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980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对教育的一般理解:

v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v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的,由专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中介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按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学的创立标志:

v对象方面而言,教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v从概念到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

v从结果来讲产生一些主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这些著作主要有:

培根(英国):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

《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赫尔巴特(德国):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

《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卢梭(法国):

《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

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

《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目前的教育学学科的主要分支学科:

第二讲:

当代世界教育

当代世界教育的主要特征:

v规模迅速增长

♦教育发展:

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v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双轨制:

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

即20世纪后期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v内涵逐步扩大

♦正规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

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的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v不平等严重存在

♦教育平等:

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各尽其才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思考:

教育的不平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讲:

当代中国教育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跨越、一个突破、一个重大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重大历史事件

v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教育战线拨乱反正(1977)

v恢复高考:

教育事业全面恢复的标志(1977)

v平反冤假错案:

教育工作者重获新生(1977)

v开展教育问题大讨论:

促进教育思想解放(1978)

v建立教育科学研究系统:

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1978)

v建立学位制度:

开拓培养选拔专门人才的途径(1979)

v大量派遣留学生:

中国教育走向世界(1978)

v创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开辟广阔成才道路(1981)

v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针(1983)

v建立教师节:

开启尊师重道(1985)

v教育体制改革:

全方位教改的突破口(1985)

v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石(1986)

v西藏班:

民族教育的硕果(1985)

v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1986)

v希望工程:

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的创举(1992)

v坚持不懈扫盲(1990-2000)

v民办教育的兴起:

中国教育走向多元化(1992)

v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v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1995,1998)

v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走向依法治教(1995)

v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1999)

v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1999)

v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

v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教育现代化(1999)

v新课程改革:

加快推进素质教育(2001)

v中央两个文件:

德育为先(2004)

v建立“两为主”制度:

保障农民工子女上学权利(2001)

v连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2、2004、2005)

v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1999)

v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995、2001)

根据Hannumet的观点,教育政策反映了质量、效率、不平等三者之间的权衡(Hannumetal.,

2008)。

v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更好的服务劳动力市场,刺激经济。

v效率:

动员各种资源支持教育,特别是非国有资源。

v不平等:

以意识形态消除阶级差异不再是教育的重点。

第四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生理前提(生物性)

(2)社会环境——重要作用(社会性)

(3)教育——主导作用(现代性)【例证:

洛克白板说】

(4)个人主观努力—动力作用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渠道:

v教育的自身状况:

教育物质条件、教师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v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的人际氛围

v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体现在促进成人和成材两个方面:

v使个体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

(掌握规范、掌握技能、明确角色)

v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人格、实现自我)

第五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v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v

(二)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制约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它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教育阶级属性的基本表现,它集中地概括了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超阶级、超社会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制约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志。

如:

斯巴达教育:

以军事训练为主

雅典教育:

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教育:

“四书”、“五经”公民课、宗教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课

4.通过政治机构制约受教育权

v(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教育内容的构成

教育目的的确定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

2.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加强联系

v(四)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教育的规模教育的质量

2.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年长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

遗传养育文化环境

决定师资的质量和水平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自然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

社会结构(阶级构成文化构成职业构成地域分布)教育的本体功能

v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促进个体或社会观念社会化、促进个体致力于能力社会化、促进个体致力于能力社会化,实现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v教育的传递功能(教育的传递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

v教育的筛选功能(学校选择功能人才选择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

v是劳动力和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v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v可以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v具有经济效益教育对个人的收益

♦个人满足:

学习即启发

♦学习知识、了解文化和历史

♦提升技能、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提升社会地位

♦更高的收入

♦促进移民教育的社会效益

♦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

♦民主意识与民主参与

♦法治意识与法治国家

♦减少贫困与促进平等

♦健康意识与健康水平

♦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减少犯罪与社会和谐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

v通过培养人才直接为政治服务

v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促进青年一代政治社会化

v现代教育可为政治制造舆论教育的文化功能

v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

v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交流

v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新现代教育的人口控制功能

v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v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v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v有利于人口流动

第六讲:

当代学习理论

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

v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五段论),并对志向、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v学习的心理条件:

志向要远大;注意要集中;兴趣要稳定;情感要热烈;意志要坚强。

二、现代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v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v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主要包括格式塔的完形学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说等。

皮亚杰、奥苏贝尔也对认知主义作出重要贡献。

(批判主义理论忽视人的认知)

v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

人本主义的代表是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

v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

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v班杜拉(美)的交互决定论:

