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679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女儿的信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致女儿的信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致女儿的信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致女儿的信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致女儿的信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女儿的信3.docx

《致女儿的信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女儿的信3.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致女儿的信3.docx

致女儿的信3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1

教学内容

   本文在课本第120--124页。

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当时一个法国上尉的信。

雨果通过这封信让英法联军的的暴行跃然纸上,同时作者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这种无耻行径,表明了自己对于这次所谓的“胜利”的极大讽刺和他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受列强欺凌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

 1.教师先介绍一下关于圆明园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熟悉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关于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了解。

   3.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新课,分析法国人对于圆明园的描述是怎样的。

   4.分析作者在信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他为什么要表达这种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3.通过学习懂得任何国家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它自己,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找出作者对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和感情。

   2.理解作者所说的“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这句话。

   3.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审难点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

   ◆教学突破

   1.搜集一些关于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和体会它的壮丽辉煌。

   2.让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对二者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的丰富资料,供学生学习、欣赏。

2.准备关于圆明园被毁的影片资料,以再现当时的历史。

◆学生准备1.在课下查阅近代史,回顾当时的历史。

2.以班为单位到现在的圆明园去参观一下(如条件允许)。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简单介绍圆明园的基本情况,同时插播1.边听边看有关图片。

 放有关图片。

   。

2.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对圆明园的描述。

   2.学生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3.分析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3.学生的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

一、回顾历史,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回顾历史,对当年英法联军火

 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有个大致了解。

2.讲解旧中国受列强欺凌的历史的原

 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

 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励他们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圆

 明园的情况。

1.回顾历史。

,积极发言。

2.回答旧中国受到列强欺凌的原因大同小

 异:

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朽没落。

感受:

 感近代的落伍,封建政权的腐朽和闭关锁

 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推翻封建

 的君主政权才能救中国,等等.

3.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想象猜测的

 成分很多。

学生可能把圆明园描绘得

 象金库,或者把从电视上看到的藏宝库

 中的情影描绘一番。

4.简单介绍圆明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

 知道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实

 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观

 看关于圆明园的图片。

5.提问:

假如圆明园当年没有遭到掠夺

 和洗劫,大家想象一下,会怎么样?

 (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反正

 只是历史的假设,不一定有什么最终

 答案,只要学生回答得能自圆其说就

 行了)

4.观看图片,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

 赞叹不已,对圆明园的被毁痛惜不已,

 对清政府的无能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列

 强的罪恶行径表示强烈的谴责。

5.学生回答很不一致:

可能成立博物馆让

 外国人参观,让他们为中国人民的伟大

 创造力折服;肯定被列人世界文化遗

产,被称为世界奇迹,那就不是中国屈

 辱的历史见证了,而是引以为豪的了,

 等等。

 

 

 

 

 

二、进入新课,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分析:

法国作家雨果是怎样

 看待英法联军的这次侵略的?

(让学

 生脱离课本的原话进行总结和概括,

 只要说明是贬而不是褒就可以)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

 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给人以悬

 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提问:

作者在文章中的第三段谈到圆

 明园的时候为什么谈到了艺术和幻

 想艺术?

   ’

4.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

作者是

 为了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

 位,也是对被破坏了的艺术珍品的痛

 惜。

5.让学生读文中作者对圆明园的想象的

 描述,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丰富

 的想象力,并对照原来看过的图片,分

 析作者的描述是不是很具有想象力。

1.浏览课文,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很明显地

 发现作者的态度:

强烈地讽刺和谴责了

 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而不是赞扬的态

 度。

2.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出,这样主要是吸引

 读者继续往下看;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

 样显得委婉而有礼貌;也有的学生认为

 这样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等等。

3.从文章中简单地归结出:

因为圆明园是

 东方艺术的典范,代表了幻想艺术的最

  高成就。

4.通过教师的补充,对作者的意图把握得

 更准确,增强自己对艺术和文物的保护

 意识。

5.有感情地读完课文的有关部分,在读的

 同时认真体会圆明园的奇伟瑰丽,体会

 作者语言的精妙和想象力的丰富,同时

 为它惨遭劫掠而感到痛惜不已。

6.作者明明知道圆明园是为封建帝王

 而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

 而建呢?

