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679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docx

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40

双基限时练(四)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旋转 鸟啭 经传 转弯抹角

B.柁染 蹉跎 驼背 大雨滂沱

C.玉簟 香蕈 覃思 天方夜谭

D.胸襟 寒噤 矜夸 情不自禁

解析 A.啭zhuàn,传zhuàn,余读zhuǎn;B.全读tuó;C.簟diàn,蕈xùn,余读tán;D.噤jìn,余读jīn。

答案 B

2.下列名句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薄帷明月鉴,清风吹我襟

B.孤鸿野外号,翔鸟鸣北林

C.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D.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解析 A.应为“鉴明月”,B.应为“号外野”;C.应为“满春殿”。

答案 D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白日沦西河——千里黄云白日曛

B.益增中心忧——笑之无涕,中心不戚

C.去矣一何速——吏呼一何怒

D.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别心知两地秋

解析 D项,前“秋”是秋席生凉意,后“秋”是指“心中凄凉”。

答案 D

4.下面是对几个诗句的鉴赏,选出有误的一项(  )

A.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两句写沉沉黑夜鸿号鸟鸣,以动衬静,突出了夜的沉寂,更象征了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恐怖,表现了诗人的忧伤与反抗。

B.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李白在《越中览古》里给我们展示的第二幅画面。

虚实结合,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暗示了勾践忘却了过去的卧薪尝胆,完全陶醉在享乐之中,这样的做法必然会使胜利化为乌有。

C.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黄遵宪这句诗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望远兴叹,其所含有的情感与崔颢诗大致相同,都是对远离故乡的忧伤。

D.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素月高悬,银辉万里的清朗图景,正是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勾起了诗人心底的孤独与悲凉,可以说是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解析 C项中黄遵宪诗句表达的是别离之苦;崔颢的诗句表达的是思乡之痛。

答案 C

二、课内赏析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5~6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5.“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素月高悬,银辉万里的清朗景象。

设置了一个能够勾起绵绵情丝的情境。

6.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依然流露出矛盾和痛苦,这是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隐居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酬的苦恼,并未真正淡忘世事。

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二)阅读李清照的词,完成7~9题。

一 剪 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词的上阕,首句先写秋景。

词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以景物侧面烘托自己的绵绵情思。

答案 视觉 嗅觉 触觉

8.“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一写景句,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3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清辉普照中,词人独倚西楼,看天上雁阵,想探寻丈夫的消息。

9.“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2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明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无法排遣。

三、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咏 素 蝶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急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0.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求概括物象的活力及描写的特点。

回答本题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

前两句写了素蝶伴随蜂绕蕙兰飞舞和在紫薇丛中躲避鸟雀的两个动作;三、四句写了素蝶在阳光和风中飞舞的姿态,表现了素蝶动态的美丽;五、六句写了素蝶在花中、叶间飞舞的姿态;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期盼:

芳华勿谢。

从对前六句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11.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该诗为一首咏物诗,鉴赏咏物诗的思路是先提炼所描写物象的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同时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我们可以按照如下的思路来答题:

①这个物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物象,有何作用;②物象的基本特征;③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现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咏物诗的基本手法是托物言志,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一)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

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

花草下垂的样子。

12.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选材为咏物诗,所咏对象是香兰和杜若。

解题时抓住“芊蔚”(繁茂),“青青”“空林色”“朱蕤”(红花)等来概括其特点,抓住“白日晚”“秋风生”“岁华尽”“竟何成”来体味其感情。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四、语言表达

13.下面是关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材料。

请根据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

情是诗的内容,__①__,义是诗的社会效果。

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__②__,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作答此题,要考虑所写内容和前后句的联系。

第①空,根据前一句白居易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以及上文所谈的“情”和下文所谈的“义”,可推知横线上填的内容为“言、声”。

根据文意,②处应填的内容是“情”的缘起,再结合前面引用的白居易的两句话,可推知句中应写的是“感于事”中的“事”。

答案 ①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 ②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

14.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句子。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瑰而雄健,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山水田园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树、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2)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

(3)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高、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15.请根据唐人张敬思《边词》中的诗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做到情景交融。

8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及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理解诗句的内容。

根据诗歌的标题及诗句可知,这是写边地春天刚刚来到,而长安已是春意阑珊,突出边地春天来得晚。

扩展时要抓住这两句诗中的“冰开日”与“花落时”;同时应注意情景交融,因为是一首边塞诗,此中包含有边地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 荒寒的边地,河冰刚解冻,春天的脚步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色彩却仍然未见,而此时的长安已是花落纷纷了吧?

边地的春天来得好迟呀,不由得引起守边将士对长安深深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