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3936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0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docx

《诗词鉴赏》五闺阁怨恋汇总

7.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广》是一首爱情诗,产生于周代江汉流域。

《韩叙》云:

“《汉广》,说(悦)人也。

”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发挥说:

“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悦)益至。

”是把握住了此诗特质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诗人以南方乔木起兴,已暗含寓意。

乔木是高耸的树,枝叶很高,树荫不可得,故叹不可在下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全诗核心即此二句。

汉水岸上有女子出游,那女子美好可爱,却不可追求。

返观起兴,乔木之高,其覆荫之不可得,实启示着此一南方女子之高尚出众,不可求得。

唱叹声中,流露出一片仰慕之情。

有人解汉上游女为汉江神女,并不妥当。

中国文化发展到周代,是基本上扬弃神话、宗教色彩的。

一部《诗经》,总体是落实到现实人生。

没有必要把人间事往神话上扯。

还是《郑笺》解得好:

“贤女出游于汉水之上。

”朱熹《诗集传》说:

“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如《大堤》之曲可见也。

”朱熹所论,可作《郑笺》之后盾。

汉上游女既为人间好女,本可追求。

而又不可求,便最是意味深长。

若为神女,既不可望,更不可求,意味自减。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水之广、江水之长,是互文见义。

汉水多宽哟,想游也游不过,江水多长哟,筏子也渡不过。

比兴之境,是无限悠茫,无限阔大。

所抒之情,则是无可奈何,而又无限向往。

这境界,可谓稀有。

全章八句,四次叠唱“不可”,诗情之方向,已不可逆转。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明钟惺《评点诗经》引古谚:

“刈薪刈长,娶妇娶良。

”阐发甚好。

诗人借刈薪以言志,高蓬蓬的灌木,割最高的荆木,众多出色的女子,我只爱最出色的那一位。

其情可谓专一,其志向则可谓高矣。

《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意思相近。

诗人一往深情,当下便超越了不可求得的现实,而进入了痴情的幻想。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如果这位女子嫁给我,我就喂饱大马来迎她。

这是痴话,唯其痴,所以真。

下边四句重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则又从幻想落到现实。

第三章与第二章结构相同,只是变换了两个字,以“蒌”换了“楚”,用“驹”换了“马”。

后半幅呢,真正是一唱三叹了。

《汉广》的境界,是一种稀有的高远境界。

知其不可求,而心向往之,并且是无限向往,是此种境界的特质。

在《诗经》中,唯《蒹葭》神理相似。

但《蒹葭》言“遡洄从之”,又言“遡游从之”,尚有实际的追求。

《汉广》则“不可泳思”,“不可方思”,根本是可望而不可求。

虽然不可求,诗人的心灵境界却始终呈为无限向往。

诗中的具体境界也整幅呈为无限高远,如“南有乔木”,“汉之广矣”,“江之永矣”。

在中国爱情诗中,有人我双方两情往复的圆满之境,那往往是有一止境之境。

也有情之所钟尽其在我的失望之境,那往往是消极低沉之境。

《汉广》境界,则是无限开放、积极向上之境界。

人生境界何止爱情一端。

向往、追求崇高理想而终不可得,但那向往追求的一段精神,却留得不可磨灭的光彩。

这种境界,在人生中也是有的。

《汉广》虽小,可以喻大。

7.2誓言

7.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

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倾心相爱的男子表述爱情。

由于这位姑娘表爱的方式特别出奇,表爱的誓词特别热烈,致使千载之下,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

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

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

现在这位姑娘开口便言天,可想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说。

果然,姑娘终于把珍藏在自己内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说的秘密吐出来了: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相知”就是相爱,相好。

姑娘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认为这位男子确实值得相爱。

“长命无绝衰”是说两人的命运永生永世连结在一起,两人的爱情永生永世不会衰退。

前一句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

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

姑娘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

不过,她不愿再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

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

“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

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

“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

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

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

”可谓句句在理。

另外,从反面设誓,正话反说,不仅大大加强了誓词的分量,而且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揭示得更为深刻了。

