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孙调研.docx
《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孙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孙调研.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孙调研
吐鲁番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吐鲁番市委员会吐鲁番市人民政府
(2007年1月日)
去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
一年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吐鲁番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部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农民增收目标及完成情况
2006年农业增收目标:
农业总收入(现价)达到11.9亿元,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57.7元,人均增收280元;种植业人均增收180元;畜牧业人均增收50元;农村二、三产业人均增收30元;劳务输出人均增收20元。
农业增收目标完成情况:
农业总产值12.44亿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79元,人均增收302元。
种植业产值完成8.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705.1元,人均增收198.6元,增长7.92%元;畜牧业产值完成1.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16元,人均增收50.5元,同比增长8.92%;农村二产业产值完成8025万元,人均增收10元;农村三产业产值完成1.72亿元,人均增收23元;劳务收入完成2344.5万元,人均增收20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以农民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四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强化农民培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退粮还经”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去年以来,我市突出发展葡萄、瓜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和粮饲兼用作物,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调减粮食面积2万亩,同比减少29%,调减棉花种植面积0.5万亩,粮经比例达到1:
6.1,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较好地促进农业增效。
新植葡萄8600亩,完成计划的111.6%,葡萄总面积达24.1万亩,结果面积达16.5万亩,比上年增加9%,葡萄总产达36万吨,增产20%。
鲜食葡萄销售9万吨,同比增长20%,销售额达1.81亿元。
葡萄总产值5.1亿元,葡萄一项人均增收121.4元。
新增西甜瓜种植面积1万亩,面积达到4万亩,完成计划的114.3%,西甜瓜总产量8.48万吨,总产值7016万元,甜西瓜一项人均增收39.8元。
设施农业进一步扩张。
投入6700万元,完成设施农业5200亩,设施蔬菜销售额达9800余万元。
温室大棚面积达到1.8万亩。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亩,总产值突破1亿元。
套种技术进一步推广。
今年棉花实播7.66万亩,其中棉花套种面积占到棉花种植面积的71.8%,使土地实现了一地多茬和增值增效的目的。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扶持壮大葡萄酒加工企业12家,葡萄酒产量一举突破万吨大关,年产值达5000万元,同比增长21.9%,新增葡萄干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葡萄干达到2.5万吨,创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7.7%。
新建葡萄保鲜库4座,葡萄保鲜能力发展到1.5万吨。
积极引导宏泰瓜业参与西甜瓜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组织企业和农户申报和注册了“火焰山”、“西域明珠”等西甜瓜商标6个,全面推行了西甜瓜贴牌销售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
2006年,宏泰瓜业生产、收购销售哈密瓜近万吨,部分产品还打入了香港、澳门等海外市场。
为强化企业和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引进新疆古兰食品有限公司和利民屠宰中心两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投资880万元。
加快了农贸市场网点建设,在亚尔乡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建成了现代化产地批发市场,在销售旺季,每天输出的蔬菜量在100吨以上;在三堡乡建立了火焰山西甜瓜批发市场;扩建了盛达干鲜果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10万吨,成为我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了宋峰农产品配送中心;在乌市北园春、凌庆等疆内大型批发市场建立蔬菜销售网点,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区外大城市建立葡萄销售网点,实现产销对接。
进一步完善各类专业协会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专业协会的运作质量,吸引了大批农牧民群众加入专业协作组织,全市农民经纪人达到4676人,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年交易额在1.7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三)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葡萄方面,狠抓标准化生产、精品示范园建设和鲜食葡萄销售,建设了鲜食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万亩,制干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万亩,精品葡萄生产示范园5000亩。
销售的葡萄全部使用了全国统一的无公害产品标识。
在设施农业方面,推广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12项,筛选推广适宜设施栽培的名优特新品种40多个,3.15万亩蔬菜落实无公害生产技术。
在西甜瓜方面,大示范推广了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设施哈密瓜栽培技术、甜瓜温室育苗嫁接技术等十余项实用技术,4万亩哈密瓜全面落实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示范园1.5万亩。
在畜牧业方面,加大了优良畜牧品种的引进、改良和推广工作力度,大力发展育肥大户和畜牧优良品种自繁自育户。
引进种公畜414头(只),改良牛2500头,羊25万只,牲畜口蹄疫免疫56.3万头。
积极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春秋两季共免疫禽流感家禽40.7万只,免疫率达100%,2006年,发放育肥贷款3000万元,完成牛羊育肥116万头(只)。
新增育肥大户50户,
(四)以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去年,我市出台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惠政策,对使用膜下灌和低压管道灌溉的分别给予300元/亩和200元/亩的补助。
