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4166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

《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鲁教版.docx

高中地理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鲁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七讲、水圈和水循环教案鲁教版

考纲要求:

1.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1)知道水厨的组成及特点。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考情分析:

 以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规律的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切人考查水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一: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类型

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循环及环节

发生领域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和陆地之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特点

降水量很小

水资源得以再生

降水量最大

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拓展: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经典例题1]1.(xx·黄冈模拟)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A.①环节B,④环节

C.⑤环节D.⑦环节

(2)“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人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这一段话说明参与水循环的圈层有()

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1)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改造了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这一环节,对应图中。

(2)题,由题干信息得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均参与了水循环。

答案:

(1)B

(2)D

课时二:

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其他特点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时间集中;②不连续;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有时间性;②连续性;③水量稳定

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全年

①有时间性;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③水量较稳定

①太阳辐射②气温变化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当湖泊面积减少时,调节作用减弱,易发生洪涝灾害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①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特别是降水丰富的断层地区

【典例分析2】

2.读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是()

A.①——冰川融水补给B.②——湖泊水补给

C.③——雨水补给D.④——积雪融水补给

(2)与淮河相比,该河流水文特征是()

A.水位季节变化大B.泥沙含量大

C.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D,冬季封冻断流

解析:

(1)题,我国东北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春季来源于冬季的冰雪融水、夏秋季节来源于降水补给。

同时图中显示河流的源头是湖泊,故也有湖泊水补给,一般河流都有地下水补给,并且地下水补给较稳定。

故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地下水、积雪融水、降水、湖泊水补给。

(2)题,淮河冬春季节既无湖泊水补给也无积雪融水补给,故水位季节变化大于东北的河流;同时东北的河流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而淮河只有夏汛;东北地区植被覆盖较好,河流含沙量小;由图知,该河冬季未断流。

答案:

(1)C

(2)C

【随堂巩固】

(xx·广东高考)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读下图,回答

(1)~

(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2)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A.取水——保护水源地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解析)

(1)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结合图中箭头方向和流程可判断出①表示降水,②表示地表径流,③表示蒸发,数码④的图例含义为流域间循环,因此为跨流域调水。

故选B。

(2)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排水环节,既要注意防止当地污染,又要防止对下游地区造成污染。

(答案)(1,)B

(2)D

(xx·广东高考)我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小。

该时期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

A,大气降水B,地下水

C.湖泊水D。

高山冰川融水

(解析)地下水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我国季风区的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形成明显的汛期,冬

季出现断流现象。

湖泊水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

(答案)B

1.读地球陆地淡水储量构成图,关于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人类目前利用的淡水主体

B,②是人类目前利用的淡水主体

C.③中的某些水体是人类目前利用

的淡水主体

D,地球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充足

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

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B.下渗

C.蒸发D.地表径流

解析:

在黄土高原上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不同的地貌区,降忙与气候关系密切,相差不大,但由于黄土塬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使得地表径流不易汇集,流速较缓,因而有利于下

渗、蒸发环节。

黄土塬上地表径流数量少、流量小、流速缓。

答案:

D

(xx·北京高考)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3.如果右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解析:

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则①②③④分别代表陆地降水、径流、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四个环节。

①陆地降水是地表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并不是②地表径流;③海水蒸发会使海水的盐度升高;④水汽输送的距离与下垫面有关。

答案:

A

(xx·杨州检测)读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回答4--5题。

4.若图示地区为纬度40°--60°之间,其陆地上的降水主要为()

①对流雨②地形雨③台风雨④气旋雨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①②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在纬度为40°--60°的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气旋雨雨量丰沛,特别乏在冬季时温带气旋更为活跃;在山地迎风坡易形成地形雨。

答案:

B

5.过程a在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有可能是()

A,中国B.秘鲁

C.南非D,英国

瞬析:

英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答案:

D

读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关系示图,回答6~8题。

6.甲代表的水体最可能是()

A.雨水B.冰川融水

C.地下水D,海洋水

7.箭头a代表的补给现象一般发生在()

A.1~2月B,3~4月

C.6~7月D,11~12月

8.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由此导致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A.a变大     B.b变稳定

C.a在丰水期变小 D.b在枯水期变大

解析:

图中描述的是三种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关系,即陆地水体间的水源补给关系,甲水体与河流水及湖泊水均互补,故应为地下水。

箭头a表示长江水进入洞庭湖,此时应该是

汛期,6~7月份为梅雨期,降雨较多。

洞庭湖对长江干流起调蓄作用,湖泊萎缩,调蓄功能下降,长江干流在丰水期进入洞庭湖水量减少。

答案:

6.C7.C8.C

读某地涌泉形成示意图,回答9~10题。

9.如果涌泉水质变坏,最有可能是()

A,图中城市排放的废水下渗所致’

B.游客向涌泉乱丢垃圾所致

C.含水层岩石发生变质所致

D.南部山区受到污染所致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地下水为承压水,涌泉分布在承压水的排泄区,水质变坏是因为它的补给区受到污染,而该泉水的补给区位于图中的南部山区。

答案:

D

10.前些年,涌泉一度断流,要想使涌泉重新喷涌,行之有效的措施是()

①在城市上空进行人工降雨②增加城市林地和草地面积③限制城市地下水的开采,引水回灌地下水④绿化南部山区

A,①②B,②③

C。

①④D.③④

解析:

要想使涌泉重新喷涌,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加强补给区的保护和减少开发量,即绿化南部山区和限制城市地下水的开采,引水回灌地下水。

答案:

D

二、双项选择题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并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

据此回答11~12题。

1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A.水量大且国土狭小

B.干旱少雨

C.降水丰富,

D.水资源分布不均

解析:

解题时,需抓住题干中“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和“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等关键信息,由此可推知该国提出此规划一是用水量大;二是受岛屿地形和国土狭小限制,不能形成较长的河流;三是降水丰富。

答案:

AC

1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节约用水B.国内跨流域调水·

C.禁止用水D.循环用水

解析:

该岛国的面积较小,解决淡水资源供给不足不必也不可能实施国内跨流域调水;现阶段该岛国解决淡水供给不足主要应从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等角度考虑。

答案:

AD

13.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正确的是()

A,陆地水平衡为正值.

