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316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docx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LuangporThong

即使你听了别人说法,或者是你看经典,

但还是不能真正的解除心中的疑惑。

如果要真正解除疑惑的话,要自己实修、自己练习,

你才有办法真正解除疑惑,

所以为什么一直告诉你要好好用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无惑,

现在你的疑惑还是有的,因为你的觉性还不是很强。

隆波甘恬问答摘要

1、问:

为何要睁开眼睛练习?

答:

动中禅强调自然。

日常生活中眼睛是睁开的。

睁开眼睛练习是为了便于在日常生活中仍能保持觉性。

此外就是可以避免昏沉。

闭眼练习容易贪图舒服,开眼较精进。

当然,这是对初学者而言,如果,觉性强到某种程度,睁眼闭眼已无分别。

2、问:

坐禅时手是否必须到达固定位置?

答:

因人而异。

手移动的速度、幅度、位置均不必刻意固定,重要的是觉性的点要清楚,不要快到模糊不清,同时要注意动作不要流于机械式或韵律化。

昏沉来时,可以稍稍加快速度以对治;昏沉消失,则回到原来速度。

3、问:

经行时觉性放在身上哪一点最好?

答:

初学者放在腿的某一个部位上,例如脚或者小腿,待觉性强了以后就能觉知到整个腿。

4、问:

坐禅时身体会痒,如何处置?

答:

此法讲求自然,不必刻意忍耐身受,带着觉性去抓痒也可以。

5、问:

动中禅的练习,觉性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

答:

是连续的14次觉知。

如同项链一般,由分开的珠子串成,而非成线状的连续。

如果是像串线般连续觉知下去,会很耗神。

6、问:

要练习到何时才有觉性?

如何使之生活化?

答:

老实做下去就对。

刚开始的觉性是想出来的,不够明显,只要踏实练习,自然就会转强。

以行禅而言,平均每小时可以走四千步,意即可以达到每小时四千次的觉念;如此功夫日深,如吃饭、穿衣、脱鞋均是。

并不是只有从动中禅的动作中得来的觉性才能拿到生活中去用。

这套动作是为了让觉性萌芽茁壮。

觉性未开发前,生活中只有“痴”,随着觉性渐增,痴心会渐减。

7、问:

觉性是否先于动作出现?

答:

初练习时不要去分别,于动作前提起也好,于动作之后才发生作用也没关系。

等觉性够强时,我们自己会知道觉性在动作的何时发生作用。

8、问:

动中禅法的修成与否是否因人而异?

与个人福报是否有关?

答:

觉性的功能超越个人业报、福报、状况等,并与其无关,而且观察觉知的能力人人都有。

9、问:

何谓不生不灭?

如何面对生命的实相?

答:

生灭指的不是色身,而是心的状态。

涅槃不等于死亡,无苦即涅槃。

以一种很健康的精神状态去生活,一切均无苦的状态,就是生命的实相。

10、问:

练习时可否用眼睛余光去看着手,以增强觉性?

答:

没有必要,用心看,不用眼看。

11、问:

练习觉性是否会使人的反射神经变迟钝?

答:

恰好相反。

觉性增强,会使人更加敏锐,同时在生活中将更有效率,、更有决断力。

开始时,要先提起觉性才能做下一步动作的现象,易使人产生觉性使反射神经变迟钝的错觉及误解。

12、问:

有无必要运用觉性去知道别人的身心活动?

答:

真正明白自己的身心活动,完全自觉,这才是修行的主要目的。

13、问:

睡眠要多久才够?

答:

完全因人而异。

禅七期间无体力劳动,5、6小时即足够。

若觉性够强,能睡而无梦,4小时就够了。

若白天妄想、睡觉梦境不断,可能要8小时才足够。

14、问:

曾经发生的人际间不愉快事件,于事后分析其原因,是否有助于消除此伤痛?

