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3695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docx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开始加快步伐。

与此相应,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

本文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作一综述性的考察。

一、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原则及发展趋势

有人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不同环境和不同资源,努力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也有人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还有人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是由产学研和合作教育两个内容组成的。

产学研是一个中国特色词汇,涉及面广,至今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义。

合作教育是一个外来词,产学研与合作教育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

研究者都认为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是合作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密切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产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还有研究者指出,经济的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使教育不仅具有公益性,同时表现出与企业相同、甚至更加突出的产业性。

由此带来的教育的市场化突显了教育的商业性与服务性,这使教育与企业的性质更加接近。

学术性价值、商业性价值与公益性价值三者的价值矛盾越来越趋于包容。

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适应领域不仅适应在工科、理科实施,也同样适宜在人文学科和教育领域推广运用。

二、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应避免的倾向

有人认为我国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下列弊端:

一是合作层次提升慢,二是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三是利益冲突造成合作动力不足,四是产学研分离现象严重。

许多人都指出我国大学重理论轻实际的倾向,认为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有人指出现在许多国内高校都追求做世界名牌大学,但实际上首先应该做对国家有用的大学。

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和美国的高校比SCI论文。

前沿的先进技术应该发展,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

不少人都认为我国高校论文导向过重,甚至连工科院校都是如此。

有人指出许多高校各方面的知识都很雄厚,结果到了需要应用的时候就是不行。

有人提到现在不少工科学生连一张像样的设计图纸都画不好,而是以发表多少论文论英雄。

还有人明确指出如果不改变现行工科专业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那么大学生毕业后仍旧眼高手低,不愿意下工厂,不愿意去基层,不愿意到第一线,或者到了工厂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

还有人指出目前中国研究生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培养质量不高,尤其是博士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远。

其中原因之一是研究生指导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有人则认为社会上浮躁也是一个原因。

年轻人都想着怎样一夜暴富,不想学工科做研究,这就出现了不和谐。

当然也有人指出,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要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有人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并不等于忽视或放松学校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必须注意教育的系统性。

也有人提出不能把合作教育变成学校弥补教学资源不足、推卸责任的借口。

还有人提出要警惕基础研究被弱化的危险,认为与企业结合搞科研,成果转化得到了系统的保障,但是支撑这些应用型研究的基础研究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我国研发支出大多用来发展实用技术,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太低。

三、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被国际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成功经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科研创新和工程创新的环境,因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光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

有人指出理论知识不能取代实践的操作技能,不可能直接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袁赞礼,林建成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文章从内涵、原则、趋势、关系、模式、问题、原因、对策等方面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问题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9.21;C9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011-0237-03

【收稿日期】2010-05-2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建设资助项目“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项目”(352006535

【作者简介】袁赞礼(1965-,男,河南驻马店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社会哲学;林建成(1957-,男,福建福州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哲学、知识社会学。

《生产力研究》No.11.2010

骴髈髛

运用于现实之中。

所以必须通过实践实现理论的应用性,并使理论有着明确的实践针对性。

合作教育能提供学生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的机会,让他们获取大量育人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实际经验知识。

有人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工程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还有人认为影响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品质和环境;指出形成创新素质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完备的创新智能和良好的创新个性。

强调工科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应做到“宽、广、新”,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认为工科博士生论文创新可分科学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与工程实践创新三类。

有人提出要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创新人才,在联合研发平台中培养创新人才,在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中培养创新人才,在业界专家的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

还有人提出要利用学科群与产业群的对接,使科学研究在市场实践中走上一种集成化的道路。

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围绕具体项目即分工又合作,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和载体。

四、关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的研究生缺少创新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但为什么我国的研究生会缺少创新意识?

有人认为,创新意识的缺失有其历史原因或者说历史背景。

一方面,东方的教育制度对创新的问题重视不够。

东方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组织纪律性好,勤奋,这是优点;但是自主的意识、创新的能力比较差。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

中国现在要赶超发达国家,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短期的利益,而创新是有风险的,处于发展阶段企业不愿意冒险。

有人着重从思维方式上来加以考察。

认为我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影响着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家长不让小孩去创造,做任何事情都绝对不能错。

这样的思维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一直延续到研究生阶段。

学生所有接受的信息就是别出错,别越轨,这种思维方式难以培养创造性。

当然也有人提出我国的研究生缺少创新意识,不能归咎于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整体重直觉等方面的思维倾向是有助于创新的。

这些方面不但不应被否定而且应加以弘扬。

还有人认为我国当前博士生创新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现行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影响。

这种影响具体反映在培养观念相对滞后、培养目标偏颇、培养主体规范不够、培养对象选淘不严、培养方式缺陷甚多、培养评价忽视创新等方面。

有人从招生制度上来加以考察,认为在博士生的录取上,现在还是严格的按考试成绩录取,笔试成绩差一分也不行,这就把博士生录取等同于大学本科生的录取,是很不合理的。

五、关于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有人提出加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观念、突出创新能力为重的培养目标、构建能有效激发创新的导师队伍、改革对培养对象的选淘制度、改进现存的培养方式、完善有效激励的评价方式。