姑娘设誓,原本是为了强化“长命无绝衰”之意,而设誓的结果,却使人们看到,原来姑娘对五件非常之事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在正常情况下,山陵是坚定不移的,江水是源远流长的,冬雪夏雷是合情合理的,高天厚地是永存不变的。

这一切,都可以用来象征爱情的品格,都可以代表她对爱情的看法。

姑娘的精神世界之丰富及爱情观之美好,不难窥见。

由相反相成所造成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使姑娘的形象显得极为可爱。

另外,全诗多以短语出之,一句一顿,若伴喘息,亦与少女吐露爱情时感情动荡、心潮起伏的声口相吻合。

这首古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誓言:

7.子夜歌·吴声歌曲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民间情歌喜欢以赌咒发愿来表明坚贞不渝的爱情,并用丰富多采的自然物形象作比喻:

或以冰雪、松柏比心地之皎洁、忠贞;或以蒲苇、磐石比意志之坚韧不移;或以冬雷、夏霜,山烂、河枯反证离异之不可能。

至于“白日”,向来被用作指天立誓的对象,“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诗·王风·大车》)。

“知君用心若白日”,原是颂其光明磊落之词。

而此诗却以“白日心”来喻男子的多变,可谓别出心裁。

钱钟书在《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中提出: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喻体因其用法歧异而可义含褒贬,因其性能多样而可止截一端。

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便是以“江楼月”兼作正反两方面比喻,既恨夫君“不似”楼上月之徘徊随人,又恨夫君“却似”楼上月之难圆易缺,分借两种相思的恨怨,总传一种深沉的眷爱,此之谓善创新意。

这首《子夜歌》为南朝吴歌,属“清商曲辞”。

歌的作者以“白日心”比喻情人的薄倖易变,情调内蕴愤激不平,语气中寓揭露指控。

以理推之,这对男女在相好时定有山盟海誓,而所“欢”在她面前曾以心如皎日明志,及尔偕老,愿同尘灰,期许过生死不相背负一类诺言,这才引起女主人公对“白日心”的特别反感,倒不是有意去作翻案文章。

事实上,过度的热烈,异常的殷勤,确能炫惑人于一时;然而“花红易衰似郎意”,虚情假态断乎经不住时间考验。

曾几何时,这位所“欢”果有他心,遽负初衷。

因此女子满怀中道遭弃捐的悲恚,就其原誓之言,反用本意之喻,对“欢”深加呵斥:

“你的‘行’径真如矢口亲诺的‘白日心’啊!

可惜你并非像那白日形象的光亮高洁,而是像那白日运行的变位无常,早上刚升起东方,黄昏又立刻落向西方。

”这个“行”字点扣得妙。

反之,作者以自己恪遵誓盟置于诗的开端,这就先树一个正面形象,起了高度强调和鲜明对照作用:

“我可不像你那样反复善变,我‘作’为天顶的北辰星,千年也不会稍稍转换位置的。

”通过这一反衬,添增了谴责分量,而使批判的艺术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深刻。

这首小诗以其独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出奇的想象,特别是多方面的对照,耐人寻味。

这对照总的是男女双方爱情,着重是变和不变的关系。

日、星皆取象于天文,时间:

一昼出一夜现,暗寓阳阴男女;一永久一短暂,千年之于朝暮,相差悬绝。

方位:

一游移于东西,一恒定在天中,自成妙对。

而言辞质朴,语调决绝,从中透露出不可遏抑的孤愤,也充分显示出女主人公未肯任人摆布的倔强性格。

誓言:

7.子夜四时歌·冬歌吴声歌曲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渊冰厚三尺”是《子夜四时歌·冬歌》中的第一首。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了一位少女对情的坚贞,也写出了她的隐忧。

冰雪常见,但冰厚三尺、雪覆千里,却是江南不易见之景。

白居易《真娘墓诗》云:

“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可见江南素雪之极易消融。

殊不知在这首《子夜》里,广袤的原野却是银装素裹,连难以冰结的深渊也成了冰潭!

