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492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docx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

 

扶壁式挡土墙计算书

 

溢洪闸的上下游连接段边墙较高,采用C20扶壁式挡土墙。

墙高

 

自12.2~17.4m高不等,在此选用17.4m墙高为例进行计算。

其余计算方法相同,不再一一列出。

 

(一)基本设计资料

 

1.钢筋砼扶壁式挡土墙,墙高H=17.4m,埋入土中深度h=1.4m,

 

墙趾板按照无覆盖土考虑。

 

2.墙后回填土参数考虑墙过高,土压力过大,采用水泥土回填,

容重取用γ=1.8T/m3。

要求等值内摩擦角ψ≥55°。

等值内摩擦角是指把

 

粘聚力计入内摩擦角内的数值,其值可以用下式计算:

 

1

1

H2tg2(45

)4CAtg(45

)4C2/

tg(45

2

H2

2

2

 

式中:

ψ′,C为现场实测回填土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

 

3.抗滑稳定系数KC≥1.3,倾覆稳定系数K0≥1.5,滑动摩擦系数f

 

=0.4。

 

4.C20砼抗压强度fC=10.0N/mm2;抗拉强度f1=1.10N/mm2

 

1

 

II级钢筋抗拉强度[σg]=310N/mm2。

 

II级钢筋弹性模量Eg=2.0×105N/mm2

 

5.砼裂缝容许开展宽度δmax=0.25mm

 

(二)计算方法

 

1.计算的一般方法

 

扶壁式挡圭墙由趾板、踵板、墙面板及肋四部分组成,设计时取两肋跨中到跨中或肋中到肋中为一计算单元;对于趾板和肋分别按矩形或肋形悬壁梁考虑;对于墙面板和踵板是三向固定板,属超静定结构,按简化假定的近似方法进行计算。

 

具体计算采用《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中挡土墙设计的有关章节提供的简化方法。

 

2.墙面板和踵板计算荷载

 

(1)墙面板

 

为简化计算,近似采用图1中的梯形ABCDE来代替相应的法向

应力图,外力图形中假设Pj=1H1。

对于两肋中点的正弯矩采用跨中

2

1/2段承受最大土压力σPj(图2);对于墙面板与肋固着端的负弯矩,采用第三个1H1段承受最大土压力σPj(图3)。

4

 

(2)踵板

 

2

 

考虑踵板与墙面板的固着作用,作用于踵板上的法向应力按三角

形分布计算,最大值在踵板端处等于

W(图4)。

WH1

M1

hh2.4

2

B32

 

式中:

M1-墙趾板固着端处的计算弯矩,(T·m);

 

σ2-踵板端处的地基反力,T/m2;

 

γ-回填土容重,T/m3;

 

γh-砼容重,T/m3。

 

3.墙面板和踵板的弯矩计算

 

(1)与肋相交处的水平负弯矩

 

墙面板:

M

1

pjl2

12

踵板:

M

1

l

2

12

 

(2)肋跨中点之水平正弯矩

 

墙面板:

M

1

pjl2

20

踵板:

M

1

l2

20

 

(3)背面取垂直弯矩

 

墙面板最大垂直负弯矩M=-0.03σH1·H1·l,垂直正弯矩为垂直负弯

 

3

 

矩的1/4。

 

4.肋上的作用荷载及其厚度计算

 

取跨中一段的墙面板与肋共同作用,构成一变截面的悬壁式T形

 

梁,其弯矩和剪力如下:

 

E=γS(0.5H+h)λ

NfjHiwiii

MHi=1Hi2

wHi

hi

6

式中:

Swi为T形梁的受压区有效翼缘宽度,

Swib

Hil;

H

b-肋宽;

l-跨间净距。

(三)尺寸及配筋计算

1.土压力计算

tg2(45

tg2(45

55)

0.1

2

2

H

H

1.817.4

0.1

3.31T/m2

H1

H1

1.8

16

0.1

2.88T/m2

Ex

1

H2

1

1.8

17.42

0.1

27.24T

2

2

M0

1

H3

1

1.8

0.1

17.43

158.04Tm

6

6

 

2.基本尺寸的确定

 

(1)节跨布置

4

 

跨间净距:

l=0.3~0.5H1=4.8~8.0m,取l=7.2m

 

悬壁长度l′=0.41×7.2=2.915,取l′=2.9m

 

肋厚度取b=900mm

 

(2)确定墙面板及底板的厚度及底板宽

 