有人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

有人则更加强调应用性,认为研究

生论文选题内容应来自企业生产和科研实际,能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难题,或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论文应有较高的实际价值,结果能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实际。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要借助产学研合作教育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有人提出:

一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和政策的研究;二是要结合中外合作教育的比较,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三是要在对已有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探索多样性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

有人提出,问题的核心是要面向需求、播种未来。

所谓面向需求,就是要产学研结合,让学生走进一线,了解企业需求,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播种未来,则是要做前瞻性研究。

此外,研究生要富有批判精神,有批判才会有创新,而不是仅仅为了在读期间发表几篇论文。

关于研究生论文选题,不少人都主张论文选题内容要来自企业生产和科研实际,能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难题,或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论文研究要有较高的创新水平,研究成果应有较高的实际价值,结果能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实际。

许多人都赞成把行业界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让他们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带进学校,使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中。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中,许多人尤其关注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有学者提出博士生应注重培养三大能力,即阅读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交协作能力。

有人则认为要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要发挥导师的关键作用。

导师既要给学生创造自由的研究环境,又要给学生必要的压力。

二是博士生要大量阅读文章,把握国际研究前沿。

三是理论要与实践结合,要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

四是要有献身精神,要注意学术道德的培养。

五是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六是要改革我国博士生的教育体制。

六、关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

有人认为目前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在项目基础上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二是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训基地;三是量身打造,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四是以大学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五是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六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

有的学校则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具体方式,如合作单位在学校设立奖学金项目;学校发挥科技人才与科技团队的优势,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学校培训企业员工;双向兼职,即学校的教授、博士到地方政府和企业兼职,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领导以及专业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文体服务到基层;农技下乡、医疗下乡;法律、心理咨询进场所等。

在时间安排上,不少高校采取增加实践时间、丰富实践内容、让实践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相互穿插等多种模式。

如有的高校实行“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即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与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工作的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

还有学校采取“工学交替,预就业”的模式。

有的学校则探索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两基三段式”、“项目加基地”等四种模式。

许多高校都高度重视借助董事会这一模式,在董事会下成立了相应的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

有人认为董事会可以根据

骴髈髜

“双向参与、互补互利、互惠互制、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可以审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的长远规划以及专业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的切实途径;可以组织厂校联合编写教材,重点审议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尤其是重点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具体措施。

董事单位还可对来厂实践的学生在技术资料、生活安排、指导教师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政府要扶持产学研合作教育:

(1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政府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倾斜;(2创办直接面向产业的工程硕士点,政府对申办成功的工程硕士点给予补贴和政策支持;(3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高校共同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和高端技术问题;(4鼓励实引进、软引进、虚拟引进等多种引进方式相结合,促进项目引进、研发机构及研发团队整体引进;(5鼓励高校根据当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市级重点学科。

七、关于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研究者普遍认为,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下,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人提出要通过产学研协商,制订、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相关课程。

还有人认为学校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行案例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它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形成师生互动、开放型的学习氛围。

有人提出要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三个“无缝对接”。

第一个课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

第二个课堂:

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

第三个课堂:

在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还有人提出学生要随导师从实验室走上车间,走上产业生产线;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参与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的破解。

有人提倡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以国家专业岗位技能考核的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成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在研究生培养中,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实行双导师制。

即不仅有以校内教授为主的学术导师,而且有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等来担任职业导师。

有人指出:

双导师制育人模式有利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相结合,让研究生直接参与到生产第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节省了研究经费,强化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毕业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有人主张延长学生毕业设计时间,例如由半年延到一年。

还有人提出要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即教师要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实习调研,从生产工艺、现场环境、设备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设计要求等方面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方案进行论证、修改。

在设计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时,请技术人员参加答辩,共同评议学生成绩。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

有人提出学校要充分依靠企业,要把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大中型企业,因为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好的生产设施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

八、关于如何通过体制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许多研究者都在思索如何在体制上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有人提出推进产学研合作从某种程度上是学校层面的事情,是办学指导思想层面的工作。

推进合作教育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人材培养层面的,是教学与学习层面的。

不论是办学还是教学,都需要学校下决心去推进。

还有人提出学校要打破院系行政壁垒,围绕重大项目整合师资和研究生资源,将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形成学科群,集中对接具体市场支柱行业的产业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带动学校发展。

有的研究者主张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还要在下列三个方面不断完善:

一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和政策的研究;二是要结合中、外合作教育的比较,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三是要在对已有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探索多样性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

有人认为要考虑学校类型以突出特色,例如有人主张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应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要体现综合性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方位;二是要多层次,除了在本科教育层次外,还拓展到研究教育层次;三是合作教育模式要多样化。

