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669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1Word含答案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1.古今异义

(1)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

至,到;于,介词。

今义:

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古义:

一一指着数出来,形容清楚了然。

今义:

数字。

(3)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

忧愁、不快乐。

今义:

疾病。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

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今义:

①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②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2.一词多义

(1)当

(2)胜

(3)所以

(4)以

3.词类活用

(1)名之曰“快哉”: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西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往西。

(3)亦足以称快世俗:

使动用法,使……称快。

(4)蓬户瓮牖:

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5)穷耳目之胜:

使动用法,使……尽情(享受)。

(6)动心骇目:

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7)草木行列:

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

4.文言句式

(1)谪居齐安:

省略句,谪居(于)齐安。

(2)振之以清风:

状语后置,以清风振之。

(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判断句。

(4)将何往而非病:

宾语前置,“何往”即“往何”,到哪里。

5.翻译下列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文:

白天能看见船只出没在亭子前,夜里能听见鱼龙悲鸣于亭子下面,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久看。

(2)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译文:

往西望见武昌的群山,冈峦起伏,草木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日光泻出,渔夫樵夫的居舍都可以一一指着数出来。

 

一、结构图解

黄州快哉亭记

二、中心主旨

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答:

 

答案 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

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做铺垫。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答:

 

答案 再次说明:

若不自得,则风景足以辅之而成悲。

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感到快乐的观点。

3.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答:

 

答案 “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

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表顺承。

B项竟,竟然。

C项因为。

D项动词+介词/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2.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B.名胜古迹

C.独其西阁为胜

D.喜不自胜

答案 D

解析 D项动词,承受,忍受。

其他三项皆为美景。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草木行列B.动心骇目

C.蓬户瓮牖D.举目而足

答案 D

解析 A项“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

B项“动”、“骇”,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C项“蓬”、“瓮”,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玉之言,盖有讽焉     讽:

劝谏

B.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

禁得住,忍得住

C.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濯:

洗涤

D.揖西山之白云揖:

作揖,面对

答案 A

解析 讽:

讥讽、讽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句末语气词。

A项和/参与。

B项舒适,享乐/去,往。

D项代词/结构助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快哉亭的记叙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明了赞赏的态度。

B.文中“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一句,颇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神韵,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C.随着作者的笔触由江水的表面伸向内里,文章的境界也随着向幽深的方向拓展,思绪也随之而深化,让人体会到所谓“快哉”的真正含义。

D.文章时而江上风光,时而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索,其实井然有序,主要原因是用“快哉”二字贯穿全篇。

答案 B

解析 文章旨在赞赏“不以物伤性”的坦荡胸怀。

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

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

五岳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山北水南为阳。

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

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答案 B

解析 阴、阳判断相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

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答案 A

解析 “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应是“朱孝纯,字子颍”。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译文: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着看日出(等着太阳升起来)。

(2)是日,观道中石刻。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译文: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

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其字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着看日出(等着太阳升起来)。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太阳升上来了,红得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

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

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

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沈瀛曰:

“学如是!

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

力不赡耳!

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

“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

人而已耳!

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

《诗》曰:

‘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坎而置之屋壁    坎:

挖洞

B.当涂兵之冲冲:

突袭,冲击

C.侯下车下车:

初到任

D.力不赡耳赡:

足,够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从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的角度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冲”,本指大道交叉路口,要道,这里指军事或交通上的要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前一个“也”,助词,表判断;后一个“也”,助词,表将然语气。

B项前一个“则”,副词,表承接,可不译;后一个“则”,副词,表转折。

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D项前一个“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原文第3段“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

力不赡耳”可知,并不是只有王秬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当涂历任长官都认识到了,但没有能力修葺州学。

故错。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几个可以做主语的词——“郡”“材”“侯”,“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

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译文:

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译文:

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略,大致。

孰,有“哪一个更……”的意思。

(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结合注释把“王侯”翻译准确,不能翻译成“王侯将相”。

参考译文

学校,是古代以来就有的。

在学校立牌位来祭祀孔子,是后世兴起的制度;在学校建阁来收藏天子的书籍,是古今共同的合乎正义的事,是做臣子的应该奉行的事。

当涂在江淮地区是有名的郡治,有学习的人,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有牌位,没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的书籍,挖坑放在墙壁之中。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正赶上发生水灾,把堤防都冲坏了,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

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上下震动。

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

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

第二年春天,和议达成,改元乾道,打算在学校中举行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

王秬对教授沈瀛说:

“学校竟然到了这样(衰败的程度)!

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命令他的属官蒋晖、吕滨中拆除后重新修建它。

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材已经全部准备好,王秬让人取来建造楼阁,开辟了两道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

“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

是力量达不到罢了!

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

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客于是又有感叹说:

“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天下,流传到现在,天地的位置,日月的光明,江河的流动,流传万世没有衰败。

有时太平,有时动乱,有时强盛,有时暗弱,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吗?

只是人的原因而已!

财物用具不充足,武器装备不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不可改变吗?

《诗经》说:

‘有了贤人国强盛。

’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真实,请观察新办的学校。

夏季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