这是极度夸张么?

自然,这仅仅是为了夸张么?

不然。

“我心如松柏”,原来,这少女把自己的忠贞爱心比作了松柏,还不满足,她要把这松柏树立在冰封雪压之间,要把这爱心放在重重考验之中,让她的情人看清这忠贞的程度、明白这爱心究竟有多少份量!

那青葱、翠绿,傲然挺立于冰天雪地里的松柏,已经够令人赞叹了。

然而,这位少女仅是为了让人赞叹么?

不然。

“君情复何似?

”直到最后一句,读者才恍然大悟:

原来她把自己比作雪中松柏,可不是为了自夸,而是为了叫她那情人,也有与她一样的忠贞爱心。

当然,少女是深婉的,她并不会强人所难,硬叫对方“君亦当如此”,而是语意略带矜持,发出了不即不离的一问:

我心像松柏,你的感情又像什么呢?

可以想象,她那情人被这一问,他若是本就心无二致,当然会冲口答道:

我心也是松柏一样难变!

就算他原来还在犹豫,但听到她铮铮的誓言、辨出她微含的怨意,他还能不赶紧用柔情抚慰她、用激情答应她吗?

他还能不发出更恳切的誓言让她回嗔作喜吗?

这一问,看似并不要求确切回答,其实它放在冰雪松柏的巨大背景下,真具有无可抗拒之力、直让情人只有作出让她满意的答复!

全诗只四句,却连着翻进两层意思,显得波浪迭出,诗意绝不平浅。

看来,就算是冬歌、唱在江南少女口中,还是有着水乡的曲折,与同样产于冰雪之地的北方民歌的质直全然二趣。

 

7.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敦煌卷子中的唐代无名氏

当爱情的火花点燃了两颗年轻的心,整个世界便都因了恋人的欢乐而存在。

他们珍惜青春,渴求幸福,在宇宙的律动中,希冀爱情的永恒。

于是,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无不呈现着他们感情的外化……

这首出自敦煌卷子中的唐代无名氏所作的《菩萨蛮》,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的陈词。

为了表示自己的坚贞不渝,她(他)在词中热烈地对爱人迸发出火一般的誓言。

而这誓言,则是用一连串极为奇妙的比喻构成的。

这一非常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无名氏的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可与汉代民歌中的《上邪》媲美。

词以“枕前发尽千般愿”一句开头,点明了主题。

“发尽”二字,非常有力,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至情至性。

在这最幸福的时刻,词人当然热切地希求着能够永远如此时一样相偎相依,相亲相爱。

因此,首先举出三件不可能的事为喻,坚信爱情的悲剧永远不会出现。

第一三两喻寄意于山河。

在古人心目中,山河都是永恒的象征。

所以成语说:

“青山不老,绿水常流。

”“青山烂”既纯属虚幻,爱情当然也就不会变。

同时,“黄河彻底枯”既绝无可能,所谓“直待”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用得非常贴切、生动。

秤锤一般为铁制,谚语有“秤锤虽小压千斤”之语,可见秤锤在重量关系中的作用,作者设喻显然有意突出了这一特征。

而水的比重远低于铁,那么,所谓的“水面上秤锤浮”,也就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下片紧承上片,接着发愿,不同的是,主人公将喻体从地面移到了天空。

第四六两喻分言日夜的颠倒。

参辰,即参辰二星,二星此出彼没,永不并见,更何况在白日显现。

而三更之时,夜色正浓,假若属这时日出,其有悖于常情也是不待分说的。

昼夜的运行,是大自然的规律,主人公的这种逆向想象,不过是极力强调爱情的天长地久而已。

第五喻也是就天体而言,其着眼点在空间的变异。

北斗七星,例当在北。

《易林》卷十六《中孚·大壮》云:

“魁罡指南,告我室中。

利以宜止,去国忧患。

”可见,“北斗回南面”之句也无非是指出其不可能。

主人公一口气举出六事发愿,说得那样情真意切,足以见出其如痴如狂的精神状态。

爱情的表达方式,有的是软语缠绵,有的是激情倾诉。

本词属于后者。

从风格及产生地域看,作者似生活在北方。

这首《菩萨蛮》写得非常动人。

其内容、格调和表现方式,都使我们想起汉朝乐府民歌中那首著名的《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连举五事发誓,也是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心灵的支撑。

二者相距近千年,且又都是产生于民间,这种惊人的相似,使我们由衷地赞叹先民们独特的创造力。

在艺术上,这首《菩萨蛮》与《上邪》一样,最大的特点便是善于比喻。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参看杜甫和苏轼的两首诗。

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描写公孙大娘的舞姿道: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一连以四种形象相比,写得虎虎有神。

苏轼更是比喻的圣手。

他的《百步洪》描写急流的气势道: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句诗中,一气托出七种形象,大大开展了读者的想象力。

钱钟书先生谈到苏轼的这种特色时称之为“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宋诗选注》)。

这首《菩萨蛮》也是如此。

青山坏烂、秤锤浮水、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这六事作为喻体,但都省略了比喻之词,所以是暗喻的形式。

作者反复强调,一气呵成,就像夏日的暴风雨一般,突起骤止,以此展示动荡的内心世界,显得热情奔放,很有力量。

它与杜、苏之作的不同处在于,后者是以物象喻物象,它却是以物象喻人情。

另外,后者是正面作喻,它却是连续反喻——以六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

词中所举喻体,皆属日常生活中所习见,作者却处处从不可能处下笔,这便使抽象与具体结合了起来,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7.3两情相悦、男欢女爱:

7.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起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撼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国风•召南》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有情节、细节和对话,全篇不到五十个字,却有无穷的意味。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这样的生活情景:

一个年轻的猎人在野外射到了一只獐子,他既没有急于把它扛回家去,也没有招呼朋友们来一起分享,而是急忙扯了些白丝茅草,细心地把那只獐子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这种丝茅草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也许觉得太寻常了,可在古代,它却相当宝贵。

它不仅以其坚韧可以当作绳索使用,而且以其色白柔滑,隔热防潮,还是很好的保鲜材料。

“尔贡包茅不入”,在当时丝茅草还是必不可少的贡品呢!

年轻猎人的这个异乎寻常的举动终于使朋友们猜着了他的心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原来他已经在谈恋爱了。

不晓得哪家的姑娘吸引了他,爱上了他,在他的心里点燃了爱情之火。

现在,他正准备带上猎物去讨那个姑娘的欢心,赢得她的爱恋。

妙龄的美丽姑娘和英俊善良的小伙子的自愿结合,真是令人羡慕呵!

往下,读者看到了另一幅情景:

这个小伙在树林里砍倒了一些灌木,在他的身旁搁着一只刚猎到的野鹿。

他用白丝茅草把砍倒的灌木和那只鹿子一起紧紧捆扎起来,又准备拿去献给心爱的姑娘。

看到了他的举动和神情,朋友们不禁在想:

是哪个幸福的姑娘获得了这个忠厚小伙子的欢心,是哪个漂亮的姑娘赢得了这个英俊青年的爱情?

她一定是个纯洁无瑕,坚贞如玉的好姑娘!