墙面板厚度采用初步设计时确定的顶宽600mm,底宽1000mm;

初设底板厚度为1400mm。

 

Pj

1

H1

1

2.881.44T/m2

2

2

 

①根据墙面板的抗弯能力与外弯矩相等的原则,水平负弯矩控制:

 

M0

1

Pjl2

1

1.447.22

6.22Tm

12

12

 

采用配筋率μ=0.5%

 

则α1=0.270,λ1=0.910,β1=8.14,γ1=219.8。

1M1

219.86.22106

则h0

207mm600mm40mm560mm

b[g]

1000310

 

故面板厚度足够。

 

②底板宽度的计算

 

KcEx

1.3

27.24

1.01.87B36m

B3

0.4

16

1.07

fH1

1.8

 

(考虑到地基承载力较小,故取用较大的底宽)

 

5

 

B1

1.5fM0

0.25(B2

B3)

1.50.4

158.04

KcEx

1.3

0.25(1.06.0)0.93m

27.24

取B1=2.0m。

 

底板全宽为B=B1+B2+B3=2.0+1.0+6.0=9.0m

 

③底板厚度的核算

 

1)按趾板弯矩核算

 

先计算底板的地基反力

 

土重及力臂:

W=16×6×1.8=172.8T,Z=1.5m

 

自重及力臂:

W=19×1.4+0.8167××2.5=63.5T,Z=1.008m

 

总法向力:

ΣN=172.8+63.5=236.3T

 

总弯矩:

ΣM=172.8×1.5-1.0063×.5-158.04=37.16T·m

 

故minmax

N

6M

236.3

6

37.16

BL

BL2

19

1

92

 

σmax=29.01T/m2σmin=23.5T/m2

 

即趾端处σ1=23.5T/m2踵端处σ2=29.0T/m2

 

则趾根部弯矩

 

M1

B12

31(h

)(h10

2hcp)(1

2)B1

6

B

22

3(3

23.51)

(2.51.8)(1.421.4)

(23.5129.01)2

47.36Tm

6

9

 

设μ=0.3%,则γ1=359.0

 

6

 

h0

1M

733mmh401400401360mm

b

g

 

2)按踵板弯矩核算

 

H1

hh32.4M1

1.8162.51.42.4

47.36

35.46T/m

B32

62

 

设μ=0.5%,则γ1=219.8

 

1

l

2

则h0

1031mm140040mm1360mm

12b[

g]

 

故认为底板厚度可以满足。

 

3.墙身稳定验算

 

全墙总法向力ΣM=236.3T

 

总稳定力矩

My=172.8×(1.5+3)+9

1×.4×2.5×4.5+0.816××2.5×2.5=999.35T·m

验算抗滑安全系数KC

Nf

236.30.4

Ex

3.41.3

26.01

抗倾安全系数ZN=MY=999.35

=6.3>1.5

MH

158.04

 

故认为均满足要求。

 

4.墙体配筋及裂缝开展宽度的计算

 

(1)墙面板

 

①最大水平负弯矩及裂缝开展宽度的计算

 

7

 

M水平=1

pjl2

1

2.881

7.22

6.22Tm

12

12

2

 

h0=600-400=560mm

 

[g]bh02

3101000

560

2

11045(

0.1%时)

1

6.229.8

166

1594

M

 

故其计算出的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故采用最小配筋率(μ=

0.15%)配置N2。

墙高8m以上为φ12@100,墙高8m以下为φ14@100,

钢筋布置在面板背侧沿全长布置。

 

②最大水平正弯矩

 

M

1

pjl2

1

pjl

20

12

 

故依旧采用最小配筋率配筋,布设N3在面板墙胸一侧,布法同

N2。

 

③墙面板与肋结合处中部1m高的条带的剪力由下式计算

 

Q

1

pjl

1

1.447.2518T

2

2

X=α1h0=0.159×560=89.04mm

Z

h0

X

50

89.04

3

532.32mm

3

zl

Q

5.18

10009.8

0.95N/mm2

1.1N/mm2

bz

1000

532.32

 

故不需配置箍筋

 

④最大垂直负弯矩

 

M

0.03H1

lH

1

0.032.887.2

16

9.95T

m

[

g]bh02

310

1000

560

2

875.0(

0.12%时)

1

M

9.95

9.8

106

1032

1

 

8

 

故计算出的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采用最小配筋率配置N4,φ

 

14@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