还有人在这方面提出了两个“三进”的指导思想,一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要进规划、进大脑、进管理;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要进校园文化、进培养计划、进教学环节。

许多人都提出要通过评价制度改革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有人提出评价产学合作教育不能仅以掌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为主来评价,而应将掌握知识与在某方面具有独创性、创新点结合起来评价;不应仅以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来评价,而应将理论知识基础与较强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结合;不应仅以学生根据地区、行业、待遇择业具有竞争力来评价,而应以学生具有择业竞争力与向新的产业领域去创业的胆识与创业精神相结合来评价。

不少人尤其关注工科院校的评价机制,认为工科院校想要回归到工程师的摇篮上,必须改变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

还有人认为用理科教育标准来考核工科非常不合理,只看SCI论文发表多少,很在乎外国人引了多少,而中国人用不用却没有人关心。

许多人都呼吁工科院校应当真正成为工程师的摇篮。

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同时,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还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确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当今教育强调的是“在做中学”。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专家们指出:

新世纪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什么时候做、知道在何处做、知道找谁做和知道为什么做。

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将高等教育的重心从学移到做提供了一条极其有效的途径。

第二,高校的学科设置应当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应当摒弃那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要看到知识的根就扎在深层的社会需要中。

知识的价值归根到底在于为社会服务,因此社会的知识结构必须对应于社会的需要机构。

在转型社会中,社会需要结构是不断变动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知识结构使之与社会需要结构建立起新的对应关系。

第三,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

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认识其必要性而是如何增强其可行性。

我们从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看到,能取得大成效并能长久保持的那些合作,往往是由于它们合理而巧妙地寻找到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

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既是难点又是关键点。

(下转第242页

骴髈髝

性。

不完全契约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贸易和投资行为,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选择纵向一体化或外包战略,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以国际外包方式参与跨国公司的活动有助于接触、吸收和创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采取FDI的方式会限制技术溢出从而减少东道国实现技术进步的空间。

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制度和环境的治理,改善契约执行的质量和跨国公司的预期,促使本土企业多参与跨国公司的外包生产活动。

另外,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FDI和外包组织方式与关键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有密切关系,跨国公司往往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采取一体化生产方式,而将劳动密集型中间产品以外包方式在发展中国家生产。

因此经济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解决,尤其是核心技术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

【参考文献】

[1]Antràs,Pol.Firms,Contracts,TradeStructure[J].QuarterlyJournalof

Economics,2003,118(4:

1375-1418.

[2]Antràs,Pol,ElhananHelpman.GlobalSourcing[J].JournalofPolitical

Economy,2004,112(3:

552-80.

[3]Antràs,Pol,ElhananHelpman.ContractualFrictionsandGlobalSourcing

[R].NBERWorkingPaper12747.2006.

[4]Grossman,SanfordJ.,OliverD.Hart.TheCostsandBenefitsofOwnership:

ATheoryofVerticalandLateralIntegra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1986,94(4:

691-719.

[5]Grossman,GeneM.,ElhananHelpman.IntegrationversusOutsourcingin

IndustryEquilibriu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2,117(1:

85-120..

[6]Grossman,GeneM.,ElhananHelpman.OutsourcingversusFDIinIndustry

Equilibrium[J].JournaloftheEuropeanEconomicAssociation,2003,1(2-3:

317-27.

[7]Grossman,GeneM.,ElhananHelpman.OutsourcinginaGlobalEconomy

[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5,72(1:

135-59.

[8]Hart,OliverD.,JohnMoore.PropertyRightsandtheNatureoftheFirm[J].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6:

1119-58.

[9]McLaren,John.Globalization,VerticalStructure[J].AmericanEconomic

Review,2000,90(5:

1239-54.(责任编辑:

Z校对:

Q

(上接第220页

3.尽可能的使用新技术开展审计工作。

这里所说的新技术主要是指在审计工作中对计算机的运用。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企业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

在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可以大大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

总之,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时,具体的审计工作不仅是有效的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合法的使用审计法律法规、运用新技术等也会为企业带来效益。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经济利益,防范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争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监管作用。

金融危机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企业现在能做的只有将损失降到最低,或者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从自身的企业实际出发完善内部经营环境,其中也包括对内部审计这一职能部门的充分利用。

但是对内部审计的充分利用也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言,比如,企业在完善和加强内部审计时要考虑到,完善这一部分的成本和它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的关系,如果成本过高则说明其利用无效或只是企业的一种负担。

总之一句话,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能力范围内进行,最终使企业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振平.论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J].会计之友,

2008,(2.

[2]张国伟,胡洁.对我国企业实行内部审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3.

[3]林图.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J].财会通讯,

2005,(11.(责任编辑:

X校对:

Z

(上接第239页

第四,在创新型人才评价的问题上,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看到不同学科的人才有着不同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