以上两章,在时空的变换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

表面上有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好象是说的两件事,实际上却只是一件事,獐和鹿是同一猎物。

诗人为了强调年轻猎人的感情,所以反复歌唱,并且顺口变换词语,以调节韵律。

另一种解释是:

确是有时、空的跨度,这个小伙子先送去了獐子,后来又送去了鹿子,还搭上一捆柴禾。

他三番五次,三天两天朝姑娘那儿跑,执着地热烈地去追求她,希望赢得她的爱恋。

这两种解释都合情理。

语言上的模糊,带来了意境上的朦胧。

这种朦胧,更能激发起读者的想象,更能使读者凭借想象入乎其内,出乎其中,充分体会到再创造的乐趣。

短短的八句,读起来犹如观看戏剧小品,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行动,甚至还有悬念,的确意味深长。

如果说前两章还只是通过两个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描写,以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执着追求,那么,最后一章,则是通过对话来间接表现他们欢会时的复杂感受——又渴望、又害怕、又紧张、又欢喜。

前两章“吉士”是主,实写,少女是宾,虚写;后一章少女是主,实写,“吉士”是宾,虚写。

而在唯士与女之外,最活跃、最积极的还要数诗人。

在诗人的想象里,这个年轻小伙子在接近他心爱的姑娘时,一定会静悄悄地,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在最初那一刹那间,他们一定是羞涩的、畏缩的,他们不仅怕接触到对方,而且还怕惊动了周围的一切,甚至怕惊动了身旁的爱犬。

他们只想默默地沉浸在爱河里,静静地享受爱情的幸福。

当然,这一章也可以说是诗人的想入非非。

巧妙的是,这种想入非非,不是诗人直接出面叙述,而是假借“怀春”少女之口,用悄悄话的语气说出来。

这种亲切的低声叮咛,更把这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欢会时那种紧张、兴奋、赤诚、热烈的情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全诗热烈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在梦幻般的小夜曲中,加进一两声调侃、戏谑的音调,更能表现出青年人的活泼天性,也更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国风好色而不淫”。

在诗三百篇中,不乏描写爱情的佳作,有的描写怨情,有的叙述欢好,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使读者受到爱的洗礼,美的陶冶。

这首诗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这首诗自毛诗《序》目为“恶无礼也”以来,被误解、被歪曲近两千年。

以“死麕、死鹿为婚礼”者有之,斥为“淫诗”者有之,捧为“刺淫”者亦有之,甚至有以“託言怀春之女,以讽士之炫才求用,而又欲人勿迫于己”(方玉润《诗经原始》引章潢语)者。

直到“五四运动”后,这首诗才得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余冠英《诗经选》提示说:

“这首诗写丛林里一个猎人,获得了獐和鹿,也获得了爱情。

”高亨《诗经今注》提示说:

“这首诗写一个打猎的男子引诱一个漂亮的姑娘,她也爱上了他,引他到家中相会。

”这些解释都很贴切。

“食色性也”,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它远远越出于动物的本能要求。

真正的爱情总是以真、善、美为内容、为目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可谓淫鄙之尤。

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真,是艺术的生命。

求真,还得与求善、求美并行,以至善至美为归宿,艺术方能获得永恒的生命。

正因为这首诗表现了人类纯朴的自由天性,和至善至美的真情,表示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高尚情爱的讴歌,因而它才能经受两千年的磨难而长存其艺术生命。

偷情:

7.子夜歌·吴声歌曲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

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这是一首写男女偷情的小诗,短短四句内,却有喜有悲,其感情变化,颇可玩味。

“揽枕北窗卧”,这个举动非常有趣,“揽枕”说明其原休息处不在北窗下,按一般人家的习惯,房子座北朝南,北窗即后窗。

后窗大多僻静,这自然就成为偷情男女联系之处。

逾墙跳窗,是封建礼教下偷情男女的惯用手段,本诗中的主人公亦不例外。

“北窗卧”,说明女主人公做好了内应的准备。

“郎来就侬嬉”,果然,情郎如期而至,和我相依偎在一处。

两人皆大欢喜,自然迅速沉浸在爱河之中。

“嬉”即“戏”。

相爱的嬉戏,可谓其乐无涯。

“小喜多唐突”,兴奋中,他们不免相互戏谑过甚,“多唐突”说明这位小伙子憨厚、爽直,还有点得意忘形,得寸进尺。

另外,用“唐突”形容嬉闹,既反映了女主人公佯怒实喜且带娇嗔的复杂心理,又为下文情感变化作了伏笔。

因此,“唐突”一词,很有表现力,是承上启下、又具转折作用的妙笔。

“相怜能几时?