筹措1157.69万元完成膜下灌和低压管道节水灌溉21564亩,其中膜下灌8503亩,低压管道13061亩,完成地区下达节水任务的119.8%,节水达630万方。
继续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投资900万元的煤窑沟大型灌区二期工程——洋沙支渠改造,工程已于5月1日完工通水;投资320万元新建和维修防洪堤18.9公里,完成人工造林15605亩(其中“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完成5605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10000亩),义务植树106万株。
投入道路建设资金5416万元,建成农村公路194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2座,基本实现乡乡通路、村村通车。
(五)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高起点规划新农村建设。
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乡村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活动,并结合吐鲁番市的实际和专家的建议,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确定了“先易后难”的三步走的实施方案,计划到“十一五”末初步建成3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将亚尔乡、葡萄乡两个城郊乡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小城镇规划,并在这两个乡9个村开展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
积极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发展,结合大河沿、七泉湖两大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两个城镇的建设规划,使园区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衔接。
积极筹措建设资金492.4万元,大力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
严格建房资金的管理、补助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建成农村抗震安居房2918户,超计划203户,荣获自治区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县市。
投资258万元,完成了葡萄乡葡萄沟、恰特卡勒乡霍加坎尔村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安装管道47公里,解决了0.62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采取“户出资、村出工、乡补贴、市奖励”的办法,大力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改厕工作采取与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同步进行的办法,每建一座无害化卫生厕所补助100元,完成改厕1000座。
以环境整治月为抓手,在乡村大力开展清垃圾、清路障、清渠道、清林带、清庭院的“五清”活动和除“四害”活动,使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
(六)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去年,我市筹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2358万元,对葡萄乡希望小学、亚尔乡中学、恰特喀勒乡慈心小学等19所学校布局的危房进行改造,新建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消灭危房面积2.5万方米。
认真落实自治区“两免一补”政策,减免农村贫困学生书本费、学杂费和住宿费补助377万元。
使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9.9%。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87名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
选派32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积极争取自治区现代化远程教育项目,全市农村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学校覆盖面达50%以上。
大力实施农村创新医疗试点普及工作,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3%以上。
积极构建农村保健网络,在每个乡村建立了卫生室,基本实现了农牧民人人都有初级保健的目标。
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筹措资金184万元,建成了胜金乡、艾丁湖乡文化站,完成了亚尔乡、葡萄乡文化站的选址和招投标工作。
结合文明村、小康文明村和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七)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转移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宣传“要想富,出劳务”的思想。
采取“培训机构出菜单、用工单位下定单、政府部门埋单”的形式,使培训的内容贴近了用工单位的要求,培训过的农村劳动力符合了劳务市场的需要。
同时,加强了与职业介绍机构、劳动就业部门的联系,主动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可靠的信息引导,提高了劳务对接的成功率。
向沈宏集团、驼铃酒业、金源酒业、裕润钢铁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输出农民工1200多人,仅七泉湖镇就有350多名农民长期在园区企业工作,月工资在800多元。
在抗震安居工程、塔尔朗干渠改造和防渗渠道修建上培训技术工1502人,人均创收达1万元以上。
切合旅游景点、酒店、家访点对民族歌舞表演的需求,通过专业培训,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大大提高了农民青年的就业空间。
目前,全市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达400支,吸纳具有民族歌舞特长的农民青少年1100人,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
2006年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各类技能培训1.2万人次,经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5%。
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5万人次,实现创收2344.5万元,人均实现增收20元。
(八)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财务管理制度》、《集体资金管理制度》等6项配套制度,形成了照章办事、按章理事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是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凡兴办的村组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性项目,由村民委员会进行讨论并做出预算,经由本村(组)过半数村民参加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在记录、决议上签名或盖章,报乡政府审批,筹资严格执行乡农经站管理、村使用。
