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668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docx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聚焦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会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指出,我们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

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

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

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博主在此精选了几篇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问题的文章,开阔大家的思路。

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桐城市大关镇台庄小学王存彬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关键着力于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部长周济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受到教育,不要区别分类,这即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优化教育结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追求教育公平是政府基本责任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绩巨大,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偿还普九两基达标债务,“两免一补”落实到实处,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明确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科学发展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发展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并出台相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法规;局部实现办学条件均衡;教师水平均衡;升学机会均衡;教师待遇均衡等良好发展趋势。

当前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匡正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于效益,努力实现可持续的、均衡的、全面的发展,真正体现出:

义务免费基础教育,人人参与中等教育,选拔有能力的人参与高等教育。

兴国之路靠科技,强国之本是教育,全民素质的提高从基础教育抓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步伐。

二、创新教育制度运行的公平机制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全国而言有东西部差距,就省而言有南北不平衡,具体到一个地区则有城乡失衡,校际失衡和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失衡,这种失衡既表现为硬件上的差距,更表现为生源、师源、环境等软件上的差距,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上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失衡理应不断淡化,逐步缩小。

应当说,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社会分层是基础教育出现城乡区域校际失衡的本质所在,而教育投入的不足与失衡则是导致基础教育结构失衡的原因,解决推进教育公平问题,政府主导是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创新,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现在教育制度上的内容与操作程序之间不平衡造成,许多不公平问题本身就是教育机制缺失或不健全造成。

但是,所有的教育不公平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协调,为避免人为所致,政府可以从创新机制方面入手,解决教育问题产生矛盾的源头,把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机制创新的基础性目标,教育机制创新应把公平作为基础性的价值目标,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使之制度化和法制化,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开、公平,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环境,拟定符合法制法律程序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法律法制化的建设。

三、提升农村教科研优质资源共享

温家宝总理指出:

“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我国不仅需要大批的科学家,也需要大批的教育家。

有了一大批教育家,才能把教育搞好,国家的发展才有根基。

”近些年来安庆市教育局着力推进教师和校长成长的系列工程——“青蓝工程”、“领雁工程”、“双名工程”、“教育家工程”,2005年推出了“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2006年成立了名师讲学团巡回讲学,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送培训上门,实施师资帮扶,教科研帮扶。

2007年继续开展“百课万人计划”,创建和评选“百所特色文化名校”,2008年评选首届“先进教研个人”、“先进教研组”。

通过开展活动推广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成果,扩大了学术影响,着力造就一批教育家。

中小学教科研应树立两个观念:

一是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强调教师的科研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以实际教育问题为课题,自觉的进行反思与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研究者自我发展的观念,为自己而研究,帮助教师把适合学校和个人发展的课题作为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个人形成教学风格的切入点,让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水平,从总体上看,城市与农村都有优质学校、优秀教师、名家名师,而农村学校显得更少,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一项实现“教育公平”的长期任务,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科学引领,由教书匠变为专业人才。

科研兴校、以科研为先导是学校改革思路之一,教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按规律办教育,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纳,与专业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不同,中小学教育科研研究方向主要不是教育科学理论,而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因此,教师要从小事做起,关注每一节课、关注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注重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在先进的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经常性的写一些反思、总结、日记,探索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形成一定的理论见解,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范围,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

中小学教科研只有密切关注教育实际,开展群众性研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有可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自觉主动的投入,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从而获得永久鲜活的生命。

带动一大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有力的保障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人民政府在推进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实现教育公平上负有很大责任,并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正在缩小距离。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全民终身的素质教育”体系,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

注重城乡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尹兴军山东省临朐市第二中学

赵永琴山东省临朐市实验中学

【摘要】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需要国家、社会、城镇学校以及农村学校协同努力,使教育教学成果惠及所有国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关键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日趋凸显。

注重城乡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应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目标。

教育公平既应表现为教育过程公平,即学校在设备、生源、师资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又应体现为教育结果公平,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之必需。

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力促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大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城乡教育平衡发展。

受自然地理条件、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校舍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乡村学校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第一,切实搞好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教师特别是高素质教师严重紧缺,应着力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下大力气提高其素质;第二,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保障和改善其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后劲和动力;第三,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尽快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学生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二、城乡教育信息互动,打造基础教育一体化格局。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构建城乡教育互动平台,加大以城支农、带农力度,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城乡之间的教育,具有各自的教育特色和资源优势,互补性强,城镇学校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信息丰富,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性,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获取教育资源、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但也具有自己传统的文化底蕴,挖潜、改造、提升的空间巨大,城乡教育界之间应多渠道、多方式交流和沟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开展结对子和教育帮扶活动,城镇学校应在信息资源、管理经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予乡村学校更大的无私援助,促进乡村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挖掘潜力,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乡村学校要尽快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取长补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有限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农村教育实现腾飞的根本所在。

众所周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在以往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农村学校凭借加班加点地拼消耗,赢得一定的高校录取率的优势,输送了一批批高分大学生,但在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农村学校日显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

走出这一尴尬困境,除相关部门鼎力协助外,从事农村教学的教师,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角色。