B.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负值

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随纬度增高而变化不大

D.高纬度海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解析:

读图可知陆地水平衡为正值;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负值;中纬度海洋水平衡随纬度增高有明显变化;高纬度海洋水平衡大多为正值,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答案:

AB

14.从水循环角度看,同纬度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主要途径是()

A.水汽输送B。

径流输送

C.洋流输送D.人为作用

解析:

海陆间水平衡的实现主要靠海陆间水循环,因此主要途径是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

答案:

AB

15.相同状态下,有利于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是()

A.地形坡度小,降水历时长

B.降水强度大,植被丰富

C,降水强度小,植被稀少

D.降水强度小,植被丰富

解析:

相同状态下,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是降水强度小,植被丰富;同时地形平坦,降水时间长也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答案:

AD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据报载,为了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国家水利部已初步计划今后十年内在西部修建小、微型集雨工程l700万处,预计可以解决或改善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4000多万亩,人均收入增加500至1000元。

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420万人饮水困难。

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350D万人。

(1)从干湿地区看,西部地区大部分属于  和  区。

(2)在年降水量少于  毫米的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3)结合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①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

B  、C  、D  、G  、H  、I  。

这些环节可以组成  循环。

②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是     。

③国家水利部集雨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  .

④除H环节外,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工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环节字母是  。

⑤为提高集雨工程水质,应改变当地农民  等传统习习惯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水循环的构成与分类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分为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距海远,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循环类型属于陆上内循环,降水量少于200毫米地区除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人类影响水循环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这一环节。

答案:

(1)干旱半干旱

(2)200(3)①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②陆上内循环③地表径流涵养水源④D⑤烧柴、散养禽、畜

17.下图中A为我国塔里木盆地某内陆湖,B为湖边的守处绿洲。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入A湖泊的河流,其主要补给水源夏季是  ,冬季是  。

(2)A湖泊的水位情况是月份前后最高,此时B地的潜水位约为  米。

(3)A湖泊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其主要环节有  。

(4)B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和盐碱化。

该地的盐碱化在什么季节最严重?

为什么?

解析:

(1)题,由材料可知,A为塔里木盆地中的内陆湖,其夏季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川融水,由右图知,冬季B地潜水位高于A湖水位,所以冬季的补给水源主要为潜水。

(2)题,由右图可直接读出,A湖水位于7月份前后最高,此时B地的潜水位约为800米。

第(3)题,内陆湖主要参与陆地循环,其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4)题,内陆区的绿洲会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出现荒漠化;由于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且此时地下水位较高,盐分会随水分的上升而上移,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累,形成盐碱化。

答案:

(1)冰川融水潜水(地下水)

(2)7800(3)陆上内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4)荒漠化夏季。

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且地下潜水水位较高,盐碱物质随地下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盐碱在地表积累。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讲、大气圈的组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鲁教版

考纲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考情分析:

1.以“神舟七号”发射或人类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2.以某些自然现象切人,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课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主要特点

特点的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低纬:

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

8~9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km以上,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刊于高空飞行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汽、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气压低,空气密度很小

80-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80-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二、对流层温度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对流层温度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气温直减率的变化

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气温直减率可能会小于0。

6℃或者大于0.6℃,如下图所示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现象的产生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称为“逆温”。

按成因分,逆温主要有四种类型:

(1)辐射逆温。

如图为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以冬季最强。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主要是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形成的,如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海上暖空气平流到同纬度大陆上常出现此种逆温。

(3)锋面逆温。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如右图。

(4)地形逆温。

常发生于谷地和盆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产生逆温。

如美国洛杉矶市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约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到交通等方面。

 

课时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三、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如图所示。

(1)太阳辐射

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

当地时间1-2时时,地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

当地大约午后l时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

当地大约午后2时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

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

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同样的道理,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具体如下表: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但是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4)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ºN~30º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四、气温影响因素分析

(1)太阳辐射:

主导因素。

判断一个地区气温高低,要“三看”:

一看其纬度位置(决定太阳高度角大小);二看所处季节(比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三看大气密度和天气状况(影响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2)大气环流:

如北半球受偏北风影响一气温低;受偏南风影响一气温高。

(3)地面状况:

海陆位置、沿海洋流、地势高低、迎(背)风坡等因素。

(4)人类活动:

森林、水库、城市等因素。

2.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大陆与海洋:

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增温慢,海洋相反。

(2)阴天与晴天:

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夜晚高。

(3)低纬与中纬:

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

年较差最小在赤道洋大气的受热过程

[经典例题2]读“某地某日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统计资料(单位:

℃)回答

(1)~

(2)题。

5时

8时

11时

14时

17时

20时

100m

14.26

17.76

20.06

21.60

19.41

16.73

50m

14.17

17.77

20.04

22.12

19.73

16.86

2m

13.63

18.05

20.87

22.63

20.10

16.72

(1)该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A.每天的“时和5时

B.近地面大气获得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和最少时

C.地面辐射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时

D.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和最弱时

(2)下列时间段该地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是()

A.20时一次日5时B.8时~1l时

C.11时一14时D.14时~20时

 

课时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五、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其过程包括:

(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起剑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随堂巩固

1.(xx·上海高考)xx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读图,完成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