每项工程完工后,由村(组)民主理财小组对竞标协议和工程验收单据及凭证进行审查,报乡(镇)农经站审计,最后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2006年,全市“一事一议”筹资额为120.5万元,比2005年减少51.96%。
全市减负总额1014万元,人均减负60.6元。
(九)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局面。
坚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了“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
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健全了乡综治机构,建立了以公安民警为主力军,以群防群治组织为骨干,乡镇武装部门与公安派出所联动,专群结合、动静结合的立体防范网络。
始终保持对非法宗教活动的严打态势,查处了“中林驾校达瓦宣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窝点,打击了一批组织私朝活动的蛇头,遏制了非法宗教活动的蔓延。
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网络,为七乡两镇两场配备了专职信访员,在市直部门设立了信访接待室。
对群众上访案件,无论事情大小,认真对待,及时办理,始终做到了有信必复,有问必答,有访必接。
发现和找准可能引发上访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深入实地,深入到信访人的家中,进行教育疏导,有效的防止了矛盾的激化,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
2、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农业发展资金不足,资金筹措难度大。
农业科技服务力度较弱,科技成果转化慢,新技术推广还比较滞后。
3、从收入构成来看,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质量还不高。
工资性收入太低。
4、本地农民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5、西甜瓜的品种选择和服务不太到位。
四、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
总体思路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党委、地委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以农民大幅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三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破“三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主要经济预期指标:
计划2007年农业总收入达到13.27亿元,增长7.32%;其中种植业收入8.76亿元,增长7.75%;畜牧业收入1.8亿元,增长8.2%;农村二、三产业收入2.7亿元,增长5.1%。
农牧民纯收入达到4380.6元,比上年增收310元。
人均增收310元收入构成:
种植业完成人均增收194.25元,纯收入达到2899.35元,同比增长7.18%。
畜牧业完成人均增收50.5元,纯收入达到667.5增收元,同比增长8.2%,二产完成人均增收10元,纯收入达到245.2元,同比增长4.2%,三产完成人均增收20元,纯收入达到401元,同比增长5.2%;劳务收入完成人均增收30元,纯收入159.14元;林业完成人均增收6元。
主要措施:
(一)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为突破口,破解农民增收缓慢的难题。
牢牢抓住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推动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强化四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在葡萄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狠抓标准化生产、精品示范园建设,新植葡萄1万亩,兴建10万亩优质商品葡萄基地,完成鲜食葡萄销售9.5万吨。
2007年,葡萄总产值达到5.54亿元。
在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名优战略”,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优化设施农产品结构,提高设施农业产出率和效益,打造安全、优质、绿色、有机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
2007年,发展设施面积3000亩,实现产值1.3亿元。
在西甜瓜基地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按照把“优势做强、规模做大、产品做优、品牌做响”的要求,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提高“火焰山”、“西域明珠”已注册哈密瓜商标的知名度,2007年,新增哈密瓜面积6756亩,西甜瓜种植总面积达到4.5万亩,实现产值9162万元,同比增长31%。
在畜牧业基地建设方面,大力实施“良种”战略,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减少疫病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
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防疫队伍素质。
实施天然草原保护等工程,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007年,完成牛羊育肥119万头(只),完成畜牧业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8.2%。
二是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
坚持政策驱动、企业带动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吸引、鼓励、支持国内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企业参与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运做。
发展葡萄、瓜菜、肉等特色农产品,扩大精深加工、储运、保鲜和营销业。
把农产品加工业与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产品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产业集群,加强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间的产业关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重点加大对新疆古兰食品有限公司和利民屠宰中心两个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今年投入生产。
进一步加强对亚尔乡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现代化产地批发市场,三堡乡火焰山西甜瓜批发市场,盛达干鲜果品批发市场的配套建设,提高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已在疆内蔬菜销售网点和区外大城市建立的葡萄销售网点的作用,规范各类专业协会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专业协会的运作质量。
(二)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破解农村面貌落后的难题。
坚持从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以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按照城郊农民城市化、园区农民城镇化、边远乡村新村化等总体目标,长远规划新村建设,对城中村、景中村、文物周边村逐步进行拆旧建新改造,对中心村和实力较强村逐步进行合并组建,对经济条件一般村主要进行环境整治。