答:

不愉快的事件发生了,不管是发生当下或是事后回想,都是情绪干扰。

只要觉性现前,就让这些情绪消失。

不要再去分析、回想,。

这对消除伤痛没有帮助,反而可能受到二次伤害。

伤痛的情绪,就如同身体突然被射了一箭,。

我们要做的,就是立刻拔出箭,不要去想这是谁射的?

为什么要射我?

拔出箭,伤口自然愈合,立刻不痛。

这个拔箭动作,就是情绪生起当下起观,让觉性现前,使情绪自然消失。

若是非回想不可,想完了也要立刻放下,不再自责或归咎别人。

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永远持续下去的,而且也无法阻止这个世界永远不来干扰你、伤害你。

只要觉性够强,随时现前,任何情绪都不再形成干扰,甚至不生。

15、问:

赤脚走路是否不好?

答:

视所踩的地面是否有害身体健康而定。

踩在自然的石头、泥土、草地上,自然对身体有益。

柏油路面当然不好。

赤脚走路时,对气温冷热变化的感觉会变得较敏锐,身体的调节机能也会增强。

16、问:

如何帮助因意外事故受伤不能动弹的人?

答:

车祸受伤的人,若仍有意识,也可以利用呼吸或眼皮来开发觉性,至少可以使心宁静,不再哀伤。

病痛、受伤时,若懂得如何运用觉性,身体会复原较快。

17、问: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使觉性增强?

答:

这与个人工作性质无关,只与个人下功夫努力开发练习的程度有关。

18、问:

何谓名色分离?

答:

色就是五蕴中的色,名就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

修行觉性,五蕴都是观的对象。

修行结果不是让五蕴消失不见,而是不再执着于五蕴之中,成为纯粹的旁观者。

19、问:

动中禅对精神有问题的人是否有帮助?

答:

对于老年痴呆症或是精神失调者皆有助益,。

但是,对于因生理受伤害而引起的精神问题,则可能收效不大。

20、问:

多大年纪的小孩子可以开始训练动中禅?

答:

自从怀孕开始,父母不可教导孩子步上灭亡之道的事,如饮酒、杀生、偷盗等。

如果孩子从入胎到三、四岁期间都能得到父母良好身教而拥有较佳的心的品质,就会懂得开发觉性,可以开始练习动中禅。

21、问:

开发觉性对读书是否有帮助?

答:

一般看完书后却常说不出内容,即因觉性不强之故,。

训练觉性之后,每读一行字,可立知其意。

22、问:

平时在马路上练习行禅,是否易发生交通事故?

答:

觉性不应只在眼前而已,。

必须训练到如太阳一般,能同时照到四面八方,所有动静都要知道,自然不会发生意外。

23、问:

练习时身体发痒或有蚊子干扰,如何处理?

答:

带着觉性去抓痒或赶蚊子,再回到动作练习。

24、问:

失眠如何对治?

答:

若有失眠状况,可以在睡前做简单的动作,如手拍身侧或腹部,就带着觉性睡去。

若有梦境,也应知道自己在作梦,身体处在休息状态,不会有不良影响。

25、问:

在与别人谈话时或是听讲时,有无必要做动作来训练觉性?

答:

此时可以不必做动作了。

除非自己很有把握可以同时观照到说话以及训练觉知力.

26、问:

有些人会有抖脚等小动作,这是否意味无觉性?

答:

当发现自己的一些非自主性的小动作时,当下就是觉性在起作用了,。

如果这个小动作并非不雅观,不必急于令它停止,反而可以在觉性观照下继续这个小动作以增强觉性。

反之,则身上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会随觉性增强而减少或消失。

之所以会有这些无意义的小动作,是痴心在作用。

27、问:

觉性对工作有何帮助?

答:

会使工作更有效率,记忆力增强,每件事都能清楚明白。

28、问:

觉性与念佛有何关系?

