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841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docx

人口考研名词解释

1、人口规模:

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2、人口质量:

指人口总体上的质的规定性,实际考察的,是一定时间和地域的总体人口的素质。

人口素质最根本的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生育健康:

指的是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幸福等方面的一种健康状态。

4、生活质量指数概念:

指的是人们综合生活状况的优劣程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5、人口结构或构成:

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按一定得质的规定性来划分的组合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6、人口自然变动:

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7、人口迁移变动:

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包括永久性和暂时以变更居住地为标志的移动。

8、人口社会变动:

指人口在一定的社会里从一个社会群体转入另一个社会群体的运动。

9、人口过程:

指人口生存、变动与发展过程,是这一过程的概括。

10、人口规律:

指人口变动与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以及由这些内在联系决定的必然趋势。

11、人口再生产:

并不单指新一代人的生命的生产,而是指人口世代更替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有一代衰老、死亡和新一代出生、成长的世代更替过程。

12、人口转变:

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以人口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的不同状态为标志的自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13、出生率:

又称粗生率,是指某一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活产婴儿数与同期总人口的生存人年数之比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14、一般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内15~49岁全部育龄妇女生存人年数之比。

15、已婚妇女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已婚育龄妇女的生存人年数之比。

16、分年龄组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人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17、分年龄组已婚妇女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18、分年龄孩次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某个孩次的出生婴儿人数与同期该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19、总和生育率:

是同一批妇女按照当年的分年龄生育渡过整个育龄期并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死亡,总和生育率的值就是该批妇女终身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20、终身生育率:

是指已经经历整个生育期的同时出生的一批妇女平均每人一生生育的子女数,即这批妇女各年龄生育率之和,用于反映该批妇女一生的真实生育水平。

21、孩子的需求:

是指在节制生育为免费或廉价的条件下,父母向往的存活孩子的数量。

22、孩子的供给:

是指夫妇在没有采取任何限制家庭规模或者节制生育措施的条件下,一对夫妇可能会有的存活孩子数量。

23、节育成本:

是指一对夫妇采取各种节制生育、限制家庭规模的措施所付出的代价和费用。

24、内生因素:

是指直接影响供给与需求,与孩子的生育、抚养本身有关的变量,如父母的收入、孩子的相对价格、父母生理和心理条件等。

25、外生因素:

是指间接影响孩子供给和需求的社会经济变量。

26、粗死亡率:

一定时期内全部死亡人数与同期内该地区平均人口总数之比。

27、粗死因别死亡率:

是该地区某时刻内死于某种特定死因的人数。

28、分年龄死亡率:

为某地区某时期内某一年龄段的死亡人数与该年龄段平均人数之比。

29、婴儿死亡率:

是婴儿出生后在达到1岁前死亡的概率。

30、生命表:

追踪一批人,逐年记录该人群的死亡人数,得到该人群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各年龄死亡率,并进一步构成表格式模型。

31、模型生命表:

是在大量比较可信的实际生命表中抽象的能代表死亡率一般类型标准表。

32、去特定死因生命表:

是假定当某种死因被消除后,由这种死因而死亡的事件不再发生,同时其他死因死亡率保持不变下编制出的生命表,通常用它来研究这种特定死亡原因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

33、人口迁移:

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34、人口迁移率:

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某一人群中发生过迁移的人数在此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或迁移事件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35、负向选择:

对原居住地的推力作出反应的人,其迁移是为了躲避原居住地的不利因素。

36、正向选择:

对目的地拉力因素作出反应的人的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机会。

37、中介机会:

是指存在与地区i和j之间的中间地带的就业、居住等机会。

38、人口城市化:

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39、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人口和部分工业、非农产业向非都市地区扩散的郊外化运动。

40、集中型人口城市化:

主要体现为农村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迁移,各种工商企业、新兴产业在城市涌现、大城市急剧膨胀,大城市经济和人口在整个国家经济和人口中的比重很大。

41、分散型人口城市化:

主要体现为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中小城市由此得到不断的发展,各种工商企业和新兴产业向中小城市集中,中小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在整个国家经济和人口中占重要地位。

42、国际人口迁移:

是指人们由“出生”所在国家,或者是由现在居住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口空间移动。

43、永久性国际迁移者:

是指那些以改变国籍为目的由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人,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移民或者移民。

44、国际难民:

是指由于担心因种族、民族、社会团体成员、政治观点等原因而受迫害,身处国籍所在国以外,不能或者由于上述担心而不愿接受国际所在国的保护的人。

45、再生产存活比:

是指净人口再生产率与粗人口再生产率之比。

46、平均世代间隔:

是指母亲一代与女儿一代年龄的平均间隔。

47、静止人口:

假定一个封闭人口(即没有任何迁移),每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相等,人口总数长期保持不变。

48、稳定人口:

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长期保持不变,死亡序列也保持不变的人口,也就是自然增长率长期保持不变的人口。

49、人口再生产类型:

指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和自然变动特征来划分的人口发展类型。

50、人口转变:

指人口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转变过程,即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人口的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率的不同状况为标志,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转变过程,它更多地包含人口发展的内容。

51、人口预测:

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出生、死亡、迁移等影响人口变动因素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来推算该国家或地区在未来某个时间的人口状况。

52、人口预测:

是在设定的一组未来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变化值条件下,对未来人口状况的推测。

53、年龄结构:

是人口的自然属性。

指的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状况。

54、人口的地域分布:

是指在一定时点人口在一定空间的集散状态。

55、婚姻拥挤:

是指由于婚姻市场可供选择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失调,进而导致部分男性或女性不能按传统模式择偶的现象。

56、家庭生命周期:

专指家庭从建立到解体之间所呈现的循环、变动过程,反映了以特定人口事件为标志的家庭人口发展各个阶段的情况。

57、家庭计划生育通常是指:

在一个家庭内部,由夫妻双方自由地、有计划地按其意愿和利益(包括妻子的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决定和安排生育子女的数量与间隔,确定家庭规模。

58、生殖健康:

是指于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59、资源:

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60、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61、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界没有收到人口活动干扰进行运动、发展、循环的体系。

62、人口生态系统:

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体系,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而构建的人工生态系统。

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包括民办教师、宗教职业者、现役军人等)。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是研究我国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不在业人口

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包括:

在校学生、料理家务、待升学、市镇待业、离退休、退职、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在业人口。

在业人口(又称就业人口)

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各单位的从业人

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各单位的从业人员反映了各单位实际参加生产或工作的全部劳动力。

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

城镇私营从业人员指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其经营地址设在县城关镇(含城关镇)以上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包括私营企业投资者和雇工。

城镇个体从业人员指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持有城镇户口或在城镇长期居住,经批准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从业人员;包括个体经营者和在个体工商户劳动的家庭帮工和雇工。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

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间,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但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由于户籍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挂钩,离开了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的权益就会得不到很好保障,比如流动人口中学龄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人力资源强国

人力资源一般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劳动力规模、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十万人口中人才数量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指标,是反映人力资源总量和开发程度的常用统计指标。

人力资源强国是指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充分、结构合理、效能发挥达到先进水平的国家。

服务人口

为城市本身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

城市规划中使用的另一人口概念。

它是运用劳动平衡法推算城市远景规模不可少的主要人口内容之一。

服务人口的多少取决于城市的规模。

服务人口一般包括:

(1)为本城市服务的工业企业和手工业职工;

(2)市属以养护维修为主的建筑业职工;(3)市属金融、商业及服务行业的职工;(4)市属党、政、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职工;(5)市属城市公用事业的职工;(6)市属文教、卫生、医疗等机构的职工;(7)其它市属服务人员。

服务人口的比例,一般应小于基本人口。

但没有统一标准,

根据服务水平高低而定,一般占城市总人口的10—30%。

基本人口

城市中为外地服务的厂矿、机关和学校的职工人数。

它是城市规划中使用的人口概念。

基本人口的数量决定着城市人口的总数,即决定城市的规模。

基本人口是城市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劳动平衡法中的主要依据。

基本人口包括:

(1)产品主要供外地消费的工业企业和手工业部门的职工;

(2)对外交通运输和电讯部门的职工;(3)基本建设部门中的勘察、设计、建筑、安装等单位的职工;(4)非市属行政、经济管理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5)高等院校及中等专科学校的师生员工;(6)非市属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7)非市属的休疗养机构的工作人员;(8)其他非市属单位的职工。

基本人口预测是以城市发展远景规划为依据,以城市人口劳动平衡为原则。

因此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各类企事业单位所需职工的合理定额,尽可能准确的估算规划期末基本人口数量。

环境表现指数(EPI)

是监测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方法。

EPI服务于两个环境目标:

减少人类健康的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系统的活力和自然资源管理。

它包括环境健康、生态系统活力与自然资源管理2层16个指标。

生态足迹(EF)

是测量生态压力的一种方法。

EF测量一个人(或城市和国家等)所需要的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等于为其提供消费和服务所需要的“全球面积”,包括提供食品和纤维的消费、吸收能源消费的废物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环境压力指标

是反映环境压力的一套指标,包含48个环境压力指标,但没有综合的环境压力指数。

人均期望寿命

人均期望寿命是指假设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卫生条件,从出生开始到全部死去为止,平均每个人预期可以活多少岁。

平均期望寿命是对同时出生的全体出生者平均可能生存的年数而言,至于具体每一个人的寿命,则有长有短。

预期寿命

预期寿命是指,假若当前的年龄别死亡率保持不变,一个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它以当前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在人的一生中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的指标。

每个人的预期寿命都随着他或她年龄的增大和死亡率的变动趋势而变化。

初婚年龄中位数

初婚年龄中位数将当年初婚的人口分为均等的两半,一半人的年龄小于这个数,另一半人则大于它。

因为女性往往结婚较男性早,所以这个指标通常分性别计算。

初婚年龄中位数影响着人口的生育水平。

它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婚内生育占所有生育数量的比例。

户通常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独立居住的人。

户包括那些没有任何关系而共同居住的人们,也可指由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

家庭

家庭通常被认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由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共同居住的形式。

家庭户指由家庭维系的户,虽然户中可能还包括其他无关的人员。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这样一种家庭,即子女仅与双亲的一方共同生活。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非婚生育、离婚、分居或丧偶。

人口倍增时间

用百分比来表示人口增长并不直观。

3%的增长率是快还是慢?