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渠道净化的要求,逐步示范引导来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房”,逐步建立“户集、村收、乡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系统。
注重培育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
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形成农民家庭内部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
鼓励农民循环利用资源,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三料”(肥料、燃料、饲料),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今年,力争完成户用沼气池50户,完成3000户抗震安居房建设任务。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立足于让每个农村儿童都上得起学,让每个农民都看得起病,让每一个村组都有好的风气。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整体差距。
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提高农民子女受教育质量。
切实改善农村医疗条件。
强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解决好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的问题。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依托村级阵地,大力开展“八进村”活动,加大农村有线电视普及力度。
新建乡镇文化活动站5所,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20%。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素质“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以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村组、“十星级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促进民族群众团结和睦,密切干群关系。
加强农村平安建设。
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法律意识。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关系。
三是大力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打好节水农业基础。
争取上半年完成1800万元日协贷款项目招标工作。
力争2007年完成膜下滴灌、低压管道灌溉面积3万亩,实现年节水900万立方米。
2、煤窑沟水库工程将在6月底前,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争取下半年开工建设。
水库容量850万方,工程估算8000万元;完成煤窑沟大型灌区续建与改造项目2006年项目建设,2007年计划完成总投资450万元;完成日协贷款第二期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
3、完成艾丁湖和胜金乡加依霍加木、开斯吐尔村队人饮水解困项目,受益人口5500人,完成国家投资125.7万元。
4、2007年林业建设计划完成造林12896万亩,封育8000亩,更新林260亩,实施公路绿化2615亩。
四是大力维护农村政治社会稳定局面。
积极引导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以加快工业化发展为突破口,破解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题。
着力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搞好服务、完善管理”的方针,取消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各种就业限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
在加快农民实现“四变”上大做文章,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一是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发展非农产业,既要构建以农村工业为主导、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此减少农民;又要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大做文章,大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是组织农民进厂矿,变农民为工人。
根据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积极采取订单培训的形式,强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培训内容贴近用工单位的要求。
三是结合城乡工程建设需求,变农民为匠人。
在工程项目招标上把使用当地农民工作为吐鲁番市基本建设工程中招投标一项重要条件,对使用当地农民工超过企业普通工50%以上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四是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变农民为商人。
引导农民“重操旧业”,挖掘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餐饮、烧烤等方面的增收潜力,加大对民族“刺绣”、“花帽”等手工艺制作协会的扶持力度。
五是围绕特色旅游业发展,变农民为艺人。
切合旅游景点、酒店、家访点对民族歌舞表演的需求,通过专业培训,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拓宽农民青年的就业空间。
2007年,计划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次,实现创收2682万元。
(四)以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为突破口,提高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深入实施以选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红旗村党支部、培养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创建党员先锋岗和服务区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新农村建设先锋工程。
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带领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全局,以选树新农村建设“红旗村”党支部、培育“双强型”村两委一把手为载体,坚持典型引路、示范推动,总结经验,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纵深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不断探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改进农村党组织设置,使之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委会和群团组织建设,完善“三公开”、“一事一议”等工作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团结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