答:

没有觉性,就不是在修行,。

念佛而无觉性,并非佛陀真实的跟随者,无法得解脱。

29、问:

世间快乐与出世间快乐有何不同?

答:

一个人得了一种很痒的皮肤病。

当他抓痒时,会有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就好比是世间快乐。

当他治好了皮肤病以后,他会有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就好比是出世间的快乐。

30、问:

修习毗婆舍那一定以舍摩它定为基础吗?

答:

修习毗婆舍那和修舍摩它没有任何联系。

隆波甘恬开示摘要

(一)

修行动中禅的重点不在于理解,而是自依止,以己为师,真正脚踏实地去修行。

如此才能把自己从苦恼中解放出来。

这次禅七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及增强觉性(觉知、觉性),以便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觉性是超越宗教派别、出家在家之分、各种仪式以及不同语言隔阂的,它是万法之母。

因为我们人的身体功能是相同的,心的功能也是相同的,觉性人人具足,只是不显而已。

以我多年修行的体验,我保证不会带大家走错路。

佛陀的最根本教育是四念处,即观照身、受、心、法。

动中禅乃是以身念处为基础,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身体的一举一动开始训练觉性。

等功夫日深,觉性增强后,其余的受、心、法三念处将自然地被观照到。

我们要培养觉性,才能跟随佛陀的脚步到达涅槃。

练习此法,智慧自然开展。

要很放松,不要紧张地从头到尾都去觉知,动一次知道一次。

一套动作完成,共觉知了十四次。

觉知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眼去观,意即停的时候知道停,不必去计数。

坐时开眼,不要眼观鼻、鼻观心,不要凝视某处,轻松地看着前下方即可。

呼吸也是放任自然。

经行时可以两手抱胸,或是互握下垂于身前身后,不要前后摆动。

步伐自然,不可太快也不必很慢。

经行距离约十步即可,直线来回,不必去数步数。

转身回走时要由不同方向,可防走久头昏。

转身时也要有觉知。

由坐禅换经行或由经行换坐禅时身姿的起身、坐下改变时,最易忘了觉知,故需特别注意。

当察觉妄念时,就表示觉性在起作用。

此时立刻回到动作练习,不要被妄念所牵引才好。

在培养觉性的阶段,一概不受任何事物影响。

动中禅法乃是以己为师。

若能勤加练习,自己今天的疑惑,明天就可能找到答案。

觉性增强后,可以观照出思想的细微动作,何处生,何处灭,慢慢地心与我就会分开,不再执着。

人有两种念头。

一种是作主的念头。

另一种是与当下所做的事情无关的妄念。

觉性所要观照的,就是这种无法作主的妄念。

一观到妄念,立刻回到动作练习上。

如此,则觉性会越来越强。

久坐身体酸麻,不必强忍。

但也不要略有酸麻立即处理,因为觉性很容易被打断。

动中禅主要在观身,不是观受,因为受不去观也感觉得到。

如果“受”太强而会干扰觉性时,再带着觉性去改变身姿或经行。

觉性增强后,心的状态经过调整,我们的外在行为也会改变,举止更稳重,身体更健康,容光焕发,个人能量增加,更长寿。

吃东西不会过量,会懂得拣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我本人三十年来未曾生病。

觉性并不是现在才有的。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曾教示弟子开发觉性。

只要觉性增强的速度大过死亡的速度,则自然不会恐惧死亡。

练习动中禅越轻松,觉性越容易增强;反之,若越紧张,则觉性越不明显。

不要有任何负担。

觉性的形成与增强是用身心去体会的,不是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告诉自己什么是觉性。

那是不牢靠的,证不到名色分开的境界。

觉性必须由自己建立,让身体的动作引导你,不必加上任何思考,让觉性自然显现。

此时若有妄念,妄念自然消落,不会干扰我们。

但是,这并不表示要去堵住妄念,不让妄念生起。

运用觉性起观时,要切记自己是个绝对的旁观者:

不管现前有任何感受、情绪、妄想,只要永远保持冷眼旁观,这些境界也会自然消失,不再干扰。

要知道这个肉体的我,并非真我,而觉性也只是一条道路而已,一条会通向“道”的路。

觉性就像大象的足迹,容得下其他动物的脚印。

佛灭前曾说:

你们要时常觉照,要有觉性地修行,不能怠惰。

知识是可以传达的,而觉性却必须自己修来。

觉性并非外来的,每个人本来就有,修行只是把它开发出来。

觉性是万善之母,修任何法门均须具备觉性。

所谓的僧侣并非指肉眼所见的出家相,而是一种心的状态。

所谓戒,也不是指戒律而已,而是守戒的人内心是否清净,而唯有觉性可以使心清澈。

所谓定,是指在觉性的观照下,一切身心活动清楚分明而不受干扰。

所谓慧,是指境界来了,知道来了,境界走了,知道走了。

只要内心清净平静,戒定慧自在其中。

吾人开发觉性使它强过念头的牵动,那么行为、语言就得到约束,自然不会犯戒。

所谓的内心清净,乃是指心的所有活动都知道得很清楚,念头来了,念头是念头,觉性只是旁观者。

一个修行者的真正意义,就是知道当下的一切身心活动,旁观当下的一切身心活动,如此而已。

功夫日深,自然会朝解脱之道前进。

修行是阶段性的。

现在只要方向对了,不必急着求成果,成果会渐次呈现,自己会知道。

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是因为念头之生成而来。

在觉性观照下,念头渐减,苦就不能集。

而灭苦之道,就是觉性。

念头起时,虽然也在觉性观照之下,但吾人若是尾随念头而去,则表示喜欢这个念头而不自觉,已不是保持在绝对的旁观立场,对觉性增强无益。

但是对于一些可以整理出结果的自主性思考,则无碍觉性。

但是,此时觉性全照在思考上面,手部的动作练习可以暂停,做了也没意义。

练习时若有外界的声音干扰,不论是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都是受的一种,不必去理会,也不必刻意去不听,只管练习就是。

修行程度越深,情绪起伏的程度就越小,心的品质就越佳。

这与出家在家没有关系。

只有随时随地保持觉性的人才能不受任何环境干扰。

隆波甘恬开示摘要

(二)