”这种暗中相爱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强烈的疑问顿使全诗从欢快堕入悲哀。

那“唐突”自是少男少女欢喜的事,但一经“唐突”,他们的欢情就到了高潮顶点,按理说,下一步就该议论终身大事了吧?

然而,他们却是在“北窗”下成就的高潮,又哪来的“下一步”呢?

于是,正是寻常相爱男女要高高兴兴盘算未来美好生活的时候,这一对恋人却不但乐极生悲、而且前途茫然了!

小诗就到此为止了,没有答案。

但是,读者若要知道那个时代的自由相恋有什么结局,从这里却能找到答案了吧。

此诗开首写“北窗”,若不经意,读者或许也不会想到窗之南北有何异样。

直待到最后一句得知这番欢情全是私下偷作的,于是乎“北窗”的阴影,始令人生沉重之感,于是读者也恍然了:

原来全诗的基调并不欢快,它早就笼罩在阴影里了!

一首小诗有如此可回味的意趣,不谓之佳作可乎?

空盼:

7.子夜歌·吴声歌曲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这是一首吴声歌曲。

相传《子夜歌》的曲调是晋代一个叫子夜的女子所创。

《乐府诗集》录有《子夜歌》四十二首,其内容多是女子吟唱其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

这首《子夜歌》是女子在痴念情人时吟唱的,感情热烈而缠绵。

女子怀人的情态有千百种,这首诗选择了一个富于表现力的角度,紧紧抓住女子痴想入迷的一瞬间来加以刻画,格外新颖别致。

诗歌的开头两句“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在漫漫长夜里,一个女子凝视着高悬中天的明月。

诗歌没有直接抒写她如何思念远方的亲人,而通过女子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以及凝望那深邃的夜空和皎洁的明月等一系列动作,点染出她内心的愁苦和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夜长不得眠”,犹如一声发自内心的呻吟,吐露出无限的寂寞;“明月何灼灼”的“何”字,则在惊叹中透出几分怅惘,如此明月照临着孤独的人儿,这番凄凉滋味只有深夜不眠者才能体味。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进一步刻画女子痴想的情态。

她望着那轮明月,思念情人,恍惚中,她仿佛听到静谧的夜空中传来情人断断续续的呼唤声,声音是那么温柔,那么甜蜜,刹时间,她完全忘却了自己身在何处,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

这是极为传神的一个细节。

“想闻”,“虚应”的失常举动,把这位沉溺在相思之中的女子如痴如醉的神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这首诗没有采用民歌常用的夸张手法来表现肝肠寸断的相思痛苦。

它通过月夜不眠的情景,逗出淡淡的愁思;进而描写她的幻觉。

在她“想闻”情人呼唤,“虚应空中诺”的这一刻,脑海中肯定泛起了对温馨往事的回忆。

然而,当她清醒过来,头顶上仍然是万籁俱寂的夜空,陪伴她的仍然是那轮冷寂的明月,她的心将会多么失望,多么痛苦啊。

这是不言而喻的了。

嗔怪:

7.子夜歌·吴声歌曲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这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四十二首》。

《子夜歌》据说是晋代一位名叫“子夜”的女子最先唱出来的,这未必可信,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也无关紧要。

我们只须知道:

这首诗是一位纯情的南方姑娘用《子夜歌》的曲调唱出的幽怨的爱情之歌。

像当时每一个恋爱着的南方少女一样,她称自己的恋人为“欢”——犹如现在所说的“亲爱的”。

她是那么真诚、专一地爱着他,态度明朗(“的的”即明朗、显著之意,读作dì),皎若星月,对天可表,甚至可以把心儿都掏来让他验证。

可他(“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