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考试内容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617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考试内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特考试内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特考试内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特考试内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特考试内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考试内容1.docx

《中特考试内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考试内容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特考试内容1.docx

中特考试内容1

问题一道德

道德的本质、原则、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措施。

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体系(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

1.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2.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原则: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用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和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

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第四,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五,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

道德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是普遍的现象,但它所起的能动作用却具有不同的性质,存在着革命与反动、进步与保守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充分肯定道德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但并不把它看作是变革阶级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措施: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第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第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一,加强道德建设要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与权利观。

树立正确的权利观的基本点,即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使。

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局部的、个体的权利行使,应当服从整体的、社会的权利的行使。

第二,要大力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20字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

第三,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建设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道德建设直接受惠者。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为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初步实现代化),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地方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

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与经济相适应。

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5、以活动为载体。

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开展------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

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

6、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

,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感动中国

7、放节日,红色之旅。

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和“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举行群众活动,增强公民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8、舆论上面要控制。

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开展舆论监督,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

9、也要靠法律法规。

公民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

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

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励,确保各种行政规章以及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10-共产党自己要主动带头。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

 

问题二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那么,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没有包含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内容呢?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看,毛泽东思想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既包括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二者不容割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全部成果,其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自然也不应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十三大之后,我们党的几次代表大会都沿用了这一表述。

既然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的“开始”,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既然两者不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那么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时代背景不同: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整个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份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于本世纪。

这前后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主要矛盾不同:

毛泽东思想提出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

●理论基础不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第一次飞跃,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不仅有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更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

2联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前后接续、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又根据时代特征、人民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的统一。

 

a)走自己的路:

二者共同的政治基础

b)实事求是:

二者共同的思想基础

c)坚持社会主义救中国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

二者共同的政治方向

(2)毛泽东思想与“三个代表”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核心内容,三个代表是将被写入宪法和党章的党在新时期的思想宝典,而且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断。

(3)毛泽东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绝大多数内容在毛泽东思想之中都可以找得到理论来源。

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

第一,从特定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辩证发展。

党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发展过程是:

平衡发展——非均衡发展——新的平衡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思想是对毛泽东”多快好省”建设思想的辩证发展。

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我们总是要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只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所谓多、快。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里“快”、“好”两个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全与毛泽东的思想相同。

第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辩证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直接源于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源于毛泽东思想又高于毛泽东思想,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又根据时代特征、人民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两者是承前启后的辩证关系,只有后人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并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走下去,并且一直符合中国的国情,并不断促进中国的发展。

 

 

问题三生态文明现状和发展途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3.1生态文明的诠释

生态文明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来理解。

从横向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

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

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经历了4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阶段。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的产生是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

2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中国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而生态文明的实践是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的。

当时主要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诠释生态文明。

国家环保局着手进行了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的建设实践,先后批准了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省等5省在内的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

自党的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以来,生态文明已经从学术层面的探讨上升到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在全国莲勃开展。

但综合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探索创新是这一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从生态文明的实践历程来看,自“十一五”期间开始有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环境改造方面,“十一五”计划中明确规定,201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面达到20%等指标,通过5年的努力,改善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政策措施,从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予以实施:

如黑龙江省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目标方案,与各地市和主要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制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项目建设时间表,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辽宁省推进建设“生态省”,计划到2025年重点建设6大生态区。

整体投资规划总额为2400多亿元,先行实施为期3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

贵州省将“环境立省”战略放在5大发展战略首位,明确要求“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

先后将上百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

农业大省山东实施了“两减三保”农业污染控制计划,即减少农药和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并提出“十一五”结束年全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煤炭大省山西提出“不要污染的GDP,不要带血的煤”。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减排二氧化碳幅度位居前列。

一批煤炭企业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蓬勃发展,还涉足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

“十一五”期间,全国有1000多个县(区、市)开展了生态县(区、市)的建设。

生态省、市、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促进了区域的转型发展,实现了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

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先进的环境理念要求、较高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和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浙江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色。

3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主要成效

3.1初步确立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及文明水平,为正确决策、科学规划、定量管理和具体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厦门市和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是我国最早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省(市)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或专门进行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3.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它不仅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优化能源结构、扩大低碳产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

近年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务实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涌现了一大批循环经济典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创业就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发动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人有关,必须开展全民行动。

节约能源,人人要出力,人人也都能用上力,这是我们取胜的法宝。

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各地各行各业每个人都能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此,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召开《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座谈会全体与会人员一致倡议:

1、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责任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又是我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中去。

2、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

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讲话,以国家主席身份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讲话和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2009年7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安徽考察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讲话;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12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的讲话。

结合安徽实际,深入学习领会省委王金山书记今年8月在省委中心组学习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讲话精神和王三运省长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讲话精神,提高认识,把握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3、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

各地各行各业都要按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原理和原则,努力找出各自的薄弱环节,确定主攻方向,发扬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为建设两型社会探索新路子。

各地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积极开展城市、企业、家庭各个层次的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突出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

各企业要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低碳工艺和低碳产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农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进一步普及推广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尤其要大力发展农家肥、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推进秸秆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

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扩大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发展森林碳汇。

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发挥各自专业和技术优势,瞄准经济发展方向和企业生产需求,针对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中的链接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

要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生产率放在科技发展的优先地位。

组织对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能源利用技术、能源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进行自主创新,努力在能源科技上取得新突破,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各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广泛深入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广大群众踊跃投入到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大潮中去。

4、倡导健康文明的低碳消费模式。

努力减少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大力提倡太阳能等家用节能产品。

努力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积极响应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的“限塑令”,以减少塑料生产的石油消耗。

努力减少交通出行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家用汽车的排放量,尽量使用城市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行驶,积极响应无车日活动。

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在衣食住行中革除脱离实际需求的要“面子”、讲“排场”的陈规陋习,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传统美德。

问题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房价、就业、物价等问题如何解决)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体系不完善且发育程度相当低。

虽已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普遍较低,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市场等都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