觉性强,并不意味具有他心通,但是却能经由观察对方的言行而了解对方,甚至比对方更了解。

觉性的确可以经由这套自然的动作开发出来。

任何人只要确信这样的练习是对的,而且内心品质确实得到净化提升,就可以把这套动作传授他人。

六根对六尘,皆可用來开发觉性,念佛也可以。

但是念佛很容易因为熟练而流于定,不是在观。

倒是敲木鱼或磬是个开发觉性的好方法。

练习这套动作时,不要夹念佛号,念咒或数数目字。

修行就是一门迎接死亡的艺术。

这套动作,也可以当作是一项迎接死亡的运动。

这套动中禅,目的就是要悟出佛性。

譬如竹笋冒出土面,继续加强练习,会有一天长成竹子。

事实上,觉性也就是佛性的功能。

能看到笋尖,离竹子长成也不远了。

念佛求往生净土,净土也是心的境界。

语言只是传达的工具,不要拿听来的道理当做真理,而是要用自己的心来开发体悟。

信仰有二种,第一种是听到佛的道理就信了;第二种是透过自己的修持,有了经验、体悟而产生的信仰。

希望大家要相信自己的修行体验,以己为师,这才是真实的信仰。

开发觉性必须修到连睡眠状态都能保持在观的作用下。

现代人知识发达,妄念特别多,更必须开发觉性。

觉性有无之差别,是在于能否从发生事情、生起情绪的当下跳脱出来,不再随情绪而流转,不再受念头牵引。

从十二因缘来看,也就是说是否能打断重重束缚而解脱出来。

动中禅只是增强觉性,不妨碍其他法门,所以可以和其他活动一起练习。

而此法也不拘泥坐姿,如不善于坐者,均可以其最合适的姿势练习。

隆波田的弟子中,也有煮饭工人、棉花工人,彼等均在工作中开悟。

开发觉性时,不要心有所求,一直想要增强觉性,这样会紧张,反而无助。

练习时若有任何身心状况发生,也是增强觉性的时机。

如昏沉时,就看着这个昏沉,则昏沉自消。

端视个人是否下功夫去做。

我们所要学习的佛法,每个都已具足。

人是由身心组合而成,而身心的本来功能人人相同,与种族、国籍、肤色、宗教信仰均无关。

佛陀的教导,就是从身心着手。

我们也是跟随佛陀的脚步前进。

他说:

四念处是唯一的道路。

对身体的一举一动都清楚明白,称为身念处;心的动态也能清楚觉察,谓之心念处。

我们的身心,就是修行的工具、参考书,以及经典。

日常生活中,世间法的经验学习不断地在累积,而烦恼也是不断生成。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在世间法中使烦恼消除。

觉性(觉知)是我们要学习开发的。

它不是我们平常所运用的智力、思考。

简单地说:

不用眼睛看而能知道自己的手的位置,就是觉知。

人生状态可分为清楚明白与迷失糊涂。

迷糊妄想,易生恶法,清醒觉知,能生善法。

你可以用七天的时间来觉知自己,就知道自己是迷糊或清醒。

即使不用七天,用半小时来试试看也可以。

练习时要放轻松,心无所求。

这套动作不限坐姿,站姿亦可练习。

疲倦、昏沉时可以换身姿。

但要注意在换姿势时要保持觉知状态。

佛法仅一掌之多,懂得用,就足够了。

行禅时两手交互抱胸或互握于背后,每一个跨步均清楚明白,转身也是。

一小时下来,可以得到四千次觉知练习。

如此看来,这一生不知已白走多少步了。

行禅并不是坐累了换方式练习之用。

它本身就是开发觉性的禅法之一,不是用来消除疲劳。

现代社会中,各类知识及资讯传播非常迅速发达,很容易使我们迷失。

在这些资讯中,真正对我们有用的,却很少。

在泰国,光是针对颈部以上的广告即超过一千种。

到处都是使人们步向灭亡的不良场所,而且数目远超过学校。

如果人不知道如何修心,则贪念将比老虎更可怕。

开发觉性是生命中最佳的资讯,可以使身心得到真正的休息,远离痛苦及烦恼,迈向幸福之道。

没有觉性,则戒定慧无从生起。

练习时若太过专注,则易成为“止”,而不是“观”,对于周遭环境的变化会失去警觉。

若真正做到“观”,则可同时观照到自己以及周围外境。

在觉性的观照当中,随着功夫日深,会从身的移动,观到念头的起伏、感受的生灭,进一步体会到无常的道理以及无我的境界。

修行人观照到贪嗔痴等习气时,就应发愿:

愿此次贪心、嗔恨、痴心妄想是最后一次。

我们的身心并不是为了贪嗔痴而存在。

修行就是为了使心达到清净平静而不再烦恼。

只要人人都能有些许的修持修养,就足以使世界和平了。

训练觉性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主人,不再被妄想牵引。

简单地以拇指和食指互相摩擦,也可以用来训练觉性,在搭公车时就可以用。

坐禅练习久了会有昏沉或疑惑心产生。

这些心理现象会导致妄想纷飞,进而开始对当下所发生之事产生好恶的情绪以及欲追究其发生的原因。

在初练习阶段,要注意立刻回到观手部的动作。

练习动中禅是一有益身心的行为。

练得越多,觉性越强。

觉性是人人本来就有的。

用它来观照时,让所观的对象不断地进行,不要去思考它。

观照就像文章中的逗号一样,并不会去妨碍文章的进行。

这种加强觉性的训练方式,比集中注意力而达“止”境的训练方式较困难。

因为修“止”通常会觉得舒服有趣,而修“观”却必须非常勤奋地观照当下所发生之事而不能中断,所以较困难,也较不易被人们所喜欢。

但是,不修观不能生起智慧,修止仅能使心平静而已。

修止一旦离开定境,心又会回复到原来的无明状态;修观者,越修觉性越强,最后必可破除无明、贪、嗔、痴等。

觉性并不会影响正常思维,反而会使思维更集中。

觉性能整合我们的身心系统。

觉性观照不会使我们的脑中空无一物,而是使那些非自主性的妄想杂念消失,不再使我们产生烦恼。

觉性能助我们收摄身、口、意,能知善念恶念,使吾人行为合宜。

遵守五戒,若无觉性来观照身心,会很容易犯戒而不自觉。

拥有觉性的人,即使去看电影,也不会受剧情影响,纯粹只是个旁观者,并不会随演员而哭笑。

其实,这样子更有趣。

永远保持觉性观照,绝对旁观一切法,不斥亦不随,谓之中道。

当我们看到蛇的时候,会自然避开不去跟随,因为会被咬。

当我们看到情绪时,只要保持旁观不去跟随,便能使心清净,轻松简单地远离烦恼,解脱自在。

涅盘

--岩松

什么是涅盘?

涅盘是众生的心的一种正常的状态。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常心”)

在这种状态下,贪嗔痴不复存在。

这种状态没有生,也没有死。

(这叫不生不灭)

因为它一直就在那里。

这种状态无法用人类语言去准确的描述。

涅盘离我们有多远?

涅盘就在当下。

当行者的心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她)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持戒。

涅盘如同一杯没有任何杂质的水一样,是那么的清澈、纯净、平静、质朴。

这种心的正常状态人人皆有,毫无例外。

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

如今“平常心”成了世人的口头禅,

可是能有几人知道真正的平常心是什么?

平常心现世就可以证得,

不必待到死后。

当觉知肢体的动和停时,

此时我们的心的状态就是涅盘,

将觉性持续如链,

我们就在涅盘中。

觉性如链”与“感知成片”

--岩松

“觉性如链”是指不放逸。

隆波田在《觉知指南》一书中说:

“觉性如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要觉知每一个动作。

例如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

觉性将点点滴滴地累积,就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感知成片”是指从每一个动作的开始位置到结束位置一直保持感知(肢体上的觉受),像一根串线一样连续地感知下去,如同紧紧地抓住某件东西不放手一般。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员将“觉性如链”误解成为“感知成片”。

如果在练习过程中保持“感知成片”,那是一种专注。

那是在修“奢摩它”,而不是修“毗婆舍

那”。

如果把动中禅修成了“奢摩它”,那么就偏离了动中禅的正确轨道。

动中禅属于“毗婆舍那”修法,而不是“奢摩它”修法。

修习毗婆舍那就好比一个人穿越炎热的沙漠去到达一片清凉的绿洲。

修习奢摩它就好比一个人在沙漠里建造一座有空调却暗无天日的房子并住了进去。

有人把“奢摩它”的宁静当作觉性,并不断地去保任它。

“奢摩它”的宁静是无常的,你能保得住吗?