表示人口增长快慢的一个生动的方法就是计算按照当前的增长率,需要多久人口将翻一番。

绿色GDP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

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总抚养比

也称总负担系数。

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

是指某人口(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口中男婴与女婴的比率,即每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人数。

人口惯性

人口惯性是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

因为过去的高生育率,低龄组人口较多,达到或低于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数十年。

随着低龄组人口逐渐生儿育女,出生人数剧增,将超过死亡人数。

但随着他们年龄继续增大,死亡人数将逐渐增加,赶上甚至超过出生人数。

因此,要使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接近大约需要经过两代或三代人(50-70年)的时间。

尽管60年代末芬兰就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但每年的出生人数仍比死亡人数多10,000人。

人口红利期

在人口转变的后一阶段,易出现人口老龄化倾向。

由于出生率下降速度和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是同步发生的,前者先于后者发生,前者与后者也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在出生率下降初期,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

在这一人口变动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一个时期内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

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将带来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人力投资增加和妇女就业机会增加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期”。

少年儿童抚养比

也称少年儿童抚养系数。

指某一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以反映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少年儿童。

老年人口抚养比

也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

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独生子女

不论出生胎次如何,一对夫妇只生育有一个孩子,该孩子即属独生子女。

下列情况属独生子女:

(1)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以上只存活一个的;

(2)再婚夫妇已有一个子女,婚后不再生育的;(3)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第二个的。

不能算作独生子女的情况有:

(1)只生育一次,但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

(2)生育两个子女,送给他人抚养一个的;(3)不能生育而抱养一个的,只能算作独养子女,不能算作独生子女;(4)生育两个子女的夫妇,离婚后各带一个子女的。

绝对过剩人口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过剩人口曲解为绝对过剩人口,并认为绝对过剩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他虚构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即2、4、8、16……的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则是按算术级数即1、2、3、4……的比率增加,人口增加远远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所以社会上有一部分人陷于饥谨、贫困和失业,成为社会多余人口,即绝对过剩的人口。

只有用预防抑制即不婚或晚婚来限制人口增长,否则就会发生积极抑制,即必然发生饥谨、瘟疫、战争来消灭绝对过剩的人口,以保持生活资料和人口的平衡。

他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

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

死亡率

死亡率(也称粗死亡率)是指某年每1,000人中死亡的人数。

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

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下表说明了如何计算总和生育率。

粗人口再生产率

粗人口再生产率(GRR)是假设妇女在育龄期内按照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这名(或这群)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女儿的数量。

这个指标与总和生育率很相似,不过它只计算女儿的数目。

从字面上来理解,它是真正测量“再生产”的指标——妇女通过生育女儿来替代自己在人口再生产中的作用。

净人口再生产率

净人口再生产率(NRR)是假设妇女从出生起就遵循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和死亡率,那么这名(或这群)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女儿的数量。

这个指标与粗人口再生产率类似,但它总是低于粗人口再生产率,因为它考虑到有些妇女可能在育龄期结束前死亡。

儿童妇女比

儿童妇女比是指某年每1,000名妇女对应5岁以下孩子的数目。

这个指标可以从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中得到,因此它可在出生统计不详细的情况下提供生育水平的数据。

生育更替水平

生育更替水平是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

当净人口再生产率为1.00时,恰好等于更替水平。

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

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依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方案

进行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变动以及人口计划执行情况,为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掌握人口增长情况提供可靠的人口数据。

净迁移率

净迁移率指一个地区的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对该地区人口的净影响,用该地区某一年每1,000人对应的增加人数和减少人数来表示。

净迁移

指某一地区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对当地人口的净结果,表现为人口总量的增加或减少。

迁出率

迁出率是指某年某地每1,000人中外迁的人数。

迁入率

迁入率指某年某地每1,000人中由外地迁来此地的人数。

在一些国家,迁入对人口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零增长

出生人数加迁入人数正好等于死亡人数加迁出人数,这就是人口零增长(ZPG)。

由于人口惯性,生育率处在更替水平的人口并不一定是人口零增长。

一个人口中如果年轻人占较大比例,随着这些年轻人进入和度过他们的育龄期,这个人口将在几代人的时间内保持增长态势。

增长率

增长率是指某年内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净迁移导致的人口增长(或减少)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指某年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余数(或差额)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这个指标不考虑迁移造成的影响。

自然增长率也可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得到。

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指某时期某人口中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余数(或差额)。

生育更替水平

生育更替水平是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

当净人口再生产率为1.00时,恰好等于更替水平。

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

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依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

芬兰1996年的净人口再生产率为0.85,低于更替水平,可是芬兰的人口仍旧在增长。

总和生育率也可用于说明生育更替水平,因为它表明了能够替代父母双方所需的平均子女数。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

之所以为2.1而不是2.0(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总要高于2.1。

生育观

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世界观、人生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

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里,人们的生育观有很大的差异,归根结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