认为观察是学习的主要来源之一,强调榜样作用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v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MI)。

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等多种智力构成,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和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v智力定义:

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v智力性质: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

影响智

力发展的因素:

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内涵

v教学观:

所倡导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教学手段和方法因内容而变;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

v学生观:

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

学生无“差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都可成才。

要进行赏识教育,扬长避短,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v评价观:

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

不以智力测验和学科成绩为重点,要多渠道、多形式、多情景评价。

脑科学与人的学习

v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取得的进展:

第一,大脑具有可塑性;第二,大脑各组成部分具有精细的分工,各部分之间也有协调;第三,大脑具有发展的潜能;第四,大脑具有认知与情绪的功能。

v脑科学研究对学习的启示:

①大脑具有可塑性,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机构和功能;②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地建构,要创设学习环境;③全面开发大脑潜能,促进大脑的整合式发展;④大脑的

认知与情绪功能是互相促进的。

第七讲:

当代课程理论

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文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v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在学校课程中自然科学知识应占最重要的位置。

赫尔巴特:

以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课程。

要素主义的思想:

将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称为“新三艺”。

v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

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发现儿童”是卢梭在教育史上的最大贡献;杜威《儿童与课程》提出了以儿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强调实施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课程三类课程。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人格”。

v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社会再造主义的课程思想最早反映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书中。

近代的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代表作是《教育漫话》,认为天赋智力平等,人的差异是因为教育。

当代的代表人物:

功能主义代表迪尔凯姆;美“角色”理论代表帕森斯。

课程的基本结构: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

v学科课程

♦含义:

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与知识,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

♦特点:

“分科设置”;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上强调教师讲授。

♦优点:

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

有利于完成人类文化传递的任务;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性:

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易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全面发展的价

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

v活动课程

♦含义:

又称经验课程,它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特点:

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优点:

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重视儿童心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缺点:

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

技能。

v潜在课程

♦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

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

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组成:

♦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

♦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

v教学反思是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主要反思对象,理性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发现不足,采取改进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过程。

v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反思型实践者。

他关于教学反思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我们怎样思维》。

v萧恩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类型。

v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

教学目标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式反思、教学评价反思。

v教学反思的形式包括:

教学日记、案例分析、听课观摩和相互交流。

v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信念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形成。

第十讲:

教师与学生

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理解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

v教师专业发展:

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v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v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包括:

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才能的发展、专业情意的发展等。

v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达至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v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校本培训、校本研修、行动研究、进修观

摩)

第十一讲:

理解当代学生

(略)

第十二讲:

当代学校德育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v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

v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

惯;

v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v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v道德情感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情感;

v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公民教育是一种以广泛性与基础性为特征、以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为前提的培养社会合格成员的教

育。

第十三讲:

当代学校管理

校长的作用:

1、务虚角度:

导引作用、凝聚作用、协调作用

2、务实角度:

办学方向的掌舵者、教育思想的贯彻者、一代名师的塑造者、公共关系的协调者、学校管理的指导者。

 

学校管理的机制

v运行机制(核心)

♦自主办学机制(前提)——实行“两权”分离(学校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转变政府职能,让校长有职、有责、有权

♦决策导向机制(重要内容)——强化校长的最高决策权、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加强民主管理

♦自我调节机制——学校管理者要有战略思想和观点、要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变措施

♦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信息的反馈机构及良好的工作方式

v动力机制

♦激励机制——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

♦竞争机制——要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计竞争机制;竞争的基本点是教师劳动的量与质的竞争;教师的工作实绩要与实惠相结合;对教师的奖罚宜粗不宜细,差距宜小不宜大。

v制约机制

♦外部制约机制:

政策法规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督导评估机制

♦内部制约机制:

支部监督、教代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

第十四讲:

当代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的功能

v诊断功能

v改进与形成性功能

v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

v激励功能

v导向功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注重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

♦扩展教育评价的范围(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领域),

♦强调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在方法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教育评价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重视对评价本身的评价(教育评价将更加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PISA项目介绍

vOECD: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

vPISA: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

v对OECD成员国及其他参与国家/地区的15岁青少年进行评估,考察他们在数学、科学、阅读方面的素养。

v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v现代教育区别与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v互联网+对教育学发展有哪些启示?

v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哪些?

v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如何理解其内涵,对其有怎样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