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6539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9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docx

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地理必修1

第一部分从宇宙看地球

知识点1: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和星云;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夜晚,我们所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

概念: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

银河系

级别:

总星系

河外星系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

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

外部因素

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

特殊性稳定的太阳光照

(存在生命)距离适中:

地球表面均温22℃

内部因素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水多以液态存在

体积与质量适中大气层的存在

知识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4个氢核在高温高压下核聚变一个氦核)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如煤、石油),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类型:

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

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极光(两极地区)

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正相关、负相关)

知识点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速度

角速度:

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题:

广州与上海的角速度相同,广州的线速度大于上海的线速度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地球公转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近日点(1月)快,远日点(7月}慢

速度

角速度:

1度/天,除南北极点外其他点都相同

线速度:

30千米/秒

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23°26′)

自转:

赤道平面

公转:

赤道平面

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

公转轨道图上的节气判断方法

(1)确定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要根据地轴上端是北极还是南极来确定,“北逆南顺”;如果没有标注南极或北极,则默认上端为北极,地球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

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均为逆时针,说明地球的上部是北极点,从而确定地球的公转方向也为逆时针。

(2)、确定左右两个位置二至日的具体日期。

判断时要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看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直射北半球时为6月22日,如图中A点;直射南半球时为12月22日,如图中B点。

(3)、根据地球公转方向,按照“春→夏→秋→冬”依次排序确定出春分和秋分。

沿着地球公转的方向,6月22日之后为9月23日,如图中D点;12月22日之后为3月21日,如图中C点。

3、理解公转与自转的产生的地理意义及规律,能够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计算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如下图: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③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④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

晨昏线在夏、冬至时跟极圈相切。

(4)、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2)确定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

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

00。

如乙图中BN地方时是6:

00,N地方时是18:

00。

(3)确定日期和季节:

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可判定这一天

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或秋分。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节气是冬至。

(5)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例题:

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2)该图所示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3)A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

(4)D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

2.产生时差:

(1)原因: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

(2)地方时

时区的划分:

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换算:

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度线

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考点一线串]:

地方时的计算:

地时的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定时:

即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

该参照时间可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另外也可利用光照图的特殊经线进行判断,以图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零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2)定向: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定差: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定值:

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

00+45°/15°=15:

00,F点地方时为24:

00-45°/15°=21:

00。

 

[指点迷津] :

一些同学易把时间计算中的早晚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混为一谈。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是指在同一地点的两个时刻的比较,数值越小,时间越早,如6点比7点早,而计算中所讨论的时间早晚,是指在同一时刻两个不同地点之间的比较,从地理位置上看,地点越靠东,时间越早,从数值上看,数值越大,时间越早,如甲地为6点,乙地为7点,则乙地时间比甲地早。

区时的计算:

(1)时区的划分。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0°经线所在的时区(7.5°W以东到7.5°E)叫中时区(或零时区),由此向东,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向西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经度7.5°,合并为一个时区即东西十二区;同一时区使用相同的区时,即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如下图所示:

(2)区时的计算:

时的计算总体原则仍然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三步:

定时区,算时差,求区时。

①确定某点所在时区:

该点经度除以15°(得商+余数)若余数>7.5°,则时区数为商+1;若余数<7.5°,则时区数为商。

(注: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②计算时区差值:

方向相同,两者相减;方向相反,两者相加(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③求出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

a.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b.若求出的时间>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技法一招鲜]:

首先要弄明白数轴上的数与时区、经度的关系:

数轴上的原点对应中时区中央经线和0°经线,+1到+12对应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1到-12对应西一区到西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0到+12对应东经0°到180°,0到-12对应西经0°到180°。

如下图所示:

实际操作方法:

(1)画一数轴,数轴上只需有原点(即中时区中央经线的位置)和正方向,刻度不用画。

(2)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时区的位置,东时区在正方向,西时区在负方向。

并算出两时区在数轴上的距离(用S表示)。

3)在两个时区之间画一箭头,方向由已知时间的时区指向未知时间的时区。

如果箭头指向负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减去S;如果箭头指向正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加S。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偏转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

(2)偏转规律:

北半球偏,南半球偏,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赤道上。

举例:

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

[公转产生的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时的太阳高度。

2、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所在纬度向递减

(1)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折线所示。

(2)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折线所示。

(3)春秋分:

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折线所示。

3.季节变化:

[灵犀一点]:

某日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记为“近大远小”规律;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则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合理设置房屋的朝向能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判断依据:

晨昏线将地球上分成昼弧和夜弧。

如图中的北半球,昼弧长于夜弧,则;图中的南半球,昼弧短于夜弧,则;图中的,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2.纬度分布规律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夏至日(冬至日)状况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秋分日)

位于北半球

各地,且纬度越高,昼越,北极附近出现现象

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位于

各地,且纬度越高,昼越,北极附近出现

现象

冬至日,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

位于赤道上

全球

 

3.季节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季节变化规律为例,如下图(南半球相反):

[灵犀一点]:

不管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只要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只要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不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只要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只要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

且越向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短。

(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时间)相同。

三、四季的更替1.形成原因:

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2.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把一年中最长、最大的季节定为夏季,与之相反的为冬季。

(2)北温带国家的四季:

月为春季,夏、秋、冬季依次类推。

四、五带的划分

第二部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4: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结构:

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分层

地壳

岩石圈的结构地壳上层:

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

地壳下层:

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特点:

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知识点5: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

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地表岩石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形成;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再生,又形成新的。

知识点6:

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作用比较

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①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主要分割成六大板块;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多火山和地震。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交界处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的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两条

断层

中间

上升,

两边

下降,

形成

块状

山地

两条

断层

中间

下降,

两边

上升,

形成

凹陷

地带

岩石

破碎,

沿断

裂线

常发

育成

沟谷,

有时

有泉、

湖泊

构造地貌

侵蚀后的地貌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构造地貌

图示

构造地貌

实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地质构造的应用

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平原、北美五大湖)等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例: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桥等)

滨海地带(例:

青岛“石老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流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区

知识点7: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成分

作 用

干洁

空气

N2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O3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平流层

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

有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

后升高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保温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方向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2.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

塑料薄膜、玻璃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田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3)、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

三、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成因:

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如下图: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①温压关系:

②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等压面的判读]: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A)。

(2)若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如图A)。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及凸高(气压)为高(气压),凹低为低”(如图B)。

(4)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性质相反(如图B)。

③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城市风:

[特别关注]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

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绿化带应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

(2)海陆风:

(3)山谷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

风向

 

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

指向低压

高空

风向

 

受F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

面风

向 

 

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斜交

[灵犀一点] :

等压线图上近地面某地风向的画法:

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其次,画出风向,以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参照,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偏转角度一般为30°~45°之间。

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1.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分布:

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气压带北半球呈(块状)分布;南半球:

因海洋面积占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特征。

如下图所示: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4.季风环流:

(1)季风:

盛行风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类型及成因:

季风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亚洲内陆

太平洋

亚洲内陆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指点迷津]: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受南亚季风环流影响,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

五、锋面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准静止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暖气团相遇,任何一方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另一方移动,锋面相对静止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形成连续性多云于降水天气,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雨区延续到锋后很大范围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昆明准静止锋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

(1).看箭头方向

(2).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3).看天气符号

(4).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灵犀一点] :

论哪一种锋面,云雨区均出现在冷气团一侧。

锋面能否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