亭》周”,街上挂满了《牡丹亭》的彩旗,彩旗印上了演员的头像。

青春版首演放在了柏克莱,演出结束后9月16日和18日的华文版《世界日报》,连续刊载了多篇报道,最醒目的一篇是《青春〈牡丹亭〉美国首演,美不胜收——柏大登场,词美、舞美、乐美、人美、腔美、台美,中西观众赞不绝口》,另一篇是《〈牡丹亭〉美国首演成功,观众反应强烈,有人感动落泪》。

有一篇题为《中国输出文化》,还有一篇题为《〈牡丹亭〉热,中外学者谈昆曲:

柏克莱加大一连三天举办讲习班,探讨〈牡丹亭〉及其社会氛围》。

《〈牡丹亭〉虏获主流观众》的时评说:

“美国主流社区,对青春版〈牡丹亭〉制作和演出团队把如此优美的中国传统戏剧带到这里,与美国观众分享,这份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用心和努力,获得了美国政界的高度赞赏。

”[11]

2、昆曲传情土库曼斯坦

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土库曼斯坦文化、广播电视部于2007年4月1日至7日在阿什哈巴德市举办“民族舞蹈和戏剧艺术”国际艺术节,4月1日,湖南省昆剧团一行23人受文化部委托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到这里参加国际艺术节。

4月4日晚7时,大家期盼的中国湖南省昆剧团在这里演出,马赫图库利剧院座无虚席,连走廊都挤满了人。

整场演出,演员将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载歌载舞与委婉动听的昆曲唱腔融为一体,把昆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结束后,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十几分钟,观众不肯退场,演员不得不三次出来谢幕。

热情友好的土库曼斯坦观众送来一束又一束的鲜花摆满了整个舞台,许多观众纷纷走上舞台要求演员签名,并合影留恋。

中国驻土库曼斯坦使馆外籍秘书古莉娅走上舞台激动地说:

“我非常喜欢湖南省昆剧团为我们带来的演出,它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们在表演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戏剧、音乐、唱词、武打技巧及脸谱等文化。

虽然我不懂中文,但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我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思想和精神。

我们很少能在同一个表演中同时看到音乐和杂技的结合。

但是在中国湖南省昆剧团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

”[12]

3、昆曲艺术倾倒伦敦观众

2005年春节期间,湖南省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刘娜、曹志威、刘礼乐等参加中国湖南艺术团远赴英国伦敦,为英国观众送去了《牡丹亭—寻梦》、《虎囊弹》、《醉打山门》、《盗皇陵》、《金猴迎春》等昆剧经典折子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13]

三、昆剧艺术的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昆剧的发展已经由衰落重新走向发展,并且在逐步的与国际接轨。

但由于就怎样更好的保护昆剧的发展这一问题,众家都有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取舍以至于形成一种相对完美的对策?

(一)明确国家扶持政策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及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叶朗认为,要解决昆曲面临的危机,应该确立由国家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

因为像昆曲这样世界级的艺术经典,对它的抢救和保护必须保持它的纯正的经典品位。

只有由国家扶持,才可以保证这一点。

确立由国家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本质上就是动用国家的力量来维护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维护民族文化经典的尊严,这是极其必要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这一举措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着十分重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1年6月8日,文化部召开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邀请“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地文化厅局、6家昆剧院团有关负责人参加。

座谈会围绕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意义,如何进一步保护昆曲艺术,制定切实的具体措施,展开了讨论。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讲话中指出,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通过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在认真研究昆曲艺术的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把握好“保护、继承、创新、发展”八字方针的辩证关系,要从保证现有昆曲艺术院团相对独立的建制,保证经费投人,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与会者共同就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进行了商讨研究。

首先,要努力做好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工作,对于昆曲艺术的革新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注重发挥昆曲艺术,自身的优势反对华而不实的豪华包装。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并努力留住人才。

再者,应将昆曲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并制定长期稳定的扶持政策;一是加紧完善和修订《关于进一步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