甚至有人把这种宁静误认为涅盘,并安住在其中。

上述两种见解都是邪知邪见。

动中禅正确的练习方法是:

肢体动时,知道动(而非觉知肢体上的感觉);停时,知道停。

动一次,觉知一次,觉知后就扔掉。

一次一次的觉知,一次一次的扔掉。

应无所住心。

而不是像练习柔力球(一种健身运动,将注意力始终粘着在那个球上)那样,将觉知连续的、不间断的粘着在肢体上。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如果把动中禅修成了奢摩它,则状似西行却向东,将无法开启智慧,只能得到暂时的平静。

自我(个人)训练的准则

(一)

隆波甘恬

我们必须使用我们的生命勤奋的训练自己,我们必须达到终极的目标。

这就是所谓的美好的生命。

如果我们不训练自己,我们很容易陷落于事物中,比如说,有了苦而一直承受到死。

所以我们要勤奋的训练以克服怀疑、担心、悲伤、愤怒、欲望、迷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遵循好的榜样。

我们心念的特征都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太大差异,我们所熟悉的、思考、以及我们的习惯和性格。

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影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出身很好,但环境很差,而环境给了这个人不好的影响,结果是这个人接受到不好的信息。

一个糟糕的过去使得生命趋向迷和恶行。

这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不应该屈服于一些心的状态,比如说怀疑和担心,因为我们有解决的方法。

试着学习一些好榜样,比如说佛陀,他是一个宗教创始人,一个解脱者,一个清晰的理解世间的人。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榜样,这样我们就能来理解三宝,宗教、功德、天堂和涅槃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我们对此还有怀疑,就意味着我们还有苦。

我们必须超越怀疑,清晰的的理解这些。

如果人对此还不清楚,还有怀疑和担忧,那么他仍然还在受苦,这些应该清晰的理解。

怀疑应该去除,因为存在教导我们知道和看事情的老师。

过去,我听说隆波田是一个教导如何清晰理解功德和恶、天堂和地狱、以及修行方法和道果的老师。

因为我对修行还有怀疑,我开始跟他学习,但我还有成见并没有完全接受隆波田的教导。

我会使用判断来挑剔他的教导,然后喜欢和厌恶就会升起,这些都是修行产生智慧和理解的障碍。

因此,当老师提供建议的时候,学生应该先学习并通过修行进行尝试。

隆波田教导我培养觉知,而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些。

他教导我要有觉性并勤奋的积累大量的觉知。

觉知,在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以及学佛法的时候,意味着回忆。

我曾经通过别的方法培养觉性,比如说,一种禅定练习是闭上双眼,在心里重复咒语而使心平静下来。

我过去就是这样做的。

似乎人们都是这样教导(禅修)的,挺直后背坐着,有些人会出汗,有些人会背痛,有些人会非常认真和驱使自己。

这些都是我以前习惯做的事,我就这样练习着,直到心变得平静,喜悦升起,这些都是很愉快的。

当我和隆波田练习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觉知而不是追求平静。

他教导不要控制念头而是平等的知道,而这是教导的一个策略。

在我能够在修行中抓到觉知之前,有很多陷阱。

有些时候,我一举起胳膊又回到以前的修行,我会变得平静和喜悦,因为这比精进的知道更方便。

一个和我们一起练习的70岁的老人,他建议我不要平静的坐在那儿,因为这没有用,而是要精进的建立起知道的特性(在动作的时候觉知)。

他不断的引导和关照我。

最后,我问自己。

被念头所愚弄到底有什么意义?

它只是一个过去的习惯。

让我修行并精进的建立觉性。

人必须通过这样的决定来控制自己,如果我陷入的念头的链条,我将试着通过使用觉知的对象来保持觉知,比如说手的动作,一旦一个人举起手,他立刻感觉到,他真实的看到。

当手移动,人是知道的。

当人能够越来越多捕捉到移动的感觉,走神渐渐消失了。

通过这种方式,我获得了基础并真正看到了结果。

以前,我习惯于想未来和过去,但是一旦看到念头,这种混杂的念头就会停止。

我会停留于当下,与动作一起。

在持续的培养觉性中,人真实的知道手的翻掌运动。

他不断的知道(觉知):

知道很多次。

当这种真实的知道(觉知)积累,人变得精进于持续的培养觉性,就像一个人勤奋的工作并把许多任务完成。

如果,一个人真正获得觉性,一个人真正的精进于培养觉知,他会获得很多的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