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克服功利性思想,摒弃“满堂灌”、“输入法”等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从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求知的自觉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尽情彰显。

第二,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俗语云,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条件还是自身业务素质要过硬,可以说,渊博的知识是赢得学生信赖的第一要素。

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在学中教,在教中学。

第三,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友、交心,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学生。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每一名学生要有爱心;精心设计学生发展方案,对每一名学生成才要有信心;耐心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并对此要有恒心。

应当相信,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换来丰硕成果。

我们坚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指日可待。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平张传萍

一般认为,社会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保障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

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个中原因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

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普及性”和“民主化”,即人人应该享受教育,也应该接受教育。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必然要求体现和注重人人平等。

教育公平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首先体现在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和起点公平,即宪法意义上的“权利平等”,并且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障。

尽管从客观上说,我们不可能排除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则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政策选择。

当前出现“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和享有的不平等,而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除了起点公平,义务教育还必须保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公平。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不能把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消费权利排除在外)。

因此,公益性是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属性,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在于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分享资源,并最终落实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公平属于历史范畴,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实现教育公平同样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

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不可能绝对公平,其衡量标准只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内评价教育公平才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在坚持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教育均衡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防止这种差距过于悬殊,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公正。

当前,教育公平首先要求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个体权利的平等。

湖北义务教育事业的现状与特点

从总体上看,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学校之间的不均衡。

通常来讲,考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态均衡与否,可用不同指标进行描述。

其中,分析公共教育财政经费的分配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从湖北来看,全省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区域分配不均衡,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内部差异,基本上都大于城乡之间的差异。

城市“窗口”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乡镇中心学校与村办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不断扩大,导致村办小学的青年教师大量流失,留下“爷爷奶奶教小学”,村办小学日趋式微。

分别以城市内部或农村内部的角度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并不太大。

但相对比较而言,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种不均衡的义务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必然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第二,多数市(州)的内部差异小于市(州)之间的差异,表明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更为突出。

从省内区域差异来看,2005年,全省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17个市(州)中小于或等于全省数值(0.34)的市(州)占67%;普通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小于全省数值(0.35)的市(州)占75%。

这一现象说明,大部分市(州)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大于市(州)内部差异。

与此同时,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公共投入水平同样存在着明显差距。

从2005年我省财政拨款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来看(表1),农村小学生均投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值84元,农村初中生均投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值88元,若与城市、县镇学校生均投入水平相比,则差距更大。

此外,从保障义务教育学校运转的“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比较来看(表2),农村小学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农村初中则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体现了当前“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导向。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的学校,仍占小学总数的18.7%,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全省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的学校,也占普通初中总数的15.7%,其中绝大部分也分布在农村。

此外,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也较为严重。

仍以2005年为例,同一市(州)普通初中校际间的“生均公用经费总支出”差距已达到3.4~37.3倍,其中超过10倍以上的市(州)多达11个;而普通小学校际间的差距更是高达14.3~439.2倍,超过100倍以上的市(州)有6个,超过50倍以上的市(州)有8个之多。

此外,无论是小学还是普通初中,获取公共义务教育资源最多的学校基本上分布在城市,获取资源最少的学校则基本上都分布在农村。

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城市“窗口”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现象尤为突出。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当前已经成为影响湖北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建议

新的《义务教育法》已经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许多明确的法律规定。

笔者拟从科学制定教育政策的角度,对全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努力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学校之间的差距和人群差距。

一是健全投入机制,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

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一个县(市、区)的教育均衡是整个教育均衡的基础。

因此,教育公平应从促进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并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县级政府必须从改造城市和农村的薄弱学校入手,优先解决好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财政经费投入差距方面的问题。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财政也应当进一步均衡财力,加大对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

要把尽快解决省内各区域之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作为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巩固和加快发展;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农村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

要把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农村中小学中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加快薄弱学校治理,缩小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

要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尽快使薄弱学校逐年减少。

在经费投入上,应对薄弱学校改造适当倾斜,城市教育费附加要优先用于改造薄弱学校。

四是切实保障贫困学生的合法权益,缩小义务教育的人群差距。

落实好国家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第二,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体系。

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全省范围内科学、合理地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据调查,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前,一些县市以“上进下退”和“挤出效应”等方式,对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和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挤出”,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大打折扣。

当前,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按规定的分担比例及时、足额地落实本级政府应当承担的资金投入。

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切实履行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定责任。

省政府和省级督导、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督导和检查,追缴被挪用和挤占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限期返还并划拨到教育专户上,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第三,加快构建全省义务教育宏观监测系统,及时为义务教育差距提供预警。

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客观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以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教学质量基本标准。

借鉴国际学生质量评价的思路和方法(如TIMSS、PISA测试),结合湖北省情,科学设计标准参照系的评价工具,定期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抽样测评,形成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反馈各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质量差异信息,为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指导和改进提供依据。

对教育教学质量水平长期较差的学校,可以组织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或选派有经验的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到这些学校工作,以帮助这些学校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此外,还应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态的监测与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更好地为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服务。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工作,加强对均衡发展状况的督导评估,并定期发布《省级督导评估报告》;将督导结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作为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继续完善督导评估的督办制度、问责制度、反馈制度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