试让学生谈谈对此的理解。

7.对学生的回答作补充。

让学生看第

 三段最后几句话,指出:

这几句话说

 明圆明园闻名中外,它不仅属于中国

 帝王而且属于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

 它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

 界艺术的奇葩;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6.学生大多都是从文章中找到原因。

7.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对照自己的想法,

 看自己的想法同教师的讲解有什么出

 入,并对其中自己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

 向教师提问。

(对此问题的理解教师对

、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三、从对事件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态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

第四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

 作用?

(这个问题很简单,不必提示)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四段,欣赏作者的

 语言特色,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英法联

 军的丑态的。

3.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六段,提问:

这一

 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引导学生分析:

第七段作者所说的

 “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分别指的是

 谁7

.5.提问:

作者在第七段最后要表达什么

 观点?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

联系作

 者不把圆明园当作清代帝王的私有

 财产,而当作人类的创造来看作者是

 怎样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

6.作者作为一个法国人,在第八段中对法

 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哪些词语

 可以表现出来?

试让学生找出来。

7.总结全文:

作者对这次远征中国的态

 度是什么?

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1.异口同声地回答:

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作者说笑般的描绘中,体会到作者对

 英法联军的极大讽刺,和作者的思想产

 生共鸣。

3.回答:

反语的修辞方法。

   、

4.联系第七段最后一句,回答出:

“治人

 者”指的是政府,而“治于人者”指的是

 人民。

   ‘.

5.在教师的提示下得出:

要把政府和人民

 分清楚。

圆明园被毁是当时英法帝国

 的罪行,英法人民对此没有责任。

人民

 并不希望这样,不要把罪行加到英法人

 民的头上。

6.从“赃物”、“富丽堂皇的破烂”、“解放了

 的干干净净的”等词句中看出作者认为

 这是法国政府的耻辱。

7.对前面教师讲的进行回顾,积极回答问

 题。

本节总结

   本课通过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书信,反映了当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以及对圆明园遭到焚毁的痛惜,表达了作者对两国政府所犯下的罪行的痛斥,极其鲜明地表示出了自己的态度。

   ’

板书设计

   给布特勒的信

   雨果历史上的圆明园:

作者想象的圆明园:

现在的圆明园:

布特勒的态度:

作者的态度: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习这样的课文,要结合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料,如:

图片、影音资料等,达到烘托气氛、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的目的。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2

教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

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

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

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

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难点:

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

 

教学方法 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

 

教学过程

 

(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

这节课我们就来讲点燃这把罪恶之火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板书)

 

(课堂讨论一:

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几条材料)

 

材料1:

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

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

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

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

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

”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材料4:

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捏造事实,提出释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赔礼道歉的要求。

叶名琛据实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同意英方要求。

可英方拒绝接受人犯,英舰悍然开进内河,点燃战火。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这样的恩维轨迹:

英国等提出“修约”,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二、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改善”通商和贸易情况,是西方列强贯用的伎俩,其实质就是侵略。

第三,既然实质是侵略,亚罗号事件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由此得出结论:

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板书)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和天津(板书)

 

英法联军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进攻大沽。

大沽炮台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门户,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胁北京。

但这时,咸丰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对付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对英法侵略军则采取“柔远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

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将士英勇还击,但由于统兵将领的逃跑,大沽炮台终于失陷。

紧接着,联军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

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

 

2.《天津条约》的签订(板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

条约签订后,联军退出了天津。

 

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板书)

 

1.大沽之战(板书)

 

《天津条约》签订后,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就预料到英法不会满足既得利益,断言:

“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

”事实正是如此,联军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台,并派重兵把守。

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换约之机,重新挑起战端,向中国进行更多的勒索。

这年6月,联军不顾清政府规定的进京路线,派军舰炸毁海河口拦河铁链,再次袭击大沽炮台。

守卫炮台的爱国官兵,沉着应战,奋起反击,直隶提督史荣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后来中炮牺牲。

炮台附近的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经过一昼夜激战,敌舰沉四艘,伤六艘,侵略军伤亡近500人,狼狈而逃。

 

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政坛上一片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

”1860年,英军1万8千人,法军7千人,乘二百余艘舰船,于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国守军奋力苦战,但大沽炮台最终失守。

 

2.火烧圆明园(板书)

 

大沽炮台失守后,联军攻占天津,并于这年10月,攻入北京。

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诉与侵略者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他们大肆抢劫,每个军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满了金银财宝。

为了掩盖罪行,侵略军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宣称这两个叫法兰西和英吉利的强盗,将来要交付历史的审判。

(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雨果给布特勒的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3.《北京条约》的签订(板书)

 

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挟制下,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等等。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

 

1.沙俄对我国的疯狂侵略(板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表面上充当调停人,实际上却趁火打劫,充当帮凶。

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胁,通过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于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样,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三个法国,六个英国。

沙俄是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板书)

 

(课堂讨论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中国被侵略的史实进行踪合分析,得出结论。

最后教师明确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清朝政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通过本课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资本主义列强正是通过多次这样的侵略和掠夺,使自己成为富国和强国;中国也正是多次遭到这样的侵略,而延缓了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

 

(布置作业,略)

 

(北京56中学 田京生)

 

【简评】教学须不断创新,新的事物才有生命力。

本教案颇有新意:

第一,“导入”新——由圆明园被罪恶之火焚毁,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思巧妙,激人求知兴趣。

第二,提供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的做法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由教师将前后联系的四则材料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的结论。

教案的新意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3

一、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皆为书信,重点皆在于“情”,而相《给巴特勒的信》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和常见的沉闷氛围,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运用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3、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图文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叫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的。

遗憾的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参与毁灭这个奇迹的一个上尉给雨果来信称这种行为是具体的,出色的。

伟大的作家就给其写了一封回信。

(板书:

给巴特勒的信) 

2、介绍作者及代表作 

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

《红与黑》《悲惨世界》 

(2)精读第三段 

让我们先一起梦回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吧,齐读课文第三段后,(播放圆明园的被毁灭前的精彩图片)再精读,完成下列问题:

 

、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3、欣赏完圆明园的的美景,谈谈你对其的评价或感受。

 

以上问题学生互相交流。

 

(3)细读第四段到结尾,品味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

 

过渡:

如此令人惊骇的杰作却毁于一旦(插入历史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侵略者的同胞——雨果,他明确的表述的自己对次的感情态度。

让我一起走进作者的心灵。

 

1、默读这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作者对这次远征的态度和感情是怎样?

(引导:

找出关键句子加以概括) 

以上问题分小组讨论后,师生一起归纳。

(痛斥,谴责) 

2、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运用反语) 

让学生照出相应的句子,分析其感情色彩。

 

(5)延伸扩展 

1、假如你是当时的领导之一,你会如何保护圆明园?

 

2、圆明园大量的文物流失到世界许多国家,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寻回文物 

3、对于圆明园被毁灭这一事件,你有什么感言?

 

学生任选以上一个话题各抒己见,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6)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针对你的观点和看法,给雨果写一封回信。

 

教学反思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空间。

作为直面教学、直面学生的教师,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充满生机;所以如何聚焦课堂、激活课堂,释放出师生交流的巨大能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通过课内外互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

通过教学后的反思,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一些反思:

 

1、 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没有拘泥于教材,也没有脱开教材,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以及结合点的处理上是适当的,可行的,拓宽了教材的容量。

 

2、 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并且说出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看法,虽然有些学生的看法过于单纯,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促动了学生的整体参与,而没有仅仅落实在部分学生身上 

3、 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4、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4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